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存款是定期存款還是理財產品?這種存款方式怎麼樣?

大展宏圖95659


說起結構性存款,大家都比較陌生,搞不清楚其本質究竟是什麼?

結構性存款是銀行定期存款,還是銀行理財產品?相信好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

一、結構性存款監管法規重磅發佈

2019年10月18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在通知中對結構性存款給出了明確的的定義,闡明瞭結構性存款的本質,對結構性存款業務進行了規範化管理。

結構性存款走進大眾的視野,是在2018年理財新規發佈之後。原因就是理財新規禁止了保本理財的發行,而結構性存款,正好填補了保本理財消失後留下的市場空白。

之後結構性存款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在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了產品運作管理不規範相關問題。市場上很多的結構性存款,結構是“假“,高息攬存是“真“。

二、什麼是結構性存款?

新規中,給出瞭如下定義:

“結構性存款是指商業銀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者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基礎上獲得相應的收益。”

我們用比較通俗的話來解釋一下,我們在買入結構性存款的時候,銀行會把我們的資金分成兩部分,大部分錢定存獲取穩健收益,小部分資金購買“金融衍生品”獲得高額回報。

金融衍生品是一種特殊類別買賣的金融工具統稱,是基於原生基礎資產衍生而來的,這些基礎資產可以是黃金、股票、債券、利率、匯率、指數等。

常見的衍生工具類型有期貨、期權、遠期合約、互換等。

三、結構性存款新規要點解析。

  1. 進行銀行全面風險管理。商業銀行應當針對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風險特徵,制定和實施相應的風險管理政策和程序,持續有效地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結構性存款業務面臨的各類風險,並將結構性存款業務風險管理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2. 進入表內核算。結構性存款核算上要按照存款進行管理:納入表內進行核算;向央行存入“存款準備金”;執行存款保險條例,執行一樣的存款保險保費的繳納範圍。
  3. 執行衍生品交易規定。新規明確規定:“商業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應當具備普通類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銀行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所掛鉤的交易結構必須具有真實的交易對手和交易行為;杜絕“假結構”設計。
  4. 信息披露。銀行應當在本行官方網站或者按照與投資者約定的方式,進行結構性存款相關信息披露,讓投資者充分了解該產品的業務結構,交易風險。

四、銀行結構性存款的本質是什麼?

  1. 銀行結構性存款本質上就是銀行存款。因為結構性存款要像普通存款那樣向央行交存“存款準備金“;也像普通存款那樣受存款保險條例保障;像銀行存款那樣保本。但又於普通存款有所不同。這種不同主要體現在交易結構上,普通存款就是單純的儲蓄,並沒有交易結構。正是由於結構性存款有交易結構,它的利息不受保障。
  2. 結構性存款也不同於銀行理財產品,它們在法律關係、業務實質、管理模式、會計處理、風險隔離等方面,與銀行理財產品的資產管理屬性存在本質差異。
  3. 結構性存款新規的發佈就是要更好區分結構性存款和理財業務的差異,釐清兩類產品的監管框架,避免產生混淆,促進結構性存款業務規範發展。

五、結構性存款有風險嗎?

既然說結構性存款本質上是銀行存款,那麼結構性存款和普通銀行存款一樣具有保本的特徵;

但是結構性的收益是浮動的,是不被保證的。從這一點上來說,它又與普通存款有所區別。

我們知道,結構性存款有一部分資金是掛鉤的金融衍生品。而金融衍生品交易風險是很高的,但是收益也極高。

所以我們看到,有些銀行結構性存款給出的收益區間是0~9%。最多可以達到9%,是5年定期存款的三倍;但最低也有可能是0,一分錢收益都沒有。

所以說結構性存款具有一定投資風險,其風險大於普通銀行存款。

六、總結

結構性存款新規的發佈,及時地規範了結構性存款亂象。使廣大的投資者明白了結構性存款的定義和本質。

進一步瞭解了結構性存款、普通銀行存款、銀行理財產品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對於銀行來講,新規的發佈,使得新發行的結構化存款更加規範、更加透明。

對於我們來講,在選擇購買銀行結構性存款的時候,也不會再茫然無措,通過分析結構性存款交易結構,做到心中有數,理性投資。

一句話,結構性存款值得擁有。


南公子


隨著,央行的資管新規打破了剛性兌付,所有銀行的理財產品都不再承諾保本保息,部分銀行現在還有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2020年底將全面退出市場。

因此結構性存款一時之間火了來,做為半存款半理財的產品,結構性存款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客戶想投資和想保本的需要,下面我來做些具體的分析:

結構性存款是又稱收益增值產品。資金投資為:一部分為存款,受銀行保護。另一部份用於投資,包括如:金融衍生品投資,如掛鉤利率、匯率、大宗商品等期權產品,如果獲得超額收益就分給客戶。

對銀行來說,結構性存款既合規增存,又能夠降低利息成本。雙方一拍即合,於是結構性存款一下子受到了銀行和客戶的喜愛,開始出現了快速的增長。

由於結構性存款有部分資金投入金融衍生品,因此結構性存款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主要有幾點:

1、產品說明書的標題很重要

現在市場上有很多理財產品,都是投資於衍生品,與利率、匯率、大宗商品掛鉤,理財產品是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均不保本。客戶購買結構性存款,看中的不正是本金的安全麼。因此,在購買的時候務必要看清楚產品名稱。杉姐也到各家銀行去探了一翻,發現在產品說明書的標題上有“結構性存款”和“結構性理財”的字樣。在結構性理財產品說明書上明確地寫了“理財產品與存款產品存在明顯區別,理財非存款”字樣。但是,如果不仔細看就很容易買錯,因為他們都有“結構性”三個字。

2、產品的收益率是不確定的

結構性存款,在本金保證的情況下,收益是不確定的。銀行會給出一個區間,而這個區間是如何來的也很有講究。只有滿足某些條件,才能獲得銀行給出的最高收益。我們來看個例子:

例1:某國有銀行銷售的日元美元掛鉤的結構性存款產品。在預期年化收益率一欄可以寫著“預期年化收益率=1.34%+1.85%*N/M”。簡單來講,就是在產品191天的存續期裡,日元兌美元的匯率高於起息日的天數越多,能獲取的收益就越高。

如果匯率一直高於起息日,就可以拿到最高收益1.34%+1.85%=3.19%。如果匯率一直低於起息日,就拿保底收益1.34%,如果有13天高於起息日,那就拿1.34%+1.85%*13/191=1.47%

其實還有很多,我不再例舉,需要認真查看說明書,也可以私信我:)。

3、產品的投資標的很重要

結構性存款因為涉及到衍生品,有的掛鉤匯率,有掛鉤股市的,也有的掛鉤商品,挑自己熟悉的標的非常重要。一般客戶對股市、黃金產品相對熟悉一些,而對匯率、利率則瞭解很少。

當然,如果你是專家,也可以跟上趨勢來發財,這樣也很好啊,帶上我哈!

4、分辨真結構和假結構

什麼是假結構?其實就是銀行為了獲取客戶,給出了一個非常容易判斷結果的產品,讓客戶獲得較高的收益。

如果不能承受這個風險,那隻能證明你不適合買結構性存款,還是去做儲蓄存款吧,買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也比買結構性存款適合你。這才是真理!

最後,結構性存款不像存款一樣在急需時,可以提前支取,結構性存款無法提前支取,這一點不要記錯了噢!

最後,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多多關注!

杉姐說理財


杉姐說理財


結構性存款屬於銀行的一般性存款,而非理財產品。但卻是資管新規實施後,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的最佳替代。近段時間以來,成為各大銀行推出的最為火爆的投資方式之一。


結構性存款到底是什麼呢?

結構性存款,指的是商業銀行以客戶的存款作為本金,掛鉤利率、匯率、股票指數、商品價格等金融市場的衍生指標,根據所有掛鉤指數的具體市場表現,而獲得高於銀行定期存款收益的存款產品。

結構性存款,本質上屬於保本不保息,因此其本金百分之百的安全。也就是說在本金安全的情況下,可以在承受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較高的浮動收益,可見結構性存款的收益並非是一成不變的。

另外,結構性存款的利率普遍高於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就拿1年期銀行存款利率來說,大多數商業銀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最為2.25%左右,而結構性存款利率則高達5.0%以上。

大家都知道,資管新規實施後,銀行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被打破,而結構性存款是計入銀行表內的一般性存款,非常符合普通投資者的理財要求。只是結構性存款的起投門檻要高於銀行定期存款,一般都是在5萬元以上。


東震木


結構性存款被外資銀行引進中國銀行業已經有十來年,但是火爆起來還是這兩年的事。主要原因是在於我國金融業的市場化改革,監管要求打破資管產品的剛性兌付,不再對銀行理財產品兜底,投資者要自擔風險、自負盈虧。因此,在保本型的理財產品退出市場後,結構性存款就被銀行迅速推出來補了這個缺。但是關於其到底是定期存款還是理財產品存在爭議。個人認為,它還是屬於存款的,只是不是傳統存款,而是屬於創新型存款產品。

結構性存款是在銀行存款的基礎上加上一定比例的金融衍生品(掛鉤利率、匯率、股指等)組成的,目前普遍的都是存款佔比90%以上,而這部分存款納入銀行表內核算,因此仍然享受存款保險保障。而由於掛鉤衍生品的部分佔比不超10%,因而其真正的風險是非常有限的。當然,理論上還是存在虧本的可能性的。

但是過去兩年,由於銀行將衍生品部分設置了虛假的交易對手或者為根本不可能執行的行權條件,真正觸發風險的概率極低。因此,儘管結構性存款實行的是浮動利率,但是實際上都是按上限利率兌付的,成為了事實上的固定收益產品和高息攬存工具,因而被市場認為是繼保本型理財產品之後的最佳替代品。由於存在違規套利,可能引發金融風險,並有違“打破剛兌”的市場化改革方向,監管在2019年10月份叫停了此種假結構性存款,並給出了一年整改期。

而真結構性存款的產品結構不會變,變的只是衍生品部分會有真實交易,因此衍生品部分的收益會有變成0的可能性,因而整隻結構性產品的利率就有可能只能達到下限,而只有衍生品部分實現了預期收益,整隻結構性存款才會按上限利率兌付給儲戶。也就是說,儲戶會承受真正的浮動利率風險。

但從產品風險評級來說,這一款產品仍屬於R2,和餘額寶(貨幣基金)差不多,適合風險承受能力在謹慎型以上的客戶選擇。只有那些極度保守,不能接受本金有任何損失的不能選擇此類產品。所以,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結構性存款仍是一款比較安全的存款產品。


獨孤求白先森


近來,結構性存款再次受到關注。

究其原因:一是招商銀行在2017年末發行多款面向個人的人民幣結構性存款產品,保本且4%以上預期利息吸引了不少投資者。二是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發佈後,業內普遍認為結構性存款將是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的替代品,未來結構性存款或將出現大規模增長。

所謂結構性存款,是指投資者將合法持有的人民幣或外幣資金存入銀行,銀行通過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於遠期、掉期、期權或期貨等),從而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條件下獲得較高預期利息的存款類產品。從已發行的產品來看,現有結構性存款產品都是保本型的,比如招行當前在售多款結構性存款產品。

目前銀行大多向機構客戶發售結構性存款產品,而面向個人發行結構性存款的銀行並不多。除了上述的招商銀行,南京銀行曾在2017年發行三期外幣個人結構性存款產品。

結構性存款與普通定期存款的區別

保本型的結構性存款的本金是納入存款保險範圍的,所以其本質上屬於存款。但結構性存款與定期存款又有較大的差別:

1、保本型的結構性存款僅有本金納入存款保險範圍,其預期利息是不能保證的。因為結構性存款利息是浮動的,最終要看掛鉤標的物的價格表現。而定期存款本金和利息都是納入存款保險範圍的。定期存款利息一般是固定的,按照銀行的掛牌存款利率執行。

2、由於結構性存款的利息浮動且承擔了一定的風險,因此其預期利息一般高於同期限的銀行存款利率。

3、結構性存款一般有認購期,需要到起息日才能起息,而定期存款則是當日起息。

4、結構性存款一般是銀行和客戶均無權提前終止存款的,而定期存款客戶有權提前終止存款。不過,也有的銀行規定銀行有權提前終止結構性存款。

結構性存款與銀行理財的區別

結構性存款與結構性理財產品名字相近,有的銀行常把結構性存款放在理財產品版塊中展示和銷售,因此容易混淆。

以招商銀行為例,其既有結構性存款業務,又發行結構性理財產品。“招商銀行掛鉤黃金兩層區間三個月結構性存款”就是結構性存款,而“招商銀行焦點聯動系列之中證500指數表現聯動(中證500指數看漲自動贖回型)非保本理財產品”則是結構性理財產品。

又如中國光大銀行陽光理財安存寶2018年1月第五期產品,自稱是內嵌金融衍生工具的人民幣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雖然有“存款”兩字,但屬於結構性理財產品。

結構性存款與結構性理財產品有以下區別:

1、結構性存款是銀行的存款類業務,結構性理財產品是理財,後者屬於銀行的資管產品。從產品說明書內容來看,結構性存款將獲得的是預期利息,而結構性理財產品是預期收益率。

2、結構性存款本金投向的是銀行存款,而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本金一般投向了低風險固定收益類資產(也有投向定期存款的,比如光大銀行的安存寶),後者本金和預期收益都不在存款保險範圍內。

3、結構性存款一般是保本的,而結構性理財產品既有保本型又有非保本型的。按照資管新規的徵求意見稿,保本型的銀行理財產品(包括保本型結構性理財產品)將退出資管市場,未來老百姓要想買保本理財怎麼辦?結構性存款或許是很好的替代品。

綜上所述,結構性存款的本金安全且有較高的預期利息,可以作為保守型投資者的選擇之一。不過由於結構性存款易與結構性理財混淆,因此投資者在選擇結構性存款時一定要向銀行確認產品是否保本,是存款還是理財產品。


【物語最近在更新系列視頻“記錄自己外匯10萬美金實盤翻倉100萬目標”,滿滿的乾貨,感興趣可以關注我,共同學習,研判後市!】


水形物語ll


相信自2018年以來,不少人都有聽過“結構性存款”這五個字,那麼這結構性存款又是什麼呢?它到底是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銀行定期?還是它也一款理財產品?嚴格來說,結構性存款介於兩者之間,它既不屬於存款,但也不能算理財。

結構性存款的定義

2019年10月18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銀保監辦發【2019】204號)對結構性存款進行了明確定義了:結構性存款是指商業銀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者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相應的收益。

它本身算是一種存款,但是又與我們普通的存款不一樣,因為它嵌套了金融衍生品,或許有人不理解結構性存款是如何運作的,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分析。

案例:張教授屬於風險厭惡者,一直以來都是購買銀行的保本理財產品,但是自2018年資產新規落地之後,銀行不再發行新的保本理財產品,一時間張教授的投資渠道直接被關閉,這時候銀行的工作人員向張教授推薦了結構性存款,承諾可以保證張教授的本金絕對安全,同時收益大概率會超過同期的定期存款。張教授因此購買了1000萬元的結構性存款,那銀行如何操作的呢?銀行將其中的981萬元用於存放在一年期的定期裡,利率為1.95%,剩餘的19萬元由於投資市面上的高風險產品,比如金融衍生品。

一年後981萬元定期的本息合計:981萬元*(1+1.95%)=1000.13萬元,也就說無論另外19萬元的投資是賺還是虧,張教授這1000萬元的本金安全肯定沒有問題,如果19萬元的高風險投資盈利了,比如變為45萬元,那麼張教授這筆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率就達到了4.5%,遠遠高於單純存在銀行的1.95%定期利率。

通過上述案例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結構性存款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其中:(1)定期存款這部分(如上述的981萬元)跟我們傳統的普通定期一樣,保本保息,這部分資金仍然受到《存款保險條例保障》,安全性無虞;(2)另外的高風險投資部分(如上述的19萬元),這個非定期,屬於風險投資,存在較大的風險,不保本也不保息,這部分類似於理財。所以說結構性存款既不能算存款,也不能算理財,它是介於兩者之間的。

結構性存款就是保本的?

這個是錯誤的,雖然說目前商業銀行發行的結構性存款大部分都是保本型結構性存款(用於替代保本理財退出的市場),但並非說結構性存款就一定是保本的,結構性存款能否保本,問題的關鍵在於商業銀行用於定存的資金佔比,如果定存佔比過低,那麼就不是保本型結構性存款了(如上述張教授的案例,假設銀行的用於定存的金額低於981萬元,那麼只要一年期的利率低於1.95%,就不能稱之為保本結構性存款)。所以銀行中的結構性存款也是有風險分類的,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風險承受範圍之內的結構性存款,而不能盲目的只看利息。


鯉行者


不請自來。結構性存款是屬於一般性存款,屬於存款的一種。

結構性存款是指商業銀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者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相應收益的產品。


上面就是結構性存款的官方定義,可以簡單的理解為:


結構性存款 = 基礎存款 + 金融衍生品


2018年9月28日銀保監會制定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其中明確寫明:結構性存款本金納入表內核算,按照存款管理,並繳納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費,50萬內受到存款保險條例保護。


但是,結構性存款的利率上限並不能夠100%到手。結構性存款的利率都有都設有上下限,例如2.4%-4.5%,具體能有拿到多少的利率,和結構性存款到期日所掛鉤的金融產品指標有關,達到領取上限,沒有達到領取下限。


綜上所述,結構性存款是屬於一般性存款,屬於存款的一種,但是保本不保息。


小黑看財經


結構性存款本質上是理財產品而非存款,因名稱裡帶“存款”兩字有誤導性,銀監會已經不讓銀行使用這個說法了,銀行一般換稱之為保本/部分保本結構性投資產品。


簡單來說是將投資資金結構化處理,也就是將投資人用於出借的資金分成兩部分,大部分當作銀行存款存起來;小部分用於投資金融衍生品,如指數、匯率、黃金等。這就使得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率不僅與存款利率掛鉤,還與這些資產價格在觀察期內的走勢有關。


總的來說,如果投資者不想冒太大的風險,又覺得定期存款收益太低的話,那麼是可以選擇結構性存款的。而想追求更高收益的話,結構性存款就不太適合了。


局思想佈局思維


是一種特殊的存款。

2018年資管新規來了,理財不允許保本保息,並且要淨值化……!簡單說就是把理財搞成基金樣子,公佈淨值…………因此理財全面速凍,老百姓不再理財了………畢竟中國老百姓都想保本保息,高收益。

這時候結構性存款來了!

結構性存款也可稱為收益增值產品( Yield Enhancement Products),是運用利率、匯率產品與傳統的存款業務相結合的一種創新存款。該產品適合於對收益要求較高,對外匯匯率及利率走勢有一定認識,並有能力承擔一定風險的客戶。結構性存款通常是本金100%保護,客戶所承擔的風險只是利息可能發生損失,而本金不會有任何損失。結構性存款的流動性較差,客戶在結構性存款期間不得提前支取本金。

結構性存款就是這麼一種介於存款和理財之間的產品。有起存金額,利率較高5%以上,有小概率會造成利率損失…………這種產品很快填補了理財產品的市場,發展很快。

這會有專家又呼籲要去規範和整改結構性存款市場。……………飛刀就說了,中國老百姓就需要保本,收益年5%左右的安全儲蓄類產品………你把理財淨值化了……就會出來結構性存款………你把結構性存款整改了……一定還會出來一個新產品……市場需求客觀存在的!

以前有人提出,禁菸很簡單,只要不讓生產,不讓銷售不就可以了?實際上……只要有癮君子在,沒有了香菸,無非又有其他東西替代香菸。……因此簡單的禁止生產香菸,不能解決問題。(也有人說香菸稅收多)


飛刀47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