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壯士斷腕,揮淚斬馬謖,真的很難嗎?為何?

知之甘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諸葛亮斬馬謖,真的是很難,因為馬謖是自己好朋友馬良的親弟弟,並且馬謖這個人是諸葛亮的嫡系幕僚,是諸葛亮主要培養的苗子之一,他現在斬了馬謖,等於自斷一臂,諸葛亮心裡比誰都難受。所以下這種決定是很難很難的。

現在筆者將通過還原歷史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場景


第一,馬謖是馬良的弟弟,馬良和諸葛亮是好友,諸葛亮因此愛屋及烏。

首先馬謖是蜀漢侍中馬良的親弟弟,馬謖有五個兄弟,馬謖是老小,他們五兄弟在他們當地小有名氣,被當地人常常稱讚為人中俊傑。

《三國志·卷三十九·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馬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人也。兄弟五人,並有才名,鄉里為之諺曰:“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其次,由於馬良和諸葛亮是好友,並且馬良這個人為人謙虛,也有能力,因此諸葛亮對馬氏五兄弟都有著先天的好感,因此愛屋及烏的對馬謖也是甚是喜愛。所以將馬謖一直帶在身邊,等到馬良在夷陵之戰中不幸離世後,諸葛亮因為痛惜好友的離世,所以更加的對馬謖好,把馬謖當為親弟弟一樣看待。

所以等到街亭兵敗後,要處理馬謖的時候,諸葛亮是很痛苦的,一是因為處理馬謖的話感覺對不起馬良,二是,因為諸葛亮也是人,也有情感的,日新月異的接觸,他和馬謖的感情就已經如同了親兄弟。現在要處決馬謖,諸葛亮痛心疾首。

諸葛亮的好友馬良(上圖),馬良之弟馬謖(下圖)


第二,馬謖是諸葛亮的嫡系手下,是重點培養的重要謀士.

首先馬家兄弟來自荊州赫赫有名的大家族,而當時的蜀國人馬分為益州本地的官僚勢力和荊州的本土人馬,諸葛亮為了平衡雙方勢力必須在扶植起一個勢力,作為自己的嫡系,而這個人就是馬謖.

其次,馬謖作為文官出身,對政務也有自己的一知半解,所以諸葛亮喜歡帶著他討論這些政務.就這樣,馬謖天天耳渲目染諸葛亮的治國理念,自己的理論知識突飛猛擊,諸葛亮看到眼裡,更加下定決心要培養馬謖,就這樣馬謖成了諸葛亮的左膀右臂.

但這次,諸葛亮把一個關係北伐全局命運的街亭,交到了馬謖的手上,屬實託大,因為在諸葛亮身邊,馬謖只是學到了理論知識,沒有實際應用,導致馬謖只知道按理論排兵佈陣,不知道打仗應該懂得機變.導致兵敗街亭,馬謖的兵敗把諸葛亮的北伐計劃給破壞了,還把諸葛亮後續的人事安排也給打亂了,本來他想後期讓馬謖挑大樑.這次兵敗以後,馬謖永遠沒有機會了.

諸葛亮本來想馬謖以後挑大樑,看來沒機會了。


第三,馬謖曾經給予諸葛亮正確的建議,也是有功之臣,諸葛亮念及功勞,有點左右為難。

首先諸葛亮為什麼敢於讓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守衛街亭那,就因為在諸葛亮在平定南蠻的叛亂的時候,馬謖獻策,使的諸葛亮平定了南蠻之亂,至此使諸葛亮對馬謖另眼相看。主要事例如下:

諸葛亮率軍討伐雍闓和蠻王孟獲的叛亂,馬謖在送行前,建議諸葛亮對少數名族實行王道,希望諸葛亮南征應該以“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用仁義來感化這些少數名族。

馬謖的策略分析,和諸葛亮的不謀而合,這讓諸葛亮看到馬謖確實是一個良才,對政治戰略分析的還是十分清晰,就這樣,馬謖在諸葛亮心中的地位更加重要的了,因此諸葛亮才會冒失的取派馬謖守衛街亭,導致兵敗。

馬謖因為獻策的成功,使的諸葛亮平定了南蠻之亂,應記一功,但是因為街亭失敗,致使北伐失敗,諸葛亮想通過這件事情來保馬謖,也是無能為力。

<strong>

諸葛亮平定南蠻之亂,裡面也有馬謖的功勞。


第四,諸葛亮後悔沒有聽劉備的臨終遺言,懊悔自己沒有聽,平白斷送了馬謖的性命。

首先蜀漢先主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安排好了後劉備時代的人事佈局,也囑託了幾件重要的事情,一件事情就是專門針對馬謖說的,說馬謖這個人:“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但是諸葛亮卻沒有聽,還是繼續重用馬謖。

《三國志·卷三十九·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馬謖)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其次,劉備作為一代梟雄,和曹操比謀術,他分分鐘鐘被碾壓,但是劉備有曹操不具備的能力,就是眼尖,瞭解人性,這也是他多次能夠從險境逢凶化吉的原因。所以他對馬謖的判斷是正確的,馬謖失街亭,和劉備的遺言相互印證了。

因此,諸葛亮感覺對不住自己的主公,辜負了他的臨終遺言,他也覺得對不住人家馬謖,馬謖是被自己趕鴨子上架。這場悲劇的始作俑者其實就是諸葛亮。所以諸葛亮痛哭不已,一直在懊悔自己。

<strong>

劉備臨終勸誡諸葛亮不可重用馬謖(上圖),諸葛亮懊悔自己辜負了劉備的遺言和斷送了馬謖的性命。


第五,諸葛亮的“事必躬親",白白斷送了馬謖的性命,後續全力培養姜維,讓姜維有機會歷練,也是彌補了自己的過失。

諸葛亮不聽劉備的臨終勸告,難道只是自己用人上面的過失嗎?不是,諸葛亮在領導方面上是有致命缺陷的,他事必躬親,即使很小的事情,也不願放手,不願去鍛鍊新人,比如對馬謖來說,諸葛亮完全可以在一些無關大局的戰鬥中讓馬謖上,諸葛亮沒有這麼做,而在街亭一戰中,諸葛亮又心存僥倖,終於葬送大局,這就好比一個嬰兒,你不讓他學會走路,直接讓他上來就跑,他能不摔倒嗎?所以這場悲劇,諸葛亮難辭其咎。

這也就是為什麼諸葛亮在處理完馬謖的事情後,緊接著向劉禪寫了一封奏章,檢討自己的過失,彈劾自己,請求降職三級的原因,諸葛亮心裡知道主要的過錯在自己身上,但是因為自己是主帥,多少礙於面子,只能用這種方法來舒緩心中的壓力。

所以,諸葛亮後期會全力輔導姜維,一是害怕馬謖的事情再次上演,二也是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

諸葛亮全力培養姜維,彌補馬謖之死的過失。


綜上所述,諸葛亮因為馬謖失街亭,在對於的馬謖是殺是留的問題上,猶豫不決,畢竟馬謖乃故人之弟,又是自己的嫡系幕僚,殺之於心不忍,但是因為軍法重於泰山,不殺不足以平軍心,因此,諸葛亮含淚將馬謖明正典刑。


向日葵愛歷史


我是金全有,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三國演義》中馬謖失街亭,導致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面對馬謖的失誤,諸葛亮雖然斬了馬謖,但這個決心不好下,站在諸葛亮的立場,真的很難。

一、頭可斷,情難斷

馬謖與諸葛亮的關係非同一般。

1、父子情。馬謖的哥哥馬良和諸葛亮是結拜兄弟,馬良稱諸葛亮為“尊兄”,馬良在夷陵之戰犧牲後,諸葛亮十分痛心,馬良一家兄弟五人,馬謖為馬氏五兄弟中最小的一個。馬良犧牲後,諸葛亮把馬謖當作自己的兒子呵護。馬謖也曾說過:“明公視謖為子,稷視明公為父。”馬謖被殺前,請求託孤給諸葛亮,馬謖被殺後,諸葛亮對其子女視同已出,關心備至。顯示出他們二人確實不一般的關係。

2、知遇情。由於馬謖熟讀兵書,好議軍事,並任參軍一職,因此經常伴隨諸葛亮左右,在姜維沒有投漢以前,諸葛亮當時身邊文官不多,而能和他談論軍事的更少,《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記載只有馬謖一人經常和諸葛亮談軍事到天明。一個領導能和一名部屬經常相談,如果是話不投機,那一定談不下去,能經常談到天亮說明相談甚歡,長期以往,兩人的感情自然不一般,如何不是上下級關係, 一定雙方會成為知己,如果是上下級關係,作為上級一定會喜歡這個部下,而作為下級就會產生知遇之恩。諸葛亮和馬謖的心態此時應該就是這種情況。

3、同鄉情。馬謖是襄陽宜城人,諸葛亮雖是山東人,但14歲後隨叔父進入荊襄之地,所以和馬謖也算是半個老鄉,在蜀漢政權裡,當時分成三大派別,為了遏制本土派,對荊襄系的官員諸葛亮是重點扶持的,象蔣琬、費偉等人都被按排在重要崗位,處於蜀漢集團的上層。而馬謖也屬荊襄派,所以諸葛亮自然也要扶持。在第一次北伐時,當時有久經沙場的老將魏延、吳壹等人,而諸葛亮違背眾人意見提拔馬謖,任命馬謖為先鋒,統領各軍前行,由此可見諸葛亮對馬謖的器重。

————馬謖與王平去街亭

二、頸可斷,才難找

馬謖失了街亭,被後人冠上紙上談兵標籤。這個評價其實並不準確。馬謖不是一個庸人,自身是有才華的。馬謖只不過在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做了一件錯誤的事,如果他不要求去帶兵,繼續做好他的參軍一職,想必他還會有更好的前途。

1、有戰略眼光。北伐之前,南中孟獲造反,諸葛亮出發前,徵求過馬謖的意見,馬謖提出“攻心為上。”與諸葛亮的想法不謀而合,深得諸葛亮的讚賞,從此,馬謖再也沒有離開過諸葛亮身邊,也為諸葛亮出了不少好點子。

2、能拾遺補缺。眾人拾柴火焰高。諸葛亮儘管很突出,但總有缺失的地方。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而馬謖能經常給諸葛亮補漏。比如:曹魏讓司馬懿復出,使諸葛亮感到對伐魏增加了困難,馬謖及時獻出離間計,讓人在長安到處造謠說司馬懿有反魏之心,弄得魏主心懷狐疑,罷免了司馬懿的軍職,為蜀漢伐魏掃除了一大障礙。

3、名望出眾。馬謖兄弟五人,在當地俱有才名。蔣琬稱他為“智計之士”。一開始跟隨劉備入川,曾任綿竹、成都令、越太守,在當時蜀漢同僚當中屬佼佼者,後被諸葛亮看中用為參軍。馬謖在每一地方任職,都受到百姓的擁戴。馬謖被處斬時,蔣琬曾為他向諸葛亮求情,去刑場路上,沿途數萬百姓為他流淚不已。

——————馬謖離間司馬懿和魏主

三、殺馬謖,正軍紀

1、馬謖違背了作戰計劃。諸葛亮在馬謖出發前交待要依要衝建立柵欄阻擋魏兵。馬謖出發前答應得好好的,可到了現地後,馬上就把諸葛亮的要求置之腦後。導致整個街亭戰事失利。

2、殺馬謖正軍紀。有錯必糾,有罪必懲。一個大的軍事行動過後必須要兌現賞罰承諾,諸葛亮是崇尚法治的政治家,在治理益州時法律定得很嚴,當時法正曾問過諸葛亮是不是太嚴了,諸葛亮說,漢朝之所以衰敗就是因為法治太寬。益州的治理證明了諸葛亮的決策是正確的。那麼對軍隊的管理則更是要嚴上加嚴,況且馬謖是立了軍令狀的,不殺馬謖不能嚴肅軍紀。

四、殺馬謖,按眾心

蜀漢政權在劉備手裡經歷了兩次大的劫難。一次是關羽的荊州之敗,丟掉了蜀漢一州六郡,損失兵馬近十萬人。第二次就是夷陵之戰,幾十萬人馬灰飛煙滅,劉備自己也亡故,五虎上將只剩趙雲一個,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年事已七旬,當時諸葛亮跌足說道:蜀漢氣數已盡矣。這兩次劫難使蜀漢元氣大傷,開始向下衰落。劉備去世後,憑藉他的威望建立的蜀漢政權進入風雨飄搖時期,好幾個地區出現反叛的現象。面對這麼一個爛攤子,諸葛亮此時也是焦頭爛額,經過五年的治理,才把蜀漢重新納入正軌,並可以出兵進行北伐。這五年的治理我們可以想象到絕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其中的艱難不亞於一場戰役的勝利。

————馬謖被斬

1、街亭失敗的損失必須要有人來負責。第一次北伐是蜀漢恢復元氣後的第一場大戰,諸葛亮也是做足了準備,兵員、物資也是自徵東吳以來最大的一次,益州地處偏僻,雖特產較豐,但人口太少,可動員的兵員有限,一旦戰爭暴發勢必將會影響到益州的方方面面,人民的生活必然受到影響,地方經濟秩序也要為戰爭讓路。如果戰爭打勝了,眾人沒有話說,一旦失敗必然會出現四面八方一片抱怨和指責之聲,而偏偏這場戰鬥由良好的開頭變成失敗,一大批青壯年在戰爭中死去,許多物資受到損失,戰役歸來川中許多老百姓家中又添新墳,這對於諸葛亮的統治地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史書上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等同於蜀漢前兩次劫難,有人把它歸為第三次大災難。所以這麼大的事必須要有人負責,因此殺馬謖就是必然的了。

2、必須要堵住眾人之口。馬謖去街亭是諸葛亮同意的,而且當眾人認為應該讓魏延等久經沙場的老將擔任先鋒的時候,諸葛亮拒絕了眾人提議,硬是提拔馬謖這個菜鳥擔當重任。在用馬謖的問題上諸葛亮有任人唯親的嫌疑,如果不殺馬謖便為自己坐實了口實,只有殺了馬謖才能保持自己大公無私的形象,當然諸葛亮是不會任人唯親的,但情緒是能夠影響一個人的決策的,這一點已經為現代管理學所證明。

3、北伐失敗的後果很嚴重。本來蜀漢經過夷陵之戰,元氣大傷,曹魏集團認為蜀漢已經無力對他們構成威脅了,所以對邊境的防守很鬆。這一次諸葛亮出師北伐,最初的勝利讓曹魏集團上下震動,他們沒想到蜀漢還有能力進攻。從此,曹魏加緊了對蜀漢的防備,諸葛亮自第一次北伐以後,再也沒有取得超過第一次北伐的戰績。相反,曹魏卻開始準備消除蜀漢這個心頭大患。從國力上看,本來就是魏強蜀弱,這樣一來諸葛亮要想完成劉備遺願,興復漢室,克復中原基本就沒有可能了,這也是諸葛亮六出祁山不勝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所以諸葛亮殺馬謖心情是複雜的,下決心殺馬謖是難的,某種情況也是迫不得已的,究竟諸葛亮當時心情如何,我們後人是無從知曉的,也只能從史料上進行推測。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金全有


在《三國演義》中,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堪稱全書最精彩的故事之一。在這個故事裡,諸葛亮任用馬謖防守街亭,可是馬謖驕傲自大不聽諸葛亮吩咐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為嚴明軍紀,揮淚斬馬謖,這歷來就被認為是諸葛亮公正無私,執法嚴明的體現。可是卻很少有人關注諸葛亮為何一定要殺掉馬謖,這背後究竟有何難言之隱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馬謖是一個怎樣的人。

馬謖字幼常,是荊州人氏。馬家兄弟五人都並有才名,而馬謖的四哥馬良則是最為出眾的,由於馬氏兄弟的字都有一個常字,故而當時也有“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說法,馬良的眉毛中有白毛,所以這句話是在讚揚馬良。諸葛亮少年時避亂荊州,與馬良馬謖兄弟相識,並結為好友。後來諸葛亮出山,馬良馬謖兄弟也相繼追隨並輔佐劉備。

蜀後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為實現統一大業,發動了首次北伐曹魏的戰爭,在此次戰爭中,諸葛亮委任馬謖為參軍防守街亭,可是馬謖自恃熟讀兵書,違背諸葛亮的節度,舍水上山,舉動失宜,大敗於張郃,街亭失守。在羅貫中筆下馬謖是戰敗後自縛請罪並被諸葛亮斬首示眾的,可這深入人心的一幕卻並非史實。

據《三國志·向朗傳》記載:“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從這條記載可以看出馬謖兵敗之後並沒有自首,而是選擇逃跑,向朗知情不舉,被免官。可是據《三國志·馬謖傳》記載:“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看來馬謖並沒有被斬首示眾,而是死在獄中。然而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戮謖以謝眾。”這就奇怪了,同一本書《三國志》,同一個作者陳壽,可是關於馬謖的結局卻為何有三種不同的記載。其實這看似矛盾的記載卻並不矛盾,讓我們嘗試回到千年前的那個戰場去還原一個最真實的歷史。

當時的情況應該是這樣:馬謖戰敗之後害怕受到處罰,於是選擇了逃跑,向朗與馬謖關係友善,所以隱瞞了這件事,後來馬謖被捉住並關到監獄,諸葛亮給馬謖判了死刑,可是還沒等到行刑,馬謖就在獄中去世了。這就是馬謖之死的全部經過,與《三國演義》描述的可謂是大相徑庭。那麼諸葛亮為何一定要任用馬謖呢?蜀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病危,臨終之前在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時曾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看來劉備確實很有識人之明,可是奇怪的是以諸葛亮的明智怎會將劉備的囑咐拋諸腦後呢?據《三國志·馬謖傳》記載:“亮違眾拔謖。”看來諸葛亮破格任用馬謖是遭到反對,違背眾人意願的。

當時所有人都認為鎮守街亭最合適的人選是魏延和吳懿二人,可是諸葛亮卻偏偏選擇了從未上過戰場的馬謖去鎮守街亭,這又是為何呢?在我看來,一向公正無私的諸葛亮破格任用馬謖可能是這位賢相一生中唯一一次動用了私心,為什麼這麼說呢?前面講過馬謖是馬家最小的兒子,他的四哥馬良跟諸葛亮的關係非常的好,諸葛亮年長馬良六歲,馬良曾在信中稱呼諸葛亮為尊兄,以此推測二人應為結拜兄弟。再加上馬良此人才智過人,輔佐劉備建言獻策,安定荊州。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東征伐吳,為關羽報仇,馬良隨軍,可是劉備在夷陵被陸遜用火攻打得大敗,倉皇逃往白帝城養病。馬良在此役中不幸遇害,年僅三十六歲。馬良英年早逝對於一國之相諸葛亮來說是非常沉重的打擊,想必在那些日子諸葛亮的內心是痛苦的,他為沒有照顧好這個弟弟感到深深的自責與愧疚。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看待馬良唯一的弟弟馬謖自然就多了些關懷與疼愛。從私心講,諸葛亮希望馬謖能夠建功立業,能夠對得起馬良的在天之靈,諸葛亮相信自己更瞭解馬謖,所以在首次北伐中諸葛亮不顧眾人意願提拔馬謖,他相信馬謖可以勝任。這位一生都公而忘私的丞相此時此刻終於忍不住動了一絲私心,正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諸葛亮畢竟不是神,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會有情感,會有喜怒哀樂。作為千年之後的人,我們可以說他用人失誤,一時不察,但卻不能非議他,因為這個決定是可以理解的,是諸葛亮作為一個人的正常決定,這無可厚非。可是馬謖卻辜負了諸葛亮的厚望,他自恃熟讀兵書,不聽副將王平的苦苦相勸,執意上山紮營,結果魏軍圍山放火,蜀軍大敗。那麼馬謖戰敗之後是否一定要被處死呢?答案是未必。

正所謂勝敗乃兵家常事,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如果每個將軍打了敗仗都要處死的話,那以後誰還會去打仗。馬謖戰敗也可以選擇其他的懲罰方式,例如貶官,杖刑,或軍前戴罪立功。蜀國本來就人才稀少,沒必要打一次敗仗就處以極刑,那諸葛亮對此是何種態度呢,他想不想處死馬謖?我的答案是諸葛亮根本就不想殺馬謖,那麼有什麼證據呢?哭就是證據,如果諸葛亮真的認為馬謖十惡不赦,理當處斬,那他就不會幾次三番痛哭流涕了!那麼諸葛亮為何捨不得殺馬謖,我認為有三個原因:第一,馬謖是親信,前面說過由於馬良早逝,諸葛亮對待馬謖格外關懷。馬謖在獄中臨終之前曾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原文是:“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薊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意思就是說丞相對我就像是對待兒子一樣,我對丞相就像是對待父親一樣,我自知犯了死罪,希望丞相能秉公執法,不要因為我破壞了軍紀,在我死後善待我的兒子,那我就死而無憾了。很多人認為父子的這個比喻不太恰當,因為諸葛亮只年長馬謖九歲,可在古代是長兄如父,諸葛亮對於馬謖應該是如父的長兄,這是親信,所以於情諸葛亮不想殺他。

第二,馬謖確實才器過人,好論軍紀,是個人才。據《三國志·馬謖傳》記載:“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試想諸葛亮諸事纏身,公務繁忙,基本沒有什麼時間去聊天,可是每次都能跟馬謖從白天談到晚上,說明馬謖一定有非常過人的見解,諸葛亮才會經常跟他商討軍機,自晝達夜。蜀建興三年(公元225年),少數民族叛亂,諸葛亮親自率眾南征,馬謖出城數十里相送,並提出了平定南方的十六字方針:“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建議,僅用了半年就平定了南方叛亂,如此看來馬謖也並非是個廢柴,還是有一定才智的,如果處死實在可惜。

第三,馬謖有威望,很多人對這點不甚瞭解,認為馬謖只會誇誇其談,和戰國時紙上談兵的趙括屬於一類人,其實不然,馬謖的本事不是趙括所能比的。那麼馬謖的威望表現在哪裡呢?據《襄陽紀》記載:“謖死,於時十萬之眾為之流涕。”請注意不是諸葛亮一個人為馬謖哭,而是軍中十萬之眾都哭了,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如果馬謖跟趙括是一類人,那麼他不可能在軍中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那些將士更不可能為他的死感到傷心。綜合這三點原因,諸葛亮是捨不得殺馬謖的,那既然馬謖罪不至死,諸葛亮又捨不得殺他,那為何最後一定要將馬謖處死呢,這背後究竟有何難言之隱呢?大家都知道,蜀漢政權是由三大集團構成,分別是荊州集團,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荊州集團就是劉備在荊州的時候招納的賢才,代表人物是諸葛亮、蔣琬;東州集團是跟隨劉焉、劉璋父子入蜀的人,代表人物是李嚴、法正;益州集團則是世代都居住在益州的本土人士,代表人物是黃權、譙周。這三大集團互相牽制,矛盾重重,而諸葛亮作為荊州集團的代表人物又大權在握,蜀漢的三大集團之間的關係就失去了平衡,而是一方強,兩方弱。

在這種情況下,其他兩個集團自然不服,尤其是益州集團跟諸葛亮是面和心不和,他們都在等著諸葛亮出錯,好藉機染指軍權。馬謖作為諸葛亮的親信,兵敗之後如果諸葛亮網開一面,那麼以後他就不好再令行禁止了。在這種關鍵時刻,其他兩大集團都在等著看熱鬧,如果諸葛亮不處死馬謖,那麼以後他們也會爭相效仿,違反軍紀。長此以往,諸葛亮還怎麼帶兵打仗,馬謖是給諸葛亮出了個天大的難題,諸葛亮別無選擇,只能重懲馬謖來嚴明軍紀,表明一視同仁的治軍態度。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戮謖以謝眾。”請注意這裡的‘眾’指的是誰呢?一定不是老百姓,馬謖戰敗,他的生死與百姓何干,所以只有一種解釋,這裡的‘眾’指的是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諸葛亮執掌軍政大權,堅持北伐,可是因為馬謖的關係首次北伐失利,全線敗退,諸葛亮必須要處死馬謖給其他兩大集團一個交代,如此方能穩定軍心民心,做到真正的公開公正公平。基於這個原因,雖然諸葛亮心中不願處死馬謖,可是他卻不得不這樣做。諸葛亮將馬謖判處死刑之後,蔣琬千里迢迢從成都趕到漢中希望阻止這件事情,蔣琬認為國家尚未安定,先殺智謀之士實在可惜。諸葛亮再次痛哭流涕的說道:“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楊幹亂法,魏絳戮其僕。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耶!”試想以諸葛亮當時四十八歲的年齡,官居宰相,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因為馬謖之事屢屢在大庭廣眾之下失聲痛哭,若不是心中萬分不捨與難過,以諸葛亮的沉穩斷不會如此失態。

每當我看書看到此處,都恨不得與武侯同哭。一個人才犯了罪不至死的過失,可是卻不得不將他處死,諸葛亮心中的無奈與悲涼可想而知啊!身為一國丞相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親如手足的兄弟身首異處,可自己卻無可奈何,這該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馬謖死後,諸葛亮對待馬謖的遺孤視若己出。而後諸葛亮為嚴明軍紀上書皇帝劉禪請求免去丞相之位,自貶三等,以儆效尤。

在這篇表文中,諸葛亮承擔了北伐失利的全部責任,由此可以看出他無私耿介的寬廣胸懷。諸葛亮賞罰分明,揮淚處死馬謖是身不由己,迫於無奈,為了國家,為了北伐大計,為了先帝遺願,諸葛亮只有忍痛割愛,自斷臂膀,這種壯士斷腕的做法怎不令人悲痛萬分?難怪《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評價諸葛亮道:“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正是由於諸葛亮的公而忘私,以身作則,才使得蜀國上下都對他無絲毫怨言,他的名字也得以流芳千古而經久不衰。可是又有幾人知曉他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呢?在那無數個難眠之夜,諸葛丞相內心的痛苦與掙扎何人能諒?文及此處,我已然淚溼衣襟,如今雖千載已逝,可我相信諸葛武侯是永遠活在人們心中的,是不朽的!此乃揮淚斬馬稷的不得已之處。也反映了諸葛亮的在律法面前人人平等。








寂寞是傻子


馬謖對蜀國的歷史中有過深遠的影響。他隨劉備來到益州後來還擔任過綿竹縣令、成都縣令以及越砈太守。可以就看得出此人還是有兩把刷子的,並且與丞相的關係如同父子。在諸葛亮去平定西南時還向馬謖討問計策,試想堂堂當朝丞相向一太守討問計策這是得有多看得起他。同時馬謖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政治眼光策略那就是定人心,西南屬地地勢險要人心渙散,他務必請求丞相要西南各大勢力須真心誠服也就有了後面的“七擒七縱”孟獲。

從這可以看出馬謖此人的機智與政治眼光,西南各地是蜀國的大後方不能出任何差池,只有後方的穩定才能居全國之力北伐。那如果馬謖沒有被問斬那諸葛亮也就後繼有人,馬謖也能接替諸葛亮的位置繼續北伐繼而一統天下呢?

我們都知道蜀漢時期特別是白帝城託孤之後蜀國一直沒有找到能替諸葛亮分擔重任的人。直到後面出現的姜維也無法與馬謖相提並論。我們縱觀歷史蜀漢時期能為諸葛亮解憂的人唯有馬謖。在上面的七擒孟獲的例子上就可以看得出來。馬謖的才智、軍事、都是其他人不能比擬的。縱觀諸葛亮的六出岐山中能用之人一次比一次少,五虎將死的也差不多了。像諸葛亮這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更是沒有,唯有馬謖能跟上諸葛亮的腳步。替丞相分擔事務,也不至於丞相過度勞累英年早逝。倘若馬謖並沒有被問斬,那他在經歷過街亭失守的失敗後一定會痛改前非,畢竟馬謖的才智可在大多數人之上,因為這也是他第一次帶兵打仗沒有經驗,但是此役過後給他點處罰,給他點鍛鍊的機會,再加上他獨特的政治眼光,那問鼎中原的是誰還不一定。

再看看曹吳兩國,曹操後代勢力越來越弱,以至於司馬家族的專權,到最後魏變成了晉。如若馬謖沒死他肯定會藉助司馬家與曹魏爭權之時再次北伐,到那時司馬家與曹魏那有餘力來顧及蜀國大軍。前面幾次北伐的失敗是因為司馬家為曹魏賣命,鞍前馬後阻擋住諸葛亮的一次次進攻,但是當司馬家有二心時就不一樣了,司馬家就不會為了曹魏跟蜀過大軍拼個你死我活。到時候蜀國大軍各個擊破。東吳家族此時還在內鬥期間,也是依靠長江天險顧守,等蜀國一統曹魏,東吳還是問題?

當初諸葛亮沒有揮淚斬馬謖可能就是蜀國一統中原,完成劉備的遺願。我們也看不到丞相淚流滿面的畫面了!


古今歷史觀文


確實很難,要不怎麼能揮淚呢。

諸葛亮很後悔,很難辦,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了,街亭的失守,讓諸葛亮的滿心希望,頓時歸零,可與關羽失荊州,劉備大敗夷陵劃等號。

他們把諸葛亮苦心積慮費積攢戰的家底,分分秒秒敗光。後悔呀,諸葛丞相,痛心吶,諸葛丞相,當初劉備特意囑咐自己,馬謖華而不實,沒有大才,不可重用,怎麼都當耳旁風了你?諸葛亮後悔的甚至狠狠咬上自己幾口方能洩憤,唉,都怪自己老眼昏花,識錯人了,諸葛亮想,當初征討孟獲時,你馬謖不是說的頭頭是道嗎?那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心理戰為勝,以短兵相接為下,這些策略和自己的想法都相同嗎?致使七擒孟獲,蠻夷久不敢叛亂,你為參軍,議事能力很強嗎?為什麼實戰就不行了呢?,自己能力不夠,為什麼不聽王平的呢?你要是聽王平一點點意見,也不至於敗得這樣慘,諸葛亮越想越生氣,快把自己氣死暈了,真是該殺,

諸葛亮還很痛心,他痛心的不是殺馬謖,而是他的整個北伐計劃受阻,以後很難再有這樣的機會了,我諸葛亮千算萬算,怎麼到馬謖這失算了?諸葛亮緩過神來,細細一想,自己也有責任,以前多讓他在實戰中鍛鍊鍛就好了,別停留在紙上談兵上,讓他有實戰經驗。

野怪自己也太謹慎了,總是對部下放不開手腳,以致於蜀漢後來的人才越來越少,更糟糕的是,北伐受到了嚴重的挫折,沒有再打下去的必要了,如果街亭不失守,攻打曹魏不是問題,曹魏司馬懿都不是對手,諸葛亮想,現在沒辦法了只有撤兵,重整旗鼓,再次北伐。





孫立國


揮淚斬馬謖。諸葛亮當然是很難受了。不然也不會哭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的行動路線是先西后東。整個作戰方略就是先平定西北,然後再往東平推。大家看看地圖。西北的範圍包括當時的涼州(當時的主要城池有西平,武威,南安姑藏以及酒泉等城池)和雍州(天水,陳倉,安定,長安,武都等主要城池)。雍州和涼州統稱西北。當時的漢中屬於巴蜀地區。諸葛亮率軍北伐。他有幾條路線可供選擇。陳倉道,子午谷,箕谷。斜谷等等。魏延曾獻策出奇兵經子午谷偷襲長安。諸葛亮認為太過於冒險。否決了。而諸葛亮選定的道路是最為安全,最為保險的。諸葛亮讓鄧芝等人在箕谷佯動。疑惑敵人。而他本人率大軍攻打天水。他也怕魏軍的援軍。因為軍事重鎮陳倉在魏軍手裡。諸葛亮先打天水。也只能先打天水。因為只要天水拿下了。涼州跟魏國的聯繫就徹底的切斷了。果然,隨著天水的陷落。涼州數城盡數投降。包括安定郡的部分地區。當然了,諸葛亮在攻打天水的時候,遇到了一些麻煩。因為在天水,他遇到了他最得意的徒弟,幼麒麟姜維。諸葛亮收了他。與此同時。諸葛亮在攻打天水地區的城池,比如翼城,上眭,隴西等地的時候。為了防止魏軍兵出陳倉來救這些被他攻打的城池。諸葛亮就要在陳倉至天水的路上,咽喉要地,街亭佈防。因為街亭哪裡就那麼一條路直通天水南安,岐山等地。天水等地一旦受到攻擊,魏軍走街亭道是最近也最快的。在點將守衛街亭的人選的時候。諸葛亮動了他這一生唯一的一次私心。他沒有選擇魏延,趙雲哪怕是吳翼或者是高翔等人。因為這幾個人都可以獨當一面,也是比較合適的防守街亭的上佳人選。在街亭的防守上,他選用了馬謖。馬謖何人?馬良的兄弟。荊州的大族。當時人們流傳著幾句話,其中一句是“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白眉是馬良,馬良字季常。馬謖是馬良的兄弟。字幼常。馬良死於關羽大意失荊州。而且他跟諸葛亮的關係特別好。就如同我們現在所說的鐵磁。馬良死後,諸葛亮把馬謖留在身邊。兩人無話不談。而馬謖也是個口若懸河的人。在我看來,他好像是戰國時期紙上談兵的趙括託生的。因為兩人有著某種驚人的相似經歷。馬謖在蜀軍裡認參軍。他也是當時蜀國荊州集團遺留下來為數不多的荊州派成員。我們都知道。劉備的蜀國是由四大集團組成的。第一,河北派。這一派有劉備,張飛,趙雲,關羽,簡庸甚至是糜竺孫乾等主要人物組成。第二,荊州派。這一派有黃忠,魏延,霍俊,馬良 ,伊籍,蔣琬甚至是周倉廖化等人。第三,益州一派,這一派主要是由劉璋的原班人馬組成。比如,法正顏延,黃權甚至是董和劉巴等人。第四,益州二派。這一派主要是劉備的小舅子為主,比如吳翼吳班揚儀等等等等的。劉備在時。這些人還能夠安分守己,各司其職。劉備死後。這些集團之間為了利益而相互傾軋。諸葛亮為了平衡各方的實力。才做出了讓馬謖守街亭的決定。說白了,他是想提拔馬謖。因為荊州派隨著荊州的丟失,他們的話語權和實力變弱了許多。要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蜀國的河北派已經逐漸的淡化出人們的視線了,要不是趙雲活的久的話。河北派就沒人了。這一派暫且不提。就說荊州派。黃忠,周倉,馬良等人在丟失荊州的期間都死了。剩下的荊州派的實力戰將就剩下魏延了。可魏延也有個臭毛病。能打仗,也能惹事。跟亮劍裡面的李雲龍性格差不多。也跟大家尿不到一個壺裡。再看益州派,卻是另一番景象。他們人多勢眾,而且跟荊州派還矛盾重重。幸虧諸葛亮一直將軍權抓在手裡。不讓益州士族染指軍政。否則,蜀國還不亂套了。再看剛才咱們提出的守街亭的合適人選。趙雲當時應該在箕谷,不在諸葛亮身邊。魏延,諸葛亮又不放心。或者他也有事,總之諸葛亮沒有想起他。剩下的吳翼(劉備的大舅子)益州新派。張疑,高翔,高定等等的,無一不是益州派。所以說,諸葛亮為了平衡各方面的實力,扶持弱勢的荊州派。他就做出了讓馬謖去守街亭的決定。要知道,諸葛亮要馬謖守街亭,並不是讓他駐紮在城裡。而是要他在路中間紮營。堵住魏軍的救援部隊。在諸葛亮看來,守街亭並不是什麼苦差事。因為就是守一段不長的時間而已。並不是長期駐守。因為他更是明白,守住街亭。擋著魏軍的援軍,讓他騰出手來,安心的收復長安以西廣大的土地之後,蜀軍東進就再無後顧之憂了。等他辦完這些事。論功行賞時,自然會給守街亭的馬謖最高獎賞。這樣,荊州派的實力就慢慢的恢復了。再說諸葛亮本人也是荊州派。誰不愛用自己人呢?再加上他跟馬謖朝夕相處,馬謖也有著他自己的真才實學。諸葛亮也看好他。為了保證馬謖的成功。諸葛亮還給他配了一個能耐極大的副將,王平。因為王平是副職,所以,守街亭勝利了,主要的大功還是馬謖的。但事情的發展並不盡人意。馬謖在街亭擅自更改諸葛亮的部署。經過我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兵敗後,馬謖跑了,又被抓了。這都是後來的事。街亭失敗後。司馬懿和張合率軍直奔西城。接下來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空城計的故事了。由於街亭失敗的太突然了。不僅諸葛亮有些懵,就連司馬懿也沒想到。在西城時。諸葛亮讓人打開城門,他自己在城頭彈琴。司馬懿一看。諸葛亮有難處了,自己不能不幫。因為司馬懿在魏國經過幾起幾落後。他明白一個道理。諸葛亮不死,他司馬懿也就不會死。所以,為了諸葛亮不死,當然最主要還是司馬懿自己不死了。所以,司馬懿連哄帶騙的說城裡遍佈殺機。可憐的司馬師和司馬昭還在提醒司馬懿。派一隊百人小隊進城一探,什麼問題不就出來了嗎?司馬懿內心氣的真想抽這兩個蠢貨一巴掌。因為張合在一旁虎視眈眈的看著他們。司馬懿苦於不能明說。於是,司馬懿不顧眾人的疑惑。連哄帶騙的向後退軍。退到十多公里後,估摸著諸葛亮走了,這才裝作幡然醒悟的樣子。回軍假模假式的追趕諸葛亮。看到趙雲在護著諸葛亮的時候,司馬懿內心道。好我的神呀,你來的可真是時候。表面上,司馬懿說,殺。大夥給我殺了諸葛亮。但面對趙雲。就連張合本人都發怵。更別說別人了。張合一不敢上。司馬懿心道,這可不賴我。現在,我不擋你了。你張合去呀?你不去?那咱就接著跑吧。於是,大家在司馬懿的帶頭下,呼啦啦的跑了個乾乾淨淨。諸葛亮他們回到漢中大營。大家都在等著看諸葛亮怎麼處理馬謖的失誤這件事。要知道,如果馬謖不失敗。諸葛亮就用不著以後的五次北伐了。因為如果不是馬謖失街亭。第一次北伐成功的希望是非常大的。由於大家都知道馬謖的錯誤帶來的損失太大了。大家也都知道馬謖跟諸葛亮的關係。所有的人都在看諸葛亮怎麼處理這件事。這其中,各大派別的心情也大相徑庭。有惋惜的,也有看熱鬧的。更有藉著這件事想染指蜀國軍政的。所以,諸葛亮殺馬謖,一是不得已而為之。二是殺雞儆猴。三是藉著馬謖的人頭而平息大家的心情(說怒火也可以)總之是用馬謖的人頭來鞏固和調和蜀軍內部的矛盾的。諸葛亮之所以哭,之所以揮淚。是他不想殺,而又不得不殺馬謖的心情。這是真情流露而不是做作。因為馬謖何嘗不是諸葛亮的重點培訓的對象呢?謝謝。


風雨中的梅雲


在《三國演義》小說中,蜀國在諸葛亮帶領下,經過六出歧山,國力、兵力、將領傷亡很大,大敵當前,折殺大將,是兵家大忌。按照軍紀,馬謖當斬,是殺是留,的確兩難訣擇,同時馬謖也是諸葛亮的手下愛將,諸葛亮也深知馬謖華而不實、自負的致命缺點,為了嚴明軍紀,諸葛亮衡量再三,還是決定殺掉馬謖。其實,殺不殺馬謖,蜀國在綜合國力、政治、經濟上與魏國相比,終將被魏國所滅,諸葛亮尚在,只是維持危局而已,諸葛亮五丈原已死,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李同民


建興六年,諸葛亮開始第一次北伐,採取聲東擊西的軍事策略,遣趙雲、鄧芝兵出斜谷,是為疑兵;而諸葛亮再率軍進攻祁山,由馬謖為先鋒大軍。不曾料想到,馬謖的先鋒大軍在街亭被司馬懿所擊潰,一連鎖反應之下,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敗。

軍事失敗,而且還是指揮人員大意加失誤的前提下,諸葛亮就必須為這一次軍事行動畫上一個句號。因此,馬謖便被推了出來。

而當時,諸葛亮斬掉馬謖是很困難的,是傷其筋骨的。原因如下。

其一,自夷陵之戰後,蜀漢能拿得出手的人才並不多

關羽趁江東和曹魏對峙之際,提兵北上,打響襄樊之戰,一度威震華夏。但是,關羽的孤軍深入,也讓江東和曹魏看到了可趁之機,二國便把關羽的荊州兵包了“餃子”,最後不得不敗走麥城。

關羽的死亡,讓劉備很震怒,於是便率七十萬大軍復仇江東。怎奈何,劉備中了陸遜的以退為進和驕兵之計,在夷陵一戰中,蜀漢的軍隊損失慘重。

而且,最為緊要的是,跟隨劉備伐吳的眾多基層將領都被殺掉了大半,再加上關羽在荊州所損失的那一批,直接把蜀漢的將領造成了青黃不接的局面。

也正是因為此,才讓諸葛亮征討孟獲,以及北伐時,有了無將拿得出手的尷尬局面。否則,諸葛亮也不會因為趙雲,以及張苞的去世而痛苦。這實在是,損失一位都是傷其筋骨。

<strong>

馬謖,可以說是較早跟隨劉備的那一批從龍之臣了。而且,馬謖自從跟隨劉備以來,一直和諸葛亮交好,被諸葛亮所重視。

馬謖也不負諸葛亮所望,無論是在任綿竹還是成都等地方的縣令之職,亦或是在征討孟獲時,都有著不錯的表現。兩人亦師亦友。

以馬謖這些表現來看,在蜀漢後期也許可以成為領軍人物的。而且,這個時候的蜀漢,很是需要馬謖這一樣的中基層將領去穩定軍心。所以說,馬謖的死,必然是蜀漢的損失。

其二,馬謖是由諸葛亮直接任命的,其失敗,諸葛亮難咎其職

馬謖和諸葛亮交好的事,蜀漢的人都知道。而馬謖被任命為先鋒大軍,領軍去鎮守街亭,為北伐大軍爭取時間,也是諸葛亮一手操作的。

諸葛亮之所以把身邊的人派遣出去,無非就是想讓馬謖獲得功勞,鍍層金。況且,街亭所在的位置,處在蜀漢和曹魏兩國交鋒的中央地帶,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馬謖能夠爭取把這件事做好,馬謖以後無論是在軍中,亦或者是在蜀漢的政權中心中都會與大幅度的提升。

另外,諸葛亮之所以要提兵北伐,除了擾亂曹魏的平穩發展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想把蜀漢的內部矛盾向外轉移。因為,隨著劉備集團進入益州,其麾下已經不再是原先的元老派佔據大勢了,而且還多出了荊州派、益州派,以及東州派。以前蜀漢佔據荊州還好,多出一塊分配的蛋糕。

但是,自從關羽失荊州之後,蜀漢所佔據的地盤,就只有益州,以及益州南方的一塊了。在這麼小的地盤,再加上這麼多的世家大族,蜀漢根本無法滿足的了他們。所以,緩解派系鬥爭已經刻不容緩了。也因此,才有了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而馬謖作為諸葛亮的親近之人,其失敗了,很大程度上也是有損諸葛亮的利益的。況且,諸葛亮雖然是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以諸葛亮這種追求完美的人來說,其是不允許有汙點存在的。故而,為了掩蓋掉這個汙點,諸葛亮必須要斬殺馬謖。同時,這也是諸葛亮給蜀漢的這些人的一個交代。

<strong>

總結

總而言之,馬謖和諸葛亮亦師亦友,同時也是諸葛亮在外的一個“代言人”。馬謖的失敗,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略的失敗,也是諸葛亮的一個重大損失。於公於私,馬謖的死亡,對於風雨飄搖的蜀漢來說,都可以算得上是損失。而對諸葛亮而言,更是一個難於抉擇的決定。

<strong><strong><strong>


韶華傾夢


《三國演義》其實已經給出瞭解釋,揮淚斬馬謖,一方面是因為馬謖確實忠心耿耿而且很有才幹,紙上談兵理論了得,只是缺少實戰,並非沒有用武之地,只是諸葛亮被馬謖自信的外表矇騙了,用人不明,造成北伐大業受挫,傷心欲絕,諸葛亮揮淚一方面確實是因為心痛為馬謖傷心,更多的因素是勞民傷財的第一次北伐因街亭失守功虧一簣,而諸葛亮自知年事已高,不禁惋惜悲從中來~






瑪雅古堡


有點難,因為按《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視馬謖為自己的徒弟,讓他侍奉左右。同時把蜀軍最總重要的軍事位置——街亭讓他把守,這足以看出諸葛亮對其的重視了!而馬謖剛愎自用丟了街亭,諸葛亮若放了他,對蜀軍將士沒法交代,殺了他又有違師徒之情,畢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但諸葛亮作為一國之宰相畢竟要顧全大局把他斬掉以安撫三軍上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