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症兒童三歲之前有什麼表現和症狀,能診斷出來嗎?

haizi237


孤獨症也是自閉症,現在很多人誤解這個病是後期的家庭冷漠造成的,但其實不是,有依據表面,百分之90多都是先天性的,遺傳或者孕期環境造成的,孤獨症的診斷標準:

第一:語言發育遲緩或缺損,不會表達,或表達不出來。有些表現為小朋友碰它一下就尖叫,用尖叫來表示不舒適。

第二:社會交往異常,逃避與人接觸,特別是目光接觸。不能與其他小朋友融入一起。經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其他人叫他名字他就像聽不到一樣,也不去理睬(實際上是能聽到的)。

第三:重複刻板的行為興趣和活動。執著於某些非功能性的儀式行為,例如上英語課之前必須要吃指定的甜筒,不吃就不能上課。拒絕新事物或拒絕學習,對正常的玩具不產生興趣,行為刻板,偏強迫,並會出現刻板重複的動作和奇怪的行為。

以上行為如果只符合一條那可能是小朋友相對發育遲緩,只有三條全部符合才有孤獨症的傾向。

大多數自閉症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有孤島現象,也就是在某一方面很突出,例如記憶力很好等。


粉蒸佩琦


自閉症的診斷一般到三歲之後後,但是在三歲之前,細心的父母都可以看出孩子很多類似自閉症的症狀出現,所以也是馬虎不得的,今天,給大家來分享下判斷標準,主要是三歲之前的。

我下面列出了十幾條比較顯著的特徵,如果孩子出現的情況比較的多,那就要引起父母的警惕了。

語言:

1,孩子的語言發育遲緩,到了兩歲還不會叫爸爸媽媽,三歲不能說出完整的句子;

2,孩子沒有問問題的需求,對家長的提問不回答,如果回答會出現重複家長提問的幾個字;

3,語言刻板的現象出現,比如引導孩子“寶寶,叫阿姨好”,孩子會重複“叫阿姨好”,或者直說其中一兩個字。

社交:

3,孩子對家人沒有依戀,對家長的到來或者離開沒有反應。

4,孩子缺少目光交流,無目光交流或者目光交流很短暫,通常為幾秒鐘。

5.孩子不會表達需求,你不問家長為什麼!(但是有的孩子很奇怪,非常喜歡提需求,比如要吃飯,要睡覺,甚至超過五次,也要注意。)

6,孩子不喜歡玩過家家之類的假想性遊戲,不喜歡跟其他同伴互動。

7,孩子看到需要的東西,不會用手指,而是會走過去將大人的手拉過來放在需要的物體上面。

行為:

8,孩子行為刻板,愛好單一,長時間的沉溺在一種玩具或者遊戲之中,如遇打亂會暴躁不安。

9,愛好狹窄,喜歡吃同一樣食物,走同一條路。

10,喜歡圓形能轉動的東西,比如風扇,車輪子,洗衣機。

感知:

11,孩子懼怕刺眼的陽光,刺耳的鳴笛聲等。

12,孩子害怕狹小的空間或者地方,比如電梯間或者小房子。

13,不會模仿大人的言語和表情。

面對自閉症,我們應遵循“早發現,早干預”的措施。

大家有什麼疑問,歡迎在留言區評論,有時間的話我會一一回復!


SUM電影


首先孤獨症(自閉症)是一種精神疾病,在美國精神疾病協會發布的診斷標準DSM-5中,孤獨症(自閉症)譜系障礙被列為神經發育障礙。其中有這麼幾個診斷標準,比如在多種環境中持續性的顯示出社會溝通和社會交往的缺陷,社交中非語言的交流行為缺陷,發展、維持、和理解人際關係的缺陷。還有重要的一個診斷標準是侷限的,重複的行為、興趣或活動,比如堅持同樣的模式、僵化地遵守同樣的做事順序等。而且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症狀不能用發育遲緩或智力缺陷更好的解釋。自閉症通常在孩子2歲左右被識別出來,症狀經常在兒童早期和學齡期早期最為明顯,但是通常會有一些改善,出現在兒童期晚期。

兒童的發育本身就有特點,比如需要分清是學會說話晚,還是自閉症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具體的診斷,一定不是家長做的,也不是某某某說的,而是去精神病醫院由醫生做診斷的。DSM-5每個疾病的診斷說明就那麼幾頁,但是現實複雜的多,需要醫生的經驗患者的配合家屬的配合等等方面。所以不要著急,帶孩子去正規的機構,尤其是專業的精神病醫院,比如北醫六院,回龍觀醫院,安定醫院等。精神病的診斷,不同的醫生水平差的非常大,所以一定要找正規的專科醫院。


你的心事與困惑,我們願意傾聽,歡迎關注“青音約”的頭條號,向我們提問,寫下你的困惑,我們幫你解憂


青音約


孤獨症的臨床表現:

大部分孤獨症患兒1-2歲的時候會出現明顯的孤獨症症狀。

一些後來被診斷為孤獨症譜系障礙孩子的父母回憶,他們的孩子都是在1歲以後,出現與其他孩子明顯不同的表現:語言發育遲滯,對語言的理解力異常一般是首診時家長們的主訴。

1、社交方面:

對人的面部幾乎沒有興趣,缺乏目光對視,很少有直接的生動面目表情或發聲、姿勢,缺乏與其他小朋友交往的興趣,難以覺察別人的情緒,對別人的操控和欺負也無動於衷。


2、交流障礙:

語言發育異常,發音顛倒,言語節奏或聲調異常,無意義言語或無法用語言來交流,刻板語言或重複語言。


3、認知障礙:

智力評分比較低,主要表現在抽象思維能力上,例如對順序性和程序性信息的反應能力比較低。


4、行為特徵:

對單調環境有獨特反應(例如緊盯著電視)而對社會性情景缺乏反應(例如父母的聲音),對非語言的聲音有反應而對人聲缺乏反應。

特殊的興趣:例如對一些物品的非功能性部分表現出興趣,或出現一些特別的姿勢,例如踮起腳尖走路,拍手,繞著物體轉圈等。


DSM-IV孤獨症診斷標準(家長可以一條一條對下去,看看是否出現這些症狀)


A:下列12項中至少符合6項

1、社會交往中有質的損害——至少有2項

1)多種調節社會交往的非語言性行為的使用有明顯損害,例如:目光對視,面部表情,軀體姿勢及手勢的。

2)不能與同齡人建立與發育水平相稱的夥伴關係

3)不能自發的尋求與他人共享歡樂、興趣或成就,例如不會像旁人展示、表達或指出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4)缺乏社會交往或與別人的感情交流

2、語言交流中有質的損害——至少有1項


1)口語發育延遲或完全缺乏(不伴有試圖用其他交流方式,例如手勢或表情來替代)

2)具有足夠語言發育的個體,發動或維持與別人交談的能力存在明顯損害

3)刻板的重複語言或奇特語言

4)缺乏與發育水平相稱的各種自發性裝扮遊戲或社會模仿性遊戲


3、侷限、刻板和重複的行為、興趣和活動方式——至少有1項

1)專注於一種或多種刻板的、侷限的興趣模式,並有異常的興趣強度和專注程度

2)頑固的堅持一些特殊的、無用的、常規或儀式性的動作或活動

3)刻板的和重複的作態動作(例如:手指拍打或扭轉或複雜的全身動作)

4)過分專注於物品的某些部分


B:3歲之前開始發病,至少有1項功能發育延遲或異常

1)社會交往

2)社會交往中語言的應用

3)象徵性遊戲或想象性遊戲

C:這類障礙不能用RETT障礙、兒童瓦解性障礙來解釋。

孤獨症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一種,臨床症狀在不同年齡有不同特點,且很多症狀可以出現在其他精神疾病或神經疾病中。
因此,一旦發現孩子的言語、肢體、行為表現出於其他孩子明顯不同的發育異常,一定要儘早到正規醫院進行篩查。


還是要強調:

不要憑藉一些文字表述就輕易給自己的孩子“下診斷”,切記要找到兒童精神科的醫生進行篩查!!


還有什麼關於兒童青少年臨床心理的問題嗎?關注“安忻睡眠門診”公眾號,點擊“免費諮詢”,免費問醫生哦~

安忻睡眠


孤獨症症狀多數在出生後18個月時已有廣泛表現,孤獨症兒童的社會性行為早在1週歲時即與正常兒童存在差別,在“是否注視別人的臉、意向性指點、對名字的反應和意向性表達”等方面尤為突出 。


若有撫育經驗或有正常對比以及敏銳的洞察力,多數家人在兒童18個月時就能察覺其異常;家人對孤獨症相關信息的瞭解、母親的文化程度以及與孩子的親密接觸都與及早正確就診密切相關。


很多孤獨症早期症狀被誤解為乖孩子好帶的表現,如安靜,獨立,無要求等。實際上多數家長在18個月左右在婦幼保健中或撫養過程中已能較確切地發現患兒的某些發育異常,但因身體發育良好以及孤獨症相關醫學知識的缺乏往往讓他們採取等等看的態度,以為“貴人語遲”,耽誤了儘早就診時機。


最早開始接受訓練的病例,家人具備孤獨症的知識,稱早在患兒6個月時已觀察到孩子的眼神接觸差,“看兩秒就閃開”,對周圍的人和生物似乎缺乏興趣,不會主動要求,沒有咿呀學語,也沒有嬰幼兒常見的肢體語言交流,當父母試圖抱他的時候,沒有明顯的眼神期待和伸出胳膊等的動作配合。這種交會性注意缺乏,其實是孩子與周圍的人不能共享信息,通常分為要求性注意(孩子想要得到某件東西、想要達到某種目的)缺乏和表白性注意(對事物的簡單評價,交流對外部事物的感受)缺乏。 孩子出現重複刻板性活動,語言和言語發育明顯落後於同齡人;對環境的細微改變非常敏感,並因此煩躁不安;具有某種特別偏執的興趣,比如某個從不離手的玩具;喜歡機械地拍手、搖擺身體、旋轉;對聲音、氣味、味覺、視覺、感覺的反應與他人不同等。


另外在10-24個月出現發育方面的倒退或停滯, 包括語言、 咿呀學語、手勢或社交技巧方面的倒退,如會叫“媽媽”後卻完全不再使用語言或不再會用手說“再見”等肢體社交語言,也是一個需高度重視的孤獨症的早期症狀。


兒科醫生鮑秀蘭


大體看了一下幾個回答,都在強調早發現早干預,這句現在自閉症康復界很流行的話,有點兒被奉為鐵則的味道。

我發現居然有個特教老師的回答說有五六個月齡的孩子還不會走路就去康復,我差點兒沒驚掉下巴!他的回答裡雖然沒有肯定,但也沒否定,總之給人一種好像認同的感覺,這會誤導一大片普通家長及譜系家長的!

我必須為這來說些什麼,必須為這個早發現早干預中的“早”來正名!

凡事都有個度,所謂物極必反,這個“早”也一樣,美國的診斷標準之所以定在三週歲才能診斷確診,那是有其基本的研究理論和對自閉症的認知方面以及對“人”的認識方面的慎重考量的。

所以,早干預必須不能離譜!不能離譜誇張到草木皆兵,到根本不尊重孩子的客觀發展規律,而完全用統一的我們認知的模式去套每一個孩子的發展狀況,武斷地認為不符合或者落後他所在年齡的發展標準,其實就和現在已經臭了門子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說法的本質一樣!

每個孩子都是千差萬別的,發展道路上不可能雷同,在細微的行為上更不可能雷同,如果雷同那叫克隆!更何況克隆也不會如此!

所以,我認為在兩歲以前所有認為孩子是疑似自閉症的判斷都是耍流氓,即便這個孩子將來真的是自閉症!

而在兩歲以後,普通孩子基本可以有很好的語言發展,這時才能逐漸發現孩子與其他普通孩子的差距,當差距不是十分之大時,根本也不能判斷為疑似!除非各個方面都全方位明顯落後於同齡普通孩子!

而越接近三週歲,越有疑似或確診的可能,特別需要提出的一個特殊情況就是“退化”,如果孩子在三歲前任何一個時期出現了“退化”狀況,“退化”並不等同於“退步”,退步很平常,但大幅度明顯的退步就是退化,即便他只有兩歲甚至更小一些,也可以基本確診是自閉症了,因為發育遲緩是沒有退化狀況發生的。

在兩歲到三歲之間,如果表現出一系列發育遲緩或自閉症的症狀,就可以判斷為疑似。

這裡我說幾個比較明顯的特徵,比如嚴重的刻板偏執行為,執著於某個物體,外出走固定路線,極度不適應環境的改變,有明顯的自我刺激行為,興趣極端狹隘或者讓我們匪夷所思,比如喜歡些我們通常認為的不該是孩子喜歡的東西,我閨女就喜歡一些破紙片與破袋子之類的。幾乎完全不理人,脾氣很難控制,很容易被激發,表現為抗拒很多東西,有明顯不被人接受的行為問題……

我先說這些比較明顯的特徵吧,當然還有很多別的表現,這些行為必須多種出現才會有更大可能去確診。

但無論自閉症還是發育遲緩,都需要用相同的方法和路數去改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比如ABA行為分析法之類的方法來干預訓練,甚至單純的玩也是很好的干預。

就說這些吧,望回答有幫助!


【一位孤獨症兒童的父親,孤獨地看世界,也許是最獨特的視角,堅持用文字感染大家,請關注我,請喜歡我的文章的人們評論轉發擴散,請做我們能做的,請尊重自閉症譜系的生活,我已成立頭條育兒群,譜系與普通孩子家長都可加入,請私信我,謝謝】🙏


孤獨行者Noodle


為什麼這種孩子一定要等到三週歲才確診呢?那是因為三週歲以前的孩子,很多行為和表現都非常的不穩定,這樣我們會比較容易把自閉症孩子的一些行為和普通孩子的行為混淆。

但是現在我們看到很多一歲多孩子的父母,都會拿著醫院疑似自閉的診斷書,來機構裡做訓練。其實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一方面它反映了國家對自閉症教育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家長們的觀念日益加強。

如果孩子在三週歲之前去醫院診斷,疑似自閉症,也就是說孩子出現了一些迷思與自閉症的表現,那麼希望家長們不要花過多的時間去糾結和猶豫,要早一點開始採取措施。要儘早帶孩子進行科學的干預訓練。

孩子越小,訓練的效果也就越好,不過在三週歲之前就開始了干預訓練,那麼孩子也會進步得比較快。等到三週歲之後,就可以確診了,又或者是排除自閉症的可能性。當然,前提是家長要重視起來,一旦發現孩子不對勁,立馬就要去尋求幫助。

因此我奉勸廣大的家長們,千萬不要抱著僥倖的心理,不要覺得自己的孩子還沒到三週歲,還沒有確診,那麼你就可以不用去正視這個問題。只要有一點的可能性,那麼我們就要想辦法去解決,千萬不要覺得跟自己沒有關係。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娟說育兒


不會叫媽媽可能是有言語障礙,但有言語障礙並不能確診就是孤獨症

。孤獨症的核心症狀是社交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動作、感知覺異常,言語障礙只是早期疑似自閉症的症狀之一。

以下可以列舉一些孤獨症孩子會有的症狀:

1.社交障礙:對父母的感情冷漠,也不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2.缺少眼神交流:主要表現為不與人對視或者是對視的時間比較短。

3.興趣狹隘和刻板行為:只關注自己喜歡的東西,很少關注人,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同一件事情,一直做同一個一個動作,玩同一個玩具,看一件事情看很久,看來來往往的車,看車子轉動的輪子等等;

4.感知覺異常:孤獨症兒童一些器官會顯得過度敏感,而另外一些器官會顯得過度遲鈍,部分ASD兒童會有痛覺遲鈍;本體感覺方面也顯得特別;

5.語言發育遲緩:多數孤獨症兒童有語言功能問題,通常在兩歲和三歲時仍然不會說話,或者在正常語言發育後出現倒退,在2~3歲以前有表達性語言,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甚至完全喪失。自閉症的言語障礙通常會和語言發育遲緩有混淆

6.刻板的語言:通常表現為只會模仿別人說話,缺少回答的意識,比如讓孩子跟別人打招呼,他會說跟別人打招呼,而不是叔叔\\阿姨,你好;

7.很少提要求:有什麼需求或者想要什麼東西時,不會開口,而是自己跑過去拿;

8.聽指令比較差:呼喚孩子的名字,孩子沒有反應或應答;或者讓孩子去做什麼事不會去做;

9.不會模仿:有一些孩子會存在不會模仿的問題,比如不會模仿別人用積木搭小車和房子;

10.情緒問題:一些孤獨症兒童會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產生情緒問題甚至攻擊行為



優加學院姜老師


自閉症在三歲前是不確診的。三歲前出現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現象,不聽指令,刻板,模仿差,鸚鵡學舌,自殘等等這些情況需要特別注意。他們通常不會用手指指物。需要什麼東西也不說也不指而是喜歡拉著大人過去。對視特別差,注意力難以集中,你跟他說話像是對著空氣說,你覺得他沒有聽其實他在聽,但是表現出來的就是聽而不聞讓人感覺像聾子一樣。有些孩子完全沒有語言,但是會不會說話不能用來判斷是不是自閉標準。有很多說話晚的孩子會有肢體語言,而肢體語言就是自閉孩子的弱項。他們完全不懂怎麼交流,即使有些孩子有語言也只是鸚鵡學舌不知其意更加不會運用。他們表達情緒最直觀的就是哭鬧。有些孩子還會自殘,搞破壞,打人等比較嚴重行為。他們不知道危險,給人一種虎呆呆的感覺。然後同理心差,不願意到人群中去。自閉孩子還存在感統失調,有些到人多的地方就非常緊張甚至大叫,建議多到人堆去,坐公交車等鍛鍊。有些對聲音特別敏感。有些出門就瘋跑,一刻不能停,這裡跑跑那裡跑跑,這裡的跑都是無目的的跑,大人跟在後面會感覺很累很累,怎麼叫都叫不回頭。而且有些跑了你不去跟上他根本沒有回頭找你的意思,不會回頭看你更不要談他能跟著你跑。還有就是喜歡沒完沒了做電梯,喜歡霓虹燈,上坡下坡,旋轉只要是能轉的不能轉的都會拿來轉轉,痴迷各種風扇會轉的東西,有生命的不關心對無生命的特別在意等。喜歡觀察細節看不見事物的整體。有些孩子不能正確玩玩具。凡是從出生開始眼神不好的就要開始注意,他們會躲避目光對視,要多逗他,七八個月開始出現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要特別注意了。也不用總是糾結是不是自閉,凡是出現以上情況較多的趕緊找好的機構干預。 以上是我的回答,有錯別字等我就不去改了。


臭小子85246913


通常自閉症確診需要3歲以後,之前只是通過一些日常行為的發展程度,進行簡單的判斷,單憑某一項的發展無法確定。



語言發展確實是一個主要參考項

如果孩子說話吐字不清晰,且發音有些奇怪,與孩子說話的“奶生奶氣”發音不同,可以算作一項。比如我朋友的孩子,他是自閉症,小時候管我的小孩叫“養洋”姐姐,我的孩子叫“洋洋”,他這個“養”的發音就很怪。

身體協調性差

回顧下孩子可以走路是什麼時間,跑步的姿勢是否協調,一些基本運動能力是否具備?如果都是否或是發育較遲,則可以算一項參考。

做事情執拗程式化

每天必須做一件什麼事情,且流程順序都不能變化,或是在一個固定的環境一個相同的時間,都要做一件事情。如果被外人打亂則會發脾氣

眼神沒有對視

很少盯著眼睛看,被別人盯著眼睛會轉頭,即使是媽媽或親近的人也一樣。

情緒變化無常不易控制

會突然的發脾氣,大哭大鬧,不容易被勸阻,更沒有自控。與之溝通也很困難,很少回應你的問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