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秦儈陷害岳飛,歐陽修陷害狄青致死,為什麼感覺少有人提呢?

秋天的紅葉882


自古以來,文臣武將之間矛盾很難調和。一方面文臣看不慣武將粗枝大葉,不拘細節的作風;另一方面武將不滿文臣利用自己的刀筆小技迎合上意,毫無提刀上陣殺敵之力。

宋朝自太祖皇帝開國建邦以來,一直採取“文治”的國策,厚養士人伴隨著文人士大夫階層的社會地位不斷地提高,相對應的武將在朝廷的地位日益下降。整個兩宋歷史上文武之間的鬥爭,最出名的是秦檜岳飛和歐陽修狄青。雖然都是文臣迫害武將,秦檜卻遺臭萬年,歐陽修仍不失被後人敬仰。究其原因有三點:

政治時局不同

宋仁宗是北宋開國以來第四位皇帝,經過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艱苦創業,等到宋仁宗一朝,天下雖然沒有完成大一統,但整個政治時局是非常穩定的。再加上宋仁宗起用范仲淹推行“慶曆新政”,使得仁宗一朝出現“慶曆嘉祐之治”。整體上來說,北宋仁宗時期社會趨於穩定,沒有大規模的邊塞戰亂,歐陽修和狄青之間的鬥爭是政見之爭。

南宋高宗由宋徽宗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建立。此時,南宋政權如襁褓中的嬰兒,非常脆弱,大有搖搖欲墜之勢。靖康之變後,宋朝完全失去對北方的控制,只能偏安南方一隅。此時此刻,秦檜不顧國家安慰大搞特搞朝廷鬥爭,於南宋政權非常不利,秦檜害死岳飛就等於失去對南宋北部的防禦,也等於棄江山社稷、黎民生死於不顧。

秦檜與歐陽修的履歷不能比

歐陽修是根正苗紅的宋朝趙氏家臣,即使與狄青政見不同,但目的都是出於維護北宋政權的穩定。雖然歐陽修的政治遠略不及其文學書法造詣的十分之一,但歐陽修能夠做到為人剛正不阿,處事不偏不依。深得當時同僚,和後世學者的尊敬。

秦檜不用多說,壓根不值一提。早些年效忠北宋朝廷,靖康之變發生後,跟隨徽宗皇帝被金人俘虜北國。秦檜面對金國人的窮兇極惡,絲毫沒有屈服,破口大罵金國野蠻之邦。後來被完顏昌賞識,招為幕僚。偶然得到機會逃回南宋。從此以後的秦檜性情大變,由主戰變成求和,而且極力打壓朝廷的中的武將。

歷史界推測,秦檜攜家帶口不可能完成南逃。非常有可能是完顏昌故意放秦檜回去,兩人在敵國相互有接應。後來完顏昌政治鬥爭失敗打算投靠南宋被抓很有力地驗證這條推測。

岳飛與狄青不同

岳飛在南宋時期是保家衛國的民族英雄,是保護中原漢文明的四梁八柱。而且岳飛主戰是正確的,宋金之間必須以開戰的方式才能保存中原文明的火種。

狄青則不同。雖然狄青是對抗西夏的名將,但是西夏這個國家本身就沒有任何政治遠略,之所以發動戰爭就是想訛一點錢。如果傾國家之力攻打西夏是一份賠本的買賣,倒不如給西夏一些錢財,打發他走。金國就不同了,先是滅掉遼國,對於宋朝也是懷著征服的心態。

所以,秦檜是宋朝時期中原漢文明的漢奸,岳飛是力挽狂瀾、匡扶社稷的四梁八柱,二人是關於一場民族存亡的鬥爭;歐陽修和狄青之間則是政治主張的不同,所以歷史名氣沒有前者大。


鄧海春


歷史真相有時全靠一張嘴,你說是黑就是黑,你說是白也可以。秦檜是個大奸臣,是有歷史定論的,說他害死了岳飛,大家也沒有意見,就算有人說他是替宋高宗背黑鍋,那也沒有辦法,繼續背吧!秦檜翻盤的可能性很小。

在北宋仁宗時期有個將領叫狄青,雖說他的名氣比岳飛差點,但他立下的戰功一點都不比岳飛小,官職也不比岳飛低。狄青從一個少年犯,到後來成為了樞密使,在重文輕武的宋代,樞密使一般都是由文官出任,狄青一介武夫竟然能坐到這個位置,這與宋仁宗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宋仁宗是個明君。



狄青軍事才能不可否認,但讓他才能能夠充分發揮的,還是得益於他的兩個恩人:范仲淹和韓琦。這兩個人不但給了他平臺,而且還給了他足夠的發揮空間。范仲淹是個聖人,文治武功都相當了得。

狄青做了樞密使以後,反對聲此起彼伏。就連他的恩人韓琦也加入了反對的隊伍。在反對的隊伍中,我們後人驚奇的發現還有大學問家歐陽修,這怎麼著都讓後人不可理解。可也有不少人為歐陽修辯護,說他是為了狄青好,狄青的被貶和憤懣離世與歐陽修沒有任何關係。真相到底怎樣?我們一起來看看歐陽修的作為。



清朝有個叫昭槤的人,他是努爾哈赤7世孫,他寫了一本叫《嘯亭雜錄》的書,在書中詳細的記錄了歐陽修彈劾狄青的細節,詆譭狄青有異心,要謀反。當然我們很難判斷,歐陽修到底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昭槤只是一面之詞。

不過我覺得歐陽修、文彥博、韓琦等等文官肯定有過這樣的行為,在宋仁宗面前彈劾過狄青。在這裡我主要跟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歐陽修等人的做法到底是陷害還是保護狄青。



清人昭槤是痛批歐陽修,說歐陽修如此詆譭狄青,哪裡是為國愛惜人才呢?狄青在歐陽修等人的陷害下,被貶後憂憤而死,讓國家失去棟樑之才,其做法比秦檜誣陷岳飛有過之而無不及。並說秦檜後來就是效仿了歐陽修。

但在《宋史》裡,卻是另一番情景,《宋史》稱讚歐陽修非但沒有陷害狄青,而是盡心保護狄青,就連 《續資治通鑑》也是極力維護歐陽修,在裡面有一段話:‘’歐陽修乞求皇上罷免狄青的樞密使之職,貶到陳州任州判,既是想保全狄青,也是為國家消除未萌之患‘’。



如果《宋史》和《續資治通鑑》說的是真相,那清人昭槤真是冤枉了歐陽修。歐陽修對狄青真是用心良苦。真相果真如此嗎?

狄青是一名武將,靠自己的戰功一步步升遷,做點小官可能也沒有人在意,但他卻被宋仁宗任命為樞密使一職,這可了不得,在“重文輕武”的北宋前無古人。因此這一任命得到了文官集團的反對。



歐陽修有文化,於是借古論今,重新溫習了一下朱溫、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郭威等人的事蹟後,接二連三的上了《論狄青札子》、《論水災疏》、《論水災疏災之二》等奏章,矛頭直指狄青,大有不把狄青拉下臺不罷休的勢頭。在這些奏疏裡,歐陽修文采斐然,言辭犀利。通篇都是汙衊陷害之詞,主題直指狄青有篡位野心。每個字都直戳心臟,置狄青於死地。宋仁宗看後也是毛骨悚然,毫不猶豫的罷免了狄青樞密使一職,貶到陳州,狄青因此鬱悶而死。



歐陽修的做法,被他的門生和後人偷樑換柱,這些道貌岸然的人,想靠他們手中的筆,來欲蓋彌彰,為歐陽修漂白,其實真的永遠假不了。歐陽修就是陷害狄青,回過頭來,還來些大義之說,可笑可嘆,歐陽修是個十足的偽君子。後來明朝的東林黨人跟歐陽修這幫小人很相似,北宋的滅亡與歐陽修這樣的小人也有很大的關係。


一本夏


狄青之死與岳飛之死是有相同之處,卻也並非奸人陷害那麼簡單,秦檜背後的趙構與歐陽修身後的宋仁宗亦有不同,岳飛是被莫須有的罪名殺害,而狄青是以“朝廷疑爾”的名義被貶,兩者死亡的直接誘發原因也不同。歐陽修雖然三次上疏貶青,但真正能夠代表士大夫集團的倒青領袖是文彥博,而這背後是宋仁宗的破格提拔動了文人集團的奶酪,岳飛案的背後則是趙構軍政改革架空家軍將領,一個是恩寵過甚導致文臣排擠,一個是削權過急上演的君臣雙簧。相比較岳飛的民族大義流芳百世,狄青之死顯得更為憋屈。


圈粉宋仁宗、成為全國“偶像”

都說時勢造英雄,狄青就是一位時代造就的偶像人物,這一切都是源於西夏李元昊反宋。狄青家境貧寒,貧寒到父母姓甚名誰都沒有留下一絲記載,還在十六歲那年替相依為命的哥哥抵罪而刺配入軍,如果沒有西夏的反叛,他也可能就一輩子呆在禁軍大營裡,做一個平凡的小人物。當李元昊反宋以後,宋朝由於澶淵之盟以後常年休戰,軍隊戰鬥力急劇下滑,三次大戰皆敗於西夏,據說損兵折將50餘萬。狄青就是隨著大宋禁軍開赴邊疆,開始了他的傳奇軍事生涯。


狄青在與西夏的戰爭中,由小軍官帶隊殺敵,一路連戰連捷,成為宋軍整個戰爭中零星的亮點,四年的時間大小二十五戰無一敗績。在朝內的宋仁宗長期得到的軍報都是宋軍大敗,惟獨這個狄青偶有捷報傳回,這就使宋仁宗產生了好感與好奇,於是就想招見狄青。可正當招見的旨意到達前線,西夏又開始進犯渭州,狄青此時已經是前線宋軍的精神依託,故而脫身不得,宋仁宗失落之餘,令畫師到前線給狄青畫了一副肖像圖,之後帶回京城,將畫像掛在皇宮之內以示嘉獎。此事很快在前線和整個宋朝傳言開來,這可能也是宋仁宗鼓舞士氣的一種方式,狄青就這樣被宋仁宗推上神壇。且在宋夏戰爭結束以後,狄青由一個前線指揮官升級為大宋軍隊的高級將領。


宋夏戰爭雖然結束,但西夏對於北宋造成的威脅和心理陰影尚在,當廣西地方將領儂智高受到交趾攻擊後,請求北宋援助,並希望帶領壯族部落內附北宋,而北宋朝廷的政策是“保北棄南”,故而直接導致了儂智高的叛亂。這個儂智高也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將領,他研究的三人作戰小隊使前來鎮壓的宋軍毫無辦法,這個三人作戰小隊也被後來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效仿,可以看做是“鴛鴦陣”的前身。正當其他將領拿儂智高沒辦法時,又是狄青出兵才平叛了儂智高勢力。宋仁宗之前派出一波文臣都平不了儂智高,狄青一到便平息叛亂,因此宋仁宗決定將狄青提拔為全國軍事最高長官樞密使,狄青的命運就由此發生了變化。

特定政治環境下的“如坐針氈”

“臣伏見兵興以來,所得邊將,惟狄青、種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與張亢、滕宗諒一例待之。”——歐陽修

北宋是一個重文抑武的朝代,如果未涉及核心權利圈,武將在外打仗賣力都會受到文臣讚揚褒獎,歐陽修也是如此,狄青在西夏打仗時沒少受歐陽修誇獎。但宋仁宗將樞密院長官的位置賞給狄青,這就損害了文人士大夫集團的利益,因開國以來,從未有武將擔任樞密院正職長官的,權重者也只是加樞密院副使之職。所以宋仁宗的這個人事提拔,對於狄青來說並非好事。有宋一朝講究“學而優則仕”,狄青只不過是從普通士兵走上來的將領,而在北宋的各大邊關,往往也是朝廷派文臣任正職,武將任副職。


(歐陽修劇照)


文武之間的地位差距還不僅僅表現在職位上,例如狄青擔任定州總管時,其上司是進士出生的韓琦,當狄青的老戰友焦用帶兵路過狄青防區時,狄青就留他逗留一日敘舊。逗留期間,焦用手下士兵向韓琦舉報他剋扣糧餉,韓琦也不管焦用屬於哪個地區管轄,二話不說將其扣押,問罪審查期間,狄青竟然不敢進韓琦的房間,只是在門外大喊“焦用有軍功,好兒”,韓琦破口大罵到“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由此看出,在韓琦眼裡,根本沒有給狄青留面子,並從心眼裡看不起武人,隨後還“立青而面誅之”,即當著狄青的面殺了他的老戰友。



狄青被任命樞密使後,由於軍務耽誤了上任時間,樞密院裡的同僚白等了幾日,便不顧上下級關係,破口大罵“迎一赤老,屢日不至”,而後朝中其他同僚便將樞密院稱為“赤樞”,這個赤就是諷刺狄青臉上刺字留下的疤痕。而這裡並不是針對他年少為兄抵罪時的刺字,在北宋軍制中規定,只要是軍人,就要在臉上刺上番號,這與犯罪刺配雖有不同,但北宋軍人在士大夫眼裡與罪犯無異。就連歌妓在一次宴會中向狄青敬酒,也調侃到“敬斑兒一盞”,可見士兵出身的狄青多麼不受待見。



由上述可見,宋仁宗提拔狄青做樞密使,這是文人集團最不願意接受的地方,他們不容改變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權格局,因而勸貶之聲至始至終都未停過。歐陽修作為士大夫集團的核心人物,勸阻宋仁宗屬情理之中,不光是歐陽修,素有鐵面正直的包拯也同樣勸阻仁宗的任命,但終究未使仁宗動搖。在狄青擔任樞密使的四年裡,文臣集團多加排擠,亦利用小事情抨擊狄青有謀逆之心。有一次狄青在半夜祭奠先人,按照開封城的規定,夜過三更是不允許使用明火的,但宋人祭奠先人往往又是半夜進行,所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報備制度。而狄青此次並未上報,夜間開封城裡的望火臺發現狄青家中有明火,於是趕緊走程序前往狄青家滅火,結果發現狄青只是祭奠燒紙。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上也有過一次,那就是朱溫起兵之前,家中祭奠先人並未報備,所以這讓文人士大夫抓住了把柄,抨擊狄青有朱溫之志,帶頭的便是歐陽修、劉敞等人。


(文彥博劇照)

“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情,所以才有陳橋之變。”——《野老紀聞》

此事在宋仁宗眼裡並未當回事,但狄青卻是一位低調的偶像派,他在戰西夏的時候就被宋仁宗推上神壇,老百姓對其崇拜至深。狄青在軍中雖法令嚴明,但也非常體恤士兵,獲得的封賞往往都分給部下,因此軍中口碑極佳。還有一點不得不說,狄青是一位大帥哥,宋哲宗時期為公主選駙馬,規定的顏值標準就是狄青之子狄詠,這是狄青帥氣的一個側面證據。由於狄青對西夏作戰時嚐嚐帶著銅面具,因此民間也傳言狄青太過帥氣,在戰場上沒有震懾力,故而才戴上面具,頗有蘭陵王的風範。這樣一位集顏值、能力、品格於一身的偶像,怎能不得民心,不得軍情呢?但這也是他最危險的一個方面,宰相文彥博正是抓住此事,以陳橋兵變為典故,勸說仁宗免了狄青之職。


(宋太祖劇照)

就政治環境而言,太祖為立國正名,大肆封賞柴氏後人,又是丹書鐵券,又是拜將封侯,為了樹立“禪讓”之名。所以文彥博以陳橋兵變為勸說的理由,我覺得並非真實,朝臣對此事應當閉口不談方為明智。但狄青得民心,得軍情是現實情況,宋仁宗也不會視而不見,文臣集團由此入手也恰到好處。狄青被免職之後到文彥博處討說法,文彥博只言六字——“無他,朝廷疑爾。”此話一出,《宋史》記載狄青的反應是兩眼呆滯,嚇退數步。隨後被貶陳州,朝廷每月派使臣“撫慰”兩次,這種撫慰無疑是監視狄青的舉動,說明仁宗確實擔心狄青的群眾基礎和軍中口碑。狄青赴任陳州半年後死去,按照史料記載,他是因“疽發於髭”而死,也就是長了毒瘡,但就前後事件聯繫來看,狄青應該是被朝廷的免職與撫慰活活嚇死的。


(趙構、秦檜劇照)

綜上,岳飛之死死在民族危亡之際,並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得到宣傳,甚至帶有不能興復疆土的遺憾。趙構在淮西兵變之後力圖削弱各路家軍實力,又有金人以歸還生母為議和條件,岳飛堅持抗金事業與趙構心中戰略背道而馳,恰巧秦檜是主和派官員,所以秦檜與趙構的君臣雙簧直接害死了岳飛。反觀狄青,北宋軍國大事已定,政治環境偏向於內部治理,並無開疆擴土或抗擊外侵的大事,只因文武之間的利益劃分,狄青被排擠出核心權力圈,受到猜忌與監視後,心中竭慮,又因患病在生,故而鬱鬱而終。與岳飛的轟轟烈烈死於莫須有相比,狄青更加憋屈,且岳飛死後不久得到昭雪,狄青有冤無處喊,一代名將隕落的毫無聲息。

參考資料:《宋史》、《三朝北盟會編》、《江鄰幾雜誌》


棍哥觀史


岳飛蒙冤可謂老幼皆知,但狄青之死卻知之甚少。先簡單介紹一下狄青。

狄青算得上是兩宋軍事史上屈指可數的軍事奇才之一。他既是驍勇善戰的猛將,也是運籌帷幄的統帥。一生戎馬,戰功卓著,盡顯名將風範。


一、皇帝做推手,一夜成國民網紅

狄青在宋與西夏的戰爭中因勇猛善戰、戰功卓著而大放異彩。四年間大小二十五戰,每戰必衝鋒在前,打得西夏軍望風披靡。他以一人之力,提振了宋軍畏敵如虎的萎靡士氣。期間又經范仲淹調教,通曉秦漢以來兵法,故屢戰屢勝。

“知古今,善兵法,兼文韜武略”,威震西夏,名動朝野。名氣之大,連宋仁宗都恨不得馬上看到他的模樣。後因戰事緊張,只好命人“圖形以進”。由此“天下始慕畏之”。

宋夏和談時,狄青已成知名大將。後經仁宗一路擢拔,升任樞密副使,躋身執政大臣之列。


二、皇帝坐等任命,欽點最高武官

仁宗皇祐年間,儂智高率叛軍三次打敗前來圍剿的宋軍,橫掃兩廣,連下十四州。關鍵時刻,狄青主動請纓,領兵出征。南下之後,整頓軍紀,指揮若定,率兵巧取崑崙關,大敗儂智高於歸仁鋪,一舉平定廣南戰亂,北宋南疆就此化險為夷。

返朝後,仁宗“嘉其忠勇”,想提升為最高武官樞密使。宰相龐籍堅決反對,“爭之累日”,仁宗被迫暫時擱置。時隔不久,仁宗突然提出前次狄青“平南之功,賞賜太薄”,仍要任命為樞密使,且“聲色俱歷”。當龐籍要 “退中書商議”,上曰:“勿往中書,只在殿門議之,朕坐於此以俟!”狄青最終升遷大宋最高軍事長官。


三、文官群起攻之,一代將星冤死

首先要更正一點,歐陽修陷害狄青是真,但陷害狄青致死的卻另有他人。

狄青被陷害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大宋專有的抑制武將國策;其次,當時仁宗年事已高,且無子嗣。狄青不僅深得軍心,平民也很仰慕。朝野形勢與趙匡胤兵變陳橋頗有類似。

有宋一朝,文官集體蔑視武將。儘管狄青已高居樞密使,但因出身行伍,經常被文官同僚蔑稱為赤老、赤樞。

當時的汴梁流言四起,異象頻現。為消除潛在的兵變,精通曆史的他連上三道奏摺彈劾。但奏摺中多為道聽途說、子虛烏有,可謂極盡汙衊之能事。

不過想整倒狄青他的能量還不夠。狄青真正的靠山是宋仁宗,皇帝親自為他遮風擋雨,頂住了整個文官集團的攻擊。

文彥博和仁宗的終極PK。

仁宗發出最無奈最悲壯的吶喊:“朕知狄青是忠臣”!

文彥博對曰:“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情所以有陳橋之變”!

仁宗默然,不再替狄青說話。

這段對話可以看出文官集團在宋代所受之禮遇,換個朝代,敢如此頂撞皇帝、議論開國皇帝,不死也得扒幾層皮。

狄青找文彥博喊冤,文彥博怒斥,沒有原因,就是朝廷懷疑你了!驚得狄青連退好幾步!

大宋的最高軍事長官,就此以“莫須有”獲罪,被外放地方。

政治迫害並沒有結束,而是變本加厲。為徹底解決狄青,文彥博祭出軟刀子,“每月兩遣中使撫問”,監視其行。狄青每聞中使來,“驚懼終日”,最後精神崩潰,憂鬱而亡。

北宋最耀眼的將星就此隕落!


結論:兩位名將死後知名度的差異

由上可見,狄青和岳飛都是著名將領;同在抗擊外族侵略時功勳卓著;精忠報國,最後卻均遭人誣陷;罪名一樣是“莫須有”。這是相同之處。

不同的是,岳飛是被朝廷冤殺,死於抗擊金軍入侵之時,死於國家危難、民族存亡之際,忠烈千古!

另外,宋孝宗平反岳飛冤獄,給予崇高的禮遇。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官方褒獎行為加上民間傳頌,無分老幼人盡皆知其冤皆知其忠。這也是岳飛死後之所揚名天下主要原因。

反觀狄青則是死於軟刀子,死的真冤。手段可謂陰損至極!

誅心之論,即可獲罪!歐陽修及文彥博的做法給秦檜開了個好頭!

文官集團是始作俑者,自然不會主動掀蓋子,自己打自己臉。歷史的真相就這樣被心照不宣地隱藏起來。

狄青國之柱石,忠心耿耿,滿朝大臣心知肚明;但落井下石、無中生有,大家卻配合默契、三緘其口。

然而,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狄青之死是整個文官集團的恥辱,也是北宋王朝之恥!

可嘆狄青,戎馬一生,北征南討,戰功卓著,抵禦外辱,忠勇衛國,最後卻以“莫須有“獲罪,死在誹謗猜忌之下,豈不痛乎?!何其悲哉 ?!

各位讀者,不知道你怎麼看?期待拍磚!


不惑齋


我國曆史上被釘在恥辱柱上的秦檜,對抗金名將岳飛殘忍迫害,完全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置其生死於不顧,一個至衷,一個至佞,兩人形成鮮明的對比。

有人卻說請秦檜所做的這一切,是為了給皇帝趙構背鍋,我認為歷史的真相可並非如此,當時身為丞相的秦檜,對於岳飛的死也是先斬後奏,並未及時告訴皇帝得到首肯。

關於岳飛和秦檜的故事,我們更多的關注點在於岳飛的英勇事蹟,同時又對秦檜的所作所為感到厭惡和噁心,至於歐陽修陷害狄青,綜合對比其中的細節,自然就能明白此中緣由。

歐陽修涉嫌故意陷害狄青,雖然與秦檜謀殺岳飛,有著相似的性質,但具體的表現也有很大的差異。

狄青的這一生相對來說也比較坎坷,首先就是他在第1次觸犯了軍法,當時也由於年輕氣盛,最終由範雍給他出面兜底,後來狄青又牽連到了公使錢案、水洛城案以及最終致死的謠傳謀反案。除了第1次沒歐陽修之外,後來的三次都有歐陽修參與,歐陽修與狄青的矛盾,與當時的大環境“重文輕武”有著極大的關係。

狄青少年有為聲名鵲起

自幼出生於西河縣的狄青,受當時環境的影響,習得了一身好武藝,狄青武藝出眾不說,還成功藉著他的哥哥狄素火了一把,狄素由於失手將人打入河中淹個半死,對方家庭要求及償命。

當時才剛剛16歲的狄青,卻主動站出來願意為哥哥承擔責任,而且就在眾人要將他扭送官府的時候,他把掉入那水中的那個小夥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這一舉動可是贏得了當時周邊所有人的讚賞,自此聲名鵲起一發不可收拾。

年少無知惹是生非成為階下囚

也可能受此事的影響,曾經那個懂事的狄青卻似乎是出名後飄了,越來越顯得蠻橫無理,就喜歡和人打架鬥毆,因為這事兒沒少和官府打交道,後來直到他被徵召參軍,這一現象才得以好轉,當時也因為看上狄青的武力強悍,有人就打算讓他在軍隊將功補過。

狄青也或許是他的武力終於得到了施展的地方,最終還在軍隊當了一個小官兒,由於當時北宋軍隊普遍乏力,狄青的勇猛善戰,也讓宋朝的管理者看到了機會,最終狄青這塊兒金子,被范仲淹和韓琦賞識。

范仲淹當時讓狄青文武雙修,也可能就是看中了他此後的發展潛力,果真後來的狄青一路青雲直上,離當時的最高武將僅有一步之遙。

將功補過一路青雲直上位逼權臣

曾經的階下囚現如今卻成為重要的朝廷命官,自恃清高的文官自然受不了,在那個重文輕武的大環境下,狄青反而成了異類,就連曾經提攜他的韓琦,也對狄青嗤之以鼻,甚至當眾羞辱他。

幸虧宋仁宗還能明辨是非,無論文官如何彈劾舉報,宋仁宗都不為所動,後來直到宋仁宗病重,當時朝中文官更是爾虞我詐,將朝廷搞得烏煙瘴氣,彼此之間看誰都不順眼,尤其對於臉上刻字的狄青,對他以前的黑歷史更是耿耿於懷。

最終文官們就將氣都撒給了狄青,歐陽修當時作為文官的一員,也並沒有陷害狄青那麼不堪,頂多就是順應大勢做了一些不利於狄青的行為。

大環境造就歐陽修與狄青的恩怨

當時歐陽修是反對狄青做樞密使的,很大程度上也是出於國家安全考慮,畢竟狄青此前爭強好鬥的性格,也讓歐陽修此刻的擔心顯得不無道理,他只是不想讓武官掌權罷了。

再加上歐陽修對於歷史研究頗有建樹,更加堅定了狄青不應該干涉朝政的想法,就想說服宋仁宗罷黜狄青,當時狄青聽到這一消息也是慌亂不已,最終亂了陣腳,反而讓自己的境況進一步惡化。

心灰意冷喪失鬥志無疾而終

狄青出任陳州長官的那段時間,惶惶不可終日,宋仁宗對此並不放心,專門派人去監視他,沒過多久狄青就無疾而終,前後不過半年而已,狄青和岳飛同樣都以莫須有的罪名,一個被貶官懷疑,另一個則直接丟了性命。

狄青的死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他自己的年輕氣盛犯的錯,也有他心理素質不佳,沒有權勢之爭的經驗,同樣也離不開當時制度的壓迫,諸多文官的輪番圍攻,他的死也可以說是必然的。

但是對於岳飛,卻完全是由於秦檜一己之私所為,秦檜先斬後奏,如此倉促的處理這件事,就是想讓岳飛死,兩者儘管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但是二者並不可相提並論,岳飛民族英雄的稱號,也並不是草率得來的,狄青之死有自己的原因,但岳飛的死,完全是被奸人所害!


歷史紅塵


如果題主去問歐陽修,他肯定會很驚訝:“我明明是為了狄青好,怎麼到你嘴裡就成立陷害呢?”



嘉祐元年(1056年),京師發大水,狄青避水將家搬到相國寺,在佛殿上居住。狄青畢竟是個武人,不知道相國寺的地位,這是皇家寺廟,狄青卻在大雄寶殿上活動,“行止殿上”,被認為很不恭敬,便遭到很多文官誣告,說他有謀反之心。

《續資治通鑑》記載了歐陽修的態度:“臣觀樞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樞密。三四年間雖未見過失,而不幸有得軍情之名。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欲乞罷青樞務,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為國家消未萌之患。”於是朝廷便免去狄青樞密使之職,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銜(這是離任丞相的待遇),離京出判陳州(今河南淮陽)。

歐陽修是一個老實人,他說出了為什麼那麼多文官要彈劾狄青的三大原因:一是狄青為行伍出身卻掌握樞密大權。也就是說,行伍出身的狄青不能當樞密使(國防部長)。二是狄青太瞭解軍情和太得人心,儘管他任職三四年且都沒出現過什麼差錯。三是武臣掌管軍事,這對國家來說是最大的危險。

歐陽修

是的,這就是北宋士大夫的普世觀:武將不能有權,有權就會造反,到時候不是改朝換代就是失敗身死,所以為了趙家,為了武將,還是讓偶們文人來掌權吧,文人是不會造反滴!

西夏人的手下敗將韓琦,因為自己是進士,是文官,就可以無視西夏剋星狄青,公然叫囂: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為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以細故殺狄青舊部焦用。



很強大的邏輯是不是,但是不管現代人信不信,趙家和士大夫是信的,於是狄青就成了“莫須有”的第一個著名受害者。你有可能造反,那麼你就去涼快地方待著去吧。結果第二年狄青就在憤懣、憂鬱中離世。

所以,歐陽修請貶狄青事件,實際上是北宋的政治正確導致的,誰讓趙家自己就是武夫篡國,得國不正呢?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趙匡胤從後周大將搖身一變北宋開國皇帝



因此,趙匡胤一上臺就採取了“杯酒釋兵權”的手段,以高官厚祿為條件,削去藩鎮重將的兵權,派文官指揮軍隊。還加緊完善確立選官制度即科舉制,使宋朝形成文官治國的政治體制。這一“重文輕武”的政策,雖然有效地削除了武人專權而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卻形成了鄙視、猜忌武人的風氣。狄青被攻擊,也正是這一國策所造成的。



和岳飛冤案不同,狄青受到了士大夫普遍的攻擊。狄青在皇祐四年(1052)被提升為樞密副使時,便遭到了御史中丞王舉正、左司諫賈黯及御史韓贄等人的強烈反對,諫官多次對狄青發難,稱其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就差沒說他就是下一個趙匡胤了。及至狄青平定廣南,將被升任樞密使,遭到宰相龐籍等人的堅決反對和蔑視,被呼為“赤樞”。在文彥博請罷狄青時,宋仁宗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立即反駁“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

宋仁宗任命狄青為一向由文官擔任的樞密使,實際上也體現了其政治上不夠成熟的一面,白白葬送一代名將

而不得不說的是,歐陽修在狄青沒當樞密使之前,是堅定的挺狄派,多次為狄青說話。狄青有點什麼過失,都有歐陽修為其轉寰的影子。

例如慶曆三年公使錢案,范仲淹帶頭力保,歐陽修幫忙說情:“臣伏見國家兵興以來五六年,所得邊將,惟狄青、種世衡二人而已……臣料青本武人,不知法律,縱有使過公用錢,必非故意偷謾,不過失於檢點,致誤侵使而已……況如青者無三兩人,可惜因些小公用錢,於此要人之際,自將青等為賊拘囚,使賊聞之,以為得計……其狄青縱有干連,仍乞特與免勘。”


慶曆四年水洛城案,歐陽修依然為狄青說情:“近聞狄青與劉滬等爭水洛城事,枷送滬等德順軍。竊以邊將不和,用兵大患。況狄青、劉滬等皆是可惜之人,事體須要兩全,利害最難處置……國家近年,邊兵屢敗,常患大將無權。今若沮狄青而釋劉滬,則不惟於青之意不足,兼緣邊諸將皆挫其威。”

直到至和三年狄青被誣陷謀反,歐陽修依然試圖保全他,建議外放狄青,以避開流言中心,“若青之忠孝出處如一,事權既去,流議漸消,則其誠節可明,可以永保終始。”

可以說歐陽修和其他攻擊狄青的士大夫還是不同的,他對有用的武將還是持保護態度,只是狄青當樞密使,突破了士大夫的底線,眾議洶洶,有可能性命難保,歐陽修才提出將其外貶,所謂兩權相害取其輕耳。所以,歐陽修與秦檜有本質的區別。


要說害死狄青的兇手,實際上不是歐陽修,而是文彥博

至於狄青病死,則既不是歐陽修本意,也不是歐陽修能夠預料的,他應該是想著等風頭過去還可以讓狄青起復(陳州離開封不遠)。但其他人不這麼想,勢要斬草除根。狄青被罷後,朝中“每月兩遣中使撫問”,實則仍是一種不信任的表現,狄青“驚疑終日”,不到半年便死去了,史書記載“此文彥博之謀”,可見用心實在狠毒。


海軍史研究會員


秦儈陷害岳飛致死那是實打實的情況,沒啥可辯解的。而題主所說歐陽修陷害狄青致死則是有待商榷的。這其中本質上是宋朝重文輕武導致的,狄青坐在樞密使的這個位置上市文臣集團所不願看到的,在整個宋朝的歷史上也非常少能看到有武將出任樞密使。當年韓琦以一句“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兒”充分反應了宋朝文官集團對武將的態度。

從史書看歐陽修對狄青的態度

《宋史·歐陽修傳》記載:“狄青為樞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訛言籍籍。修請出之於外,以保其終。遂罷知陳州。”
《續資治通鑑》記載:“臣觀樞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樞密。三四年間雖未見過失,而不幸有得軍情之名。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欲乞罷青樞務,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為國家消未萌之患。”

從這兩段史料中可以看出的是,歐陽修對狄青出任樞密使,是不贊同的。他認為狄青以武將的身份出任樞密使,掌握著國家的軍情大事,對國家而言是不利的。在這一點上,與宋朝以文御武的國策和文臣集團對武將的態度是所吻合的。

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歐陽修所請,是罷免狄青樞密使的職務,讓其出任一州長官。其中體現了很強的保護意思。畢竟在當時,可謂群情洶湧,文臣集團對於狄青的攻擊就沒有停止過。而當時狄青是武將中的領袖,有著傑出的軍事才能。以此方法來保全狄青,既可以讓朝堂恢復平靜,也可以保住狄青這位名將。

狄青之死

宋仁宗的這個仁字可不是平白的來的,他對臣子的寬容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所以如果說有人要害死狄青,宋仁宗這一關就過不去,何況狄青並沒有任何對不起國家的地方。在嘉祐元年免去狄青樞密使職務,出判陳州後,狄青在第二年嘴生毒瘡,第二月便死了。這其中反應的是狄青的鬱悶,好好的樞密使幹著,從未出錯,結果卻被降職出判,換誰都受不了。所以說狄青之死在於自己的心結,其實和歐陽修並沒有什麼關係。

這和秦檜奪取岳飛兵權之後,還反覆捏造各種罪名想要致死岳飛是完全不同的。歐陽修讓狄青下臺即有文官們的死心,也有對於國家的一份公心,所以說,歐陽修害死狄青並不成立。


文史侃大山


狄青跟岳飛比起來,本來就沒得說。

大概是看宋代名將太少,後人開始追捧狄青,實際上狄青在當時的影響力並不大,只不過趕上了好時候,以被髮配的罪犯之身,最後竟然能夠做到樞密副使,從這方面來說,宋代對狄青算不薄了。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狄青的事蹟。

狄青出身貧寒,因為其兄與鄉人打架,狄青代兄受過,隨即被髮配當兵,當時正好西夏李元昊崛起不斷對宋廷發起挑釁,宋與西夏的戰事爆發,狄青也在這場戰爭中逐漸崛起,因為軍功而被提拔。

實際上當時官位都不大,從大環境上來說,宋朝對西夏的戰爭也是敗多勝少,沒有多少可以吹噓的地方,狄青當時最高不過是一個將領。

但是狄青通過韓琦、范仲淹等人的推薦,扶搖直上,積功升任西上閣門副使,後又晉升為秦州刺史、涇原路副都總管、經略招討副使,又加升為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惠州團練使。

當時狄青對朝廷還是很感激,文人士大夫也普遍看好狄青,比如歐陽修就上奏:臣伏見兵興以來,所得邊將,惟狄青、種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與張亢、滕宗諒一例待之。

因為狄青曾經被髮配過,臉上都有刺字,宋朝標榜仁義道德,尤其宋仁宗更是如此,在朝堂之上有狄青這樣一個面部刺有字的武將,估計仁宗都有點看不下去,仁宗曾勸狄青敷藥除掉黑疤,狄青指著自己的臉說:"陛下根據功勞提拔臣,而沒過問臣的出身門戶;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勵軍隊,不敢奉行您的命令。"

最終狄青以軍功而擔任樞密副使的職務,宋代是以文御武,儘管權力中樞中宰相掌管朝政,樞密院掌管軍事,但是樞密院的長官都由文官來擔任,武將能夠當的最大的官其實就是太尉,太尉為武官之首,居於樞密使之下。

可以說,狄青無論是在地位、戰功、影響力等各方面都和岳飛沒得比,但是狄青要比岳飛幸運的多,至少他被信任過,最後被貶出京,並沒有被賜死,更沒有岳飛慘。

其實以宋代的政治生態來說,樞密副使這樣的官員被貶出京是很正常的事情。

北宋名臣王安石、歐陽修、文彥博、范仲淹、寇準等人都經常被貶出京,而且隔一段時間還會把你調回來,咱也不知道宋朝統治者打的是什麼主意,反正三起三落是一個官員必須要經歷的事情。

也就是說,狄青被貶是很正常,不被貶過宋代高官不是好高官,比如蔡京討得宋徽宗的歡心,一直在相位上幾十年,最後結果也看到了。

狄青擔任樞密使四年之後,言官指責狄青"狗生角,且數有光怪",請求將他調出京師以便保全其聲譽,仁宗沒有答應。

但是真正讓狄青貶黜京師的,是因為狄青當時犯了一件事,嘉佑元年的時候,京師發大水,狄青將家搬到相國寺,居住在佛殿上。

其實不管在哪個朝代,朝廷大員領著家人居住到正兒八經的寺廟都是要遭到非議的,狄青當時又身居高位,政敵抓住這個把柄開始實名舉報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這也是北宋的政治生態,沒有被實名舉報的官員不是一個合格的官員。

面對輿情洶湧之勢,朝廷免去狄青樞密使之職務,但是還給加上了中書門下平章事,雖然是虛銜,但是也算是留有後手。

只不過狄青出京第二年就嘴生毒瘡,抑鬱而終了,狄青死後,仁宗在禁苑中為他舉哀,追贈中書令,賜諡"武襄"。

可見在宋仁宗一朝對狄青還是禮遇有加的,至於說歐陽修陷害狄青根本就是無稽之談,歐陽修不過是文人士大夫的一個代表,並沒有出於私心而誣陷狄青,狄青也不是因歐陽修而死。

把狄青和歐陽修的關係,跟岳飛和秦檜放到一起討論,實際上是對歐陽修的最大侮辱。

其實,說起來狄青還是不適應宋代的官場生態,沒有一顆堅強的心,想要在宋代官場立穩腳跟是很困難的。

至於秦檜害死岳飛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是一樁歷史大案,首先岳飛的影響力很大,狄青參軍的時候北宋戰事不多,而岳飛從軍的時候,正是王朝更迭,面對金國政權的衝擊之時,岳飛的出現不同於傳統的政權框架內的將領,更多的凸顯了亂世下個人的影響力。

然而這樣一個大英雄最後卻被自己人下令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當真也是一種悲哀。

而歐陽修與狄青的矛盾,頂多能上升到統治者內部的文武不合,這還要找證據,相對而言,秦檜不止是陷害岳飛,更是賣國。

另外,讓岳飛和秦檜的事情流傳千古,更多的還是民間的文學作品的流傳,使得岳飛一直被人所熟知。


史論縱橫


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是法家的特長和專利。

漢武帝指使法家酷吏張湯、杜周,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群臣屠戮殆盡。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江充,以巫蠱之禍誣陷皇族。把皇族屠戮殆盡。

武則天重用法家酷吏周興、來俊臣。羅織罪名,製造冤獄。大肆屠戮群臣和皇族。


歐陽修是儒家大師,斷不會羅織罪名,製造冤獄。陷害宋代名將狄青。


狄青是北宋時期一員驍將。因犯罪,而被黥面。之後被髮配戍邊。因赫赫戰功被具體升職。

狄青雖然出生貧賤,還有犯罪前科。范仲淹並未嫌棄他。還送給狄青《春秋左氏傳》。起初狄青得到范仲淹等文臣提攜。之後狄青卻投靠范仲淹的政敵韓琦。

范仲淹重用劉滬實行新政改革。狄青了討好替韓琦,居然欲對劉滬殺人滅口。

後來狄青在韓琦的力保下得免。


之後狄青又為自己一位貪汙軍餉故交,找韓琦求情,被韓琦當場駁回。

此後,群臣文臣認清了狄青的為人:心胸狹窄、公私不分、心腸惡毒。眾臣認為,狄青只能做軍隊的先鋒衝鋒陷陣。不能做三軍統帥。更不能做樞密使。

樞密使是最高軍事官員,權力相當於丞相。

即使是21世紀的今天。有犯罪前科者,禁止做國家公務員,禁止當兵。

對待有犯罪前科的狄青。不但一路升遷。還官至樞密渡使。掌管軍政大權。大宋待狄青不薄。

狄青任樞密副使後,遭到了御史中丞王舉正、左司諫賈黯及御史韓贄等人的強烈反對。狄青平定廣南,升任樞密使後。遭到宰相龐籍、文彥博罷免提議。

歐陽修在眾多文臣中,對狄青頗為照顧:

慶曆三年公使錢案,范仲淹、歐陽修幫忙說情。認為狄青是無心之失,希望從輕處罰。

慶曆四年水洛城案,狄青欲殺人滅口。歐陽修以邊兵屢敗,常患無良將。為狄青求情。

一方面是歐陽修等人的力保。一方面是朝臣的指責。而狄青不知收斂,公私不分,剛愎自用,還毆打歌妓。

在此情形下,歐陽修認為,若想保護狄青,只有讓他貶出朝廷。去地方任職——事權既去,流議漸消,則其誠節可明,可以永保終始。

狄青之後被降職。去陳州任職。

而岳飛則被奸相秦檜誣陷殺害。兩者有者本質的區別。


楊朱學派


這個問題要得到正確答案,首先要弄清幾個關鍵點:一是秦檜害岳飛是刻意的、真正的“害”,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而歐陽修對狄青是“彈劾”,只是不想讓狄青當國家最高軍事機關樞密院的長官“樞密使”;二是看狄青的死因,到底是被歐陽修“害”死還是因別的原因而死?三是看當時朝野上下、特別是在當時人和後人對狄青之死的反響,人們是象岳飛死後一樣痛心疾首,一定要為他雪冤,還是僅僅把歐陽修彈劾狄青、狄青之死作為一件“義之所在”的事?

現在回答:

首先,狄青是怎樣一位武將?

據《宋史》及其他史料記載,狄青“生而風骨奇偉,善騎射”,少年時就聞名於鄉里,很多任俠少年也就是“以俠義自任,好意氣行事”的年輕人都慕名投奔他。但這樣的年輕人聚在一起,難免做出一些違法之事,幾年後,狄青“因罪”受“黥面”之刑,即在面額上刺字,以墨染黑,刺配參軍。

然而,“五步之內,必有芳草”,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都需要適合的環境,把長處變成功績。狄青在社會上不受待見,在軍隊中卻如魚得水、如龍入淵。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西北地區的党項族首領李元昊叛宋,發起戰亂,第一次宋夏戰爭爆發。狄青隨軍出征。在戰鬥中,狄青總是長頭戴銅面具、披散頭髮衝入敵陣,所向披靡,無人能擋,威風凜凜,讓敵人不寒而慄。在與西夏軍交戰的四年裡,狄青先後參加大小二十五戰,身負八處箭傷,戰功顯赫。

宋夏戰爭期間,參與指揮作戰的“陝西經略判官”尹洙和狄青有過幾面之緣,每每與狄青聊起軍事,都不禁讚歎狄青的才華。後來,尹洙將狄青引薦給自己的朋友、宋朝對西夏作戰的最高指揮官經略使韓琦和經略副使范仲淹。

范仲淹認識狄青後,也是鍾愛有加,指導狄青讀《左氏春秋》,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狄青按著范仲淹的指教發奮讀書,逐漸“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成為軍中難得的文化人。

之後在邊疆十餘年,狄青戰功卓著,歷任部隊的指揮使、地方的知州等職務,後升職銜為“樞密副使”。樞密副使是宋朝的最高軍事行政機關樞密院的副長官,與參知政事(副宰相)同級的“執政”,狄青至此進有了“國家領導人”的行列。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廣源州(治今越南北端高平省廣淵縣)少數族首領儂智高起兵造反,嶺南一帶動盪不安。起初朝廷派兵征討,卻遭慘敗,只得將狄青從西北調往南方,擔任主帥,帥兵征討儂智高。狄青到任後,很快討平儂智高。在崑崙關之戰,部下發現一具身穿龍袍的無名屍體,以為是叛軍首領儂智高。狄青卻說,無憑無據,自己寧願相信儂智高已經逃跑,也不願意以此邀功請賞。

但是,由於受到“重文抑武”和樞密院長官不用武將而用文臣的“祖宗家法”影響,自狄青由地方調任中央,朝中文臣就一直有不同意見。

儂智高造反時,朝廷最初派出孫沔等文官為帶兵討伐遭到失敗,宋仁宗想讓身在中央的狄青掛帥出征,總督諸將,獨掌大局,諫官韓絳即以“武人不宜專任為由”表示反對。大臣龐籍則認為以狄青為主將為宜,否則“號令不專,不如不遣”。宋仁宗聽從了龐籍的建議,派狄青統制南征戰事。

狄青一去,果然捷報連連,宋仁宗可高興了,對龐籍說:“這都是卿的功勞啊。等狄青回來,讓他當樞密使,同平章事(宰相職銜)。”龐籍一聽,急忙反對,認為樞密使用武將,於國家不利,隨後接連幾天一直在宋仁宗面前堅持自己的意見,此事就此作罷。

但幾天後,宋仁宗突然很嚴肅地對龐籍說:“狄青平南有功,之前賞賜得不夠,朕還是想封他為樞密使。”龐籍提出在宰相的辦公地點“政事堂”由宰相、副宰相等開會商議。宋仁宗說:“沒必要去政事堂,你們就到殿門口商議,朕在這裡等著!”最終狄青出任樞密使。兩宋武將出任樞密使,只有號稱“宋朝良將第一”的曹彬等寥寥數人,宋仁宗對狄青的賞識可見一斑。

但在朝臣看來,狄青任樞密使,既違反了“樞密使用文臣”的“祖宗家法”,又給國家帶來極大危害:一旦掌握了最高軍權的狄青造反怎麼辦?即使狄青不反,此例一開,誰又能保證以後擔任樞密使的武將不反?五代十國時期的“殷鑑”不遠,這就是宋太祖規定“樞密使用文臣”、朝中大臣反對狄青出任樞密使的深意所在啊!

宋人王楙《野客叢書》記載,狄青任樞密使時,文彥博一直跟宋仁宗進言,請求將狄青調離中央,並削弱其權力。宋仁宗不樂意,說,狄青是忠臣啊!文彥博冷冷答道:“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情,所以有陳橋之變。”文彥博的話,可謂字字誅心。

接著,本問題中的主角歐陽修出馬。嘉祐元年(1056),時任翰林學士的歐陽修連續三次上疏宋仁宗,請求罷免狄青樞密使之職。歐陽修提出,狄青作為一個武將擔任樞密使,掌握著軍事機密,不利於國家安定,不如調其出京,這樣既可以保全他性命,又可以消除隱患;又認為,狄青出自行伍,訓練有方,深得士兵愛戴,假如有小人想要擁其謀反,狄青自己不知進退,後果不堪設想。歐陽修並舉唐代朱泚為例。唐德宗年間,涇原兵變,武將出身的太尉朱泚就是因為有點兒名望,被叛軍擁立為帝,他本來沒有謀反之心,卻莫名其妙地跟著反了。

而這一年,恰逢水災嚴重,歐陽修便搬出董仲舒那套老掉牙的天人感應說,皇上您看,天災頻頻發生,咱們也該靜思己過,修人事以塞天變。歐陽修認為,“水者,陰也,兵亦陰也,武臣亦陰也”,武將在中樞機關當職,上天也在示警。

歐陽修上疏的不久,飽受攻擊的狄青被免去樞密使之職,離開京城,前往陳州(治今河南淮陽)任職。

第二年,也就是在被貶之後的嘉祐二年(1057)二月,狄青因“疽發髭”即嘴邊生毒瘡,不治去世,年僅49歲。

而狄青的死,並沒有在當朝引起什麼反響,因為他的被貶,離開樞密使之位,是宋朝“樞密使不用武臣”的“祖宗家法”應有之義,在當朝之人看來,是維護國家政權、社會穩定的必然措施,也是大家所樂見,甚至他的死,還讓大家一直因他而懸著的心落下,終於免去了一份重重的擔憂。也許只有宋仁宗,會感到一點悲哀。

也或許因此,後人對狄青的被貶、去世,沒有象岳飛被害死一樣有更多的不平、更多的議論,對歐陽修彈劾狄青,也沒有過多的負面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