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報:重大疫情下的常見心理反應及自我心理調節和干預的幾條建議

重大疫情下的常見心理反應有哪些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十分嚴峻,而且伴隨著傳統節日春節而來,影響比較廣泛。一場疫情來臨時,我們通常都會感到恐慌、焦慮,特別是身處疫區的戰友更是如此。這是特殊情況下的正常心理反應,隨著疫情的控制會逐步緩解。但如果反應過度,恐慌和焦慮持續存在,則會產生不良的後果,導致不理智的行為。

1、疑病,擔心自己被傳染患病。有些出現低熱的病人因擔心去醫院看病被留下而不敢就醫。有些感到被“新型冠狀病毒”包圍,聽到各類疫情信息就莫名緊張,有些患有軀體疾病或心理疾病的患者因此導致病情加重。有些懷疑自己患了“肺炎”,多次到醫院就診,要求醫生儘快給予確診和治療。

2、緊張焦慮情緒。如感到心神不安、坐臥不寧,有失控感,容易發脾氣,不能控制地關注各種相關信息。總擔心“肺炎”會降臨到自己和家人的身上。尤其是我們的許多官兵家人在遠方,會特別擔心,對疫情控制需要多久沒有確定感。

3、抑鬱情緒。感到悲觀,精神振作不起來,易哭泣、心情不愉快,覺得沒意思,沒有興趣,食慾不振或暴食,有些出現體重下降。

4、睡眠障礙。表現為難以入睡和睡眠時間縮短,睡眠規律紊亂,質量差。

5、強迫症狀。主要是反覆洗手,難以自我控制。有的出現強迫性思維,反覆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嚴重後果,併為此感到痛苦。

6、軀體症狀。當人處於較大壓力時,不良情緒往往會轉化為軀體症狀表現出來,這類症狀往往包括軀體疼痛、頭暈、乏力、口乾、低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部不適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各種表現。

7、壓力相關的軀體疾病。持續的情緒壓力會導致多個系統出現問題。如呼吸系統表現為哮喘發作,氣道內異物感、胸悶、乾咳等,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發病或病情加重。內分泌和代謝系統表現為代謝紊亂,血糖不穩,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心血管系統表現為長時間壓力後血壓升高,誘發高血壓病、冠心病、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消化系統表現為各種胃腸道症狀如打嗝、腹瀉、便秘、消化道潰瘍等。


自我心理調節和干預的幾條建議

1、改善認知。

瞭解重大疫情出現時正常的心理反應和軀體反應,情緒與軀體症狀的關係。積極調整心態,一方面會減輕軀體化症狀,一方面有助於自身免疫力提升。

2、保持規律健康的生活作息。

心理健康離不開身體健康。規律的生活作息,健康的飲食,適當的體育鍛煉,保證正常的睡眠規律,均有利於身心健康。

在不能集體訓練、外出或隔離時,對生活進行相應調整,當做一次短暫的假期,開展室內活動,如讀書、做健身操、進行放鬆訓練等。可以完成平時沒有時間或機會做的事情,如陪伴家人聊天、下棋,陪孩子做遊戲等,全家人在一起,有了更深入的交流,促進了家庭和睦。

3、調整情緒,接納目前的狀態,強化社會支持系統。

通過多種方式的現代化通信手段,聯絡親朋好友、同事等,傾訴感受,保持與社會的溝通,獲得支持鼓勵。對身邊的人給予積極主動的關心和幫助。生活在親善友愛的社會環境中,既能疏導負面情緒,也能通過積極的情緒提高我們的免疫力,增加抵禦疾病的能力。

4、信息來源的簡化。

主動避免信息過載,適當隔離負面信息和情緒。由於現代化的通信手段和自媒體的發展,關於疫情的信息幾乎是鋪天蓋地而來。然而個人識別信息的能力非常有限,信息可能會自相矛盾,有的甚至是謠言,不僅導致信息過載,而且導致不確定感增加。因此,要學會限制信息獲取,只關注權威科學信息,來源不明的信息不閱讀,不相信,不傳播。

5、把“危機”作為成長的契機。

重大疫情作為一場公共危機,既是危險,也是機遇。無論個體、家庭、國家,還是整個人類,每遇到一次危機,都是一次挑戰,同時也是一次成長的機會。

“新型冠狀病毒”來襲,固然是一件壞事,但同時也為個人和家庭的成長提供了一個機會。在“新型冠狀病毒”來襲之前,我們都很忙。由於忙,夫妻之間、孩子與父母之間、幾輩人之間往往都缺少深入交流,甚至存在一些誤解,出現一些問題。疫情使我們的生活產生了變化,許多人只能呆在家裡,或呆在家裡的時間比較長。這一變化使得家人能夠在較長時間內相聚,從而為個人和家庭的成長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機會改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代際關係、朋友關係、鄰里關係、同事關係等等,挖掘各種關係的潛能,激發對生活的熱愛。通過對生命、生活、人生進行新的思考,努力實現自我超越,增強應對困境、危險和不幸的力量。

6、積極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如果情緒、睡眠、軀體症狀不能很好緩解,要及時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通過熱線電話或網絡獲得專業支持,積極調整心態。

越是困難時刻,越需要我們團結一致,積極面對,挑戰自我,實現成長。全力支持和相信黨和政府,希望就在前方!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