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抗疫”效果很好的方剂,到底是什么方?

扒一扒,“抗疫”效果很好的方剂,到底是什么方?


扒一扒,“抗疫”效果很好的方剂,到底是什么方?


扒一扒,“抗疫”效果很好的方剂,到底是什么方?


扒一扒这个有效率达90以上的清肺排毒汤的组成方剂:麻杏石甘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射干麻黄汤+四逆散+苓桂术甘汤+陈皮藿香汤。

1.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解表剂——痰热蕴肺。伤寒大家曹颖甫常用其治疗热实。他认为麻黄汤证(寒实)和麻杏石甘汤证(热实)的喘皆为肺闭,但原因不同。人健康时,肺部寒温调匀,启闔合度。受寒,则闭(麻黄汤证);受热,亦闭(麻杏石甘汤证)。闭者,当开,均以麻杏开之,甘草和之,而以桂枝、石膏分别各治其原。这就是二者仅差一味药,却主治大相径庭。

2.五苓散:(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伤寒杂病论》———祛湿剂——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伤寒大家陈瑞春常用其治疗小儿遗尿、尿路感染、老年夜尿频多、前列腺肥大、肾炎水肿等。我曾用原方加减治疗一例老年人,前列腺肥大、尿路感染、尿道刺激征明显伴发热的患者,未用抗生素,两剂尿路刺激征明显缓解,热退。

3.小柴胡汤:(柴胡、半夏、甘草、黄芩、生姜、人参、大枣)减人参、大枣。———《伤寒杂病论》———和解剂———邪入少阳,寒热往来。什么是寒热往来?是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的一种热型,其热时自热而不觉寒,其寒时自寒而不觉热。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弛张热、波状热、稽留热,表现是寒战、高热,多见于败血症,多由于胆系感染、尿路感染等疾病或者某些传染性疾病如疟疾等的发热阶段。《伤寒论》230条中有一句诠释小柴胡汤作用机理非常著名的话:“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因此,小柴胡汤是使病邪透达于外,阻断病邪内陷入里,因此它是和解退热之剂,而不是发汗解表之剂。

4.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大枣、半夏、五味子)减五味子、大枣———《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金匮要略》———祛痰剂———温肺化饮,下气祛痰。射干,尤长于清痰开结,利咽喉,把结在喉咙里的痰消掉,去掉五味子,是因为咳嗽有痰,不能用五味子。射干麻黄汤,注重于平喘,咳而上气。《金匮要略》大家连建伟教授,治疗咳嗽、喉中痰多,即“咳嗽上气,喉中水鸡声”用射干麻黄汤加减,往往3付见效。

5.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减芍药。———《伤寒杂病论》———和解剂———透邪解郁,疏肝理脾。治疗“阳郁不宣,四肢不温”之证。实际上,四逆散加味活血化瘀药,治疗软组织挫伤,安全又有效。

6.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金匮要略》———祛湿剂———温阳化饮,健脾利湿———常用于治疗眩晕,痰饮。很多医家用其加减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和耳石症,疗效很好。

7.陈皮藿香汤———《医学从众录》,清•陈修园编撰的论治内科杂病的医书。———伤暑急暴,霍乱吐泻。

藿香——辛温芳香,喜水,生在水湿之地,喜水的植物多能利湿。因此,藿香不仅可以解表,还可以和中化湿。

清•叶天士(四大温病学家之一)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九窍不和,皆属胃病”。而陈皮,就是这味治胃的药,它既可以和胃止呕,又可以降逆止呃,是治疗胃病的常用药。

8.最后剩一味药——山药。山药,得土气之冲和,是养脾阴的药,入肺、脾、肾三经。山药属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所以能入肾,同时有些涩味,又可固涩。

以上的古方共同组成了2020“抗疫”的“清肺排毒汤”,所以张仲景提出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是学习中医的唯一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