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孔子也說,生而知之者上也,請問,怎樣能培養出這樣的孩子?

莊立勝


這之前科普下國學之玄學。《易經》《道德經》《太玄經》《三字經》等等古籍著作中都有提到“道”。《易經》: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需。《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太玄經》:馴乎玄,渾行無窮正象天。個人解義:欲成道,應於天地萬象中證道前行。《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古聖賢,尚勤學。基於以上幾本古籍提到的內容,人初生的時候只在萌萌濛濛的期間,沒有自我意識,這段時間所有事情不會存在記憶裡邊。但會是性格的營造過程。那麼,初心便是這段時間的心。從記事開始心就有了發展的大概方向,這時的教導才是初步的開始。而《三字經》就是在這個是時候發揮了重要作用。個人總結《三字經》主要分有四個部分:前段是人的一生,前中段是古代著名古籍,中後段是古代篇,後段是教學方法篇。還有最後一種可能:你相信基因學嗎?再來解釋下神靈:為神之靈,神即精神,靈即靈魂。根據得道的不同程度做不同稱呼。相對的也能做到不同的事。就像現在以知識為主的社會。學的多學的快,不代表聰明。差點忘了說:中國有一家五子教授。牛掰吧。為了你的孩子,也為了你自己,多學點知識才最重要。

 


慎獨164165614


題主的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不行啊!內經第一句,不是個傻子都這樣。人本有神,都是“生而神靈”,何況一個孩子。“含德之厚,比於赤子”,修真不就是要像孩子那麼純真自守麼?“弱而能言”,小時誰不會說話了?聾啞人不會。至於登天,假的:參見列子書湯問篇,“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材而焚之,燻則煙上,謂之登遐,然後成為孝子也;黃帝篇第一章又明說黃帝登遐,周穆王篇第一章說周穆王西至黃帝之宮給黃帝上墳培土。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說的天賦之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同一個意思。孔子因材施教,那是識人天賦而教,天賦之用是以天德本真行事。孔子教的怎麼成人怎麼做人,或者說怎麼才能修成人怎麼才能自主自立。子貢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得而聞也”,因為夫子教的是以文行成天真之道,文教是人道祖法。

你看,你無論生個什麼樣的孩子,只要健康成長中能文、行結合,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天賦。“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教化,物職所宜”,平直本真為聖,家長以平直本真之行教孩子,孩子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天賦,成為天賦方向的“生而知之者”。

別擔心。祝安。


節度使95


“昔者黃帝,生而神靈……”、“孔子也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分別出自《黃帝內經·素問》、《論語·季氏》。前者原文:“昔者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意思是:古代軒轅黃帝,生來就特別奇異,幼小時候就能說話……但沒有說“生而知之”。後者的記載有兩處,即除了《論語·季氏》外,還有《禮記·中庸》:“子曰:……或生而知之……”所謂“或”,就是表示不定,也許的意思,或者指有的。且孔子又說:“我非生而知之者……”(《述而第七》)。既然孔子這樣偉大的人物都說他不是生而知之者,那還有誰呢?因此,“生而知之”這句話不可信,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我們只能說怎樣培養出聰明的孩子。關於這樣的問題,倒是可以探討的。例如:

顏之推著《顏氏家訓》:“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這就是說古代就有胎教之法,要使孩子聰明,就要從胎教開始(即從母親懷孕三個月開始),這種胎教方法記錄在玉片上,收藏在金櫃裡,是有這麼回事的。但是顏之推也強調後天教育的作用(注:改革開放後,國內有出版現代胎教這類書籍)。此外,從實踐來看,如果在胎教的基礎上出生時間有利,即所謂“胎元生命”(注:絲友若有興趣,可私信聯繫),再加上後天教育,那麼,這個孩子一定很聰明。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讀書讀傻了的就是你這樣的人!

因為孔子就是這樣的傻瓜,可是你對這樣的傻瓜的語言挺認真的學問?可憐!

那字面意思是黃帝是天生的人才,孔子就認為生下來就什麼都懂的人是上品的人。

這不完全是胡扯八道嗎?就有人信了,還當成學問傳播,這些愚蠢的中國人!

再回到問題,教育是最難的。我也不知道怎麼可以回答你。但我知道教育之外的文化卻多是愚昧無知的,這些文化卻被我們成年人作為文化來學習和崇拜。因此如果我有一個方向的話,就是改正成年人的錯誤,特別是所謂專家的錯誤,更有所謂聖人的錯誤才是最好的教育,如此也可以教育孩子。

所以目前的問題不是孩子的教育而是大人的教育,努力為之。


路上有長生果


好習慣是成功的軌跡。習慣從哪裡來?我想來自興趣!培養孩子的興趣至關重要。興趣在於誘導,而不是強迫!我們不要把我們成年人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如果把學習(上學)弄成象吃藥打針一樣,這個孩子就要一生失敗了!學習象喝酒,讓其慢慢成隱,如痴如狂,那就入路了,紮根了,就會成長成功。學貴於習,學是納新納取,習是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血肉。學而不習,消化不良,只能存儲,是`糧倉'是`油庫',不能燃燒發光轉化動力。我們學習的目的是尋求幸福,而自私自我的方向到處都是不滿足的溝壑,沒有幸福的影子


荒原牧雲


悟空問答太嚇人了!這一問題我可不敢正面回答!🙏🙏🙏😊😊😊

我只能說,要想提高生育、培養天賦條件好的孩子的概率,只能從自身做起,從自己從小好好學習、好好做人、天天向上開始,爭取找個學習、素養、教養好的配偶。

然後,注重夫妻懷孩子前狀態的調整,夫妻此時要多看書、看好書、多學習、懷善心,並加強身體鍛鍊,保持身心健康、情感愉悅。

再後,懷上孩子後,要注重胎教,採用好的胎教方法,科學進行胎教。生下寶寶後,夫妻二人都要重視寶寶的早教、幼教和良好習慣的養成等問題。寶寶的遺傳不僅來自父母,父母更是寶寶的塑造師、灌注師,是榜樣,是第一教師。

總之,生育、培養天賦好的孩子,父母是第一責任人,建議從寶寶的父母自身做起。


沃克特爾


發表一下個人的觀點,有說的不對的地方還望大家多多包涵!

一句話概括你的這個問題“我非生而知之者,故,敏而好學者”

誰生下來都不是天才,就像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話“天生我材必有用”,而這句話要看你怎麼理解了。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逼迫孩子知道多少知識,而是要教會孩子渴望知識、主動獲取知識的一種習慣

“好習慣是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壞習慣則是向失敗敞開的一扇門”

你說呢?



電力人Monkey


生而知之者上……。這是孔老二的岐視言論,和別人扯不在一起。

現代教育,好老師不會放棄一個所謂的差生。


反岐視


可以大膽的說,在世的人群中有萬分之一的人懂得“生而知之者上也”這句話時,世界都是美好和諧的。

生而知之者上也。是個人終生的命題,用於培養未成年孩子還為時過早,在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之間能弄懂這句話,晚年時都能稱得上“賢人”或“聖人”。

“生而知之者上也”與“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對應的。只是“生而知之者上也”是積極上進的態度,“五十而知天命”就有消極怠懈之嫌。


用戶665651365083


這個問題的關鍵點在“知”。

這個“知”的意思是自知之明的知,是王陽明講的至良知的知,是禪宗講的覺知的知,是大學裡講的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的知,而並非~知道,並非~知識。

所以孔聖人有講,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

意思大概就是說人的根器的不同,佛家也有叫“慧根”之說,有人一生下來就至良知,有的人是經過學習,俗話講名師點悟,一點就透,就明白!而有的人是經過生活的痛苦和磨難才會覺知自己(內觀)。由此而分上等人,中等人和下等人等等之說。

他所表述的也是人的生存的狀態,有的人是先知先覺,有的人是邊知邊覺,而有更多的人是後知後覺,而最多的是不知不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