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被害的是岳飛?

小染愛歷史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岳飛的故事,以“精忠報國”為己任的岳飛,自古以來都是百姓崇仰的對象。

但我們知道,岳飛的下場並不好,很多人覺得岳飛死的非常冤,今天我們就來剖析一下岳飛到底死的冤不冤。岳飛作為南宋抗金名將,在帶兵打仗方面,的確能力出眾,不但用兵如神,更是忠心耿耿,可謂是求之不得的良將。那,作為臣子來說,岳飛是否精明稱職呢?答案顯而易見。

首先,岳飛不懂得揣摩聖意。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可謂是奇恥大辱了。別人避而不談,他偏偏在《滿江紅》寫道:“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更時刻想要打敗金軍迎回“徽欽二帝”,還時不時在皇帝面前提起,皇帝稍有遲疑,他還急赤白臉的。

你想啊,迎回了“徽欽二帝”,他宋高宗的位置放哪呢?這皇帝還不得拱手讓人?那他宋高宗能幹麼。不僅如此,岳飛還時不時揭皇帝的傷疤。很多人都知道,在金兵第一次南渡的時候,宋高宗由於驚嚇過度失去了生育功能,身為一國之君,擁有三宮六院的美女,卻沒有生育能力,這本來就是難以言齒了。

岳飛還偏偏公開上書要求皇帝立儲,等於把皇帝不能生育的事情赤裸裸的擺在檯面上,哪個皇帝不生氣?最致命的是,岳飛身為武將,不但管起皇帝私事,還干預朝政。

不管是在軍事上還是在政治上,一向高調,顯得極其特殊。而且,他長期把持軍權,軍隊還被稱為“岳家軍”,這在皇帝眼中就是明目張膽的培養自己的勢力啊,功高蓋主,宋高宗能不殺他麼。

雖然,岳飛是一個公認的英雄,儘管遭到秦檜的構陷而死,但是他不會揣測聖意、揭皇上的傷疤、違旨抗命、功高震主,才是自身難保的最主要原因。 喜歡的朋友歡迎評論和轉發,點贊你的支持我的動力,非常感謝!


馬力斯


南宋大畫家劉松年曾經創作過一幅稀世之作,名為《中興四將圖》,栩栩如生、纖毫畢現地描繪了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四位抗金將領。出人意料的是,我們最熟悉、最尊崇的嶽元帥竟然排在最後,而殺害這位英雄的兇手之一張俊竟也位列其中。

解答這兩個疑問並不難,岳飛排在後面是因為在“中興四將”之中,他的職位最低、資歷最淺、年齡最輕,而張俊在因為殺害岳飛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之前,的確是一位力主恢復、戰功卓著的抗金名將。隨之而來又有了一個新問題:既然岳飛並不是抗擊金兵的“中興四將”之首,為什麼被殺害的卻是他呢?

為岳飛招來殺身之禍的首先是他的性格。

南宋大理學家朱熹以為中興將帥以岳飛為第一,但說他“恃才而不自晦”。確實,岳飛個性剛正耿直,不但不善於保護自己,還在兩件大事上冒犯宋高宗趙構,加深了高宗的忌恨,以致引來了殺身之禍。

第一件事發生在紹興七年(即1137年)四月,因高宗在讓他節制淮西軍北伐問題上出爾反爾,岳飛一怒之下上了廬山。高宗視其為“要君”,鑑於金人威脅還在,不得不好言撫慰促其下山,但同時引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劍耳”以示警告,在表達不滿時,已暗藏殺機。

第二件事發生於同年八月,岳飛出於忠心,建議高宗立儲。這年,高宗才三十歲,他唯一的兒子三歲的趙旉早在八年前就驚悸而死,而他在揚州潰退時因驚嚇引起性功能障礙,再也無法生育,成為他的難言之痛。岳飛立儲建議有兩大忌諱,一是觸犯了正值而立之年的高宗性無能的忌諱,二是觸犯了祖宗家法中武將不得干預朝政的忌諱。

高宗的厭惡、忌恨和反感是可以想見的,精忠報國、毫無私心的岳飛實在是書生意氣,太欠思量了。

其次,在南渡諸大將中,岳飛是功勳最著、抗金最力的,而且他在抗金大計上毫不妥協,這是每個中國人都知道的,就不用我贅言了吧。

令人深思的是,這一點是我們尊崇頌揚岳飛的原因,恰恰也是宋高宗和秦檜殺害岳飛的主要原因。

在戰場上屢屢敗在岳飛手下的金國大將完顏宗弼(即金兀朮)以殺岳飛作為議和的交換條件,高宗、秦檜以屈膝求和作為鞏固自己皇位與相權的根本之計,就把迫害的黑手和血淋淋的屠刀伸向了岳飛,於是,岳飛便非死不可。

岳飛赤膽忠心,愛國愛民,一心渴望雪靖康之恥,滅臣子之恨,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直搗黃龍府,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最終卻負屈含冤,身心俱創,遺恨風波亭,這不能不說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震撼人心、令人警省的大悲劇。


朦朧朦朧


關於岳飛必死這個話題,結合當時的社會的環境不難看出,作為北方人的岳飛肯定是要被南方朝廷給害死的,因為嚴重侵害了他們的利益。

首先糾正一個觀點,就是岳飛之死並不是提出那句“迎回二聖”的口號,這句口號是宋高宗提出來用來收買人心的。岳飛是最早提出不同意見的大臣,並且聯合幾名同僚建議廢除這個口號。

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以歸故園,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之憂,臣之志願畢矣。”——岳飛《乞出帥札子》

紹興七年,岳飛在這份寫給高宗的一份奏摺中提到,如果北伐一旦取得勝利,收復失地,迎回二聖後,徽宗是太上皇,而對於欽宗只統稱“天眷”,而非皇帝。

北伐成功,是為擁護您“高枕”無憂地當皇帝,而不是擁護宋欽宗復辟,還請皇上放心。中國著名宋史學家鄧廣銘先生曾評價說:

“以為岳飛因主張迎還欽宗而遭趙構毒手之說,是完全昧於史實者的一種無稽之談!”

所以“迎回二聖”這個說法導致岳飛被害是毫無史實根據的,真正被害的原因是岳飛北伐在當時是侵害了南宋統治階級的利益。

宋朝南遷後,朝廷在臨安(今杭州)建都,國土面積也是近千年以來最小的,核心地區僅為江浙,朝堂核心人員幾乎是清一色的南方財閥代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朝廷的收入尤其是北伐帶來的錢糧開支多數來自於江南財閥,對於江南財閥來說,這是一筆難以承受的鉅額費用。尤其是朝廷高官都是這些財閥的代表人物,他們自然不會允許有損害自身利益的行為出現。

作為江南財閥,他們考慮的第一點是自身利益而非國家利益,所以朝廷已經決定放棄北伐滿足現狀。岳飛是河南鶴壁人,故土被金國所佔領,所以岳飛的想法是擊潰金國,收復失地,這跟朝堂財閥們的利益完全對立。

尤其是當金國提出願意議和,但是要殺掉岳飛,“必殺飛始可和”。這對於傾向與金人達成和議並確保自己能安心享樂的南宋朝廷來說是最好的結果,所以以岳飛為代表的北伐派最終獲罪並被殺之。

岳飛之死是必然,無論是誰在當時的環境下堅持北伐,結果都是一樣,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南宋這種做法也讓世人看清了朝廷的真實面目,這半壁江山終於在堅持了150多年後轟然倒塌。


詫寂說史


宋室南渡之後,在抵抗金朝入侵、鎮壓國內叛亂、鞏固南宋政權方面,朝中將領張俊、韓世忠、劉錡、岳飛戰功最為卓著,被稱之為“中興四將”,其他還有劉光世、吳玠等著名將領也都有相當不俗的表現。

但是,在諸將之中,岳飛被害身亡、結局最為悲壯,其原因最重要的有三:

岳飛犯了武將干政的大忌,尤其是在立儲問題上。

趙構只有一個兒子,還夭折了,後來據說因為某種不可言的原因,再沒有生出兒子來,這是他心中的一根刺,但年僅30多歲的他,夢想終究還是有的。可是岳飛在出徵金兀朮之前,密奏宋高宗“先正國本以安人心”,勸趙構立太子以正國本。岳飛身為一個手握重兵的大將,對如此敏感的皇位繼承權問題發表看法,無論是出於公義還是私心,無疑都犯了大忌,尤其還是在本就是通過兵變建國的宋朝。手握重兵、對皇位繼承問題指手畫腳,不能不讓人往“權臣”的路上想。

在對待宋金問題上,岳飛是最為強硬的“鷹派”將領,是最為堅決的主戰派。

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金朝發生政變,主戰的金兀朮取得了軍政大權,並在次年(1140)年悍然撕毀了第一次“紹興議和”的條約,分兵四路南侵。宋高宗不得不下令應戰,並且對岳飛說"設施之方,一以委卿,朕不遙度。"於是,岳飛受命出征,連戰連捷,相繼取得了和尚原、仙人關、順昌、郾城、穎昌大捷,金兵為之懾服,已經做好了從河南撤兵的準備,看上去岳飛收復中原指日可待,岳飛也是極興奮,眼見壯志可酬,不禁放出豪言"直抵黃龍,與諸君痛飲!"

但這並不符合宋室南渡後宋高宗趙構偏安一隅、以和為貴的國家戰略,早已經被嚇破了膽的他可以接受有限度的防守反擊,但不能接受主動進攻的北伐戰爭。

岳飛“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的思想,將使南宋政權的穩定性存在隱患。

岳飛北伐取得的連番勝利,使宋高宗趙構和金兀朮都處在了一個相當尷尬的位置。對趙構而言,宋徽宗已經死了,但宋欽宗還在,如果迎回了宋欽宗,如何措置?對金國而言,有岳飛在,有岳家軍在,他們休想有安寧之日,所以對以趙構為代表的“主和派”放出話來"必殺飛,始可和"。瞌睡遇上了枕頭,宋金一拍即合,於是岳飛的命運就這麼定了。

岳飛無疑是一個英雄,在那樣的社會條件下,他要實現他的雄心壯志,只能寄望於遇到一個心胸廣闊、氣度恢弘、雄才大略的君王,可惜的是他遇到的是趙構,一個胸無大志、滿足於偏安一隅的平庸的君王,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who看who說史


其他答主都說了岳飛與高宗趙溝之間的嫌隙,很詳細了;我說一些另外的重要因素:岳飛與平級同事之間的重大矛盾。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岳飛太年輕、太優秀,引得另一位大將張俊對他的嫉妒,直至轉變為嫉恨,最後張俊與秦檜同流合汙,謀害岳飛。

岳飛與張俊之間的恩怨是越積越深的過程。

岳飛最早是在張俊手下的。等後來岳飛平定各路叛軍和起義軍,被授予節度使等職務時,立刻與張俊、韓世忠等老將平級了。張俊比岳飛大17歲,韓世忠比岳飛大13歲,在古代幾乎就是兩代人了。因此他倆都憤憤不平。

後來,岳飛平定鐘相楊么起義軍之後,給張俊、韓世忠個送了一艘樓船,樓船就是當時的戰船,船上兵械都很齊備。韓世忠收到禮物後,很高興,張俊反而更加嫉恨岳飛。

在淮西之戰的時候,張俊懼戰,以軍糧不夠為由,反而引誘岳飛前往;岳飛不顧這些,依然立刻出軍。後來高宗趙溝以此賜手書褒獎岳飛,誇讚岳飛不顧糧餉艱難依然向前。這張俊以為岳飛把他的話對趙構說了,就反過來誣陷岳飛以糧餉不足而逗留不進。

至此,張俊對岳飛的不滿甚至積怨已久很深了。最關鍵的是下面這一步,直接引起了張俊對岳飛的殺心。

1141年4月,岳飛在馳援淮西之後不久,即與張俊、韓世忠一起被調到朝廷中央,任樞密副使,張俊與韓世忠是樞密使。

五月份,張俊與岳飛一起視察韓世忠的軍隊。

此時,南宋在趙構授意秦檜主持之下,開始力主向金朝求和,張俊一看秦檜深受高宗信任,於是就投靠秦檜,配合秦檜倡導和議。

張俊知道韓世忠忤逆秦檜,此時就向岳飛提議:他倆把韓世忠的背嵬軍分了。岳飛堅決不肯,張俊非常不高興。等到了楚州(今江蘇淮安),張俊認為應該修好城防做好防備,岳飛反而嚴肅地對張俊說:“當戮力以圖恢復,豈可為退保計?”張俊神色大變。

正巧,韓世忠手下軍吏景著對總領胡紡說:“假如張俊與岳飛二樞密要分韓世忠的軍對,恐至生事。”等胡紡上朝,秦檜把景著抓起來,打算以煽動軍心的罪名誣告韓世忠。

岳飛得知了這個消息,馬上派人快馬把秦檜的意圖報告了韓世忠。當初韓世忠、張俊、岳飛等大將都有直接面聖的權利,韓世忠得到消息立刻趕到趙構面前說明情況,結果韓世忠沒事了。

張俊本來就嫉妒岳飛,現在一看岳飛壞他的好事,於是對岳飛非常不滿。就把岳飛通知韓世忠的情況報告了秦檜,秦檜大怒,轉而開始計劃拿岳飛開刀。

果然,張俊作為操盤手又開始行動了。他收買了岳飛前軍副統制王俊,讓他誣告岳飛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這樣就會把主帥岳飛也牽連進來。張俊還編造了岳飛在淮西戰役中違抗聖旨逗留不進的謊言。後面的事情就是岳飛蒙冤下獄被殺的事了。

性格決定命運,一點都不假。

岳飛與趙構之間的嫌隙、岳飛與張俊矛盾,都是由岳飛忠直、耿直的性格導致的。然而也正是這樣的性格,才塑造了他千古英雄的命運。悲耶?喜耶?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對岳飛的猜忌

岳飛本人很能打,掌握著全國75%的兵馬,最後打贏了,岳飛不當皇帝誰當皇帝?

就算岳飛忠勇就是不反,但你掌握全國75%的兵馬,將來如果拿下故地,甚至迎回徽欽二帝的屍骨,威名赫赫,你不反,你下面的人也要讓你反。

宋太祖趙匡胤不就是在陳橋驛黃袍加身的嘛。


岳飛的岳家軍不受朝廷管束,都是岳家子弟兵,而且朝廷十二道金牌都招不回,又很有戰鬥力,這是要成軍閥啊,別忘了老趙家就是靠掌握兵權搶了柴榮的江山。岳家軍不是不可能成為北府軍,岳飛也不是不可以成為劉裕。


岳飛觸碰到了皇室大忌,皇位繼承的問題。

靖康之變,金國擄走北宋的皇帝和太子做人質,皇帝的弟弟宋高宗建立了南宋,可此時老皇帝還或者呢,隨時可能回來,宋高宗這個皇帝的地位就很微妙了。

更麻煩的是,宋高宗的兒子死於戰火,南宋已經是“絕戶”的朝廷,而這個時候,金人在北邊扶持做人質的太子建立偽政權,和南宋叫板,老百姓都知道宋高宗絕後了,到時候跟誰混還不一定。


對南宋來說這絕對是火燒眉毛的大事。所以,岳飛勸宋高宗早點兒選繼承人,否則江山就危險了,甚至岳飛連接班人選都替宋高宗想好了,推薦了宋高宗的一個侄子。這可是大忌,因為武將是不可以碰皇位繼承問題的,更何況岳飛還是手握重兵的大將,這嚴重引起宋高宗的猜忌,加上後來岳飛聲望越來越大,宋高宗就借秦檜之手,把岳飛給除了。


金國和談

既然要和金國和談,那就得想辦法讓主戰派閉嘴。那麼只有殺岳飛,其他人就都老實了。

小結

總體而言岳飛生在了宋朝,加上岳飛的性格,死也是必然的結果。


看見歷史的你


導語

“忠義”與“耿直”之間毫無間隔;皇權的統治與穩定高於一切。

宋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劍爾!”

殺機已現,岳飛必須死!秦檜,則是推波助瀾,藉機鞏固自己的地位!

01宋高宗的屈己求全

  • 在爹孃兄弟被金軍擄走以後,作為唯一最有資格登上皇位的皇族子弟,高宗比任何認都珍惜皇位。在他心裡的主線是能夠偏安江南,樂的享受,做個兒皇帝又有何不可呢?這一點從高宗在登基稍微穩定一點之後就把主戰的南宋第一任宰相李綱給罷掉就可以看出。高宗的執政主體思想:求和!
  • 高宗的“求和”之策只是真對對南宋有威脅的金朝。對內,也還是需要武力鎮壓流寇和農民起義的。所以,他還需要重用武將來為其所用。在鎮壓完苗劉之變之後,我們再一次從高宗使用宰相的策略上就可以看出他的施政主線。此時長於軍事虛名,對主戰派絕無好感的張浚得到了高宗的青睞!

02高宗的“以文御武”

  • 從張浚的上臺開始,高宗就開始他的“削兵權”的治國之策。在他心裡,武將跋扈對皇權帶來的危險,遠比金朝帶來的危害要大!
  • 此次削減兵權的實施過程中,岳飛的耿直就為自己日後死亡埋下的禍患。因為不滿高宗、張浚的安排,岳飛自請解除兵權,上廬山為母守喪。“撂挑子”,使得高宗極為憤怒。但高宗知道此時扔不是除掉岳飛的時機,於是連下詔書:“許卿以恢復之事”,促其出山,三個月以後岳飛才再次下山統軍!
  • 岳飛的“撂挑子”更刺激了高宗要在朝廷增加主和派的力量的決心。秦檜,符合時機的出任了右相,開啟了議和的活動!而高宗對岳飛等武將的底線是:可以不參與議和,但不要反對!
  • 對於高宗的勸說,岳飛明確表示: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待,相臣謀國不善,恐貽後世譏義!這一次,岳飛把高宗和秦檜一塊給罵了!給自己頭上旋上了第二把刀!

03秦檜的推波助瀾

  • 秦檜揣摩透了高宗的“求和”之心。向高宗獻策:畏首畏尾,不足以斷大事。若陛下決欲講和,請獨與與臣議其事!高宗獨相秦檜。
  • 高宗、秦檜的“求和”,並沒有打動金王朝。金朝是想吃掉南宋的!迫不得已,或者說主戰派的用心,岳家軍在抵抗金軍的進攻上節節勝利。
  • 對金的勝利讓高宗、秦檜感到了更大的不安!萬一岳家軍滅掉金王朝,那北金軍擄走的高宗的眾多親人回來,他們會置高宗於何地?秦檜的相位能否保住?此時,只有按住岳飛,才能重走議和之路。而金軍議和的首要條件就是:殺掉岳飛!於是,岳飛頭上第三把刀也旋上去了。

總結

“精忠報國”在君臣之間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君要臣按著自己的治國之策執行視為“忠君”、“忠國”;臣要君以天下安定為己責!當君臣之念合二為一之時則是國富民強之日!

無奈,岳飛生不逢時遇到了高宗與秦檜!如果遇到的是太祖,大宋應該真的是一統江湖了!

岳飛不死,高宗無法安睡!


活著就是一種情懷


1首先要說明岳飛的兵力已經達到全國的七分之四有足夠的謀反實力,這是所有君主都不能容忍的,尤其在宋這個重文輕武的朝代。2以秦檜為首的文官集團不管是主戰派還是主和派都不希望武將做大。3當高宗舉起屠刀時,武將人人自保卜睱,沒有同僚為他說話。只有韓世忠去質問秦檜得到了一句莫須有。


如煙入幻


首先,岳飛不懂得揣摩聖意。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可謂是奇恥大辱了。別人避而不談,他偏偏在《滿江紅》寫道:“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更時刻想要打敗金軍迎回“徽欽二帝”,還時不時在皇帝面前提起,皇帝稍有遲疑,他還急赤白臉的。

你想啊,迎回了“徽欽二帝”,他宋高宗的位置放哪呢?這皇帝還不得拱手讓人?那他宋高宗能幹麼。不僅如此,岳飛還時不時揭皇帝的傷疤。很多人都知道,在金兵第一次南渡的時候,宋高宗由於驚嚇過度失去了生育功能,身為一國之君,擁有三宮六院的美女,卻沒有生育能力,這本來就是難以言齒了。

岳飛還偏偏公開上書要求皇帝立儲,等於把皇帝不能生育的事情赤裸裸的擺在檯面上,哪個皇帝不生氣?最致命的是,岳飛身為武將,不但管起皇帝私事,還干預朝政。

不管是在軍事上還是在政治上,一向高調,顯得極其特殊。而且,他長期把持軍權,軍隊還被稱為“岳家軍”,這在皇帝眼中就是明目張膽的培養自己的勢力啊,功高蓋主,宋高宗能不殺他麼。

雖然,岳飛是一個公認的英雄,儘管遭到秦檜的構陷而死,但是他不會揣測聖意、揭皇上的傷疤、違旨抗命、功高震主,才是自身難保的最主要原因。 喜歡的朋友歡迎評論和轉發,點贊你的支持我的動力,非常感謝


江南雨1235


回答:為什麼被害的是岳飛?

趙構為了收攏軍權以及議和,岳飛是一個可以被放棄的棋子。

1、背景

老趙家的皇位怎麼來的,陳橋兵變!讓自己的部下將士擁護為天子。周世宗的前車之鑑,趙匡胤可是深深記住了。那麼為了避免再出現這樣的情況,趙匡胤請大將們喝了一頓酒,就將兵權收了回來。所以,避免讓大將擁兵自重再次出現那是刻在老趙家的骨子裡面的;當然老趙家另外一個家法就是和士大夫共天下,所以在宋朝,當兵的真是沒有地位,這也是宋朝被打灰頭土臉的原因之一。

2、趙構由於缺乏安全感所以兵權的熱衷

趙構的皇位是怎麼來的,當年靖康之恥,皇帝和皇后以及一堆後宮被虜去了金國五國城,趙構才有機會登上大位。結果,猜不到兩年,就在1129年,苗劉以清君側的名義反叛,要求其退位,讓年幼的太子繼位。儘管苗劉沒有得逞,但是因為趙構身下基本上沒有兵,讓人追殺的如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這樣的人生經歷,讓他極度缺乏安全感,以及對兵權的熱衷。

所以趙構對所有帶兵的將領必然有天然的防備!所謂的中興四將都不能擁兵自重!

3、議和條件是壓死駱駝最後一個稻草

金宋兩國曾經有過兩次議和。

無論在金朝還是宋朝,裡面都是有主和派和主戰派,不同的是,金國裡面的議和派是因為要休養生息積蓄力量,一鼓作氣滅了宋朝,主戰派呢?則是覺得要一鼓作氣滅了宋朝,時不待我。所以在金國,滅宋朝是大家的共識,是一定要做的,就是兩派的認為合適的時間點不同而已。

而宋朝呢?議和就是為了苟且偷生,割地賠款就能讓自己活下來,賠點錢配點地算不了什麼;當然主戰派是覺得如果不戰,肯定就會被幹掉,既然這樣為什麼不拼死一搏。可惜的是,趙構是主和派,恢復漢家河山這種事他是不想的。

第一次達成的議和實在1138年,就是當時金國議和派和宋朝達成的協議。第二年,主戰派的金兀朮發動政變,成為新一代主戰權臣,於是在1140年又開始進攻宋朝。

但是岳飛實在是太厲害了,諸位可以看看宋史中的記載,岳飛在局部戰中基本上沒有輸過。例如在朱仙鎮一役,岳飛部下楊再興300人直接幹掉了金軍兩千;500的背嵬軍打得金兀朮都崩潰了,實在是打不贏。且看下面歷史記載:

當時的情況已經形勢大好!只要趙構一下決心,最起碼汴京是可以收回來的,但是趙構沒有這個膽子,十二道金牌召岳飛回去了。因為他已經下定決心要議和了。心灰意冷的岳飛一回到去就請解兵權,實在是沒有意思!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個稻草來了,1141年,金兀朮寫信給秦儈說,要議和可以,但是有一個條件,殺掉岳飛!

所以,岳飛怎麼能不死呢!他必須得死,要不然趙構怎麼能議和呢?岳飛之死,秦儈當然也脫不了關係,他可是主和派,擋住他路的,焉能不死!但是最主要的是趙構要岳飛死,所以岳飛一定得死!

另外,有兩點也講一下:

有人說,是不是趙構怕岳飛真的打到五國城,迎接先帝回來,到時趙構如何自處?但是你要知道,岳飛在1137中的《乞出師札子》怎麼說的“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歸國,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憂,臣之志願畢矣。然後乞身還田裡,此臣夙昔所自許者。伏惟陛下恕臣狂易,臣無任戰汗。”注意,其中有詞叫梓宮。什麼叫梓宮,意思就是皇上或者忠臣的棺材!也就是說所謂的先帝已經死掉了,一個死掉的先帝肯定不會對趙構的皇位有任何的威脅!而且岳飛還要求什麼,打完仗之後我就回去種田了,意思也是告訴趙構,我對兵權沒有任何的興趣。

另外也有人說,岳飛曾經要求皇帝早點冊立太子,是不是有武將干政?也不是,他的潛在意思就是,就算以後先帝的太子回來也不再是正統了,你冊立的太子才是太子,也就是你才是天子,真正的天子!

所以我不認為岳飛在情商上有任何的問題,這也不應該岳飛被處死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