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寫《楓橋夜泊》這首詩時是什麼心情?

翠萍6227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短短四句,道盡了一個落榜書生複雜的心理。由於我就是蘇州人,經常去寒山寺,而且也知道張繼泊船的那個景點,即使你親身於半夜坐在船上,依舊是無法體會到他的那種落寞與憂愁。
月亮已經落了下去,


江上的烏鴉在悲情的啼叫著,白霜鋪滿了天際,而此時落榜的張繼在回鄉途中到達了蘇州,在這裡短暫停留。江邊漁家的燈火遙遙的依稀可數,張繼伴隨著愁緒想睡又睡不著,只能痴痴的看著江的那岸。
姑蘇城外的寒山寺,此刻卻傳來了悠揚的鐘聲,原來已經半夜了。不像其他詩詞一樣,最後一句可能會表達某些希望的東西,張繼以鐘聲結尾,卻沒有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

寒窗十年,最終自己等來的卻是榜上無名,這條唯一的出路對他關上了門,他不敢去想未來究竟應該怎樣,感覺不到一絲的光明,在最朝氣蓬勃的時光中遭遇這樣的打擊,真的不知道應該怎樣爬起來。

張繼透露的更多的是憂愁與迷茫,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裡。


遊俠backpacker


我們先來欣賞這首詩。

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有些朋友認為,作者寫的是夜半時分,畢竟詩歌裡寫了“夜半鐘聲”,其實這應該是詩人對時間的誤判。古人所說的夜半是子時,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夜裡十一點到一點這個時候。這個時候,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會有烏鴉叫的。再者,不管是上弦月還是什麼月,都不會是這個時間落下。

根據史料上記載的古代寺廟作息時間,由於和尚們起得要比普通人早,一般寺廟晨起的鐘聲是在寅時敲,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凌晨三點到五點之間,大多是四點前後。而這個時候,正是月亮落下的時候了,也就是烏鴉睡醒要活動的時候。詩人把時間寫成夜半,應該是睡得早,在凌晨被鐘聲敲醒後看看周圍,誤以為是夜半時分。

如果說以上分析還不夠充分,最後再亮一個,那就是詩人寫的“霜”。這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冬春時分去野外過上一夜,早早起來會發現周圍滿滿的是霜的世界。從這個“霜滿天”也可以推測時間大概就是凌晨天快亮而不亮的時分,也就是前面說的寅時。

江楓漁火對愁眠。

一直以來,很多教材說這裡的“江楓”意思是江邊的楓樹。但蘇州自古就沒有什麼楓樹(這個蘇州的文人有考證過),二來蘇州也沒什麼江。古人對江與河區分是很嚴格的,不可能會把蘇州河亂稱為江。也是經蘇州的文人考察得出結論,這裡的“江楓”指的應是兩座橋,一座叫江橋(聽說已毀),另一座是楓橋(也就是作者船所泊 )。這是很多蘇州朋友都知道的事,希望我們的教材能認真對待,該糾正的要虛心糾正。

“江楓漁火”指的是停靠在江橋和楓橋邊的漁家船隻,船家們紛紛早起忙碌,所以一隻只漁船上都點起了燈或是燃起生火做飯在。由於詩人是忽然醒的,他不知道這是勞動人民開始忙碌的時候,所以看到漁家船火,心裡 疑惑“怎麼船家們還不睡”所以說“對愁眠”,殊不知這並非人家不睡,而是已經睡醒。

經以上的解析,關於這首詩歌應該是比較明瞭了。詩人早早就睡著了,結果凌晨時分被寒山寺晨起的鐘聲敲醒了。詩人起身一看外邊,月亮已經落下,外邊滿滿的霜天(那時應該是天氣較冷),遠處傳來烏鴉的叫聲。詩人再看江橋和楓橋邊停靠漁船,大多數都已點燈生火忙碌在,似乎在忙什麼不想睡覺的樣子。

關於張繼寫這首詩的背景,歷來說法不一,較難考證。影響比較大的有兩種觀點,一是說他為躲避安史之亂而下江南,路過蘇州時寫下這首詩。另一說法是,張繼因仕途失意而到江南遊玩後所作。不管怎樣,這兩種說法都能肯定一點,那就是詩人的心情當時是不好的。如果詩人是借景抒情,那麼“月落”和“烏啼”都可以襯托出一種比較差的心情,或是因為仕途失意,或是避難是對國家前途的擔憂。





戴草帽的小老鼠


大凡寫詩的人都由景生情,興之所至由感而發,抒展己之見,或所謂己之主張,己之志向。所以一首好詩與詩人的三觀有關。其藝術性的髙低則與其之文字功底有關,善凝字煉句,亦有用調侃諷刺之手段劍走偏鋒,尋字覓奇句以成奇效成獨步天下之妙詩的,千古成誦。亦有看似普通,但描述恰到好處,老少皆宜。萬人傳誦成公認的名篇不朽之著作。張繼之楓橋夜泊就乃難得名篇,其所描述的詩是以姑蘇夜景有感而發的,全詩如下: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全詩找不到一個生僻字,任何一位稍有文化的讀者都能看懂,當然觀賞者均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因而得出感慨也會各不相同,而吾要說的是詩人實實在在用幾句詩句,把當時夜景展現在觀賞者眼前,各自的想象空間也是各異的,相同的是烏啼丶月丶江楓丶漁火丶鐘聲丶客船,以及詩作者乘船到了,而且是深夜到的。詩人為何因此景而興發,那一定是浮想聯翩,且有所特定的原因的。就是其落榜之後失落的心情,有無可奈何前景渺茫之感,一亇愁字了得。烏鴉的夜啼聲更使人增添了不少惆悵,寂靜的夜響起寒山寺鐘聲才知船至之時己是半夜,江面上倒映著江楓和漁火,細微水波似皺紋加深了一個愁字,真所謂綠水本無愁因風起皺。

詩人觸景生情,寫下了千古佳篇,而後人觀賞此詩入此景會有何情所至呢?


金沛浩


楓橋夜泊 張繼 唐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從詩歌的字面本來是看不出作者思想感情的,第一句寫景,意象:月落 烏啼 江楓 漁火 ,描寫了落月下伴隨烏鴉的叫聲一種寒意孤寂撲面而來,望向遠出江對岸的楓樹和燈火“對愁眠”睡不著。由近到遠,動靜結合勾勒一副畫面。

第二句,寫了作者住在船上,聽到姑蘇城遠處的鐘聲的場景。為什麼會住在船上?開始是什麼畫面?瞭解了作者當時背景,安史之亂,張繼逃避戰火漂泊南下,客居他鄉,所以本詩也是一首羈旅思鄉詩。

意象月亮 烏鴉悲啼 霜 (就是秋天,古人多會表達傷春悲秋感情)就有了思鄉悲傷憂愁情感。第一句描寫出門在外旅人感到孤寂思家思鄉憂愁睡不著畫面,可以看出詩人當時寫詩,借景抒情,借客居他鄉、在外漂泊的艱難引發對家鄉親人思念,表達內心孤獨和淒涼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表達對戰爭的厭惡,對山河破碎,憂國憂民的傷感。


先來先服務


這首詩創作於安史之亂後,作者狀元落榜,來到政局比較安定的江南(江蘇,浙江)一帶。於一個秋天的夜晚,夜宿在蘇州城外的寒山寺旁楓橋的客船上,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與作者落寞的近況夾雜在一起,造就了這首千古流傳的名詩。

在這首詩中,詩人精確而細膩地講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描寫得淋漓盡致。


江鶴詩詞


沒啥,憂傷,就是憂傷


寂寞菸圈兒


趕考落榜的苦悶心情


常晉搏


思念家鄉與親人。


歌頌祖國萬歲


秋,愁,醒(失眠,長夜難眠),寺(出家人,生即死、死即生),鍾(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消極避世),客(人生漂泊不定,無依無靠、如同浮萍),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漂泊不定,隨遇而安,消極頹廢)


徐敏豪大詩人


世事難料,許多事物的價值,皆非當時可定。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瀰漫著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