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期,為什麼會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

騎蝸牛走高速


秦國未年,戰亂不斷,首先是陳勝武廣農民起義;其次六國殘存舊貴族勢力也趁勢起兵欲收復失地;影響最大、戰爭爭霸時間最長是楚漢戰爭。漢劉邦最初只不過是沛縣的一個亭長,是最低級的縣以下鄉村小吏。劉邦文化不高,但智商、情商超人。其同鄉呂老先生,一見劉邦,慧眼識人,觀劉邦面相,認為劉邦“貴不可言”,執意將自己年青貌美的女兒(後來的呂后),嫁給四十多歲的劉邦。韓信曾講過,我有將兵之才,我韓信用兵“多多益善”,陛下您有“將將之才”,劉邦的過人之處,是善於用人,且從善如流,劉邦常問部下謀士的口頭語是“為之奈何?”,劉邦知人善任,部下文臣武將張良、蕭何、韓信等都能為其所用,這是劉那能夠登上帝位的根本原因。劉邦建立大漢政權後,經過長期戰亂,國內財力極度匱乏,相傳,劉邦要尋找四匹同色御馬,都找不到。因此,與民休養生息、發展經濟,是西漢政權的當務之急。文帝、景帝兩朝,對外採取“和親”策略,盡其可能避免戰爭,致力於發展經濟,實行鹽鐵國家專營,儘快提升國庫財政收入,這些發展經濟的策略,使國內經濟得到較快恢復,出現經濟繁榮景象,史稱文景之治。也為後來漢武帝討伐匈奴積累了財力。


李同民


文景之治的成因,其他的答友已經論述的比較詳細,今不贅述,淺談一下文景之治中比較冷門但是比較有效的政策——納粟拜爵。

納粟拜爵是漢文帝時期的晁錯上書漢文帝的主張,它的根本核心就是國家應該允許富戶上交一部分糧食用來換取爵位或者是免除罪責,這樣國家內部流通的糧食就會變少,穀物的價格就會比較高,防止穀賤傷農的情況發生。晁錯的原始論述是:

“使民務農,在於貴粟;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餘者也;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餘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這項制度的實行為政府的財源擴張打開了很好的局面,不久國家積累了大量的糧食,即可以用來存儲備荒,也可以選擇時機進入市場。這項政策的施行也很快,“於是文帝從錯之言,令民入粟邊,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為五大夫,萬二千石為大庶長,各以多少級數為差。”因此國家積累了大齡的財富,這是文景之治的一個重要稅收來源。在此之後,國家將稅率由十五稅一,改為了三十稅一。國家出現了富饒的景象。“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餘財。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牸牝者擯而不得會聚。守閭閻者食粱肉。”


經典守望者


“文景之治”通俗地講其實就是與民休養生息的一段治世,它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究其原因還要上溯至戰國時期。讀過西漢賈誼《過秦論》的人應該都記得這麼一句話:“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秦始皇能夠滅六國統一華夏是自秦孝公開始六代秦國君臣一起努力的結果,是量變積累導致的質變。但我們要看到,連續一百多年的大規模戰爭(算上其它諸侯國之間以及更早的征伐,時間跨度就遠超一百年),華夏大地上可謂是民不聊生、餓殍千里。

然而在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以後,為鞏固統治,以嬴政為首的秦朝中央政府並沒有採取蓄養民力的政策。在北方蒙恬率領三十萬騎兵出長城打擊匈奴,南方任囂和趙佗率軍五十萬佔據百越、嶺南地區。在國內,政府又大量徵發民夫修建阿房宮、秦始皇陵等浩大工程,些許失誤還會招來嚴厲的處罰。大興土木、不與民休息、嚴刑峻法也成了秦朝只維持了十五年就迅速滅亡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秦朝的覆滅並不意味著天下太平。自陳勝、吳廣旨在推翻“暴秦”的大澤鄉起義開始,熊熊的戰火又再次燃燒了起來。及至後來劉邦和項羽的四年楚漢戰爭,戰爭規模和殘酷程度甚至超過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到了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戰爭並沒有完全結束。漢高祖率軍三十萬出擊匈奴卻遭失敗的“白登之圍”、平代王陳豨叛亂、平九江王英布叛亂等。甚至漢高祖去世後漢惠帝劉盈在位,呂雉攝政時期,因為誅殺功臣任用呂氏外戚,天下仍然不太平。

後來周勃、陳平等開國功臣誅滅諸呂,漢文帝劉恆繼位,全國的局勢才基本穩定了下來。但漢朝初年國家經濟的困頓著實讓薄太后、漢文帝頭疼不已。天子出門,湊不齊四匹顏色相同的馬、大臣出行甚至只能乘坐牛車。在繼位前長期被父親劉邦所疏遠,被遠封貧瘠漢匈邊境代地的劉恆更加了解百姓的疾苦,也更清楚地知道一個外強中乾的漢王朝是不足以對抗北方強大匈奴的。英雄一世的漢高祖在“白登之圍”中尚且如此狼狽,更何況是後來承平日久的繼任者們。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就不足以訓練和裝備出一支精銳的騎兵軍團。另外,撰寫“過秦論”的漢初政治家賈誼和劉恆可以說堪稱知己,賈誼的觀點也深深影響了劉恆。“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如果不體察百姓疾苦大興土木,秦朝短時間即覆亡的悲劇便可能重來。因此,推崇“黃老之術”的薄太后和漢文帝開始輕賦薄徭儲蓄民力。在刑法方面,都知秦法嚴苛,而漢初的律法大多承自秦朝,漢文帝也是廢除了其中不少的嚴刑峻法。讀過“綈索救父”典故的朋友都知道,小姑娘綈索給漢文帝上書說:“我的父親擔任官吏,齊地的人都說他清廉公平,如今犯法應當獲罪受刑。我為(受刑而)死的人不能復生感到悲痛,而受過刑的人不能再長出新的肢體,即使想改過自新,也沒辦法了。我希望捨身做官府中的女僕來贖父親的罪過,讓(他)能改過自新。”漢文帝看到她的上書後為她的誠意所感動,這一年也廢除了肉刑法。賦稅、刑法上的寬鬆使得百姓的負擔大大減輕,全國的田畝數和人口也迅速增加。

漢景帝劉啟繼位後,繼續延續了漢文帝時期的政策。在任用周亞夫等傑出將領平定了“七王之亂”後,漢朝中央政府郡縣直轄的地盤進一步擴大,休養生息的政策因此惠及了更多的百姓。從公元前202年西漢王朝建立,至公元前135年漢武帝的奶奶、漢文帝的皇后竇太后去世,六十多年的蓄力使得西漢王朝的實力空前加強。輕薄徭役、休養生息的政策不僅使得新生的西漢王朝沒有重蹈秦朝快速覆亡的悲劇,反而迅速修復了長期戰爭給國家帶來的創傷,夯實了經濟基礎,為後來漢武帝出擊匈奴的大規模戰爭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和民意支撐。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而民心是水,統治者為舟。只有順應了民心,順應了百姓心中所想,江山社稷才能得到穩固。西漢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頂峰正是由於劉氏皇族在王朝初創時即深知民間疾苦。漢高祖劉邦在進入咸陽時就對關中百姓有《約法三章》,相比之下西楚霸王項羽就殘暴無道、不分階層大肆屠戮秦地官民且縱火焚燒了人民勞動結晶的阿房宮。漢高祖劉邦從暴虐中解救百姓,最終成功可以說是理所應當。劉邦的兒子漢文帝劉恆、孫子漢景帝劉啟順應民心行黃老“清靜無為”之術與民休養則是漢朝邁向巔峰的關鍵。沒有順應民心就沒有“文景之治”,而沒有“文景之治”就沒有漢朝這樣一箇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之作,這個朝代的名字也不會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永久的名字。


AbrahamXiaoSu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初期漢文帝、景帝統治時期,漢朝逐步走向繁榮的治世景象。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文景之治”呢?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國家統一的背景

秦朝吞併六國之後,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可惜好景不長,僅過十餘年,楚漢之爭又起。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定都長安,建立西漢。

建國初期,西漢王朝通過了一系列手段消滅了異性王並平定了諸呂之亂。從此國家政局趨於穩定。

國家統一穩定的政治背景,為“文景之治”的出現提供了重要前提保證。

文景二帝的治國方略

由於一系列的戰爭摧殘,西漢初期,社會經濟衰弱,民貧國亦貧。為了改變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文景二帝制定了休養生息的基本國策。

1、政治上:推崇“黃老思想”,清淨無為、予民休息;

2、經濟上:“三十稅一”,輕徭薄賦、讓利於民;

3、外交上:不輕易出兵征戰,維持和平、保存國力;

4、個人上:禁止各郡進貢奇珍異寶,減少皇家開支,減輕人民負擔;

5、農業上:設置三老、力田等人員,勸課農桑、鼓勵耕種。

採取了這一系列的措施之後,漢朝的經濟逐步恢復,並且迅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也就是被史學家稱之為“文景之治”。

人民群眾的創造

“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現,離不開當然百姓的共同創造。

當時的人民飽受戰火的摧殘,經歷過了長期的戰亂,人民渴望平和安定。文景二帝的治國方略也正好符合當時人民群眾的需求。

在這種治國方略的影響下,全國人民幹勁十足,積極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共同創造出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若木語

“文景之治”對西漢王朝來說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正是因為“文景之治”積累下來了豐厚物質基礎,在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用兵才有了足夠的經濟和軍事資源。從一定程度上延續了西漢王朝。



若木小記


您好!我是文孜。

關於您的問題:

西漢初期,為什麼會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

讓我們一起學習,解答。

首先我們說說“文景之治”是怎麼回事?

漢文帝與其子景帝兩代在歷史上併成為文景之治。

漢高祖總結秦亡的教訓,實行黃老無為政治,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到了文帝、景帝時期,倡導以農為本,進一步推行“輕徭薄賦”、“約法省禁”的政策,使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文景之治”。

漢文帝提倡大力發展農耕,免農田租稅,減輕刑罰,從本質上是為了維護和鞏固漢王朝的統治,但在經歷了戰國至秦末的長期亂戰之後,這些對經濟的恢復和政治的穩定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而漢文帝的仁厚、簡樸,截然不同與暴君,自然成為人們心目中理想的明君聖主。

有句話說:世間取天下之功沒有大過高皇帝的,治天下之德沒有超過孝文帝的。

在呂氏勢力被消滅之後,他再三推辭大臣們對他的擁立,而最終繼位後,則顯示出了自己對天下的治理之道,重視“以德化民”。

同時,也大力的發展農業,全免農稅。

漢文帝的生活也十分的節儉,為了做好表率,自己穿的是粗布麻衣,甚至連自己的寵妃也不允許穿的太過於華麗。

漢文帝從不輕易對周圍的鄰國進行發兵,而在對待反叛者,也是從輕發落,廢除了各項不合理的刑法,如肉刑。

甚至還會封賞反叛者的子女,從內心來感化他們,從而達到一個德治的效果。

在漢文帝時期,生產力得以快速發展,社會安定太平,天下富足,禮儀興盛,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繁榮昌盛景象。

文帝時,提倡以農為本,多次發佈詔令勸農,以發展封建的農業經濟。

公元前167年七月,文帝下詔“除田之租稅”;

公元前156年六月,景帝“令田半租”,即三十稅一,併成為漢朝的定製。

文景時又減少地方的徭役、衛卒,停止郡國歲貢,開放山澤禁苑給貧民耕種;並頒佈了賑貸鰥寡孤獨的法令。

這些措施的施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文景之世,“流民既歸,戶口亦息”,糧價也大大降低,“谷至石數十錢”。

文景時期,在恢復經濟的同時,“懲惡亡秦之政,倫議務在寬厚”。施行“約法省禁”的政策,廢除了一些嚴刑苛法,如妻孥連坐法、斷殘肢體的肉刑等,並減輕笞刑,以緩和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

所以這個時期,許多官吏斷獄從輕,不求細苛,以至有“刑輕於它時而犯法者寡”、“斷獄數百,幾致刑措”之說。

這和秦時“斷獄歲以千萬數”的慘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文景時期的“與民休息”政策,對恢復和發展生產起了一定的作用,從而使封建統治進一步鞏固起來。

文景時,“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至漢武帝即位時,國家財政又上了新臺階。“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國家財政實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國封建社會少見的。 

由此可知,西漢以“文景之治”為標誌的太平盛世,是通過輕徭薄賦政策取得的。經過文景之治的治理,西漢王朝國勢蒸蒸日上,經濟雄厚,為大漢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行者文孜


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暴政),引用黃老學說,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以緩和階級矛盾、鞏固統治。到文帝、景帝時期,進一步推行“輕徭薄賦”“約法省禁”的政策,以減輕農民的負擔,使生產逐步恢復和發展。文景二帝減輕刑法賦稅,親賢良遠小人,一意與民休息,漢朝經濟逐漸興盛,統治日趨穩固,史稱“文景之治”。


匿名江湖一把刀


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鑑於國家剛剛結束戰亂,生產還沒有恢復,百姓仍舊食不果腹。於是採用與民休息的政策。鼓勵百姓耕種。採用黃老思想治國的主張。劉邦之後,呂后稱制繼續實行黃老的治國思想。後漢文帝繼承大統,更是實行了一系列發現生產,無為而治的政策。減免刑罰,鼓勵屯田。倡行節儉,減輕賦役。文帝以秦亡為鑑,深知百姓生活之樂苦對政權安定的意義。其性又節儉,故在位時奉行黃老“無為而治”的政策。曾因惜十家之財而罷建露臺;因憐吏卒輸送之勞而令列侯歸於封國,不須留於長安奉朝請;借緹縈救父之事而下詔廢肉刑;又詔罷天下田租。通過這一系列政策,漢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文教大興,國力日益強盛。景帝繼續實行文帝時的政策。國家得到三四十年平穩發展的局面。史稱文景之治


言午玉仁66


先說個人觀點,西漢初期出現“文景之治”,是因為當時漢朝皇帝、精英階層和社會大眾擁有方向一致的利益訴求,整個國家從上至下渴望休養生息的結果。

秦末戰爭太過慘烈,百姓渴望安定

秦朝無止境的濫用民力,終於讓天下百姓忍無可忍,經過秦末的農民大起義,以及後來的楚漢爭霸,最終漢高祖一統天下。

但此時的天下已經被徹底打爛,據記載,百姓亡者過半,到處是饑荒。各諸侯國,大的不超過萬戶,小的才五六百戶人家。連劉邦這個皇帝出門,都找不到四匹顏色一樣的馬來拉車,可見當時的國家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這種情況下,百姓迫切地希望迎來和平穩定的局面,能夠不用再受戰亂之苦。漢朝的統治者順應了民眾的渴望,讓社會秩序迅速安定下來。

黃老學說成為主流,主張無為而治

秦朝用法家思想治國,對於社會各階層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去管。無論是貴族、知識分子還是普通民眾,稍有不慎就會觸犯秦律,而且各種刑罰相當殘忍,這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普遍不滿。

漢朝吸取亡秦的教訓,採用黃老的道家思想,推崇無為而治。不去過多地干涉社會活動,百姓擅長做什麼就做什麼,同時修改刑罰、減輕賦稅徭役。漢文帝提出田租“十五稅一”,漢景帝更進一步“三十稅一”。這樣的措施使得漢朝的經濟立竿見影恢復好轉,經過四十一年的“文景之治”,國家人口翻了幾倍,大的封國人口已經超過四萬戶。百姓能夠自給自足地生活,整個國家迅速地富強起來。

高祖之辱未雪,文景二帝臥薪嚐膽

劉邦在西漢立國後不久曾經北伐匈奴,卻遭遇了“白登之圍”的慘敗,這成為劉邦以及繼任皇帝必須洗刷掉的恥辱。而要想擊敗匈奴,必須要保證國力的強大,因此休養生息恢復國力成為了西漢初期的共識和國策。

作為“文景之治”開創者的漢文帝,繼位之前一直待在北疆苦寒之地,深知民眾疾苦和匈奴外患。繼位之後頒佈了一系列政策恢復國力,而他本人更是帶頭崇尚節儉。漢景帝繼承了父親的治國思想,保證政策的延續。經過兩任帝王的臥薪嚐膽,漢朝國力蒸蒸日上,為後面漢武帝擊破匈奴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景之治”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太平治世,千百年之後依然為人津津樂道。究其原因,是因為西漢初期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擁有國家富強、生活變好的共同願望,上下同心,這才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


歷史步行街


“文景之治”指西漢文帝和景帝統治時期,採取一系列治世措施,使得當時經歷戰亂的國家得到迅速恢復。

主要措施有:

對內:

1)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漢文帝分兩次“除田租稅之半”,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屢誡百官守令勸課農桑,景帝時復收田租之半,從此成為漢朝定製。文帝時,丁男徭役減為三年徵發一次,算賦也減少。上述重農政策促進了自耕農階層的發展。

2)文帝一度取消過關用傳制度,使商業日益活躍,後又開放國家統治的山林川澤,促進了商業的繁榮,但商人勢力日益膨脹。

3)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繼續對法律加以改革,減緩農民奴婢化的進程,廢除傷殘人肢體的刑罰,斷獄從輕,不濫用刑法,獄事減省。

4)文帝提倡節儉,以身作則。文帝生活十分節儉,宮室內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車類也沒有添,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對奢在地主、商人中興起的奢靡之風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也使國家財政支出有所減少。

對外:

1)面對匈奴的不斷犯邊挑釁,文帝和景帝,部署部隊積極準備反擊,促使匈奴只能在邊疆活動。

2)為了避免匈奴的騷擾只能用和親的政策去緩和關係。

3)後來漢景帝對匈奴也採取一系列的經濟聯合措施,使得在雙方在關係上得到很大的緩和。

最終內憂外患都得到相對的解決,漢朝也達到了相對的穩定發展,歷史上也稱為文景之治。





另類小歷史


西漢初期,國力微薄。外與匈奴"和親”息兵止戈,內行"無為而治”的老莊哲學。朝廷命官有的以步當車,有的以牛代馬。免除百姓幾年田地稅,鼓勵開荒耕種。通過全國上下埋頭苦幹,發展經濟,保障太平,百姓生活漸漸有了起色。

國安國強,國強民富。朝廷清明,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西漢才呈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鼎盛社會一一"文景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