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句話你是怎麼理解的?

用戶4297148899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句話出自《詩經·秦風·無衣》中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被翻譯為:誰說我們沒有衣服穿,我和你一起穿那長袍。君王出征,我修整我的武器,和你一起扛敵。

伊朗外長扎裡夫:“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最近,這句話重新出現在人們視野中,是因為伊朗外長扎裡夫發推特在聲援我國時,稱:“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面對這次疫情,伊朗已經捐贈了300萬的口罩,並且還將繼續提出援助。正如伊朗外長扎裡夫發推特所說的那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表達伊朗人民會堅定不疑地與我國站在一起,共同對抗疫情的決心,體現了兩國良好的外交關係。

鑑真東渡,良好的中日交流

除此之外,之前武漢也收到日本漢語水平考試HSK事務局的物資,上面也寫了8個漢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是出自唐朝時候的鑑真東渡的故事。

相傳,在唐朝的時候,日本有一位長屋王,他是日本天武天皇的孫子、高市皇子的長子,從小喜歡詩文,酷愛研究佛法。長屋王十分嚮往唐朝先進的文化與佛學,遂派人送了一千多件袈裟給唐朝的僧人,並袈裟上繡了四句話:“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可惜,長屋王還沒有親自來到唐朝,便因為“長屋王之變”,被迫與妻子一起自殺。

鑑真高僧看見這句話,被長屋王的故事所感動,對日本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決定東渡傳法。然而,東渡之路十分艱難,鑑真和尚經過六次東渡,才真正到達了日本。最終,鑑真和尚將很多佛經和醫生帶到日本,在日本弘揚佛法,成為了日本佛學宗師。

看見這八個字,彷彿讓我們重新回到那個兩國友好交流,相互學習的年代。即便是一千年後的今天,日本依舊記得當初中國的幫助,這次捐贈的物資便是一種回贈。

不過,大白在感慨其他國家對我國文化了解的同時,心中確有一絲慚愧,因為我們國人都忘記了這兩句,不知道這兩句表達的含義。

不過這也是我寫歷史的原因,希望將更多的歷史、文化傳承下去,不要讓老祖宗的東西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大白讀史


在這次疫情中,日本對中國表現出來的友好表現是有目共睹的。並且在日本捐贈的口罩箱子上還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句話。與問題中的語句出自同一首詩。這句話放在這個語境中該怎麼理解?

其實很簡單,就是表達了日本要與中國共患難之情。就像中國2008年奧運會的口號一樣“one word,one dream”,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這兩句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那麼,日本用“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句話用的好不好?我覺得挺好的。中國現下確實很缺口罩,日本送來的口罩雖然只是並不能真正的救急,但至少也顯示了日本人的友好,並且這句話還真挺鼓舞人的。

除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句,從日本寄來的口罩箱子上還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話。整句詩是這樣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中國的唐朝時期,日本派出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其中也包括日本僧人,這句和歌就顯示了詩人眼中的中日。

“袍”實際上是當時的內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句話出自《詩經·秦風·無衣》,顯示了秦國士兵的士氣。然而,重點來了,有學者認為“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袍”實際上是當時的內衣。

早些年,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了一件“開襠褲”,這是一件綿袴(kua3),屬於戰國晚期。其實,能穿一樣這樣的開襠褲已經是很講究了,一直到西漢時期,古人都沒有穿內褲的習慣。

漢代的褲就是簡單的在小腿上套上兩條“護膝”,叫“脛衣”。還有一種就是類似現代褲子的下衣,不過是沒有褲襠的。所以,戰國一直到西漢,人們貼身穿的“內衣”主要是“袍”(上下衣一體)。 所以,有人說《詩經·秦風·無衣》中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袍”,不是指戰袍,而是指秦國士兵在寒冷的夜間,縮在同一件“內衣”裡,相擁取暖。這樣一解讀,這句詩突然就失了氣勢,有點跌掉下巴的感覺了。


文物考古聊歷史


這陣子,莉莉分可算切身體會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含義和威力了。

它因全民戰“疫”而爆為熱詞,在無數場合被引用,其融慷慨激昂和大愛無疆為一體,讓人看到關愛和擔當,給人溫暖和力量。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出自《詩經》,本是一首同仇敵愾、英武慷慨的軍隊誓詞

我們先來看看《詩經·秦風·無衣》的原文: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誰說我沒有衣穿?我與你穿同樣的戰袍,若有召,我必回,趕緊整理十八般武器,與君王共赴戰場同殺敵。

全詩三章,經典的國風範式,通過自問自答,表現出士兵將被召回應戰的場景。

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在《左傳》中有所體現:

“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戰國時期,吳軍入侵楚國,楚國的君王前去央求秦國馳援,秦哀公為此作《無衣》鼓舞士氣並毅然出師。

無論從詩意還是史實來說,“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都表現出一種挺身而出的英武。

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也多次提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是對《詩經·無衣》原有精神的忠實繼承和發揚。

和平年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引申為救人於難的擔當和同呼吸共命運的博愛

和平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但我們仍常常用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新時代賦予它新的含義。

1.微觀個人: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當你在社交網絡上發表某一個困惑時,下面的評論是清一色的“+1”,你所面對的也是別人感同身受的,這樣的認同,會讓你心安許多。

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某個時刻你衝往了最前線,不經意回眸,發現全是眾人關注和支持的目光,這讓你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是你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撐。

2.集體層面:不讓一個人掉隊

人人都處於集體當中,危難時刻的風雨同舟,危急時分的眾志成城,也是“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表現。

疫情防控,我們不會讓任何一個患者獨自面對。地震中,我們絕不會置災區人民於不顧。大火封山,我們不會放棄對每一個生物的搜救。貧困面前,我們一起下基層、出對策,想門路。

3.放眼全球:同呼吸共命運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對饑荒饑民的援助,對局部戰亂地區難民的接納,對全球環境的共同治理,對逆歷史潮流的聲討,全球一起在行動。這是無國界不分民族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更是對全人類福祉的關注與博愛。

總結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從一首詩發揚光大成為一種精神,也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傳承。誰說我沒有衣服穿呢,我和你穿著同樣的戰袍。誰說我是一個人在戰鬥呢?我的身後有一群人、一個國、全人類。


我是詩經迷 ,這個回答您滿意嗎?不同意見歡迎討論,謝謝!

圖來自網絡,侵刪。


莉莉分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句話是出自於詩經,即《詩經·秦風·無衣》。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首詩的原文的: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首詩的含義也非常看理解,在《詩經》中很詩歌都是採用這種復沓的形式,詩歌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都有重複的句子,即“王於興師”,然後在別的句子中分別改動了一兩個字。

三句都是以反問開始,誰說沒有衣服穿?然後分別回答,與君同穿戰袍,衣衫,衣裳,其實就是以士兵的口吻,說和其他士兵穿一件衣服,這裡有一些誇張的成分,總之是在表達團結的狀態。然後接著又說,“王於興師”,就是說君王要作戰了,那麼這些士兵都會修正自己手裡的兵器,然後與君王一起上戰場,殺敵。

這首詩的背景,是在公元前506年,吳國的軍隊攻陷了楚國的國都,當時楚國人去秦國求助救援。《無衣》就是在當時寫秦軍戰士的,當時戰士用它做誓詞,重振士氣,後來秦軍果真不負眾望,一舉擊退了吳國的士兵,

那麼如何理解這首詩的情感呢?

首先就是表現了秦國士兵的英勇,無所畏懼,這首詩讀起來就讓人感到很振奮,可以說把即將衝上戰場的悲壯氣息表現得淋漓盡致。不管是在過去的秦國,還是到了現代我們的國家,都是這樣無所畏懼的戰士在保護著祖國,保護著人民,才能夠有我們現在的和平安寧。

其次就是變現了團結一致的精神,面對外來的強敵,只有團結才能夠戰勝一切。這首詩最近被日本人寫在捐獻給我們的物資上,其實也是表達了這個含義。秦國的人面對的敵人是其他國家的士兵,我們如今面對的敵人是病毒,但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共同對抗敵人,就一定能夠戰勝。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信心,要振作起來!


德廉美讀書營


《秦風 | 無衣》誕生於戰國時期的秦地,當時的秦國還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強大,甚至因為長期居住西北邊陲,缺衣少糧,雖然精神氣很足,但是物質生活十分匱乏,誇張點說,就是一個攤大了的“丐幫”,普通百姓很多都處於赤貧狀態,普通將士也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

然而和它相鄰的楚國的處境,比他們更慘,參考史料就可以發現,在楚國境內,即使是士大夫階層,很多也是“吃土”的狀態。而更慘的是,他們還要時時受到別國的欺負,比如吳國。

《無衣》的寫作背景,正是楚國面對吳國的侵犯,無力招架,楚王被伍子胥從墳墓裡挖出來鞭屍,國家淪陷,民族屈辱。於是楚王便派遣大夫申包胥向秦國國君請求支援,然而秦國自己也並不強大,所以在秦國朝堂還引起了一番不小的爭議。有人說,大王,我們自顧尚且不暇,哪裡還有精力去幫助他國,我們的軍隊物資貧乏,將士過得相當困苦,如果貿然出兵,恐怕會引火燒身。

有人說,吳國狼子野心,打完了楚國,下一個可能就是秦國,所以,即使知道戰爭利弊,秦國依然不可能輕鬆應對。

這時候,申包胥戲精上身,他並沒有因為秦王的拒絕而離開,而是站在秦國的城牆之下大哭數日:楚王啊,你命賤,不但自己被鞭屍,你的子民也將變成吳國的奴僕,世世代代受到吳國人的凌辱,你的子子孫孫都將被人唾棄,有家不能回,朝不保夕……

據說,申包胥一直哭了七天七夜,比哭倒長城的孟姜女還能哭,整個人就像是一根乾枯的稻草,隨時都有可能倒下。在這七天裡,秦國君臣並沒有吃瓜,而是寢食難安,因為他們也知道自己的處境,同時也憐憫楚國的遭遇,感動於申包胥的真情。

最終秦國寫下了這首悲憫的戰爭動員歌——《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秦國軍民一心,決心支援楚國,出擊吳國。

當時正處炎熱的夏季,秦軍缺衣少食,但將士們卻鬥志昂揚,沒有衣服我們一條戰袍可以撕成兩半!讓我們磨礪長矛和長劍,砍向敵人的頭顱!

在秦國的幫助下,楚國並沒有被滅亡,舉國上下勵精圖治絕地反擊,伍子胥死後,楚國對吳國發起了反擊,並一舉滅掉了吳國。


龍脈文化雲


在我看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體現的是秦國弱小時期老秦人的血性。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乾,死不休戰。老秦人骨子所蘊含這種血性是秦國的脊樑,更是秦國的利器。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句話出自於《國風·秦風·無衣》。直譯過來是誰說我們沒有衣服穿?與你同穿那長袍。這是當時秦國的戰歌。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首戰歌的是當時秦人抗擊西戎入侵所作,主要是為了鼓舞士氣,振奮軍心。

面對著強敵,絕不退縮,願與君王一起同仇敵愾,奮勇殺敵。作為一首戰歌,它有著磅礴的氣勢,更瀰漫著一種驚天動地的血性。

其實對於這首戰歌后人也有很多種看法,有人認為這首戰歌是為了諷刺秦君窮兵黷武、崇尚軍力所作,也有人認為這首戰歌是當時秦國徵兵所作,而絕大多數都認為這首戰歌就是為了鼓舞士氣,振奮軍心所作。它所表現的是一種團結、樂觀的精神,更蘊含了愛國情結在裡面。

但是,對於我而言,這首戰歌就是當時秦人血性的寫照。每當我讀到這些句子的時候,我的腦海裡總會浮現當年縱橫天下的秦軍。

秦國從一弱小之國到最後統一天下,這中間經歷了很多年,發生了很多事,但是秦人的血性沒有消失。因為這血性早已植根於老秦人骨子裡。

總而言之,在我看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句話不僅是一種愛國精神的象徵,更是一代老秦人的精神寫照。


世間人物


穿甲的家鄉被摧毀後,他孤零零地站在佈滿硝煙的戰壕邊上,眼神怒視著剛剛扒去他皮甲的敵人,心裡很沒有底。

“老人們說他們不吃肉,今天應該只要皮吧?”

一陣寒風襲來,他在風中抖了抖,卻未曾退卻。

對面兩條腿的妖怪正興高采烈地跨步過來,它的嘴角咧到了耳根那裡,看起來醜極了。

穿甲不知自己還能扛多久。

這時,兩腳怪發出了瘮人的怪叫。

原來,他昔日的仇人不知從哪裡冒了出來,身上還披著光滑美麗的鎧甲,鎧甲尖兒剛好刺痛了兩腳怪。

穿甲有些震驚:“穿乙?你不是來看我笑話的吧?你知道的啊,不是我太弱,而是敵人太強了。你看他一米八,我身長零點二米……我要是跟他一般大,信不信我也扒了他的皮?”

穿乙趕緊從兩腳怪的兩隻大腳邊鑽過來,然後也驚訝地看著穿甲說:“我靠,你衣服沒穿?”

穿甲難為情:“額,我說被它脫了你信麼?”他指著一米八兩腳怪。

“走吧?”

“不走!”

“都別走了,一鍋端了!”兩腳怪喝道。

……

穿乙十分懊惱,他自負無人能擋,眼下似乎無路可走了。

穿甲搖搖頭:“我腳下有洞,回去給我立塊碑!”

說完,穿乙被他踹進了洞裡。

兩腳怪一看驚怒不已,一根匕首伸過來。

穿甲閉目赴死,匕首遲遲未到。

“恩?衣服回來了?”

穿乙去而復返,此時鎧甲已經卸下。

“你沒衣服早說啊,我有!”

穿甲:“你給我了,你穿啥?”

穿乙:“要不你穿一分鐘我穿一分鐘?”

“喂,現在是考慮這個的時候麼?”

甲乙轉頭看去,原來一邊突然出現一猛獸!

兩腳怪大叫一聲,嚇死過去了……

完!


三千撲妖


意思就是別說你沒衣服,你孩子有


負瞭如來再負卿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出自《詩經·秦風·無衣》的一句。《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傳說是孔子整理成冊。裡面收集的內容非常豐富,尤其在愛情表達和顯揚愛國方面最有價值。《秦風·無衣》就是一首愛國主義詩篇。面對入侵的敵人,當時的秦人毫不畏懼,有一種奔赴戰場、同仇敵愾的慷慨激昂。“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用現在的話就是,誰說我們很窮,我們也有戰袍……說的是衣服,表達的卻是一種不畏生死、堅決抗敵的決心與氣概。


桃李芳華1


大致和修我矛戟,與子同仇差不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