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武裝”到什麼程度才能自駕出行?

疫情之下,“武装”到什么程度才能自驾出行?

在新冠病毒疫情之下,私家車因其能夠避開公共交通的擁擠以及與外界人群的接觸,而被視作較為安全的出行方式,自駕成為疫情防控期內不少人的優先之選。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小型載客汽車保有量達2.2億輛,同比增長9.37%。其中,私家車(私人小微型載客汽車)保有量達2.07億輛,首次突破2億輛,近五年年均增長1966萬輛。

但是,在嚴峻的疫情面前,私家車出行是否真的無懈可擊?如何才能讓車內成為更加安全的防疫空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為您總結了以下“小貼士”,在您自駕之前不妨看一看。

Tip1:開車前、後要消毒

根據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部分老師與研究生自發整理撰寫的《汽車防控新型冠狀病毒建議》,司乘人員在開車前、後都需要消毒。同時,專業的司機需要配備口罩、護目鏡和手套,同乘人員上車前同樣需要進行手部清潔消毒。

值得注意的是,司乘人員在途中由公共場所返回車上時,最好自備消毒劑(含酒精的手消最易購買)清潔雙手;同乘人員有疑似症狀(或身體情況不明)時,應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保持距離,適度通風。

上車後,車內人員最好隔位而坐,注意咳嗽禮儀;有感染人員(或身體情況不明人員)乘車後,應對車輛進行全方位的消毒並開窗通風,或車輛放置10天以上。

離開車輛到達目的地後,須迅速洗手,並對衣物進行消毒,隨身攜帶物品(如手機等)也應進行消毒。

汽車外部消毒位置主要有門把手、後備箱開關和車鑰匙等,車內消毒位置主要包括座椅、安全帶、方向盤、常用按鈕、儀表盤、換擋桿、拉手和手剎等。物體表面可選擇含氯消毒劑、二氧化氯等消毒劑或消毒溼巾擦拭,手、皮膚可選擇有效的消毒劑,如碘伏、含氯消毒劑和過氧化氫消毒劑等手皮膚消毒劑或速幹手消毒劑擦拭消毒。

此外,84消毒液也可有效消滅新冠病毒,但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漂白性和腐蝕性,對汽車內飾和金屬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而為了避免起火危險,消毒劑或酒精需要放置在不受光熱影響的區域內(如後備箱)。

Tip2:總之戴口罩就對了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車內空間相對隱蔽,感染風險相對較小,因此在車內不必時刻佩戴口罩。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一般來說,在空曠路面行駛,且車上僅有駕駛員一人時,可不戴口罩,可打開車窗。但如果車內有多名乘客時,最好佩戴口罩,並打開外循環加強通風。

不僅如此,在有車內乘員中途上下車時,車內全部人員最好佩戴口罩。此外,途徑人口密集、通風條件差的區域時,戴口罩也是明智之舉。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冠狀病毒也可通過接觸傳播,如門把手、方向盤等,不同駕駛員短時間內駕駛同一輛車也有感染風險。在車內人員均佩戴口罩後,接觸傳播將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所以,除了佩戴口罩,一次性手套、護目鏡等也是車內必備品。

Tip3:人員密集區勿開車窗

雖然開窗通風是防控疫情的必要手段,但是私家車出行並非隨時隨地可以打開車窗。尤其是行車經過人員密集、通風條件較差的區域,打開車窗也會增加感染風險。

處於空曠場所時,做好通風換氣;處於地下停車場等密閉環境,最好關閉車窗。此外,正值冬季,開窗通風還需要注意車內外溫差大而引起感冒。

Tip4:人員密集區關閉空調外循環

據瞭解,汽車空調通風模式分為內循環和外循環。內循環模式下關閉車內外氣流通道,風機從車內吸入空氣;外循環模式下車內外氣流通道打開,風機從車外吸入空氣。而無論通風模式是內循環還是外循環,車內空氣均需經過空調濾芯進行淨化。

大部分車型原廠配備普通濾紙型濾芯,只對較大顆粒粉塵具備過濾效果;部分車型配備活性炭濾芯,可吸附異物和甲醛,但未針對病毒專門設計;部分車型直接配備HEPA濾芯,對PM2.5顆粒的過濾效果類似N95口罩。

目前暫未證實普通濾紙型和活性炭濾芯可有效過濾新冠病毒。此類車輛在空曠無人的道路上行駛時,車內人員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較低;在人員密集區域行駛時,應關閉空調外循環,並佩戴口罩,以降低感染風險。

而HEPA空調濾芯對直徑≥0.3微米顆粒的阻攔效率為99.97%,新冠病毒最主要的傳播方式是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據瞭解,人類打噴嚏和咳嗽形成飛沫直徑一般大於0.74微米,因此HEPA空調濾芯具備過濾新冠病毒所依附飛沫的作用。但是,HEPA空調濾芯需要及時更換,否則可能喪失過濾效果。

Tip5:避免寵物與人員密切接觸

眼下,不少家庭都有寵物。在很多時候,寵物也會與人一同乘車。據瞭解,當前尚沒有證據證明新冠病毒可以通過貓、狗等常見寵物傳播,但由於新冠病毒變異能力強,在出行時,車內人員還是應該減少通過動物產生的人際間接觸次數。攜帶寵物或動物乘車時,應當做到合理通風,避免寵物或動物與車內人員的過密接觸。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