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玄禮馬嵬坡兵變,唐玄宗回宮後為什麼沒有以犯上之罪問罪陳玄禮?

六眼飛魚


這個很好理解。李隆基雖然到川后已經失去了皇帝地位,但是,他如果想殺陳玄禮也是可以的。回宮後,太上皇、皇帝的複雜關係下,皇帝肅宗也樂於殺掉陳玄禮,但李隆基沒有,那是因為太需要他了!

(1)陳玄禮和李隆基關係太近

陳玄禮和唐玄宗關係非常好。唐玄宗身邊的親信就那麼幾個,能跟著他五十年的親信有幾位?他和高力士,極少數人而已。唐肅宗和李隆基同年病故,但李隆基身體比肅宗要好。肅宗病的時候,李隆基、陳玄禮、高力士在大眾面前出現過,萬民跪倒在地,山呼萬歲。李輔國就在唐肅宗面前說,這就是高力士和陳玄禮使的壞。

最終,高力士被調走,陳玄禮被罷官。

(2)馬嵬坡之變是為了唐玄宗好,唐玄宗又不傻,他知道誰對他好誰退他不好。另外,這次政變有沒有唐玄宗在演戲,我們後人是不清楚的

在8月10日,我回答“為何唐肅宗李亨在馬嵬坡沒有直接殺掉唐玄宗李隆基”這一問題時,就說過,陳玄禮是馬嵬坡兵變的主力。而也是他的存在,沒人敢把矛頭對準李隆基。李隆基作為一位有著半個多世紀權力鬥爭經驗的人,馬嵬坡為何發生(自己用錯人導致民怨沸騰),他當時或許想不到,事後如果還想不清楚,那就太低估他的政治地位了。

另外,作為後人,我不相信什麼古代愛情,一個老公公和兒媳婦之間能有啥愛情?在江山與美人之間,李隆基分得很清楚。所以,這件事兒李隆基在其中到底是什麼作用,我保持疑問。

除此之外,當時乃是亂世。陳玄禮作為朝廷重臣,在五十年的軍事生涯中其關係戶甚眾。李隆基在太子稱帝,自己地位被奪去的情況下,對於視權力為生命的皇帝來說,怎麼可能去對付陳玄禮?


坐古談今


陳玄禮,長期擔任禁軍的將領,唐玄宗對陳玄禮十分放心,信任。馬嵬坡兵變,是太子和陳玄禮的一次密謀,目的是斬殺,誅殺楊氏兄妹二人,進一步削弱皇帝勢力,權力,助力,幫助,增強太子勢力,好讓太子順利接手當上皇帝,由此還可以借楊氏兄妹二人的頭,號令三軍,振奮軍心,殺人立威,穩定軍心,有利於改變兵敗如山倒的不利因素和局面,有利於在風雨飄搖,苟延殘喘的唐朝晚期的統冶。唐玄宗回宮後,十分感謝陳玄禮護駕有功,不忍心去殺一個拼死拼命保護自己的禁軍將領。陳玄禮是馬嵬坡兵變發起的主謀,這是由於楊國宗奸相專權禍國殃民,罪惡當殊。楊玉環美人迷惑色誘皇帝,致使皇帝沉睡在美女中,有心無力,也無心去處理朝政大小事情,才致使安史之亂的發生,致使安祿山禍國殃民。罪不至死的楊玉環大美人,因安史之亂大受牽連。是因為唐玄宗玩弄,玩夠了楊大美人,豔福不淺,享盡了人間豔福。唐玄宗不念舊情,過河拆橋,恩斷意絕,致使楊大美人處於危險和災難之中,讓楊大美人有了生命之優,最後慘死在馬嵬坡政變之中,香消玉損,成了政治犧牲品,真讓人嘆息,惋惜,難過,又無可奈何。可憐的楊大美人,吊死在馬嵬坡政變中,真讓人憐香惜玉,真讓人有了憐憫之心。馬嵬坡政變,唐玄宗忍痛割愛,用以犧牲楊氏二人生命來保全唐玄宗和太子,就是舍車保帥呀!陳玄禮誅殺楊氏二人,並非唐玄宗父子呀!同時,陳玄禮讓唐玄宗當太上皇享清福,讓太子來操勞國事當皇帝呀!陳玄禮無私心,忠心可鑑,唐玄宗還離不開陳玄禮禁軍的忠心,真誠,用心盡力保護。唐玄宗沒有理由去殺陳玄禮禁軍將領,陳玄禮有功於他,有天大之功,怎能自斷手腳,自廢武功,自己老眼昏黃,蠢到,笨到要殘殺,毒殺,斬殺多次救過自已命的大恩人,感謝來不及,怎來得及殺他陳玄禮。


中國美6220


因為,自馬嵬坡兵變後,大唐就不是唐玄宗說了算!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叛亂之初,叛軍一路勢如破竹,於次年攻破長安門戶潼關,唐玄宗在禁軍的護送下,倉皇出逃。

七月中旬,唐玄宗一行到達馬嵬驛。此時,隨從的將士因為飢餓疲勞,心中怨恨憤怒,於是在陳玄禮的帶領下,以誅殺宰相楊國忠、貴妃楊玉環為由,發動兵變,史稱馬嵬坡兵變。咋看之下,這場禁軍兵變似乎就是衝著楊貴妃兄妹而來的。然實際上,兵變應該是衝著唐玄宗而來的,是當時還是太子的唐肅宗李亨,為了架空自己的父皇而發動的政變。

首先,在陳玄禮發動兵變之前,事先就讓東宮宦官李輔國轉告太子李亨。當然史書對這個細節是輕描淡寫的,而且說當時的李亨也是猶豫不決。

但是,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因為,作為禁軍統帥的陳玄禮,如果他真的是要為國除奸,大可不必知會太子李亨,直接先斬後奏,再向唐玄宗交代就好了。所以,馬嵬坡兵變實際上就是李亨在背後策劃的,陳玄禮只是執行者而已。

因為,只要陳玄禮能迫使唐玄宗賜死自己最寵愛的女人楊貴妃,從那一刻起他就是一個連自己女人都保護不了的人,而這就意味著唐玄宗就此失去一切威信和權力。而這以後,他自然也就無法以犯上之罪問罪陳玄禮了!

其次,我們從馬嵬坡兵變後,陳玄禮也沒有離開唐玄宗身邊,而是一直護衛他入蜀這點,也能證明陳玄禮就是李亨安插在唐玄宗身邊的棋子。原因很簡單,當時控制著禁軍的陳玄禮,他之所以始終不離開唐玄宗,這可不是出於對唐玄宗的忠心,而是李亨想讓陳玄禮一直留在唐玄宗身邊,死死的控制和監視自己的父皇。因為,只有這樣李亨才能安心的在靈武即位,而不用擔心成為太上皇的唐玄宗重新奪權。

所以,陳玄禮才會一直“盯著”唐玄宗,直到他重返長安,安享太上皇的生活。此外,陳玄禮護送唐玄宗重返長安後,不僅沒被問罪,還被加封為蔡國公。這恐怕就是唐肅宗對陳玄禮完成發動兵變和監視唐玄宗兩項艱鉅任務的獎勵吧!

也正因為這樣,唐玄宗根本就不可能有能力問罪陳玄禮。



這些歷史要讀


公元755年,安祿山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拉開了長達數十年唐朝動亂的序幕。安祿山起兵之後,叛軍猶如摧枯拉朽一般將唐朝官軍打得潰不成軍,長安危機。次年,唐玄宗帶領最後的宮中衛隊,攜帶家眷逃出京城,前往蜀地避難。


而在行進到馬嵬坡之時,禁軍首領陳玄禮夥同太子李亨、東宮宦官李輔國強行脅迫唐玄宗處死丞相楊國忠,逼死楊玉環。而後陳玄禮繼續幫助唐玄宗逃亡。在唐玄宗重新回到長安之後,唐玄宗卻沒有處死陳玄禮,這是為什麼呢?請聽我如下分析:

【唐玄宗與陳玄禮感情至深】

陳玄禮在唐玄宗還是臨淄王的時候,便與他結交。在唐玄宗逐漸走向唐朝權力政治中心時,陳玄禮幫助唐玄宗除掉了不少的政治敵人。在唐玄宗繼位的過程中,陳玄禮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並且在唐玄宗成功繼位以後,陳玄禮也得以繼續在宮中禁衛軍任職,並且一躍成為禁衛軍的首領,負責唐玄宗的安危。陳玄禮在禁軍大將軍一職上做了很長的時間,直到後來護送唐玄宗離開京城逃亡。



在唐玄宗已經與陳玄禮相識如此之久的情況下,並且在唐玄宗回到京城時已經失去大部分的親信,唐玄宗也已經年老。唐玄宗難免念及曾經的感情,繼續與陳玄禮交好。

【陳玄禮權力大,唐玄宗無可奈何】

陳玄禮在安祿山叛亂之後掌握著唐朝中央朝廷的最後的一隻直屬力量,並且這隻禁軍有著極強的戰鬥力。而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元氣大傷,即使唐玄宗已經回到了京城,叛亂也還沒有平定,京城的安危也如累卵,極其需要強大的軍隊鎮守。


而陳玄禮身為禁軍首領,唐玄宗為了安撫軍心,護中央周全,自然不會對陳玄禮下手。並且陳玄禮身後有著強大的中央禁軍,唐玄宗也無可奈何。

【唐玄宗已經失勢,手中並沒有生殺大權】

在馬嵬坡一別後,太子李亨前往靈武即位,成為唐朝的新一位皇帝,而唐玄宗自然成為了太上皇。李亨即位後收攏部隊,收復了大量的失地。


在李亨主掌大權的時候,唐玄宗仍然只是偏安一隅。而唐玄宗雖然回到了長安,唐朝的皇帝已經成為了李亨,那些大權也落到了李亨的手中。陳玄禮身為朝廷大將,已經不是手中無權的唐玄宗可以處置的了。

【陳玄禮有功】

陳玄禮在“安史之亂”後的表現足以證明他是一位忠臣,並且擁有著極其堅定的信念。他的一眾表現也極其的出色。陳玄禮先是掩護唐玄宗逃離長安,接著又幫助唐玄宗抵達蜀地,然後在長安收復後再次協助唐玄宗回到長安。在這如此漫長的過程中,唐玄宗做為一名已經失去大權的皇帝,陳玄禮依舊對他忠心耿耿,從沒有動搖。在這一點上,陳玄禮是一位有功之臣。



陳玄禮雖然強迫唐玄宗下令處死了楊貴妃、楊國忠等人,但是陳玄禮是從國家的角度出發並不是因為他自己的私人恩怨,唐玄宗也明白這一點。如果陳玄禮不動手,也還會有其他的人動手。唐玄宗也深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陳玄禮都是一位對唐朝有功的忠臣。



無論在馬嵬坡中唐玄宗失去了楊玉環有多麼傷心,陳玄禮都是從國家大義出發,唐玄宗並不能有過多的怨言。從長安逃亡蜀地之路無論多麼屈辱,而蜀地回到長安又是多麼艱辛,陳玄禮一直對唐玄宗忠心耿耿不曾動搖,唐玄宗也念及在心。所以,即使唐玄宗回到了長安,唐玄宗依舊對陳玄禮以禮相待,沒有怨言。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在古代是等級森嚴的,下級不可逾越上級。尤其是皇帝貴為九五之尊,旁人更是得罪不起。在古代,若是違背皇帝的意願,那就相當於違抗了聖旨,那可是殺頭的大罪,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株連連九族。可想而知,皇帝有多尊貴,有多神聖而不可侵犯。可是有一個人他就對皇帝冒犯過,甚至發動兵變,逼迫皇帝。這個人就是陳玄禮,他在馬嵬坡曾逼迫唐玄宗殺掉他最心愛的女人楊玉環。可以說他的這波操作有些過分了,半點不顧唐玄宗的顏面。後來唐玄宗回宮後為什麼沒有秋後算賬呢?按理說來,唐玄宗絕對不會饒過他的。

㈠唐玄宗即便有這個心思,那也無力了

唐玄宗在前期絕對算得上是千古賢帝,國家在他的治理下,國力那是蹭蹭蹭往上漲。後來唐玄宗有了楊玉環之後就變了,他變得不再勤於朝政,他變得不理賢臣,而是親近奸臣楊國忠、安祿山等人。以至於最後爆發了安史之亂,唐玄宗為了保命都只來得及帶上楊貴妃就跑了。唐玄宗因為寵幸楊玉環和楊國忠,本就失了民心。後來在回宮後,大家對他更加不似從前,他的權力都已經被架空了。回宮後,沒過多久他就做了太上皇。他要是想收拾陳玄禮那也是有心而無力。

㈡二人私交甚好,唐玄宗也不忍動他

人都是有心的,如果彼此之間有了感情基礎,如果真的起了矛盾的話,強大的那一方也不忍心欺負弱小的那一方。受武則天時代的影響,很多女性野心都開始膨脹起來了,比如韋后和安樂公主。這個時候李隆基要是想奪皇位,其實是困難重重的。還好有了陳玄禮的幫助,最後他才能夠榮登皇帝寶座。這份恩情唐玄宗一直記在心裡,無法忘記。經過了風吹雨打後積累下的感情,當然不會輕易破碎。唐玄宗心裡是極其依賴和信任他的,所以後來給了他 禁軍龍武大將軍的職務。

㈢人家的本意是好的,為了他好,唐玄宗怎能夠忘恩負義?

唐玄宗在後期幹了好多糊塗事,失去了很多民心和將士的軍心。為了能夠讓將士們對他重拾信心,他必須要殺掉楊國忠和楊玉環。所以陳玄禮逼迫唐玄宗,為的就是給唐玄宗保命,不然那些將士可能發起瘋來連他都要殺。能夠創下開元盛世的皇帝當然也不是傻子,他能夠看出陳玄禮的一片好意,最後又怎麼會怪罪於他呢?總之,任何事情反常必有因。唐玄宗對陳玄禮沒有多加追究,不過是念舊情罷了,不過是感恩罷了,但這其中也有動不了他的緣故。


尚武菌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尚武菌,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尚武菌


馬嵬坡之變很多人都聽說過,因為唐朝最美的女子楊貴妃在這裡被迫處死。逼死楊貴妃的人是跟隨唐玄宗一起出逃的禁軍統領陳玄禮。讓唐玄宗如此丟臉的行為,回朝後為什麼沒有以犯上之罪問罪陳玄禮?


Δ陳玄禮

實際上的陳玄禮回朝後不僅沒有受到處罰,反而受到了重賞。最後陳玄禮因為重病而死!陳玄禮除了參加馬嵬坡之變,一生中總共經歷了兩場政變。

第一次是唐隆政變:李顯通過神龍政變復辟之後,對與自己共患難的韋后非常的放縱。韋后不但干預朝政,而且還想做皇帝。於是李隆基聯合陳玄禮、長平公主等人發動政變,推選李隆基的父親做了皇帝。成功之後,陳玄禮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

第二次是馬嵬坡之變: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帶領著太子,在①陳玄禮為首的禁衛軍保護之下,偷偷的逃出了長安城。當軍隊逃亡到了馬嵬坡的時候,陳玄禮聯合太子逼死了楊國忠。而作為楊國忠堂妹的楊貴妃,在陳玄禮的極力要求之下也被處死。但是在唐玄宗回朝之後,陳玄禮非但沒有受到處罰,反而給他加官進爵!

Δ馬嵬坡之亂

陳玄禮不是主謀

其實馬嵬坡之亂的主謀是太子李亨,說起太子就不得不提起楊國忠。楊國忠是楊貴妃的堂兄,在楊貴妃得寵之後,以及原來的宰相李林甫死後,於是拜楊國忠為宰相。做了宰相的楊國忠,平時飛揚跋扈,任人唯親。更重要的是威脅到了太子李亨的地位,所以李亨為了儘快除掉楊國忠,發動馬嵬坡之變。

為了讓自己無後顧之憂,同時還處死了與楊國忠有關的所有人。而作為禁軍統領的陳玄禮,考慮到唐玄宗沉迷女色,也贊同了太子李亨的建議。然而陳玄禮被太子李亨一直埋在鼓裡。馬嵬坡之變後,太子李亨也與唐玄宗兵分兩路。所以在整個過程之中陳玄禮都是棋子,回朝之後的唐玄宗也知道了其中的緣由,並沒有處罰陳玄禮。

相信陳玄禮

陳玄禮在很早的時候就是唐玄宗心腹,在陳玄禮第一次參加政變的時候,陳玄禮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從那個時候開始,陳玄禮一直被唐玄宗重用。可以說自從發動了唐隆政變,陳玄禮已經追隨李隆基四五十年的時間。

Δ楊貴妃

而且在馬嵬坡之變後,陳玄禮曾經卸甲來請罪。早已經知道事情緣由的唐玄宗,就沒有處罰他。除此之外,在太子李亨試圖謀反的時候,本來一直與太子保持同一陣營的陳玄禮,突然反過來宣稱效忠唐玄宗,此舉也解決了唐玄宗的安全問題。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玄宗偷偷的逃離了長安。第二天大臣在上早朝的時候,才得知此事。之後長安陷入一片混亂,燒殺搶奪無人過問。

逃到咸陽的唐玄宗,自己身邊沒有人保護。自己的兒子李亨又帶領走絕大部分的精兵猛將,已經在靈武城登基稱帝。作為皇帝的唐玄宗李隆基,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太上皇。如果這個時候還把陳玄禮殺掉,自己身邊除了高力士之外將無人可用。這最後一點才是唐玄宗不殺陳玄禮的最重要原因!

Δ楊貴妃

一、如果在馬嵬坡之變中,陳玄禮成功逼死楊貴妃之後,沒有立刻向唐玄宗宣誓效忠,那麼陳玄禮在回朝之後也會被立刻殺死。可見陳玄禮內心還是非常尊重唐玄宗!

二、唐玄宗暫時之間還離不開陳玄禮,否則將性命不保。

這兩個主要原因才能夠讓陳玄禮活下來!


史之策


馬嵬坡兵變,是因為唐玄宗過度沉溺於楊玉環的美色不理朝政,楊玉環寵幸安祿山使之一路坐大,楊國忠宰輔無能亂國,又在逃亡路上頤指氣使激發的。

要知道一支軍隊一旦不滿情緒達到拒絕執行命令甚至逼供了,那不是一兩個將軍彈壓的了的。這個時候如果陳玄禮處置不好,很可能就會造成軍隊反叛,那麼唐玄宗死於亂軍之中是完全可能的。

所以誅殺楊國忠不僅僅是下級軍官和士兵們的呼聲,實際上也是李亨、陳玄禮的心聲。但是僅僅誅殺楊國忠還不足以平眾怒,那就只有李隆基交出楊貴妃,讓眾將士平息了怒火,發洩了心中不滿,安心的為皇家賣命。

那麼如此一來,陳玄禮的做法其實不是逼供,而是幫助唐玄宗化解危機。儘管唐玄宗一萬個不捨,他搞了那麼多年政治,很清楚什麼叫做丟車保帥。他便在痛苦的哀嚎中讓高力士勒死了楊貴妃把屍首交給了陳玄禮

陳玄禮對李隆基的忠心李隆基是非常清楚的,當年他發動“唐隆政變”就是陳玄禮幫助他誅殺了安樂公主、韋后家人才登上基的。

再者,馬嵬坡事變後,他與太子李亨分路逃亡,玄宗逃亡成都,李亨逃到靈武后宣佈繼皇帝位,他已經被剝脫了管理國政的權力,算是自身難保了,哪裡還敢殺有功重臣?

再者,李隆基畢竟也曾經是一個大有作為的英明皇帝,雖然後來沉湎女色,他是很多事情他還是心裡有數的。馬嵬坡事變的前因後果他比誰都清楚,自己做了什麼荒唐事才弄的威信全無,丟了帝位,他內心還是慚愧的。


謝金澎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幾個問題,馬嵬兵變中,陳玄禮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他和太子李享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是否已經倒向了太子?馬嵬兵變的目的是什麼?

陳玄禮可謂是李隆基身邊資格最老的人之一,在“唐隆政變”中,陳玄禮協助李隆基誅殺韋后及安樂公主一黨,剷除韋后勢力,隨後又擁立李隆基為太子。李隆基當上皇帝后,陳玄禮就一直掌管禁軍,負責皇帝的安全。玄宗對陳玄禮的信任,從來沒有產生過動搖。可以說,這兩人已經超越了一般上下級的關係,是可以推心置腹的老友。

但是,在馬嵬兵變中,陳玄禮卻是主導人之一。

據《舊唐書》記載:

次馬嵬坡,軍士不得食,流言不遜。龍武將軍陳玄禮懼其亂,乃與飛龍馬家李護國
(即李輔國)謀於皇太子,請誅國忠,以慰士心。是日,玄禮等禁軍圍行宮,盡誅楊氏。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馬嵬兵變是陳玄與太子李享密謀的結果,事件以楊國忠、楊貴妃等被誅殺而告終。那麼,這是否就可以說陳玄禮倒向太子,犯上作亂呢?

其實不然,馬嵬兵變,只是陳玄禮和太子之間的一次合作,合作的基礎是兩人有共同的敵人,那就是宰相楊國忠。太子要對付楊國忠,是因為楊國忠不斷對太子勢力打壓,兩次構陷太子謀反,太子和楊國忠之間,已經是勢同水火。而陳玄禮要殺楊國忠,則恰恰是因為他對玄宗的忠心,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陳玄禮早就看透了楊國忠奸佞之臣的嘴臉,他恨楊國忠擾亂朝政,禍國殃民,必欲殺之而後快。因此才會和太子李享一拍即合。

楊國忠被誅殺後,陳玄禮與太子之間的合作也已經結束。馬嵬兵變第二天,太子就和玄宗分道揚鑣,玄宗繼續南下四川,而太子則北上靈武,與郭子儀、李光弼等人會和,全面部署平叛事宜。

現在回到這個問題,馬嵬兵變後,玄宗為什麼沒有問罪與陳玄禮呢?想必答案已經很清晰了。

第一,陳玄禮並沒有倒向太子,只是與太子合作,馬嵬兵變的目標人物不是玄宗,而是楊國忠。對於這一切,玄宗應該也是心知肚明,玄宗也是一代明主,何嘗不知道楊國忠之流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只是年老昏聵,不在喜歡聽正直之言,陷在他所開創的大唐盛世中不可自拔。安史之亂,對玄宗來說也是一記響鼓,把他從夢裡來回了現實。事實證明,玄宗在到達四川后,發佈了一系列正確的命令,一時間,那個英明睿智的玄宗彷彿又回來了,各地軍民接到玄宗詔令後,無不歡欣鼓舞,奮起抵抗叛軍。所以,清醒過來的玄宗,並沒有懲罰陳玄禮。

第二,玄宗需要陳玄禮。在逃亡途中,玄宗身邊親近之人寥寥無幾,高力士是宦官,雖然忠心耿耿,但並不能保護皇帝安全,而宰相楊國忠以被誅殺,玄宗唯一可以依靠的,幾乎只有陳玄禮了。馬嵬兵變時,太子李享已經掌握了相當一部分軍隊。唐朝詩人張枯在《馬鬼坡》中寫道:

“族旗不整奈君何,南去人稀北去多。”

往南去的是玄宗,往北去的是太子,可見兵變後太子的力量已經強於玄宗了。兵變成功後,陳玄禮馬上與太子解除合作關係,轉而繼續護送玄宗入蜀。可以猜測,如果不是陳玄禮的以及他所帶領的禁軍的牽制,太子很有可能會進一步奪權,玄宗能不能安全入蜀都是個問題。

至德二年,此時太子李享已經在靈武繼位一年,也就是唐肅宗,在唐肅宗的領導下,平叛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叛軍內部發生內訌,安祿山被部下殺死,叛軍勢力急轉直下。而在四川避難的玄宗,此時也回到長安。不過,他這是已經是太上皇了,不問政事,每天就聽聽宮女唱戲消磨時間。陪伴在他身邊的,依然是高力士和陳玄禮。陳玄禮也因為護駕有功,封蔡國公,食邑三百戶。不久,陳玄禮身患重病,在玄宗遷至甘露寺後去世。

文/一卷青史

一卷青史



馬嵬坡兵變很有可能是唐玄宗自己的策劃,他為什麼要殺執行自己命令的陳玄禮?


大家以為唐玄宗李隆基是什麼人?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老好人嗎?


這可是一日之內賜死了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個親兒子的鐵血皇帝。


李隆基的冷血和無情不比今天變態殺手差多少。


再來看當時李隆基西逃是什麼情況?


當時李隆基對外宣稱要親征,結果突然帶著1000人就向蜀地逃竄,由於事情倉促,身邊只有600禁軍。


而且從《舊唐書·韋見素傳》記載,李隆基當時西逃時並沒有打算帶著楊國忠,是在西逃路上遇到楊國忠、韋見素等人後才臨時決定一起走的:


“玄宗蒼黃出幸,莫知所詣。見素與國忠、御史大夫魏方進遇上於延秋門,便扈從之成陽。”


為什麼李隆基西逃不準備帶楊國忠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李隆基這次是倉促西逃,身邊禁軍只有600人,而西川(今四川)楊國忠經營多年,黨羽遍佈,如果李隆基帶著楊國忠西逃,到時候萬一楊國忠“挾天子以令諸侯”怎麼辦?



事實上《資治通鑑》就記載,當時禁軍將士普遍並不願意前往西川,名義上的理由就是西川是楊國忠的地盤,去了危險:


將士皆曰:“國忠謀反,其將吏皆在蜀,不可往。”


事實上楊國忠也知道安祿山起兵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而要清的奸臣就是他本人,所以他才會在朝堂上直接把鍋甩給李隆基:


國忠曰:“人告祿山反狀已十年,上不之信,今日之事,非宰相之過。”


可能李隆基最初的想法是率先入蜀,然後公開楊國忠的罪名再進行誅殺,可是沒想到才出發就遇到。


更沒有想到的是一路上楊國忠試圖燒左藏庫與便橋的做法激怒了隨侍的禁軍,燒便橋等於讓禁軍家屬沒辦法逃難。


結果才走到馬嵬坡,禁軍就已經有不穩的跡象,這個情況被忠於李隆基的陳玄禮敏銳的察覺了,所以陳玄禮才會稟告李隆基,在獲得李隆基同意的情況下誅殺了楊國忠一族。是的,按照《舊唐書》的記載,陳玄禮沒有先斬後奏,而是先報告了李隆基,得到李隆基許可之後才開始帶領禁軍誅殺楊國忠一族的。


丙辰,次馬嵬驛,諸衛頓軍不進。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奏曰:"逆胡指闕,以誅國忠為名,然中外群情,不無嫌怨。今國步艱阻,乘輿震盪,陛下宜徇群情,為社稷大計,國忠之徒,可置之於法。"


事實上馬嵬驛之亂,禁軍誅殺的並不是楊國忠一黨,而是楊國忠一族,因為韋見素這樣鐵桿的楊國忠心腹在李隆基刻意保護下並沒有被殺。



至於楊貴妃之死,有可能是禁軍士兵在誅殺楊氏一族後覺得不誅殺楊妃,恐怕秋後算賬,所以要求李隆基殺之,也有可能乾脆就是李隆基自己的主意,能狠心殺死三個親兒子,能讓兒媳婦變媳婦的李隆基真狠心誅殺楊貴妃也一點兒不奇怪,畢竟他下令誅殺了楊貴妃全族,他如何面對楊貴妃?


或者這麼說,如果他誅殺了楊貴妃全族,楊貴妃事後還和沒事人一樣,照樣那麼溫柔對待李隆基,李隆基心裡還會那麼喜歡楊貴妃?會不會覺得楊貴妃簡直無情無情,天生冷血?會不會覺得楊貴妃對他也是虛情假意?


而要是楊貴妃因為李隆基誅殺楊氏一族而怨恨李隆基,甚至和李隆基徹底決裂,那麼李隆基還有什麼必要把一個恨自己入骨的女人帶在身邊?難道李隆基是天生受虐狂?就喜歡別人天天痛罵自己?


所以對李隆基來說,楊貴妃死在馬嵬坡是最好的結局,因為不管事後楊貴妃是否怨恨李隆基,李隆基反正對待楊貴妃的心態是永遠改變了。


蘭臺


我們先來看看陳玄禮這個人,他擔任的是禁軍龍武大將軍,他其實在景龍四年,公元710年,跟隨李隆基除掉了韋后與太平公主,而馬嵬坡之變是公元756年,過去了四十六年,由此可見陳玄禮是一直很受唐玄宗器重與信任的。

那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會發生馬嵬坡之變,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安史之亂的爆發,洛陽、潼關、長安先後失守,哥舒翰二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唐玄宗在陳玄禮的護送下西逃。

因為逃得匆忙,自然不會帶太多的食物,再加上人數眾多,所以大家開始餓肚子,這時候很多將士開始喧譁起來了,他們認為安史之亂的原因在於楊國忠的亂政,而安祿山打的旗號,正是奉詔討伐楊國忠。

陳玄禮也是這個想法,他就去找東宮宦官李輔國,他跟李輔國說,必須轉告太子,要殺掉楊國忠。太子李亨聽了這個事情之後,有點猶豫,因為楊國忠是唐玄宗的寵臣,而楊貴妃是他的妹妹,如果他參與殺掉了楊國忠,那麼唐玄宗會不會認為他要造反?

剛好這個時候,吐蕃的使者一行幾十個人攔住了楊國忠,向楊國忠要吃的,楊國忠還沒回答呢?怒氣沖天的士兵們紛紛大喊:楊國忠與胡人謀反啦!有人甚至拉弓射箭,射向楊國忠,只是沒射中,射到了他的馬鞍。

楊國忠趕緊逃呀,逃到了馬嵬驛的西門時,被追上的士卒給殺了,御史大夫出面呵斥,也被殺了,韋見素也出來看,也被打了,只是有人阻攔,所以沒有被殺。

外面鬧那麼大聲,唐玄宗當然聽到了,就派人去問個情況,大家說是楊國忠謀反,然後被殺了。唐玄宗出去了,勸士卒們走,可士卒們不願意,他們說楊貴妃也得死,唐玄宗自然不捨,但是沒辦法,最後只能勒死楊貴妃。

唐玄宗讓陳玄禮來看,陳玄禮叩頭謝罪,唐玄宗安慰了他,然後陳玄禮出去說了,然後大家就散去了,然後繼續西行。而太子李亨在此與唐玄宗分道,北上靈武,然後稱帝,也就是唐肅宗,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而陳玄禮就一直跟著唐玄宗。

從這個過程,我們就可以知道,唐玄宗對陳玄禮不可能一點怨氣都沒有的,可是安史之亂,唐玄宗的威信盡失,連楊貴妃都保不住,而太子李亨也稱帝了,他根本就拿陳玄禮一點辦法也沒有,因為陳玄禮依然是禁軍龍武大將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