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後世統一王朝動員士兵的能力,比戰國時期的動員差很多?

柳飛揚的樹屋


這個問題得從古代兵制說起。

唐朝募兵制之前,很少有職業軍人,都是兵農合一的兵制,就是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包括府兵制、猛安謀剋制、八旗制都是這種兵農合一的制度。

拿府兵制來說,平時就是老百姓,戰時就是軍人,《木蘭辭》都學過,自己買馬、鞍、兵器、糧食,隨軍隊出征,木蘭家沒男人,木蘭就代父從軍了,

可以看出,這種兵制的成本相對較低,不用養兵,他的成本最大就是戰爭成本了,而非養兵成本。

漢朝的兵制也是一樣,漢承秦制,當時規定不省貴賤,男子二十歲就要在官府登記。並且根據三年耕一年儲的原則,從二十三歲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歲止。據《漢書》記載,男子20歲傅籍,此後每年服勞役一月,稱“更卒”。23歲以後開始服兵役,役期一般為2年,一年在本郡、縣服役,稱為“正卒”,另一年到邊郡戍守或到京師守衛,稱為“戍卒”或“衛士”,一直到56歲免役。

而唐朝均田制瓦解,府兵制的基礎就崩塌了,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也就是招募流民、農民當兵,開始職業化,一輩子當兵,這也帶來了後來的“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因為募兵制使得士兵對將軍產生了依附關係。

募兵制的宋朝,禁軍八十萬,加上地方的廂軍、鄉兵加起來,一百多萬人,這都是要花錢養著的,所以,以宋朝的富庶,依然積貧積弱,因為養這些士兵就耗費了宋朝60%的收入。

先秦打仗,國君可以徵調全國15歲以上的男子,基本上就是除了兒童婦女,基本都可以打仗,這是非常恐怖的,

比如秦趙賭國運的戰爭,長平之戰,趙國45萬,秦國加起來近百萬,在後期秦王徵秦國15歲以上的男人上戰場,

在募兵制的宋明,想徵調所有男人上戰場,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有職業化的士兵,老百姓憑什麼上戰場?養著他們不就是打仗的麼?


南朝居士


戰國可以認為是我華夏內戰,具有作戰距離短的特點,因此需要的後勤保障就少,作戰人員的比例就高;而後世大統一王朝多是對外族蒙古高原、吐蕃、西域動兵,補給困難,只能維持較少數的精銳進行作戰,甚至需要利用蠻夷內部的不和、利用外族採取以夷制夷的方式來彌補遠距離作戰本族兵力不足的缺點。


擼貓撩妹任逍遙


宋夏戰爭中,北宋軍隊一直不能對西夏軍形成數量上的絕對優勢,而且很多次都是以寡敵眾,西夏最多一次動員了30W軍,而北宋最多隻能出10W軍,即便考慮到宋遼邊境上駐防的宋軍,北宋也不至於這麼寒酸吧,難道是西北的地形不足以展開如此多的軍隊,還是後勤補給能力有限,明末亦是如此,明在對後金的戰爭中,動員能力也很有限,相比戰國時期動輒幾十萬的動員能力差了不是一點兩點,難道戰國史中記載的那些戰爭規模都是有水分的


十一在蘇州


春秋時期的戰場基本在中原地區,地勢平坦,加之各國面積都不大,因此後勤補給方便、簡單,而漢朝以後的敵人多是北方遊牧民族,距離太遠,後勤人馬本身的消耗成了大頭,實際真正到達前線的補給數量越來越少,為了達到應有的補給,不得不加大後勤隊伍的規模,後勤人員越來越多,前線作戰人員自然越來越少。





正乃多事之秋


那是你的錯覺。

戰國時期國家才多大?統一王朝國家是多大?那統計數據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的。動員效率沒有大幅提高,還是戰國時期是水準,根本玩不轉統一王朝。

至於你說出兵的數量。那得看有沒有需要。隋朝三徵高句麗,時間跨度短,人口動員多,不是統一王朝能撐得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