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接受能力不差,就是考試總是馬虎做錯數或者看錯題怎麼辦呢?

雙勤講學


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孩子聰明,就是做題粗心、馬虎, 因此,作業老師錯誤,考試也考不了高分!

事實上,真的只是孩子粗心、馬虎嗎?

其實是孩子對這些知識點,沒有完全掌握,家長在引導時,一是給他鞏固知識點,二是教他掌握知識點的方法。

筆記本/錯題集~查漏補缺好幫手

孩子小的話,家長要協助,孩子將錯題抄到筆記本上,然後找到知識點,家長讓孩子先講解一遍知識點,看看他的理解程度,家長給予指導,然後再給孩子出幾道這個知識點的題目,讓孩子練習、鞏固;過一段時間再抽查。

在跟孩子溝通時,孩子出現錯誤,本身內心都很難過,家長不要責備,而要關注解決方案。

跟孩子心平氣和的溝通:

1、 確定問題所在;

2、 通過頭腦風暴想出儘可能多的解決方案(一定是要跟孩子一起)雖然家長內心有了答案,但是,要假裝是孩子想出來。

3、 先選擇一個方案試行一個星期;

4、 一個星期後評估,如果方案不管用,從頭開始。


米婭老師育兒記


原因一:心態不端正

很多學生都覺得只要會做就行了,平時算不對,到考試時注意力會高度集中,就能算對了。其實這種看法是不對的。

對策:端正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準備一個錯題本,把每天自己做錯的題目記下來,要將因為不會而做錯和因為粗心做錯的題目分開記,每週都將錯題本上的該周做錯的題目再做一遍,就會對自己犯過的錯誤印象深刻,就能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原因二:你只是“假會做”“假聽懂”

(1)試題一般考單純一個知識點的題目很少,基本上都是多個知識點的綜合,只要一個知識點出現差錯,這道題就做不對,因此,就會出現聽懂了課卻做不出題的現象。

(2)你只聽懂了淺層次的知識,沒有深入,所掌握的東西達不到應用的高度;

(3)有的同學淺嘗輒止,會了一點就認為都會了,比如一個例題老師講3種方法,他聽懂一種就不再聽其他解法了;

(4)聽懂了知識,但是沒記住,或沒弄明白怎麼應用;

(5)以數學為例,缺乏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指導,像方程思想、分類討論思想等都是重要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對策:做學習上的“三好學生”,三好湊一好(成績好),缺一不可。

1.好習慣

①勤奮

手勤:多記(課堂筆記、好題、好解法、錯題本)、多做(練習)、多總結(知識總結、方法總結)。

眼勤:多看課本、課外書、筆記、錯題本。

耳勤:聽講仔細。

嘴勤:多問,有問題及時解決,不留後患。

腦勤:多想,對知識、題目等不但要弄清楚是什麼、怎樣做,還要多想幾個為什麼?其中最重要的是動手和動腦。

②深入

對所學的知識不但要記住,而且最好弄清楚是怎麼來的?解題中怎麼使用?對一些好的題目不要滿足於會做,還要考慮解法是怎麼想出來的?哪種方法更好?

“會”有不同的層次:知識:知道→理解→記住→會用→推廣解題:會做一道題→會做一類題→靈活運用和創新

③嚴謹

理科是最嚴謹的學科。知識要嚴謹,解題要嚴謹。不嚴謹,遇到題目不是不會做,就是解不完整,得分就不全。

④其他

a)戒掉惡習:網絡、電視、手機等,要把它們變成學習工具,如多關注“高中生學習”微信號上的文章。

b)不找藉口:成績不好時,要多找自身原因,不要怨天尤人。一樣的老師、一樣的同學、一樣的課本和參考書、一樣的試卷,成績卻差別很大,因此主要原因在個人。用藉口掩蓋真實原因,不利於解決實際問題。

忠告: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包辦代替!家長、老師是廚師,只能把飯菜做得更好吃,更有營養,更好消化,但只有你愛吃才會有效果。所以,作為學生,要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中的地位。

2.好基礎

基礎知識要紮實,想提分必須有本錢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這就像經商,你投資1元錢,即使盈利100%,也就是1元的利潤,但若投資1萬元,哪怕只盈利10%,利潤也有1000元。所以,要想學習成績有大的提高,必須要有紮實的知識儲備。

所以,你若有20分的基礎,提高100%,才到40分。這裡為怎樣打好基礎提幾點建議:

a)自我彌補:簡單的知識,可以自補,年齡增長了,智力提高了,過去學起來非常困難的現在可能一看就明白。

b)個別指導:對於困難的知識,可以找老師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但應明白,個別指導只是應急措施,不能有依賴性。

c)資料:藉助某些資料,可以快速補充基礎知識。基礎知識不是萬能的,沒有基礎知識是萬萬不能的。這是講知識與解題的關係,知識點懂了,不一定會解題,但用到的知識點沒掌握,則100%不會解題。

下苦功走出惡性循環

良性循環:做題快→用時少→解題更多→能力更強→做題更快。

惡性循環:做題慢→用時多→解題更少→能力更差→做題更慢一旦進入惡性循環,學生是很苦惱的。

一般解決惡性循環的辦法就是“惡補”,就是人家休息你不休,人家玩你少玩或不玩。

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逐漸形成良性循環,以後問題變會變得很容易。特別是過去好,忽然變差的那種,這樣很管用的。

3.好方法

①預習很重要

往往被忽略,理由:沒時間,看不懂,不必要等。預習是學習的必要過程,還是提高自學能力的好方法。

②聽講有學問

聽分析、聽思路、聽應用,關鍵內容一字不漏,注意記錄。

③做好錯題本

每個會學習的學生都會有。最好再加個“好題本”。發現許多同學沒有錯題本,或者是隻做不用。這樣學習效果都不好。

④用好課外書

正確認識網絡課程和課外書籍,是副食,是幫助吸收的良藥,絕對不是課堂學習的替代品。

⑤注意總結和反思知識點、解題方法和技巧、經驗和教訓。

⑥接受學科思想方法的指導:

要注意學科思想和方法的指導,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Syrg歲月如歌


這種情況是普遍現象,究其原因,最有可能的兩種情況:

一是限時訓練量不夠,考試其實考的是綜合能力而不是簡單的知識水平,比如時間分配、心理調整,有的同學一看到沒怎麼見過的問題就亂了陣腳,還有的同學遇到複雜點的運算就慌了神,還有的碰到難題就死磕而忘了自己的節奏…,類似這種情況還是考試能力欠缺所致,正如游泳必須下水一樣,考試能力必須在考試中提升,故而模擬考試的安排就是這個道理,所謂熟能生巧,考試也是如此。

二是基本功不夠,有的學生所謂理解只是表面上的理解,聽老師講一聽就懂,自己做一做就錯,這其實是囫圇吞棗的情況,他們記憶的表面的知識,問題的來龍去脈、起承轉合恰恰沒有關注,如果是這樣,恰恰是接受能力弱的典型表現,他沒有理解指望考試時靈光一現怎麼可能?陸游有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理解不理解,讓孩子們聽講完將解題過程完整再現一下,你就可以看出真正的接受能力了!

總而言之,考試是一面鏡子,能夠照出平時學習的真實水平,所以要重視考試的診斷性功能;而提升考試水平,就需要重視過去的考試結果,真正挖掘成績結果背後的故事緣由,然後有針對性的措施跟進,這才是考試的本意,所以正確歸因很重要!


數勇有志


“孩子接受能力不差”,估計你這個前提有問題!哪些方面能說明孩子接受能力不差?如果僅僅憑你的感覺的話,那就沒什麼可討論的了。

“考試總是做錯數或看錯題”這是客觀事實呢,還是孩子自己的推諉與藉口?

從提問的題目看,似乎題主並不真正瞭解孩子,並且有溺愛的嫌疑,感覺“都說自家孩子好”的情況在題主身上表現很突出。

很可能的實際情況就是孩子接受能力差,並且處處為自己的不理想成績尋找藉口。而家長卻因為自己對孩子的袒護和過度自信而不願意去面對現實,從而去做一些無聊的提問。


悟空網友


因為小孩子認字還不多,理解能力有限,再加上在自己讀題時容易丟字,這就會導致孩子做錯題。所以,教給孩子怎麼讀題很重要,比如:一個字一個字讀,邊讀邊劃出重點詞,這個尤其適用於小學低中年級的孩子。方法掌握了,還需要培養孩子識字理解能力,總之,家長和老師需要耐心指導並嚴格要求,孩子會一點一點進步的。



燕子愛說話


馬虎做錯題和看錯題都是專注力一般而造成的哦,所以與其不停的提醒他認真審題,還不如在平時對他進行一個專注力提升訓練。有些孩子在視覺上會有專注力的缺失所以才會造成他漏題看錯題,我們可以利用舒爾特方格卡片來幫忙訓練,每天只需要練習2次,記錄成績,每日對比,很快就會有成效了。


鍾蕾


從多方面引導,大多數的孩子都是頑皮的,沒有哪個小孩是愛做作業的,需要有正確的引導才可以。

在一個也有可能是孩子考試或者做作業的時候不注意審題,馬虎大意,不專心導致的。

若發現這些問題要趕緊給孩子糾正過來,比如找一個合適的機會談談心,或者是在考試是時候分數達到某一個點許諾給孩子一件他心怡的玩具或者去哪裡遊玩,讓孩子也散散心,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相信孩子一定會很棒的。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咿呀咿呀喲喲喲喲


首先是注意力的問題,家長要特別注意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事情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能去打擾,多玩培養注意力的小遊戲,如舒爾特法,手工活,找不同等等,多和孩子聊天,不要輕易打斷孩子的說話。其次,是對所學知識不熟練,這需要一定的練習量和更清晰的知識講解。


羅老師數學精講課堂


在平時孩子做家庭作業的時候,作為家長就應該有意識的培養他讀題目,且多讀幾遍,多思考,並讓他告訴你題目的意思,有扶到放,慢慢的他就養成了多讀題目,多思考的習慣。


平淡如水173623823


孩子做錯數和看錯題的本質其實就是能力不行,這個能力並不是單指接受能力,一道題的解答包含了“讀題~審題~解題~審驗”這幾個步奏,如果孩子老出錯,那就是他的解題習慣和能力偏弱,應該引導孩子給自己定目標,比如計算準確率,讓孩子意識到每一道題每一分都是需要爭取的,從計算入手,這樣孩子執行起來會比較快,循序漸進,會有效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