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生大師六十多年練功要訣詳解


王培生大師六十多年練功要訣詳解

王培生

  一九九五年元月十七日.印誠大師王培生把練功要訣口傳諸弟子。

  訣曰:

  精足氣壯神莫測,上領下隨中關提。

  內外三合來參助,三田合一身安宜。

  這首歌訣,言簡意賅,凝集了王先生六十多年的練功經驗。

為全面正確地理解這首練功歌訣,本人不揣淺陋,以追隨先師多年的耳聞,對這首歌訣試析如下:

  第一句“精足氣壯神莫測”。是修煉的總綱,既是修煉者追求的目標,又是檢驗練功成敗的尺度。

  傳統武術修煉的目標是達到“形神兼備,天人合一”。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這精、氣、神是人的生命的主要表現形態。“精”分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源於腎,後天之精源於脾,二者均藏於腎.總稱為精。精不斷化為氣(炁),流遍全身,從而人體充滿活力,氣又轉化為神,靈知不昧。精足則氣壯,氣壯則神旺,不僅身體強壯,而且意識清楚、思維敏捷。精、氣、神三者相互轉化,

“氣”是“精”與“神”的樞紐。武諺雲:“內煉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即源於此。

  前輩武師總結經驗指出,練功要臻於化境,必須經過“煉精化氣一煉氣化神一煉神還虛”幾步功夫,從而達到精力充沛無疾病,氣遍全身似水流,精滿氣壯而神足。古人把這個內在的東西稱之為炁,靜之為性,動之為意,妙用則為神。練功達到“煉神還虛”的地步。就會形神具杳、與道合真。“煉拳至無拳無意之境,乃與太虛同體,故用之奧妙不可測”。(劉奇蘭語)“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句武諺抓住了修煉最關鍵的問題--內功修煉。要訣的第一句是檢驗練功者真練還是假練、操練的方法對頭還是不對頭、取得的成果是大是小,只要用“精、氣、神”的標準對照,便一目瞭然。吾輩後學當細心體悟。

  第二句“上領下隨中關提”。是講如何保持練功的正確身法,從而有利於開通任、督、衝三脈,有益身體健康和技擊之道。

  中華傳統氣功理論認為,人體經絡有手足十二正經、十五絡脈、奇經八脈、三百五十多個穴位。

人體前面正中線上有上、中、下三丹田,後背上、中、下三關口.從頭頂百會穴到軀幹底的陰穴衝脈居其中,前有任脈連三田,後有督脈連三關。任、督、衝三脈縱貫軀幹,其形勢有如八卦中的乾(三)卦之形:人體中任脈為諸陰脈之海。督脈為諸陽脈之海,衝脈為陰陽諸脈之海。打通任、督、衝三脈,全身所有經脈皆通,在內調和氣血、平衡陰陽,對於煉氣化神到煉神還虛至關重要。

  那麼,究竟怎樣練功才有利於開通三脈呢? 武學典籍中巳涉及到這個問題。如太極拳對身法的要求:“中正安舒”、含胸拔背”、頂頭懸”等等,《太極拳譜宋譜》特別指出“三要猴(喉)頭永不拋,問盡天下眾英豪”,可見身法在武術技擊中的重要地位;《十三勢歌訣》雲:“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歌訣指出了”尾閩中正”是正確身法的核心,但沒有講動作的程序與火候,這正是古人“傳藥不傳火”的特點。對於初學者來說,有了拳譜,依然是身在五里雲中,不知如何行動。

  此練功要訣,對於正確身法的形成,既指出了動作的部位,又有動作的程序。

上、中、下三關的動作次序分明

(1)“上領”指上關玉枕微微向前領(不是頭用力上頂)兩眼自然向前平視,這就保持了下頦微收,喉頭不外露的次態;

(2)“下隨”指上關一領,下關尾閭自然相隨。即尾骨向前微微一送,而成為松腰、收腹、溜臀,造成尾閭中正的態勢。

(3)“中關提”指上、下關協調之後,中關夾脊微微上提,感到大椎骨與貼身衣服相接觸即是。這就是王培生先生講授太極拳時所說的 “沾衣貼領”。這個動作分為三步完成,從而做到“頂頭懸”、“氣貼背”。這樣空胸實腹,氣沉丹田,保證重心繫於腰間,中正安舒,支撐八面。這種身法有利於開通任、瞥、衝三脈。


王培生大師六十多年練功要訣詳解

王培生


  第三句:“內外三合來參助。”講的是練功時有了好的身法,還要做到內外三合才能達到“形神兼備”。武術在外形上要求手足軀幹動作協調一致,這叫外三合。所謂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是由人體交叉神經決定的:上下肢左右交叉相合,左手與右腳合,左肘與右膝合,左肩與右胯合,反之亦然。有外三合還要進一步做到蓄之於內的神、意、氣、勁的內三合。即:神與意合,意與氣臺、氣與力(勁)合,外三合與內三合合稱六合,做好六合,全身各部動作協調一致自然地成為一體,而達到心動形隨的境界。

  王培生先生認為,協調人體手足軀體動作的關鍵,與人體六球的運轉密切相關。六球是指人體的雙眼、雙腎、雙睪丸(女為雙乳)。六球分為三對橫列於體內,其陣勢如八卦中的坤卦(三)之形。眼為心之苗,是神的代表;腎為人的先天之本.是藏精之所,又生髓主骨:睪丸[女為雙乳]為內分泌的重要器官,又是真氣運行大周天的必經之路,所以六球的運轉對於健身與技擊都有重要的意義。

  王培生先生在他的《三才門乾坤戊已功》中說“坤屬老陰體內長,六球運轉動無常”。這是武學著作中第一次提出”六球運轉”的概念。王培生先生的貢獻,就在於明確指出了內外三合與六球運動的關係。這就是:

①手與足合轉眼球,練功時以心行意。眼視目標,手追眼,腳追手,眼到、手到、腳到。用眼球轉動協調四肢運動。久練之,不僅手足靈活,,而且有很強的健腦功能。

②肘與膝合轉雙腎,通過肘膝運動強健腎臟,腎強則精足骨堅,耳聰眼亮,又可消除腰痛腿痠等多種頑症。

③肩與胯合轉睪丸(女轉雙乳)以調整內分泌,能治療很多疾病而且有提高性機能的作用。筆者在練太極拳時體悟到,單鞭、雲手、下勢、摟膝拗步等式子中,六球運轉是十分明顯的。

  練功要訣的二、三兩句在技擊中的作用更為突出,拳諺:“上下一條線,全憑左右轉”,說的就是要有正確的身法。

太極師祖陳長興入稱牌位先生,又叫木雕泥塑,都講的是這個身法。王培生先生傳拳做這個動作的示範,對方進手,沾之即被打。我們按師父講的要領練功,可做到精神提得起,又氣沉丹田,雙足及會陰穴吸大地之陰氣(師父稱之為地磁),順督脈上升,氣貼背行,至上丹田;頭頂百會穴及雙手勞宮穴吸天空之陽氣,沿任脈降至下丹田,陰陽和合進入天人合一之妙境。堅持如此修煉,身內真氣充盈環行於軀幹之內,用於養生則臟腑之內氣血充盈,由內壯而外壯;用於技擊則借天地之氣壯我神威,靜如山嶽,動如江河。防守則穩如泰山,進攻則無堅不摧。以乾卦所代表的前三田,後三關的位移,決定身體之進退;以坤卦所代表的六球運轉,控制軀體的升降。按此要訣久練,技藝自會上身,功夫必然長進。

  第四句“三田合一身安宜”。是王培生先生在練功實踐中探索總結出來的清除疲勞的秘訣

  所謂三田合一是指上、中、下三丹田成一條直線。關於三丹田的位置各說不一,通常所說上丹田在祖竅水平往裡一寸,離腦門垂直往下一寸的交會區,也叫天目或玄關;中丹田叫絳宮,在兩乳正中膻中穴下面一點;下丹田在氣海穴與關元穴之間。本功法確定的三丹田位置是,上丹田與通常說法相同,但把會陰穴稱為下丹田,把通常中、下丹田之間做為中丹田,即肚臍與命門之間的連線上靠臍一方的3/10處稱之為中丹田。

這三丹田成一條垂直線,就是衝脈貫通。衝脈一通全身上下的血脈皆通.血脈暢通沒有障礙了,疲勞就消除了。

  這個功法的程序是:如坐姿,開始先想會陰穴,覺得頭頂百會穴有刺癢之感,這時頭頂百會前邊的腦門就通了,有蠕動感。有了這樣的感覺之後,再想肚臍往裡、命門往前7/10的位置,三點往一塊湊,三點成垂直狀態,剎那間彷彿迷糊一下似的,待你一睜眼.就象睡醒一覺,腦子特別清醒,疲勞全部消散。一般前後十五分鐘就夠了。

  關於這個功法的神效,王培生在一九九五年春節期間接受中央電視臺記者採訪時說:“自從得了這個功法,再累也不怕了。經常修煉,人的面貌就改變了,神采奕奕,顯得特別年輕。”

  簡言之,這首練功要訣,第一句為修煉總綱,第二句講正確的身法,第三句講操練的要領,第四句是解除疲勞,恢復精力之功法。四句合一即為王培生先生練功大法。

  作者簡介:本文作者關振軍先生系著名武術家王培生先生之入室弟子,北京市武協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副會長、監事長;兼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東方人體文化特約研究員;中國保健專家委員會委員;廣西武協太極拳客座教授;中國焦作市吳式太極拳研究會武學導師;北京大興鳴生亮武學研究會高級顧問等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