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明星老媽

老媽今年七十歲了,按理說,到了這個年紀,應該是頤養天年,悠哉遊哉清閒過日子!可她倒好。整天把事情安排的滿滿的,牽連著老爸也一天忙到晚,似乎有處理不完的事情!

自從妹妹生了外甥女,這幾年老爸老媽就上海、丹江口兩地跑,夏秋時節在上海幫妹妹、妹夫帶孩子,春冬季節就回丹江口調養身體,處理家務,還要聯絡那些哥們姐們一起活動。一開始,我真有些不習慣,有老爸老媽在家,只要老婆一上班,我和兒子可以經常去蹭飯,還打著孝敬父母的旗號,常回家看看嘛!現在不行了,只好自己動手,心裡煩著呢!不曾想,幾年下來,我也能做兩個拿手好菜,算是意外收穫吧。

可是從頭一年老爸老媽從上海回來,我就改變了這個情緒。接到他們回來的消息,老婆頭一天就把屋子收拾停當,我負責去接人,本來想兩個老同志坐了一天的火車,應該很疲憊,中午一到家,我弟弟早就把菜準備好了,老媽執意要親手炒兩個菜,說是大賓館學的,菜一上桌老媽就滔滔不絕講這菜的來歷,講那排場那味道如何如何!老爸也是紅光滿面點頭稱是,看到他們意氣風發的樣子,我心裡想著好笑,我說老媽,那大賓館的廚師能教你做菜?老媽把眼睛一瞪,你媽是誰啊!就這點活兒,我一看就明白了,要不是調料不湊手,我做的不比大賓館的差!說這話,的確不是吹牛,老媽在做菜這方面有極高的天賦,一般出去吃飯,只要讓她一嚐到什麼好菜,回家一準就能做出來。這次回來,他還帶回了一些學做的韓國泡菜,加上自己調製的中國口味,那味道很是下飯。妹妹妹夫每次回丹,都要帶上一大包老媽的滷菜,正宗的老均州風味兒,以前老媽經常烙蔥香千層餅,一層層撕下來在燈光下能看到對面的人影,老媽說這手藝都是外婆傳給她的。外婆是個記憶力超強的人,年輕的時候只要別人告訴她海參魷魚的做法,以前條件差即便她一次都沒做過,她都能記下在多少年以後告訴我媽,我只記得外婆在世的時候,每次回鄉下,她總是給我們燉老母雞特別的香!後來才知道,外婆知道我們第二天要來,頭天晚上就用砂罐把雞燉上,把材棒劈成拇指大小,一根一根往爐子里加,維持一個微弱火苗,直到第二天凌晨當太陽昇起的時候,整個村子都瀰漫著醉人的香味,村裡人都知道,這一定是她的外孫要來了,她總是不聲不響地為我們做著一切。可惜的是,我們還沒來得及孝敬她,她就離開了人世,現在,我每每想到外婆,想到她給予我們滿滿的愛,眼淚就不停地在眼眶裡打轉。

後來我問過老媽:你的手藝跟外婆比怎麼樣?照說現在條件要好得多,食材調料也更豐富,自然勝算高些!老媽卻說:那要差一些!我問什麼原因,老媽說除了天賦以外,你外婆的性格更加有韌勁和耐性。是啊!高手過招,比的已經不是技術,而是精神層面的性情和意志力。

漸漸的,我們發現,老爸老媽從上海回來以後,生活習慣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按照他們的說法,當頓的飯菜一定要吃完,下頓做新鮮的,上街買菜也要少買多跑,不要買一大籃子放冰箱盡吃冷藏食品。不像以前,我們一回家整一大桌子吃不了下頓再熱。老媽還大讚上海的生活方式,吃飯講科學營養,平時注重健身,她經常說:“你看,在上海你就很少看到胖子,賣肉很少超過二兩,都以吃魚為主,養生啊!所以那兒的高齡老人多,就我們這歲數只能算個小字輩的!”

最近幾年,老媽已經從廚房卸任,將主廚的重擔交給了老爸,老爸也是虛心請教,進步神速,遇到大場面老媽才出山掌舵。有一次,老爸做了一個紅燒雞,那個香啊!比谷城老亮燒雞還好吃。我就問是不是老媽做的,這次老媽也不貪功:“這回可都是你爸做的,我都沒插手!”我就問了,為什麼這麼好吃!老爸說,我可是一面翻炒一面加料足足燒了四十五分鐘,能不好吃嗎?要知道,老爸以前是不做飯的,半路出家能做到這個水平真是不簡單。老爸說,以前年輕的時候,都是你媽做給我們吃,現在讓她休息休息,我多做一些!

其實,老媽可沒什麼閒工夫。現在,她主攻養生方面的知識,那學習勁頭連我都感到吃驚。每天中午和傍晚電視臺的養生欄目,是雷打不動,就像聽課一樣,還要做筆記。有時候我在家裡也跟著一起看。老媽是一面看,一面還給我講解,有時候還怕我不懂,加上一些案例佐證。幾年下來,老媽已經記了好幾大本筆記本,有時候還經常跟那些哥們姐們交換資料。現在她的口頭禪從以前的“古諺說得好……”變成了“專家怎麼怎麼說!”,以前聽她用古人壓我們,我們還經常犟嘴,現在好了,一開口就是專家說,一說話就是數據和專有名詞,真沒招了!現在老媽所掌握的中醫藥理知識、健康養身之道,已經達到了可以開班授課的地步。經常有人在路上遇見拉著她探討,有時候打電話到家裡請教,老媽都是知無不言,熱情相待。

“久病成良醫!”用在老媽身上一點都不為過,年輕的時候,她的身體底子差,風溼病特別嚴重,還帶來一些其它連帶的病灶,又沒有條件經常上醫院,只好求助於中醫“小單方治大病”,久而久之懂得了不少藥理知識,她還是個有心人,經常把中醫的藥方抄錄一份保留日後備用,包括感冒發燒的治療在中醫裡都有藥方。前一段時間,外甥女扁桃體發炎出現發燒的症狀,上海的醫生只開了些藥片,怎麼說都不給打抗生素,把我媽急的找出以前的藥方,煮中藥配合治療,外甥女的病情很快得到緩解。老媽後來又得了糖尿病、遺傳了高血壓和血脂稠,這就是通常說的“三高”,快二十年了,她配合醫生治療,自己控制飲食,堅持運動,利用自己掌握的中醫知識用中藥調理,到現在她的血糖控制的不用打胰島素,高血壓只服用低劑量降壓藥,現在走起路來連我跟著都有點吃力,難怪老爸一直報怨每次上街老媽走的太快!今年3月,我覺得老媽控制血糖太辛苦,提出打胰島素的方案,和她一起拜訪了漢江醫院的專家聶大夫。聶大夫一直是我媽的主治醫生,對她的狀況比較瞭解,看了病例和各項檢查指標,聶大夫稱讚說血糖控制的很好,不用打胰島素,然後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探討起來,我聽的是一頭霧水,成了個擺設。但是,聽到專家的肯定,我對老媽的身體狀況很有信心。

老媽是個熱心人,不光在丹江口有很多朋友,在上海居住的小區也有很多擁躉,一開始小區的老人們也沒有在意這個來自山區小城的“小字輩”,漸漸的他們都被老媽豐富的學識和熱情豁達的性格所感染,老媽很樂意把她所學到經驗知識跟他們分享,也成了他們傾訴的對象,不管是身體出了狀況,還是家庭有了矛盾,老媽總是有辦法幫他們打開心結,老媽說:“話是開心斧!有時候人遇到問題從側面開導開導總是有好處的”“人只可以雪中送炭,切不可火上澆油!”在上海的小區呆了幾年,認識的朋友越來越多,每年回丹江口,總有人打電話到家裡問啥時候去上海。真正讓老媽出名的是一次小區散步的時候救了一個老太太,那一天,老媽和一個老太太一起去散步,走著走著她發現老太太是越走越慢,老媽就招呼她停下來休息一會兒。老太太說感覺腿有些疼,而且越來越沒有力氣,老媽就讓她吧褲腿捲起來看一看,這一看不打緊,發現她的兩條腿青筋暴出,老媽立刻做出判斷,這可能是血栓堵塞造成的血液淤積,必須馬上上醫院。老太太說:是不是休息一會兒就好了,再說我兒子媳婦上班不在家,我也沒有手機!老媽說,你這個症狀非常危險,我聽養生堂講過類似的症狀,弄不好會有生命危險!老媽說你待著別動,我去打120,轉身一路小跑找到了公用電話找來了救護車。事後,老太太一家人找到老媽非要感謝她,說老太太在醫院搶救了十幾個小時,的確是血栓堵塞,而且在全身不停地遊走,最後在醫療幫助下,將血栓導引進入肺部才算穩定下來。醫生說,要是晚來半個小時,後果就不堪設想!老媽說:“不用太客氣,我就是打了一個電話,都在一個小區,現在年紀大了,大家互相照應是應該的!”

打那以後,老媽的名聲就傳開了,上海的小區大,一個小區就有幾萬人,經常有人登門拜訪,有個頭疼腦熱的都要過來諮詢一下,很多人非要從小區那一頭跑過來和老媽一起健身,逢年過節還有人送來鮮花水果表達心意。有一次,我開玩笑說:“老媽,你這一不小心成了明星呀!”,老媽說:“什麼明星!不過是你有機會給別人提供幫助,別人尊重你,誰還沒有需要幫忙的時候!”,她又接著說,你現在從事的是老年工作,老年人幹什麼都慢一些,你那急性子急脾氣要改一改。再一個老年人說你什麼也不要較真,多跟他們交交心,多疏導疏導,他們就對你感激不盡!老媽的話真是說到了我的軟肋了,以後每次我遇到事情想發火的時候,我都會想起老媽這句話,給自己降降溫!

去年秋天,老爸老媽從上海回來,老媽說話的時候,時不時地夾雜一些英語單詞。我都納悶了,老媽什麼時候學起英語來了,聽老爸介紹,外甥女蓉蓉每次外婆一離開上海就不好好吃飯,一面吃飯一面玩兒,還用不正確的咀嚼方法,非常損壞牙齒,別人還管不了她。老媽就跟她商量,不管外婆在不在身邊,都要好好吃飯,還要懂得給爸爸媽媽減輕負擔,什麼事都要自己動手,做不了再喊人!蓉蓉就提出來,那外婆必須跟自己學說英語,外甥女想用這個辦法難倒老媽,沒想到,老媽一口答應下來。老媽也真是不容易,七十歲的人了,還得跟一個小孩子學說英語,我想,老媽為了外孫女健康成長,多難的挑戰她會應下來。去年,妹妹妹夫一家帶著老爸老媽去新馬泰周遊了一趟,她學的英語還真用上了,老媽已經是外甥女最好的朋友,一路上兩個人經常和小商小販用英語對話,學以致用進步可快著呢!

這就是我的明星老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