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發現的“曹寅碑”印文之謎,揚州學者找到答案了

2017年6月,揚州發現了一塊有曹寅題字的石碑,《揚州晚報》及時做了報道,隨後各大報刊及著名網站紛紛轉載或宣傳,曹寅題石碑的發現引起了紅學界的轟動。

該石碑長約80釐米、寬約50釐米。石碑的正文僅剩末尾三個字“公後塵”,落款處刻有“康熙五十一年歲在壬辰四月,江寧織造通政使司鹽漕察院曹寅題”的字樣。下部有兩方印章,一枚印文為“曹寅之印”,此說無人置疑;另一枚印文略顯模糊,專家、學者莫衷一是。

2017年發現的“曹寅碑”印文之謎,揚州學者找到答案了

在這塊石碑上,有兩枚印章,一枚印文為“曹寅之印”,另一枚為“荔軒草”。但這塊碑文落款印章,到底是“荔草軒”、“荔軒草”還是“荔軒”,專家頗有不同看法。

曹寅,號荔軒,有詩集《荔軒草》。此外,在《李煦行樂圖》上,曹寅題跋用章又是“荔草軒”。三種說法都有出處,且印章的走文與書法不同,相對更靈活,因此三種讀法都能說通。

韋明鏵認為,應為“荔軒”。他解釋說,此處“荔”字下面有“艸”,仍應識讀為“荔”而非“荔草”,古人篆刻時增加部首以圖美觀而已。

其他報道的說法與此相似:……下部有兩方印章,一枚印文為“曹寅之印”,另一枚印文略顯模糊,似為“荔軒草”。據瞭解,“荔軒”為曹寅別號,“荔軒草”則為曹寅的同名詩集。

其實,這一枚印章上只有兩個字,那就是“荔軒”,右“荔”左“軒”,與曹寅相關的書畫作品中出現過這枚印章。

2017年發現的“曹寅碑”印文之謎,揚州學者找到答案了

曹寅《留題香葉山莊三首》

曹寅書法作品《留題香葉山莊三首》落款印章之一就是“荔軒”。這幅書法作品材質為紙本,尺寸是87cm×40cm,2011年10月拍賣,成交價為322000元人民幣。拍賣說明中為“題識:楝亭曹寅。鈐印:荔草軒、曹寅之印。鑑藏印:汪氏家藏”。鈐印的“說明”是誤導,此印與曹寅揚州石碑題字上的落款名章相同,並非是“荔草軒”而是“荔軒”。

曹寅這枚印章還在《李煦行樂圖》上出現過。2014年12月北京匡時秋拍“古代書畫”專場上拍的《李煦行樂圖》以1863萬元成交,超出估價六倍。此畫為周道、上睿合繪,有確切的落款:“乙亥冬日吳門周道寫照。”這幅畫卷珍貴之處頗多,亮點之一就是曹寅於“戊寅修禊日”,即康熙三十七年(1698)在此畫卷上的題詩,落款處有兩印,其一即“荔軒”,拍賣說明中又誤作“荔草軒”。

2017年發現的“曹寅碑”印文之謎,揚州學者找到答案了

《李煦行樂圖》

一書、一畫、一碑,三者之印相同,互證其真實性,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兼備。

憑什麼說這枚印章就是“荔軒”這兩個字,而不是所謂的“荔草軒”呢?理由很簡單,因為印章上右邊的字是“荔”的異體字,只是一個字,而不是誤判的“荔、艸”兩個字。

在漢典上查找“荔”的“字源字形”中,我們分別看到“字源演變”、“字形對比”和“異體字”三個欄目,當目光移到“異體字”一欄,頓感眼前一亮:那枚產生爭議的印章之“謎”由此解開,原來印章右邊的字正是這“異體字”欄目裡的第一個字。

2017年發現的“曹寅碑”印文之謎,揚州學者找到答案了

異體字不是錯別字,它是與所訂的正字相對的字體,包括俗體、古體、簡體、帖體等。一字不知,疑問多多,漢字的博大精深確實是其他文字無法相比的。

漢字,是華夏民族的驕傲,是承載文化的工具,它多姿多彩,即使是一枚小小印章上的字,也值得我們去認知和探究。

作者 高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