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野生菌中毒事件多嘛?防中毒有哪些措施?

核宇


大家好,我是雲南宜良農村的,每年的這個季節裡,我們雲南人為菌瘋狂,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屢屢發生,正所謂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據我的瞭解,今年我們雲南省暫未發現有食用野生菌中毒的事件,但是,在過去的2018年中,發生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不少於二十起,中毒人數近一人百二十人,中毒身亡人數十五、六人,相比2017年雖然有所下降,但是,中毒事件依然再發生。防中毒這個問題就成了大家經常討論的話題,那麼,到底有有那些防中毒措呢?今天,我就我知道的,和大家一齊分享。

首先從家庭個人防中毒措施講起吧,一是把好源頭關。我建議大家,食用野生菌之前,一定要把好食材源頭關,儘量挑選自己認識的,或者說自己吃過的野生菌,別選自己不認識的野生菌,不認識的野生菌會增加中毒的風險。生命只有一次,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食品安全。


二是把好烹飪關。第一,在烹飪野生菌的時候,烹飪時間一定要足,如果是炒的話,一般都要把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時間短了,沒毒的野生菌也有可能變有毒。有些人火急火燎的幾分鐘就把野生菌端到桌上,這種難免中毒事件發生,心急真的吃不了熱豆腐。還有就是在炒的過程當中,火力大小、翻炒均勻的細節,這個細節至關重要,火小了,炒不熟,吃了就會有人倒下;火大了,炒糊了,吃了更多人倒下,所以正確烹飪野生菌相當的重要。第二,認真清理鍋鏟和鍋邊上的生的野山菌,別小看了這個細節。比如說一桌8個人都吃了野生菌,其中有1~2箇中毒,那麼,這兩個中毒的人的原因,可能就是這個細節導致。這一點用刀切過野生菌的人,就會知道我為什麼要這樣說,因為野生菌在切片的時候,附著力很強,有好多都會粘在刀面上。如果在炒的過程當中,有幾片生的粘在鍋鏟背面或者鍋邊上,你沒有及時發現清理,接下來發生的情況就是上面我說的那種,難免小面積中毒。其次從大方面的來講,一是每年市一級的食品安全委員會制定相應的防控措施,要求各級相關部門要落實責任,制定切實效的工作方案,最大限度地減少中毒事件的發生,要求各級衛生健康部門,在食用野生菌中毒防控工作中要及早部署、及早安排,高位推動,增強協調聯動,形成工作合力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嚴禁學校食堂加工、食用野生菌,各級住建部門要杜絕建築工地食堂加工使用野生菌。二是要求加大農村醫療機構食用野生菌中毒應急救治的基本藥品、設備的投入力度,逐步提升農村醫療機構食用野生菌中毒應急救治水平衛生健康部門要開通“綠色通道”,做好中毒救治的人員、物資等保障工作,及時救治病人。


以上是我個人對防止食用野生菌中毒的總結一些的小措施,希望對大家有用,如果你有更多的預防措施,請多多指正。


玉蕭聽落梅dxh


毒蕈又稱毒蘑菇,在自然界分佈很廣。全世界毒蘑菇約 200 餘種,我國已知的毒蘑\n菇有190多種,能致死的達30餘種。常由於不少毒蘑菇與食用蘑菇不易區別而誤食中毒,\n城市居民中則多因食用混雜的幹蘑菇而發生毒蕈中毒。

\n
\n
\n

不同類型的毒蘑菇含有不同的有毒成分,但一種毒蘑菇也可含有多種毒素,而有時\n多種毒蘑菇可同含一種毒素。主要有毒成分可分為以下幾類:

\n

1.肝臟毒素 有毒肽、毒傘肽二種,後者的毒性是前者的 20 倍。該類毒素可致肝\n髒急性炎症、壞死,肝細胞空泡變性及灶性出血,同時可致胃腸道充血、水腫、出血;\n急性腎小管變性及壞死;心臟濁腫、脂肪變性;腦水腫、充血及點狀出血。肝臟毒素含\n於毒傘、白毒傘、鱗柄毒傘等毒\n蕈中。

\n

2.神經、精神毒素 有毒蠅鹼、異惡唑類衍生物、蟾蜍素和光蓋傘素4種。主要含\n於毒蠅傘、豹斑毒毒傘、角鱗灰傘及牛肝蕈等毒蕈中。蠅鹼作用類似乙酰膽鹼,阿托品有拮抗作用,\n是有效的解毒劑。異惡唑類衍生物包括毒蠅母、白蘑酸、麥薩松等,主要作用於中樞神\n經系統。蟾蜍素及光蓋傘素主要引起幻想、幻視、哭笑無常等精神症狀。

\n

3.胃腸毒素 此類毒素有胍啶和蘑菇酸等,含於毒粉褶蕈、\n毒紅菇、毛頭乳菇、墨汁鬼傘、\n紅網牛肝蕈及虎斑蘑等毒蕈中。是引起胃腸炎\n症狀的毒素,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

\n

4.溶血毒素 主要毒蕈有鹿花蕈、紋緣毒傘等,所含毒素有鹿花蕈素、毒傘溶血素等,可引起溶血。

\n
\n
\n
\n
\n
\n

幾乎所有毒蕈中毒首先表現為輕重不一的胃腸炎。致嚴重胃腸炎的毒\n蕈有毒粉褶菌、小毒蠅菇、黃粘蓋牛肝、密褶黑\n菇、肥腳環柄菇等。潛伏期 0.5~1 小時,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n腹瀉、頭暈、頭痛,可伴有水和電解質失衡與周圍循環衰竭。患者可因失水、電解質失\n衡、昏迷、休克致死。但單純胃腸炎型毒蕈中毒經積極治療後可迅速恢復,死亡率極低。

\n
\n
\n

一般來講,發現蘑菇中毒應及時採用催吐、洗胃、導瀉、灌腸等方法以迅速排除尚未吸收的毒\n物。尤其對誤食毒傘、白毒傘等毒蕈者,其發病雖較遲緩,就診時距食蕈常已在 6 小時\n以上,但上述治療仍有重要意義。催吐可應用人工刺激咽部等,對於無腹瀉者,於洗胃完畢可導瀉。如中毒時間已超\n過 8 小時,可用溫鹽水行高位結腸灌洗,每次 200~300ml,連續 2~3 次。如患者己有嚴重的嘔吐和腹瀉,則不必催吐和導瀉。嚴重的病例會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

\n
\n
\n
\n
\n
\n

中華醫學科普


又到了吃野生菌的季節,近期在雲南人的朋友圈,總能看到野生菌的身影,一到能吃菌了,大家都非常踴躍,巴不得馬上嚐鮮。雲南人的夏天,吃菌是日常,但也是一件備受期待的事,很多時候要吃野生菌了,總會約上親朋好友,做一大桌菜,重頭戲便是野生菌。

那麼,雲南的野生菌中毒事件多不多呢?在雲南,有這樣一句方言,“你怕是吃菌中毒了”,這句話其實是罵人有病的意思,吃菌中毒後有一種症狀是產生幻覺,看起來會瘋瘋癲癲,這句方言因此產生。所以,吃菌會中毒這樣的事情,算是雲南人的常識了吧。

每年在野生菌快要上市的時候,相關部門便會發文提醒大家注意安全食用野生菌的問題,而到了吃菌旺季,這類宣傳和提示會更多。比如在昆明的出租車電子廣告牌上,都能看到提示安全使用野生菌的宣傳語。

大部分雲南人,每年吃菌的時節,多少都會聽過這樣一句話,“某某家/村/處吃菌鬧死了幾個人”,這樣的事情或許就在我們身邊,並不是危言聳聽。在這裡也必須要說明一點,網上對於食用野生菌致幻的一些描述,比如“看見小人”或者其他奇奇怪怪的幻想,這一類中毒現象確實存在,聽上去似乎挺搞笑,但這並不單是好笑這麼簡單。

野生菌中毒,要麼上吐下瀉,要麼產生幻覺,要麼兩者一起來,嚴重的洗胃,更甚者直接離世,關乎生命安全,是開不得玩笑的。就算從小吃菌到大的雲南人,對於烹飪野生菌上,都是小心翼翼,對於不認識不熟悉的野生菌,基本是不會輕易嘗試的。

避免野生菌中毒,最好的辦法是,到正規市場上購買一些常見的菌;除此之外,在烹飪加工野生菌時,要保證厚薄適中,且炒至熟透熟透再熟透;如果是隔頓的野生菌,更要再次烹飪,熟透後再吃。吃菌後如果感覺不適,要立即就醫。


時報傳媒


雲南每年這個季節,吃野生菌是雲南人的口福,是大自然對雲南人的饋贈。但是每每這個時節,都會因為分享菌子的饕餮盛宴發生意外,有關事件和新聞也不時報道,讓人對於吃菌子心有餘悸。

野生食菌子確實好吃,雲南人都抵不住它的誘惑,在這個季節一定都會去品鑑。

對於吃菌子,個人認為:

1.首先野生頭水菌子最好還是不吃為妙,畢竟老話說雨水還沒有下透,這個時間段的野生菌子毒性大。

2.需要特別分清楚野生食用菌的品種。像雞樅菌,松茸菌,乾巴菌,青頭菌,谷樹菌,雞油菌這些比較安全的品種,只要烹飪加工熟了,不會有什麼問題,可以放心食用。不過像見手青,黑牛肝,黃牛肝這些味道特別鮮美的品種,其毒性不小,加工和食用都要慎之又慎,不然容易發生意外。另外對於自己沒吃過,不熟悉,不知道,沒見過的品種請三思。

3.在加工野生食用菌時都會放大蒜,許多人認為它可以解毒,其實只是提香而已,故不要以為大蒜可以有解毒功能。


JCTZD


雲南的野生菌馳名全國,雖然外省也有野生菌,但和雲南的一比,鮮香脆嫩都不及,每年6月開始到11月是專屬於雲南的口福,雲南的菌又數楚雄州的名氣最大,南華還是野生菌之鄉,勤勞的山裡人都在這一季找菌賣菌賺得喜笑顏開,做菌子生意的老闆也發得流油,城裡人也落得個口腹之慾,這些年來每年都有吃菌中毒事件,但惡性的幾乎沒有或很少,常見的輕微中毒比如頭暈,無力,沒力氣的到是偶爾能看見很少,我們每年都吃很多菌,簡直是人間美味,但是如果連續大量的吃的話肯定會全身無力的。


觀者之智


大家可以百度一下雲南食用菌圖片,雲南野生菌品種很多,可以食用的也多,有毒的也很多,很相似的容易混淆。每年都有誤食毒菌而死的人。儘量不要食用不認識的菌類。常用檢驗有毒菌的方法有,但不敢保證百分百。一,炒菌類用大蒜熗鍋,和一起炒。如果大蒜髮黑,不能吃。二,看菌類是否生蛆,如果蛆不死,人吃也不死。三用銀針試試,銀針發黑不能吃。四即使可以食用的,也要炒熟炒透。


春城草堂客


每年到吃野生的季節都會有一部分人中毒,甚至有不幸死亡的,還是因為吃到一些雜菌和不熟悉的毒菌。

最好的辦法就是吃市面上常見的和自己熟悉的菌種。不要購買和採摘自己不熟悉的菌類,尤其是顏色鮮豔的野生菌;如果沒有把握確定野生菌是無毒的,千萬不要食用。對自己熟悉並確定為無毒菌的,也不要混雜加工食用,因為種類不同的野生菌混雜炒煮可能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有毒物質。加工野生菌一般要通過高溫煮透,降低毒性;食用野生菌時不要飲酒。有的野生菌雖然無毒,但含有的某些物質可能與酒中所含的乙醇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毒素引起中毒。

這個月雲南雨水充足,又到了吃菌的季節,天賜美味,注意防範。




景林景玉


從小在農村長大,每年出菌的季節都會去撿菌,當地的所有能吃不能吃的菌都認識,一般來說,顏色特別鮮豔的菌多數都有毒,表面長著斑點或者類似黴之類的的也有毒,蟲子不咬,老鼠不啃的一般也有毒,另外一點,以上方法都不能鑑別的話,可以掐一點點用舌頭舔一下或者放嘴裡輕輕嚼一下,如果有苦,辣等味的肯定有毒,另外一個是長在桉樹下或者附近的絕對不能吃,這個不管品種,以上鑑別方法也不適用,另外,長在辣椒地,板栗樹地,毛芋頭地裡的部分菌可以吃,長在部分樹上的也可以吃,除了以上說的,菌子一定要炒熟才能吃,半熟的話可能會有毒,可根據情況先煮一下或者蒸一下再炒,據說炒的時候放點大蒜,如果大蒜變黑證明有毒,這點沒有依據,以上鑑別方法自爺爺奶奶一輩傳下來,還是比較可靠的。


79485468485


不要吃來路不明自己不熟悉的菌子,一次只吃一個種類,炒熟,不要吃太多,一般也沒啥問題。野生菌都有輕微毒性,每個人耐受性不同,如果是中毒體質,最好不要吃了。


月半仔仔


我們雲南人吃野生菌一般顏色太鮮豔的菌子不會撿來食用,另外在炒的時候會剝幾個大蒜拍碎了丟進去一起烹飪,如果起鍋的時候大蒜顏色變黑那就是有毒的,就不能食用,如果沒有變色,仍然是白色那就可以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