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餐飲好做嗎?餐飲朋友們預測下?

李文鋒老鵝館


個人覺得2020年餐飲不好做,我五舅就是開餐館的,去年他剛剛加盟了“彭廚”,19年生意還可以,臘月26放假,由於疫情的原因到現在都沒有開張,不知道還要多久才開張,他心裡也很慌的。就算開張了我覺得生意想要恢復到之前那麼好,還是需要很長時間來過渡的。這次疫情這麼嚴重都是因為吃野生動物引起的,我相信全民以後對吃都會很講究的。一來餐館很多食物是不能再出品了,例如那些之前受歡迎的野貨,就算有得賣,我相信大家今年估計也不敢吃了。二來就算疫情放鬆了,我相信也有比較長的時間大家會對人口密集的地方比較抗拒,不會紛紛跑到餐館去聚餐吃飯,而是現在在家吃,畢竟這次陰影也是有的,需要時間恢復。餐館開張,食材,房租,水電費,員工工資之類的開銷就很大,如果吃的人少,利潤低,很難堅持下去,所以個人覺得不好做。


80後的雷子


遇到這波疫情,2020年的餐飲行業變得異常艱難,大的餐飲企業抵抗力強,即使受影響可能不會馬上倒下,但中小餐飲,抵抗力很差,在疫情的衝擊下無疑就是雪上加霜。

年初定好的計劃,可能一下就打亂了。

西貝董事長賈國龍說,疫情導致2萬多員工待業,一個月支出在1.5億,倘若疫情短時間內得不到控制,西貝熬不過三個月。

外婆家創始人吳國平說,每個月的工資就是6000萬左右,現在全靠加緊支撐,如果疫情持續三五個月可能就熬不下。

大的餐飲企業如此,對於小的餐廳可能就是滅頂之災。2020年極有可能是餐飲行業最大的併購年。

一些小的餐廳員工可能解散了,員工甚至沒有發放工資。如果能夠得到員工的理解還好。畢竟開業的時間是不確定性的,那麼維繫員工的關係也非常重要。

餐飲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甚至可以說成是一場淘汰賽。

在災難面前,人類真的不堪一擊。每一次災難會倒下去一批企業,又崛起一批企業。

想改變現狀,除了國家在政策上傾斜,政策上支持。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自己學會斷臂求生,實現自我救贖才是企業生存的良藥。

作為餐飲老闆,應該想辦法通過創新改變產品和服務,創造新的商業模式,為顧客提供新的價值。

如果說大的餐飲企業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那麼小的餐廳就是:船小好掉頭。

就看你怎麼去做,人跟人之間最大的差別是思維模式上的差別。

疫情過後,我的個人觀點:

01、重視內控管理,恢復食客信心

疫情過後,餐飲市場會有一個短暫的恢復期,這個恢復期也是餐企爭取顧客的黃金時期。誰在這個時期內首先贏得顧客信任,誰就能更多的踩中疫情過後的消費反彈。而消費者的信心來源於何處?就來源於餐企對自身內控管理的嚴格程度。安全進貨、安全生產、安全服務,一系列內控機制不僅僅要落實到位,也應該把結果公示出來。未知永遠是恐懼的,只有透明化才能消除顧客疑慮,贏得顧客信任,這是疫情之後第一項重要的工作。

02、優化營業流程,迎接消費反彈

經過短暫的恢復期後,餐飲市場必將迎來一波“報復性反彈”消費潮。大量被推遲的聚會、“不能虧了自己”的吃貨心態,將在“解禁”後釋放驚人能量。但餐企可能尚未從“用工荒”中脫離出來,自然也可能出現忙不過來的情況。因此,適時應用“掃碼點餐”、“桌邊付”、“電子發票”等智慧餐廳功能,在點餐、支付、開發票三個關鍵節點提升效率,減少人力投入,已經不僅僅是降低成本的問題,而是滿足營業需要的基本保障。

03、重視食品安全,嚴把供應鏈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對餐企的影響已經相當於在同一塊石頭上絆倒兩次,未來絕不能再出現同樣的案例。餐企應痛定思痛,對進貨渠道進一步嚴格管控,對進貨賬目嚴格要求賬實相符,加強關鍵食材的全程可追溯,提升供應鏈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應用程度,也是提升餐企的食安抗風險能力。對食客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就是對社會負責。

04、迎合新的消費心態,推出新服務

2003年後,呷哺呷哺名聲大振,某種程度上是由於將大火鍋改為小火鍋。中餐的分餐制,在行業內已經有很多年的呼聲,也許通過這次疫情會進一步深入人心。推出分餐制服務,或者是適合分餐制的菜品,是迎合消費者新的消費心態的。其次,對於多品牌經營的餐企來說,不同品牌的恢復快慢是不一樣的。通過會員聯盟,串聯各個品牌之間的消費積分、消費券等,對品牌之間進行互相引流,將有助於品牌之間的拉動效應,促使多品牌快速恢復營收能力。

05、把好錢匣子,提升抗風險能力

談了這麼多,現金流才是一個企業生存的風險。經過一段疫情的洗禮,有些實力較弱的餐企可能就倒下了。某種程度上,疫情就是一場對餐企自身積累的考驗。誰都說不好未來在什麼時候會再有類似事件發生。能夠活下來的餐企,應該進一步思考自身的資本運作能力,適當進行同業聯合或者接觸資本方,夯實自身的資金積累,讓自己不要倒在某次“大考”中,活下來才是關鍵!

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餐飲業通常是最早受到影響,也最早贏得紅利的一類企業。也許現在餐企們過的很苦,但思考一下“非典”時期,餐企同樣遭受重創,但2003年中國仍然實現了9%的GDP增長。某種程度上說明今年不是沒有錢賺,而是賺錢的時機在今年分佈的不那麼均勻,也許上半年少賺的錢會在下半年補回來。

信心還是要有的,關鍵在於此時此刻不能自暴自棄,而應臥薪嚐膽,夯實內功,為疫情過後發展的新機會創造條件,打下基礎。用一句餐飲人的話來說:先知先覺做表率,後知後覺也不賴,不知不覺死的快。你選擇做哪個呢? 01、重視內控管理,恢復食客信心

疫情過後,餐飲市場會有一個短暫的恢復期,這個恢復期也是餐企爭取顧客的黃金時期。誰在這個時期內首先贏得顧客信任,誰就能更多的踩中疫情過後的消費反彈。而消費者的信心來源於何處?就來源於餐企對自身內控管理的嚴格程度。安全進貨、安全生產、安全服務,一系列內控機制不僅僅要落實到位,也應該把結果公示出來。未知永遠是恐懼的,只有透明化才能消除顧客疑慮,贏得顧客信任,這是疫情之後第一項重要的工作。

02、優化營業流程,迎接消費反彈

經過短暫的恢復期後,餐飲市場必將迎來一波“報復性反彈”消費潮。大量被推遲的聚會、“不能虧了自己”的吃貨心態,將在“解禁”後釋放驚人能量。但餐企可能尚未從“用工荒”中脫離出來,自然也可能出現忙不過來的情況。因此,適時應用“掃碼點餐”、“桌邊付”、“電子發票”等智慧餐廳功能,在點餐、支付、開發票三個關鍵節點提升效率,減少人力投入,已經不僅僅是降低成本的問題,而是滿足營業需要的基本保障。

03、重視食品安全,嚴把供應鏈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對餐企的影響已經相當於在同一塊石頭上絆倒兩次,未來絕不能再出現同樣的案例。餐企應痛定思痛,對進貨渠道進一步嚴格管控,對進貨賬目嚴格要求賬實相符,加強關鍵食材的全程可追溯,提升供應鏈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應用程度,也是提升餐企的食安抗風險能力。對食客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就是對社會負責。

04、迎合新的消費心態,推出新服務

2003年後,呷哺呷哺名聲大振,某種程度上是由於將大火鍋改為小火鍋。中餐的分餐制,在行業內已經有很多年的呼聲,也許通過這次疫情會進一步深入人心。推出分餐制服務,或者是適合分餐制的菜品,是迎合消費者新的消費心態的。其次,對於多品牌經營的餐企來說,不同品牌的恢復快慢是不一樣的。通過會員聯盟,串聯各個品牌之間的消費積分、消費券等,對品牌之間進行互相引流,將有助於品牌之間的拉動效應,促使多品牌快速恢復營收能力。

05、把好錢匣子,提升抗風險能力

談了這麼多,現金流才是一個企業生存的風險。經過一段疫情的洗禮,有些實力較弱的餐企可能就倒下了。某種程度上,疫情就是一場對餐企自身積累的考驗。誰都說不好未來在什麼時候會再有類似事件發生。能夠活下來的餐企,應該進一步思考自身的資本運作能力,適當進行同業聯合或者接觸資本方,夯實自身的資金積累,讓自己不要倒在某次“大考”中,活下來才是關鍵!

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餐飲業通常是最早受到影響,也最早贏得紅利的一類企業。也許現在餐企們過的很苦,但思考一下“非典”時期,餐企同樣遭受重創,但2003年中國仍然實現了9%的GDP增長。某種程度上說明今年不是沒有錢賺,而是賺錢的時機在今年分佈的不那麼均勻,也許上半年少賺的錢會在下半年補回來。

信心還是要有的,關鍵在於此時此刻不能自暴自棄,而應臥薪嚐膽,夯實內功,為疫情過後發展的新機會創造條件,打下基礎。用一句餐飲人的話來說:先知先覺做表率,後知後覺也不賴,不知不覺死的快。你選擇做哪個呢?


徐興廣


2020餐飲好做嗎?相對於2019年來說2020年可能是餐飲行業的又一個艱難之年。為什麼這麼說呢,跟據2019年下半年的餐飲趨勢總結出以下幾點:第一,2019年下半年由於豬瘟疫的原因導致豬肉以及各種原材料價格持續性上漲,這對於餐飲行業來說,食材的成本提高利潤下降。第二,由於19年末出現了新型冠狀病肺炎,現在到處都餐飲店都還沒開門,就算病情結束,也有可能會影響至少半年,因為大家都提高了對自我的保護意識不會去外面就餐。第三,由於此處疫情導致各類食材的積壓以及腐爛銷燬等,2020原材料價格有可能持續上升。以上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微笑][微笑]




何小隆呀


這次疫情過後,認為2020年將是中國餐飲業大洗牌的一年,以下我個人觀點與您分享:

注重食品安全,經營菜品重新定位。拒絕野味(包括人工許可養殖),以前靠野味為推銷亮點,高利潤菜品將不復存在。經過這次疫情,讓全國14億人民重新認識吃野味間接傳播的危害性,知道禍從口出,生命健康才是最重要,抗拒野味的聲音越來越大,做野味餐飲店基本上沒有生存機會,廚師行業也將迎來了新一輪拒烹潮,消費群體拒絕野味是必然。

當然,也經過這次疫情,餐飲企業應當痛並思痛,對採購渠道進一步嚴格原料質量把控,加強特殊食材的全程跟蹤,提升供應鏈管理能力和市場信息化,對消費者公開展示合格食材生產許可證明,也是提升餐飲店家的食品安全抗風險綜合實力。對食客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就是對社會負責。

迎合新的消費心態,推出新服務,尋找商機新突破點,與眾不同的經營方式,才能打破困局瓶頸。考察餐廳周邊消費市場群體重新定位,儘量降低採購成本,以中低消費為主流,增加爆款菜品吸引更多中低人群,以優質快速量產取勝。

餐飲企業將受到新的挑戰,19年豬瘟對餐飲業來說,可以說是重創,基本上80%的餐飲都以豬肉為主要原料,原料漲可菜品價格不能漲。曾經有一餐飲店為例,為了降低成本一份回鍋肉從正常200克降至小小的10片,增加輔料來炒一份。假如你是顧客你會怎麼想,還會來消費嗎?如你換個角度想你是老闆,如果真正貨足菜品價格不漲,但你的利潤去哪了?為難呀,原料上漲,菜價是決對不能漲的。

今年房租、水電、員工工資將面臨很大壓力,以及原材料可能會持續性居高不下,給餐飲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疫情過後會出現20%餐飲企業轉讓到閉潮,忍痛割愛經營不下去。至少有半年腰斬危險期,下半年餐飲行業才有可能升溫,迴歸正常化,度過難關才是坦途!

增大品牌效應,專注健康生態產品。對餐飲企業來說,顧客是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資源。加強對健康、生態食材菜品創新改良,吸引顧客招牌菜留戀重複消費。留住老顧客帶來新顧客,同時也要抓住環境、衛生、服務質量,提高顧客對餐廳的滿意度。也意味著會多次重複消費的可能性,加深顧客對品牌的印象,這樣下去,消費利潤點才能促進餐飲企業的健康良性發展。

增設平臺上門外賣業務,增加員工配送服務。疫情期間,雖然好多不會做飯的也學會簡單烹飪,但疫情加深了口袋空空,精力自然而然會放到怎麼賺錢的行動中去,所以就沒時間考慮怎麼自己做心愛的美食了,基本上還會選擇外賣解決,以前沒有做外賣餐飲店,可考慮增設外賣空檔,增加新的贏利點。

所以疫情過後,餐飲行業會迎來新一輪洗牌,也是新的發展契機,將是新機遇和麵臨挑戰時刻。發揮你敏銳的嗅覺抓住機會,迴歸初心重新出發,時間證明堅持下去會是贏家!





中國飲食文化研究員


個人覺得,2020年餐飲行業會有一大波蕭條,這是因這次的疫情的影響!每天把人關在家裡少了很多的聚會和家庭年會,人性會跟著這樣的變化而少了感情,對大環境也少了太多的依賴感,太多人就越來越孤僻了,出門的時間都聚集在家中了,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感覺,大街小巷的人流動量自然少許,加上這疫情感染,很多人就不敢點外賣吃了,導致以前不會做飯的人都會做飯了,剛接觸到做飯的感覺是興奮的,大這大半年中來說每家每戶就算有聚會都幾乎選擇在家中,這樣一來餐飲行業最少在這一年中來說應該屬於是冷門期,能把這一年堅持過去的餐飲,在明年會有一個爆發期,因為這一批剛學會做飯的人經過這一年的時間做飯會感覺厭煩,到一定的時間就不會選一做飯,所以那時候的外賣可能會大爆發,這是個人的分享,大家可以一起談談個人看法。



甕安四少


所謂的好不好做說真的就是給自己的失敗找理由太片面了,都說不好做為什麼有些店人家生意紅紅火火,開店做餐飲第一選對市場;看自己是做火鍋燒烤看好自己選的店面適合做什麼結合當地的情況對市場的評估不能盲目,

第二定好位;確定市場以後結合當地消費人群消費能力對自己的店面進行裝修環境與菜品價格和服務定位不可盲目,

第三做出自己的特色;這個特色不一定是菜品也可以是裝修,環境,服務,營銷等多當面的總結也就是說你的店裡有什麼讓客人在來的理由,有些老闆總是說菜品沒有特色其實是你太狹隘了。

第四怎麼去經營,經營之道在於溝通交流,去發現問題去解決問題,這裡不光是客人也有自己的員工,客人不來沒有收入,員工走了你拿什麼產品去給客人。給客人一說吃飯先想到你,給員工一種榮譽感歸屬感。

做好這些誰說餐飲不好做。


明星美食孫濤


大家好,我是萍姐,我一直是個樂觀主義者,我認為不論是2020年還是過去的2019年,做餐飲肯定是看自己的經營水平的。任何事情都要看到他的兩面性,今年受疫情的影響,可能消費能力有所下降,但是經營的商家也會重新洗牌的,優勝略汰永遠都是這樣的。今年消費者應該更注重於公共衛生,健康飲食這方面,所以機遇和風險是並存的,只要選對方向還是有機會的


萍姐小廚66


不好做!今年餐飲業是寒冷的冬天下了雨又下了雪!最後又颳起大風!



菜快到盤裡來


2020!祝疫情早日結束,不管做餐飲還是其他行業,努力,加油很重要,中國加油!武漢加油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e44c1daf26aa46899b363b9892aa36db\

春夏秋冬視頻


我覺得創業這幾年都比較難,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沒有十足把握還是等等,今年也比較特殊相信上半年有好大一批創業者倒在了肺炎的衝擊下,破而後立也是個機遇,還是要看你自己做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