請問: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愛歷史呢?

肥潤的兔子


看各人性格,我覺得好動的人不像好靜的人喜歡歷史,歷史的研究,的記,知識面廣的人歷史就好,嚴謹的人歷史也好,誇誇其談的人就差。


天道酬勤lxy


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呀!首先,你在上學期間應該喜歡文史類科目,尤其是歷史。特別是上中學,乃至大學期間。

其次,你平時閱讀的書籍,無論紙質還是電子書,甚至頭條中的資料,你都喜歡歷史類的資料,這就說明你喜歡歷史。當然,人們說文史不分家,一般說來,喜歡文學藝術的,也喜歡歷史。只不過側重點不同,有人精研外國史某一部分,有人喜歡中國史的某一部分。就中國史來說,有人對古代史熟悉,有人對近代史感興趣,還有人對現代史更著迷,不一而足。

再者,一般說來,近代史,特別是現代史,從時間上說,離我們更近,接觸的這方面資料多,喜歡的人也許多些。

還有就是,術業有專攻,也有人專門研究外國史,這個範圍大了,男士們更喜歡研究戰史,如一戰史,特別是二戰,有人更喜歡研究某些戰場,戰役。如二戰時的蘇德戰場,太平洋戰場等。

當然,還有人專門研究歷史中的某一個專題,如軍工產業,以此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政府,一支軍隊的戰鬥力,太多了,不再一一贅述。


皖北隱士


不知道題主現在是什麼身份,是還沒決定如何選擇專業的高中生,還是對自己長期以來的的愛好產生懷疑的成年人?我希望題主先問問自己為什麼非要知道自己喜不喜歡歷史,僅僅是希望探求自己的真正愛好,還是要以此做出影響未來人生目標的重大決定?

我會把對歷史的熱愛分為5層,每一層都對應了人們可以從這種層次的愛好中所獲得的東西,希望題主酌情參考

第一層:最邊緣的愛好者

這類人對歷史的愛好集中在碎片化的歷史故事,喜歡看各種歷史類小說(不論是三國演義、《雍正王朝》還是歷史網文),有時也會粉幾個歷史人物,但不願意去了解更為深層的歷史狀況。這類人很難稱得上歷史愛好者,不過,歷史故事可以為他們提供最基礎的感官享受。如果只是追求感官享受,那麼停留在這一層就夠了

第二層:愛讀書的人

這類人已經不滿足於僅僅瞭解幾個人物的經歷或是有趣的歷史故事,他們會去追尋人物、事件所處的社會背景,以此對不同時期的歷史概況有一些瞭解。這類人可能看過《明朝那些事兒》、《兩宋風雲》等學術性不強、而且依然是以人物和事件為主要敘述對象的科普讀物,不過不會再深入閱讀更深層的作品。可以說這類人喜歡讀書,但仍無法稱之為歷史愛好者,只能說他們喜歡讀的書中有歷史書罷了。如果希望讓自己肚子裡多一點茶餘飯後的談資,那麼停留在這一層就足夠。

第三層:入門級

從這一層開始,就是真正的歷史愛好者了。這類人對歷史的興趣不僅僅停留在某一時期之上,而是會去閱讀綜述性質的書籍,瞭解歷史的走向。這些書不再以人物、事件作為敘述重點,而是會將大量筆墨集中在制度、社會、思想變遷之上,例如《全球通史》、《中國大歷史》等。不過這些書仍然是面向受過教育的群眾的科普讀物,而不是艱深的學術性著作。到了這一層,人們就可以與其他歷史愛好者進行交流了,雖然只是入門級,但起碼知道其他人在討論什麼。

第四級、進階級

如果說入門級愛好者與外行的區別在於知識面更廣的話,那麼進階級愛好者又重新回到了“精”上。進階級愛好者不滿足於僅僅瞭解歷史總體趨勢,而是重新回到對某一時期、某一問題的關注上。但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瞭解背景知識的基礎之上,他們會去閱讀《萬曆十五年》,但此時他們對明代歷史已經相當瞭解了;他們會閱讀《魏晉門閥政治》,但此時他們已經能理清魏晉南北朝的走向。閱讀這些書的原因只是追求進一步的提升,而不僅僅是入門。

與入門級相比,進階級愛好者更能感受到歷史的魅力,對他們來說i,歷史不是由孤立的知識點組成,而是一張大網,網上的每個節點都與其他點有聯繫。例如明朝時期銀子成為通行的貨幣,是因為歐洲人在美洲開採的大量銀礦通過貿易流向了中國。

第五層:最高級愛好者

這類人不僅僅會去閱讀面向大眾的歷史讀物,而是會去讀學術性極強的著作,甚至直接去閱讀史料。三國史愛好者不會僅僅去談論那些英雄故事,還會去看《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絡》、《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九品官人法研究》,也會去直接閱讀《三國志》、《後漢書》,並說出哪些內容出自陳壽之手,哪些出於裴松之的注。

這類愛好者還會對史學理論、史學史感興趣、他們會討論蘭克為何被稱為現代歷史學之父、會討論三代年鑑學派的不同點、會討論70年代的史學轉向如何受到人類學的影響。

如果到達這一層,我覺得題主可以考慮去做歷史研究,並以此謀生了。不過要注意,最高級的愛好者只是最低級的研究者,如果真想靠歷史研究吃飯,做到這點是遠遠不夠的。


啟蒙時代的餘孽


喜歡歷史你就會關注,喜歡歷史你自然會拿出和對待其他科目不同的態度,我個人比較喜歡歷史,當然這個傳統是從上學時代養成的,而且對於歷史也投入了相當的精力。

熟讀課本喜歡人物歷史在自己不斷的學習中積澱

初中時代有了歷史課本,在新教材發下來的時候自己就會提前熟讀記憶,當然學生時代記憶力非常的強和現在是不能比了,從記憶變成喜歡,從陌生變得熟知,在一點一滴中積累著自己的愛好,你會發現你確實已經把它的地位提升了很多。

人物傳記也是我很喜歡的書,當然這些都不是課本上的,但是裡邊包含了很多的歷史知識,喜歡歷史不是說只讀正史,說實在的正史我就讀過《資治通鑑》,其他的我也覺得枯燥不喜歡。但人物傳記就比這些正史好玩了很多,你讀的多了歷史知識也就掌握的多了起來。

歷史正劇雖然歷史不多但是可以培養自己的興趣

有人是通過看電視來學歷史的,當然他們獲得的歷史知識是有的,但很多是片面或者不正確的。很多的電視劇為了烘托人物形象對歷史是做了改動的,有的人覺得這並不重要,就我看來歷史就是歷史還是尊重歷史的好。

當然看歷史劇也不是一無所獲,在研究故事情節中你會發現你進步了很多,這樣也可以把學習歷史變得更加有趣。歷史是枯燥的但是研究歷史是很有趣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因此研究歷史會讓你有不同於常人的積澱。

學歷史不是讓你滿腹經綸卻真的會與眾不同

一個有歷史積澱的人會讓你覺得肅然起敬,說話做事都會讓你感覺到他的底蘊。學習是永無止境的但積累卻是自己的,除了必要的書,多看歷史書對自己的人格乃至文化素養都有很好的作用。歷史就是這樣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就像我有時候寫一個五百字的問答也是覺得非常辛苦,但多看書你會覺得其實寫作也是件開心容易的事。

喜歡歷史就多去研究吧,深入學習你會發現不一樣的自己,讀史使人明智從這一點看來喜歡歷史多看歷史書對自己的交際和人格塑造有積極的意義,因此祝你在學習歷史的道路上漸行漸遠越來越好!


秋雨魯北說歷史


你既然不確定的話,你又會問出這個問題,證明你心裡還是會多少有點喜歡的。如果你不喜歡的話,你根本連問都不會問,在意都不會在意,證明你心裡是喜歡他的,你要你是肯定他的存在的,只是喜歡並不代表愛。

愛好需要磨合。

你和歷史之間還需要一個磨合的階段,這個磨合的階段需要多久後你才會放棄他,就要看你自己喜歡它的長度。輕易的就放棄了他的存在,就證明你不喜歡他。

不確定領域。

如果你僅僅只是考慮在頭條裡面的領域還不確定。那你可以去其他的比較知名度小的平臺上去開個號,你隨便的折騰一段時間,看你是哪一種文本最適合你,如果歷史都堅持不下來,你寫其他的卻越來越好。你就要適時的放下歷史,但是如果你發現你寫了一兩個月之後,對歷史依然有新鮮感的話,你就要堅定的往這條路下去走。

領域不確定真的會很頭疼。

我來頭條不確定領域前,朝三暮四。整個號整的亂七八糟,然後就發現發現自己寫情感領域又心理沒有的基礎,寫娛樂領域又沒有表演系統的知識點,所以說一到青雲的時候想更上一層樓,就發現自己離目標好遙遠,越來越遙遠,所以說就慢慢的放棄了。後來經過朋友的推薦,再加上自己那些喜歡國學,而且對另外一個導師的文本有所感動,就選了歷史已經持續了差不多半個多月了,覺得他內在的知識點還是很豐富的。

結束語:

還是比較支持喜歡歷史的,因為歷史的話。你有參照物會比較容易喜歡或者是欣賞,無論你寫不寫作的話它裡面的故事都有一定的營養含量,不然他也不會被稱之為歷史,畢竟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是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鑑的。

原文盜搬者必究其責。

在下:“寫紅塵作夢語”,

感謝各位看官的賞閱。


寫紅塵作夢語


喜愛歷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總體來說,歷史是一個可以人人都可以去學的,如果只是單純的學習歷史的話,那就不能說是喜愛歷史的。那什麼是喜歡歷史呢?這大概就是你學習歷史的時候能看到同學者不一樣的觀點,並去探索它。

我是喜愛歷史的,不過我喜歡歷史也是跟看劇、讀書而得來的。接下來與你分享我喜歡歷史的過程,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小學和中學時代,相比大人們愛看古裝劇的故事情節,我更喜歡古裝劇個人表現出來的性格穩重,因為只有穩重的性格才會做出合理的選擇,比如《康熙王朝》中,大人們會從中感受到康熙決策喜與憂,隨著故事情節推動而表現不一。我就會看到康熙決策的穩重和其中的內涵,更注重康熙決策的成果。

一開始接觸到歷史電視劇中,我覺得最重要不應該是情感,而是史實。<strong>

影響最深刻的一次就是初中第一次考歷史,初中歷史相對比較簡單,大部分考試的都能得A(85分以上),而我只能得B(70到84分之間),那時候感覺我理解的歷史應該算是奇葩的,沒有得到應試教育的青睞,於是我改變學習歷史觀念,在其基礎之上再加上我獨特的觀點,後來的考試上我歷史幾乎都在年段前列,甚至還得過滿分。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不斷改正並得到肯定,有時候也是證明自己對歷史的喜愛。

<strong>

後來,在高中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我懂得了歷史不止要自己學好那才叫好。尤其在比較多人對歷史知識比較薄弱的情況下,我很願意將歷史知識共享到別人,我很樂意將我歷史知識分享給別人,哪怕是一個點我也願意重複講幾遍。有一次我課後輔導的一個女孩子,考的歷史成績比我還高,我真替她感到高興。課後我也還喜歡看一些歷史類雜誌,以充滿好奇的態度去讀史。判斷自己是不是喜歡歷史,願意把自己所學歷史觀點或者知識分享給別人,併為此感到高興,這也是說明是否喜愛歷史的一個點。

<strong>

到了大學甚至是出來工作,雖然我不從事與歷史相關的學習和工作,但我仍然喜愛觀看一些關於歷史的書籍,比如《史記》,《萬曆十五年》等等,進一步的學習和工作都阻擋不了我對歷史知識的索取,這大概就是喜愛吧。所以說喜愛歷史並不是一定要從事與歷史相關的職業,而是要有一顆熱愛歷史的心並持之以恆地去關注它,呵護它。<strong>

所以說,我感覺我還是挺喜歡歷史的,不知道你是否有類似的經歷或感覺呢?


家強談歷史


我喜歡看歷史劇,喜歡看歷史小說包括穿越的,還喜歡看歷史典故之類的文章,也經常給歷史電影電視劇挑毛病,不是說他們服裝不像,就是說他們道具穿幫了或是穿越了!歷史是一面鏡子,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所以才有了“前車之鑑”這個成語。[霧霾][霧霾]


徐國後裔


首先,是因為對自身身份的認同,自己是炎黃子孫,這種民族自豪感是自然流淌在血液中的,是與生俱來的。這是喜歡中國歷史的根本原因。

其次,“讀史可鑑未來,可知興衰,可明得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要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自然就會喜歡讀史,這是喜歡歷史的內在動力。

再次,便是自己的興趣使然。“興趣是學習歷史的最好老師”,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喜歡歷史的直接心理原因。

要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歡歷史,特別是中國歷史,可以從以上三個大方面去衡量判斷一下,答案便可知曉了。個人愚見,僅供參考,歡迎品評!


小袁拉呱


這個應該屬於個人興趣愛好,我上小學時就喜歡看歷史書和有關歷史人物故事。後來特別喜歡看百家講壇節目。


皖北利辛


歷史是一面鏡子,已古照今,可以明得失,知興替。我認為自己喜不喜歡歷史,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考量。

一:上學時是不是喜歡歷史,喜歡歷史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要理解,有想了解歷史背後的內容的願望,我們是從初中開始學習歷史,這和我們的歷史老師有很大的關係,如果老師講的有趣味,不乏味,這個可以勾起我們最初的興趣。

二:參加工作以後,為生活奔波,繁忙的工作生活之餘,有沒有讀一些歷史相關的書籍。如果你經常選擇一些歷史書籍去讀,那你從內心來說是喜歡歷史的,因為讀歷史書和專業數據不同,不能快速變現,純粹是因為興趣。

三:在夜深人靜之時,有沒有對一些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有一些深入的思考,如果你經常思考,那麼從內心來說你是喜歡歷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