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離婚,為了孩子好,要做到這10點,好好離婚


父母離婚,為了孩子好,要做到這10點,好好離婚


中國的離婚率居高不下,北上廣地區的離婚率已經接近40%,我在做夫妻或者婚戀諮詢時,常常也要和案主談到離婚這個議題。雖然離婚越來越普遍,但是它依然是一件大事,很多時候也是一件令當事者,甚至雙方家庭都感到很痛苦的事情。


在世界著名的“壓力事件程度排名”中離婚是僅次於配偶死亡的第二大壓力事件。可見,離婚帶來的壓力不小。


選擇離婚,對夫妻雙方而言是婚姻經營不善,宣告破裂,對孩子而言是原生家庭破碎,因此很多人認定父母離婚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絕對是壞事,其實並非如此。


心理學家黃維仁博士在《窗外依然有藍天》一書中引用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證據可以斷言,離婚會造成子女的心理疾病,增加犯罪這一假設。相反的卻有許多例子表明,只要處理得當,父母離婚的不幸可以獲得轉機。


“可以幫助子女身心獲得發展,在待人接物上更為成熟,面對婚姻抱著更為實際的態度,較不會用童話式的幻想過度美化婚姻。”


“對某些子女而言,與其讓他們留在父母經常衝突、充滿烽火的家中,還不如讓他們在單親的愛中長大,心理發展會更健全些。”


很多人會說,“為了孩子好不離婚”。實際上,當夫妻婚姻關係失和,一直衝突不斷,家庭氛圍緊張又一直無法解決問題時,如果真的為了孩子好(也為了自己好),離婚反而是最好的選擇。


我在諮詢中,遇到無數來訪者,他們告訴我,父母婚姻不幸,矛盾衝突不斷,一直說為了自己不離婚,可是他們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很痛苦,也很內疚,有的人甚至求著父母離婚,同時,他們對自己未來的婚戀生活也完全沒有信心。


對孩子而言,如果有一個家庭幸福排序,那序列是:父母相愛,關係和睦又關愛孩子>父母好好離婚,又都關愛孩子>父母婚姻不幸,衝突不斷,但關愛孩子>鬧離婚,搞離婚大戰,離婚後忽略孩子,也沒有承擔起父母的責任。


父母離婚,對孩子確實是無法彌補的遺憾,但是離婚會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以及如果有傷害,這傷害又有多少,則完全取決於父母之間的婚姻狀況,以及他們是如何處理離婚的。


我個人認為,當婚姻不幸福時,不能草率離婚,天真地覺得“我只要換一個人就好了”,而是應該盡力改善和修復關係,但是當關系已經支離破碎,無力挽回時,則應該為了自己,也為了孩子好好地離婚。


那父母如何做才是好好離婚,對孩子好呢?


1、關於你們“要不要離婚”,不要讓孩子做決定。


在諮詢中,我遇到好幾例這樣的情況,男人或者女人拿“爸媽離婚好不好”來徵求孩子的意見,尤其是年幼孩子的意見,孩子只有六七歲,你讓他/她來給你們做離婚與否的決定,不是開玩笑嗎?


還有的父母拿著“要不要離婚”的問題問孩子,孩子回答說“不要離婚,不然就去死/就不上學”,父母便選擇不離婚,然後等孩子長大對他/她說:“我原本可以過得更幸福的,就是因為你不讓我離婚。”孩子這時已完全忘記了自己小時候說過不讓父母離婚的話。這樣做的父母腦子是不是有問題?


離不離婚是夫妻之間的事,應該婚姻中的男女自己做決定,而不是讓孩子幫忙做決定。雖然父母離婚會涉及到孩子自身的利益,但是父母該不該離婚,要不要離婚這不是孩子可以選擇,也不是孩子選擇之後可以承擔的責任。作為成年人我們要肩負起自己生活的責任,而不是把責任推卸到孩子身上。


2、不要明明已經離婚,卻在孩子面前繼續假扮還在一起。


我在諮詢中遇到好幾對“離婚不離家”的夫妻,兩個人早已領了離婚證,但是說為了孩子,還住在一起。


前幾年,當我第一次遇到“離婚不離家”的來訪者,心裡想的是:“這是什麼鬼?”


後來遇到的案例多了,又關注了很多類似的新聞。


每年高考的離婚潮,很多夫妻早就沒有了感情,分床睡了多年,但是一直在孩子面前扮演和睦夫妻,等孩子參加完高考馬上離婚。


去年白百何因疑似出軌被曝光,她和前夫發表聲明,表示已在2015年結束婚姻,但是他們說“出於對孩子成長的考慮,為了給孩子一 個完整的家庭,我們沒有對外公佈這一事實。”


我的一個來訪者告訴我,她上初二時覺察到父母關係不好,無意中還瞥見了一眼離婚證,她便跑去問父母,他們是不是離婚了,父母極力否認,直到她上了大學才告訴她,其實父母早已離婚多年。


父母離婚,為了孩子好,要做到這10點,好好離婚


我忍不住想,這些離婚不離家的人,這些早已沒有感情,分居多年,等孩子高考再離婚的人,以及已經離婚卻在孩子面前假扮幸福夫妻的人,他們到底是怎麼想的?


在他們的觀念裡,認為給孩子一個所謂的完整的婚姻框架,就是對孩子好的。其實這是想當然,已經離婚或者分居,卻在孩子面前假扮夫妻,甚至當孩子覺察詢問之後,極力否認隱瞞自己已經離婚的事實,這是對孩子更大的傷害。


為什麼呢?


因為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們能夠捕捉和感受到父母關係的變化,家庭氛圍的變化。當父母離婚時,孩子是能夠明顯感受到父母關係冷淡,不在一起生活了,但是父母不承認,在孩子面前還假裝在一起,孩子就會很困惑,內心會有很大的衝突。父母的話如果是對的,那是我的感覺錯了嗎?孩子的內心會非常困擾,甚至會想是不是自己做錯了,或者自己有問題才導致這樣的結果。


表裡不一的感覺對於大人而言都是很難受的,對於孩子而言更是一種折磨。


這樣的假扮夫妻帶給孩子非常多負面的影響,


比如:會讓孩子不相信自己的感覺和判斷;


會讓孩子以為婚姻就是這樣虛偽的,認為”貌合神離”的關係就是正常的婚姻關係;


他們也會和父母一樣,認為婚姻的框架比婚姻的內容和質量更重要,個人是否幸福不重要,別人認為你幸福才重要,讓孩子無法擁有正確的婚姻觀,無法活出更真實的人生。


我之前寫了很多文章,講那些說“為了孩子不離婚”的父母其實並不是真的為了孩子。


同樣的,那些“為了孩子,已經離婚卻隱瞞離婚”“的父母也不是真的為了孩子。比如白百何夫婦則是為了恩愛夫妻的人設可以獲取更大的商業利益而隱瞞離婚這一事實。我的一些來訪者則是為了面子,為了房子,為了不想處理離婚後的各種關係,為了不想對父母對孩子解釋離婚的事情,為了不想別人知道離婚的事而在人前假裝沒離婚。


說到底父母這麼做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真的為了孩子好。


如果你已經離婚了,請為了孩子好,不要假扮幸福夫妻。幸福的生活需要真實的力量。父母做真實的自己,孩子才能做真實的自己。


3、不要在孩子面前詆譭對方,說對方壞話,或者教唆孩子仇恨對方。


我見到太多的中國夫妻,離婚之後,彼此仇視,總在孩子面前說另外一方的壞話,教唆孩子仇恨對方。這樣會讓孩子與另一半的親子關係緊張,也讓孩子對自己缺乏認同和自信。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孩子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無論孩子的母親說父親不好,還是父親說母親不好,孩子在潛意識了都會感覺自己不好。


無論你多麼恨你的伴侶,也許他/她真的是一個很渣的人,但請不要在孩子面前傳遞這樣的恨意,說對方的不好。對方可能不是一個好伴侶,但是並不意味著他/她也不是一個好父母。離婚是你們夫妻關係的解體,並不代表親子關係的解體,孩子的媽媽還是孩子的媽媽,爸爸還是孩子的爸爸。要讓孩子自己去判斷父母是怎樣的人,而不是給孩子灌輸你對對方的看法。


講到這一點,大家比較容易想到的就是奧巴馬的媽媽。


奧巴馬的媽媽安•鄧納姆和丈夫離婚後獨自帶著兒子在美國生活,前夫老奧巴馬則回到了肯尼亞。奧巴馬只見過爸爸一次。老奧巴馬沒支付過贍養費,也沒有盡過自己為人父親的責任,但是安沒有表現過對老奧巴馬的憤怒,也從來沒有在兒子面前說過爸爸的壞話。相反,她經常給兒子講他爸爸的優點,說他爸爸聰明,幽默,擅長樂器,有一副好嗓子……並且告訴兒子,爸爸真的很愛他。


於是,奧巴馬有很好的身份認同,也很有自信,他繼承了很多父親的優點,學業上很成功,也很幽默(你看他的演講就知道),後來還當上了總統。


父母離婚,為了孩子好,要做到這10點,好好離婚


安的做法令人敬佩也值得很多父母學習。如果你已決定離婚,需要學習為了孩子,為了自己放下對前任的恨意,同時鼓勵孩子與另一方保持親密互動的關係,這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


4、離婚後,不要讓孩子充當彼此間的密探或者傳聲筒。


有的父母離婚後雙方有什麼問題不直接溝通,會讓孩子充當自己的密探,打探對方的消息,或者讓孩子在中間當傳話者,傳遞雙方的信息,這麼做會增加孩子的情緒負擔。


5、不要逼孩子站隊,不要用物質收買孩子的心,讓孩子站在自己這一方批評對方,或者讓孩子評判彼此的是非對錯。


孩子不應該成為父母之間鬥爭的工具,這會讓孩子成為犧牲品。父母之間的事情應該自己解決,而不是讓孩子參與進來。讓孩子站隊,孩子會有一種分裂和拉扯感。讓孩子來評判父母之間的是非對錯,對孩子而言,都是不堪重負的。


6、離婚後,不要忽略孩子的需要,要肩負起為人父母的責任。


中國家庭很容易把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攪合在一起。我不止一次聽到過男人或者女人說:我婚姻不幸,但是為了孩子不離婚,因為離婚了,他/她就沒有爸爸/媽媽了。拜託,對方是死了嗎?你們是離婚,不是孩子死了爸媽!


同樣的,我見到有些夫妻,離婚了, 就以為自己不是孩子的父母了,對孩子不聞不問,漠不關心。雖然離婚了,但是你依然是孩子的父母,依然要肩負起為人父母的責任——關心和照顧孩子。


離婚,不能成為你拋棄孩子的理由。


王菲和李亞鵬離婚時,李嫣七歲。


他們離婚後都沒有推卸對孩子的養育責任,都非常愛孩子。李亞鵬會接送孩子上學,帶孩子去旅行。我們還看到在孩子重要的場合,比如生日會上,不僅父母都出席了,跟孩子有關的雙方家人、親戚也都出席了。他們真的做到了自己之前所說的那樣“換一種方式相處,對孩子來說,我們仍然是一家人。”


幾年過去了,李嫣在父母的關愛下,成長為一個美麗、自信的女孩。


父母離婚,為了孩子好,要做到這10點,好好離婚


7、要用非常明確、簡潔地話語告訴孩子,父母離婚是父母的原因,與孩子的行為無關。


這一點對年幼的孩子非常重要。父母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孩子,父母離婚與他的表現無關,不是他導致的。


因為幼小的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會天然地認為父母離婚是自己的錯,是自己的行為造成的。他們會去猜測父母離婚的原因與自己有關,導致內心焦慮不安。


1979年的一部美國電影《克萊默夫婦》中就為我們展現了離婚的父母如何為了降低離婚對孩子的傷害做出的種種努力。


其中有一幕我印象深刻,母親離家出走之後,父親獨自帶著孩子,一天晚上父子倆因為吃冰激凌大吵了一架,孩子躺在床上哭著睡著了,父親泰德進房間給孩子蓋被子,懂事的比利醒來後先向泰德道歉,並問泰德,媽媽的離開是不是因為他不乖,還擔心因為自己不聽話,爸爸也不愛自己,會離開自己。


泰德邊安慰兒子邊解釋:“比利,媽媽很愛你,媽媽走不是因為你。我不知道這樣說你懂不懂,但我儘量解釋。媽媽之所以離開是因為我一直想讓她成為我想要的那種太太,她一直在努力使我開心。當她做不到時,她想和我談談,而我卻只顧自己的事,沒有聽她傾訴……你媽媽本來早就想離開,她一直沒走,是因為她非常愛你。她離開是因為受不了我,她離開不是你的原因,是我的原因……”


這段勸慰不僅看出父親對婚姻破裂的反思和愧疚,也看出父愛的溫柔、擔當與大氣,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個父親做出了最真誠的努力。


8、要在言語和行動上給予孩子愛的保證,讓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雖然離婚了,但和以前一樣還是很愛他/她。


父母離婚是一個很大的生活變化,會激發孩子內心的被拋棄感,所以,父母需要不斷地在語言和行為上,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會拋棄自己。


我會建議,離婚的夫妻,要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關心孩子。也要經常對孩子說:“爸爸媽媽很愛你”,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9、要儘量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告訴孩子,離婚後他/她會生活在哪裡,與分開的父母一方如何保持聯繫,有哪些生活會發生變化,哪些不會發生變化。


父母告知孩子生活的安排是尊重孩子的體現,也是讓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有確定感和安全感,也能夠幫助孩子更好更快地適應新的生活。


我一般會建議父母離婚後,儘量不要讓孩子的生活發生太多的變化,比如上學的學校、居住地的變化等。但是如果發生了變化,也要告知孩子,並且父母要努力幫助孩子適應新的變化。


不要低估孩子的適應能力,如果有父母的陪伴和幫助,孩子會較快適應父母離婚後的生活。


父母離婚,為了孩子好,要做到這10點,好好離婚

10、要了解和接納孩子傷心、失望、難過、害怕等情緒,以一種理解和共情的心態處理孩子的情緒。


面對父母的離婚,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情緒。有的孩子會很傷心難過,有的孩子會很害怕被父母拋棄,還有的孩子會希望父母複合。


當孩子有情緒時,如果父母能夠承接住孩子的情緒,以一種共情和接納的心態面對孩子的情緒,陪伴孩子,就能幫助孩子較順利地接受父母離婚的事實。


我的一個來訪者告訴我,她選擇離婚時,八歲的女兒曾大聲哭著喊道:“我不要爸爸媽媽離婚!我不要爸爸媽媽離婚!”她的做法是抱著孩子讓她大哭一場,然後等她平靜下來,告訴她父母離婚是因為在一起生活不開心,所以決定分開。並且還告訴她,父母非常愛她,這一點永遠都不會改變。這位母親的做法是非常棒的。


孩子不願意父母離婚,為此感到傷心難過,父母可以做的事情是理解、接納和共情孩子的情緒,等待孩子情緒宣洩後變得平靜時,告訴孩子,父母理解孩子的願望,但是生活是不完美的,有一些事情,等他/她長大了會更明白,更理解。並且讓孩子明白,父母不會再複合。這樣孩子也會慢慢接受現實,能夠比較平穩地度過離婚的最初階段。


如果你準備離婚,或者正在經歷離婚,家裡又有未成年的孩子,你想真正為了孩子好,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讓自己有一個比較平和的心態好好離婚。婚姻雖然失敗了,但是我們仍然能夠從失敗中學習,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如果你做不到好好離婚,不妨找心理諮詢師談一談。


心理學家李維榕說對孩子好的離婚方式,最關鍵的是看父母親的態度。“因為孩子是最受父母態度和情緒影響的,父母適然面對,孩子就容易安定下來;父母對簿公堂,孩子就感到被利刀割成兩段。”她說,“夫妻做不成功,仍要學習做成功的父母!”


育兒即育己。你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自己就要努力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你的婚姻不幸福,但能夠好好離婚,離婚後你也努力讓自己過好,同時能夠好好關愛孩子,我相信孩子一定也能過得好。


最後,願你我都能成為成功的父母。


參考資料:圖書《窗外依然有藍天》黃維仁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