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高分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還是成績低分學生?

採蘑菇的小姑娘772


打個自己的比方,懷孕時,迷上彈琵琶,請了一老師上門教學,她把指法交給我,每週一次了檢查上一週練習曲。同樣的教學,同樣的時間,我練習得勤快,掌握得好,那首曲子就彈得好。有時想偷懶,或遇到不喜歡的曲子,自然就難以過關。所以,迴歸正題,正常水平的老師教學,不是影響學生成績好壞的最主要因素,主要影響因素還是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短腿肥羊


我是一名初中數學教師,教過的學生有年級第一的,也有年級倒數第一的,那麼,他們都是我教出來的嗎?下面從初中數學的學習的角度回答樓主。

先來界定一下問題中的概念,判斷一個學生屬於“成績高分”和“成績低分”的標準,比較合理的,是該學生在所有的數學統考成績中,超過一半是高分,或者超過一半是低分。

這個標準能有效地提現一個學生的數學成績水平,因為統考的權威性最高。有的學生可能在某一次統考拿了高分,但接下來再沒拿過,所以不能算成績高分學生;有的學生平時測驗成高分不斷,但一到統考就起不來,也不能算成績高分學生。成績低分學生也是同樣的道理。

另外,老師的“教”,本義是教育和指導,具體點說,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從這個角度來講,學生能否取得好成績,教師教得好不好的確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可是,把責任全部歸結到老師身上是不對的,因為還有另外兩個因素不可忽視,一個是考試的難度,另一個是學生自身的努力。

先說考試難度,經歷過不少統考發現,有時遇上簡單常規的試題,成績出來會“湧現”一大批的高分學生,皆大歡喜;有時試題難度大,可能整個年級的高分學生沒幾個。

重要性不亞於老師教學質量的,應該是學生自身的努力程度了。按照智商來講,大多數的學生都差不了多少,小學時候的成績也不會有多大區別,可到了初中就逐漸“天上地下”了,為什麼會這樣?努力不夠!

一個是努力程度不夠,說白了,就是思想上不夠重視,或者說學習態度不端正。有的學生要麼覺得數學沒意思,要麼覺得學好數學沒用,平時的任務基本上要老師催著趕著甚至罰著才隨便應付一下,這樣的態度,在短短几個學期的數學課之內,估計數學大師也得搖頭啊!

當然,有的人要說,學生沒興趣是因為老師不夠風趣幽默,或者老師不懂得因材施教,可是從解決問題的角度看,完美的老師只能出現在理想中,真要有也不夠分,因為教師資源本身就稀缺,更別提優秀的教師。大多數學生面對的,只能是不夠完美的老師,那你說怎麼辦,肯定得自己去適應老師的教學風格,這才是對自己學習負責的選擇!

有的人可能覺得網絡上的教育資源更加生動豐富,比老師在學校乾巴巴的講解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想說的是,再好的學習資源,學生起初的確會感到新奇好玩,但他們的興奮點也會跟著提高,要想保持新奇感,學習資源需要保持很高頻率的調整,也是不現實的。維持學習的做好動力,是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踏踏實實地做好沒一件事情,收穫點點滴滴的進步。學習屬於慢工夫,不可能一蹴而就。

除了努力程度不夠,還有什麼呢?有的學生的確很努力地跟著老師學,但學來學去還是沒效果,那不是不夠努力的原因,而是努力的方式不對,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沒有在學習方法的層面做過一分思考。我就教過不少這樣的學生,班裡一號,數學卻老是上不了及格,一溝通發現,除了完成我佈置的作業,自己從沒想過那些知識點還不懂,也從沒想過給自己加點挑戰性的練習,後來我真給他們找來一些額外的練習,他們卻又懶得做了,因為覺得吃虧,我暈!

結束語:成績的取得離不開老師的悉心指導,但也離不開考試的難度,最離不開的,應該是學生自己的努力,而努力不僅要在時間和精力的投入保證上,還得在學習方法的思考上,為自己建立可調整的科學合理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晉升為成績高分學生!


藍色winds


您好,我是愛好中草藥的數學老師。你應該是想問老師教出來的是低分的學生還是高分的學生,對吧?

在我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其實學生成績優秀或者進步都不是主要靠教出來的,老師只是作為知識引路人,之前我輔導學生數學我說過一定要學生願意學,我只是把解題經驗和解題技巧或者把數學難題的特殊方法傳授給學生,或許把最基本的原理給學生分析清楚!

對於此題,高分的學生會自己先計算兩三個項的值,然後找出規律,但對於數學邏輯思維弱的學生,我會給學生寫出解題過程讓她有點這方面解題的思路,再加變式題目強化,這些都是在學生的自己想學習的前提下。

如圖,是一個動點問題也是個找規律的題目,難度係數也在0.6左右,不管之前考試高分或者基礎差的學生都要具備分析動點問題能力,此題要分析到第四次相遇的情況,然後找出規律,用求餘法解題最後得出結果為答案A.

總而言之,數學成績好壞取決於學生是否願意學習是否主動學習,老師起的是授業解惑的作用,學生才是決定高分低分的締造者!個人之言,不足之處歡迎同行交流與指正!


愛好中草藥的數學老師


高分學生的教法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教育給了他理想的孩子,他會自覺努力,除了課堂學習,一詞一句去尋找破冰的點線,日積月累地"在乎勤點滴”後考高分印;一種是老師嫻熟地駕馭考試,根據考綱押題指導得法讓學生考出高分的。

至於考低分的自己去悟吧。


輕聊漫語


1高分學生是爹媽生出來的。

遺傳基因是第一重要的,聰明人與生俱來。所以教育的三大要素“遺傳環境和教育”,遺傳排在第一位。

2高分學生是自己辛苦學出來的。

內因是決定因素,自己不努力,他人白費力。

3高分學生是家長言傳身教帶出來的。家長愛學習,或者專注某一項工作,或者認真督促學習,都能帶出孩子的好習慣。

4高分學生是老師正確引導學出來的。

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教師家長的正確引導,才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5高分學生是明確目標逼出來的。

目標高遠的學生,內生動力足,不用揚鞭自奮蹄,成績就會好


用戶6631280701


題主的倒裝句用的如此流暢是我們山東人嗎難道?

題主想問的應該是學生成績高低與老師教學之間的關係,準確的說是與學校教育之間的關係。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三個方面,自身因素、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每一方面能夠對學生成績產生的影響度,我們姑且稱之為“權重”。

我認為,在同一班級裡,對於高分與低分學生,學校教育的“權重”相對較小。(如圖)

對於這兩類學生,為何說學校教育的“權重”較小?

1.高分學生。

我聽很多老師都說過這樣一句話,好學生不是教出來的。

這種說法雖不能說完全正確,但也充分說明了一個普遍事實:一般而言,高分學生學習態度端正,凡事積極主動,學習習慣較好,知識面相對較廣,能夠堅持不懈、持之以恆。而其背後通常是極其重視教育、特別關注孩子成長的家長,這種重視和關注不是突發奇想、一時興起的,往往是從孩子幼兒園階段甚至更早就開始的,並且一直會堅持到孩子學業的完成。

問題學生背後通常有一個問題家庭,優秀學生的成長往往離不開優秀的家長。

我教過的學生裡,就有這樣一位男同學。初中三年,大大小小的考試加在一起幾十次,這位同學基本都是級部第一,高中階段也基本如此。到了大學,在他的同學們還在拼命考研時,他已經成功保研,被人大提前錄取。


而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初二下學期數學老師去休產假,學校缺人,就讓一位信息老師去帶他們數學課。但是這位同學每次考試,數學都是一百分,連老師也“主動”承認:他的數學考一百,跟我基本沒關係。

真的沒關係嗎?當然不是。“權重”較小,不等於沒有。

學校教育,對於高分學生的作用,如果用成語來概括的話,那應該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許就像武俠小說中所寫的,高手與頂尖高手之間,就差了被絕世高手打通的任督二脈。

2.低分學生。

有人說,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走學習這條道路。這句話聽起來讓人很不舒服,甚至讓人感覺帶有歧視的眼光。

但現實就是這麼的殘酷無情!

你見過上了初一還不會寫自己名字的學生嗎?

你見過初中畢業還背不全英文字母的學生嗎?

你見過上學放學必須有人領著,不然會迷路的學生嗎?

你見過上課睡覺喊不醒,走路都能打盹的學生嗎?

你見過滿嘴汙言穢語,連老師都敢罵、連父母都敢打的學生嗎?

也許你不相信,但這都是真實存在的!

作為班主任,我經常接觸家長。在與這部分家長溝通時,他們經常說的都是“小時候沒好好管”“以前沒怎麼管過”“早知道就應該”等等類似的話,這也足以說明問題所在。

只是,時間是不可逆的,不像你打遊戲,GAME OVER了可以重來一局。

同樣,對於這部分學生,學校教育也並非沒有作用,但必須要與自身因素、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共同發力,才能發揮效果。但現實中,由於自身因素的“權重”過大,導致老師、家長的努力往往變成了“無用功”。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對於這兩類學生的學習成績,學校教育的“權重”是相對較小的。

學校教育的“權重”在哪些學生身上有較大體現呢?

還是這幅圖,可以看出,對於成績中等的學生,學校教育的“權重”相對較大。

中等生,應該佔據了一個班級人數的70%甚至更多,他們永遠是班級的中堅力量。

通過歷次考試可以看出,正常情況下,班級間的高分學生、低分學生區別不會太大,為什麼最終的總體成績就可能出現較大的差距呢?

答案,就在這些學生身上。他們,才是班級成績(教師成績)的決定性因素。

所以,老教師們會說:抓住了大多數,你就抓住了第一。

就自身因素而言,中等生“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家庭教育上,家長很重視、一般重視、不重視、很不重視的都有,沒有明顯的區分性。這種狀況下,如果教師適當“傾斜”,在這些學生身上多下點功夫,並且能夠讓家長提高重視程度的話,學生的成績勢必會有很大的提升。畢竟這些學生,並不缺乏進步的空間和可能性,缺的是壓力,是動力,是激勵,是鼓勵。

另一位讓我印象深刻的學生,就屬於此類。他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優等生”,初一上學期的時候在級部排名接近500(總人數700多點)。但就是這樣一個學生,每次考試基本都會進步,多則幾十名,少則十幾名,當然偶爾也會出現小小的退步。等到中考前,他已經來到150名左右。最終,他從初一時的“能上高中”實現了“上好高中”。

也許有人會說,低分學生進步的空間不是更大嗎?對,空間更大,但同時可能性也更小。

以上所說的學校教育的“權重”,都是建立在同一班級情況下,即沒有多餘自變量,也未過多考慮其他的影響因素。

那麼,如果加上一個自變量呢?

隨著學生年級的變化,學校教育的“權重”是否會有變化呢?會怎樣變化呢?

仿照第一幅,我又畫了這樣一張示意圖(下圖)

應該說,一般情況下,在初始年級,學校教育的“權重”還是非常非常大的。這也是家長之所以擠破頭、花高價、託各種關係都要進“知名小學”的原因。這類小學,校風優良,師資雄厚,管理嚴格,設備先進,活動多樣,對孩子的學業乃至一生的發展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隨著年級的增高,在所屬學校未發生重大變故的前提下,學校教育的“權重”會逐漸降低。我想,原因應該是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心智的發展,學生自身因素的“權重”逐漸上升。

這也就解釋了現實中常見的現象:正常情況下,在小學一二年級,學生成績的差距很小,大部分在95以上,偶有低於90的出現。到了小學高階,相當一部分學生仍保持在90以上,但已經開始出現少部分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初中,特別是初二,學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高分的學生能考幾百分,而低分的學生能低到幾十分。對,你沒有聽錯,就是總分幾十分。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兩極分化。

這也就說明,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高,學校教育的“權重”是逐漸變小的。

那麼,隨著學生年級的變化,家庭教育的“權重”又將會是如何變化的呢?不如這個問題留給大家討論。

結語

綜上內容,可以看出,學校教育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對高分學生、低分學生影響較小,對中等學生影響卻非常大。而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學校教育的影響其實是在逐漸降低的。

我們探討學校教育的影響程度,絕不是為學校、教師推卸責任,而是希望當學生出現各種問題時,我們能夠依據不同時期、不同狀態的影響因素構成,去正確判讀問題的產生的原因,繼而給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


學生的成長,學習成績的取得,永遠是一個多因素共同作用的過程,沒有單一的決定性因素。自身因素、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作為主要影響因素,也必然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集中討論了所謂的高分、低分,雖然這是最現實的情況,但與當今的教育理念是不大相符的。再者,影響的大小、變化的幅度此類問題,由於根本沒有數據統計,也不可能開展實驗,故只能推測基本趨勢。

【以上拙見,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感謝您的閱讀,期待您的關注。盼望您寫下自己的觀點,我們共同探討】

三石學堂


石頭會不會孵出小雞?雞蛋沒有合適的溫度,會不會孵出小雞?教學本身就有教和學兩部分,一是老師的教,二是學生的學,教與學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沒有好的老師教,學生再聰明,也不一定能學好,相反,老師教的再好,學生學的不認真,或者天資不夠,也難以達到理想的高度。我們看問題,為何非要孤立的去看呢?非得討論老師厲害 ,還是學生聰明,有何意義呢?沒有最好的老師,只有適合的老師。是否有聰明才智是天生的,後天所能做的,勤奮努力,才能不斷超越。


海闊天空China


作為多年的老師的我認為,這兩者不能說沒有一點關係,也不能說有絕對的關係。舉幾個例子,有的老師招人喜歡,學生就喜歡聽他的課,成績既然就能好,當然這裡面的學生也不是絕大部分,只是成績不錯的學生。有的老師確實能力非凡,能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吸收能力強,差生就靠邊站了,因為差生一問三不知。


六安鄉村老九


教育必須有教師引導,離開教師會有成功的教育嗎?術業有專攻,總要有先輩帶入門徑。高分低分的學生都需要教師教育引導。人是有智力差異的,人是有性格異同的。悟性不同所學就有高分低分之別。正確看待教育,偏激都是不足取的。


wDw1966


學習主要還是靠自覺,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好學生那也是努力的結果,成績不會騙人,哪裡有不努力學習,成績就名列前茅的?可以看看各行各業的大牛,哪一個不是拼命學習,才有瞭如今的一席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