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医者风采」王祥华:疫情流调队伍上的红色模范

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上门对返乡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接触,详细询问他们的生活轨迹,找出其密切接触者,通知其隔离减少病毒扩散的可能,他们在疾控防疫系统习惯被称为“流调员”。

“我是党员 我先上”

九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疾病控制工作的副主任王祥华,继抗击“非典”和“甲流”之后,再次请缨冲在疫情最前面。王祥华自1996年毕业后就一直在基层卫生院工作,更是从事疾控免疫工作达12年之久。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与多年的工作经验,鼓舞着他勇敢的冲向第一线,挡在病毒与群众之间。他深知流调员的职责就是与病毒赛跑,越尽快找出归乡人员的密切接触者,越对疫情的控制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同时,“流调员”面临的风险也是极高的,接触的都是从疫区回来的返乡人员,由于疫情来时正逢春节假期,医院前期应急物资储备有限,防护物资调拨不来,他主动要求把有限的N95口罩和防护服用品留给发热门诊的同事,供给最危险最需要的地方。流调员们只佩带一次性外科口罩和穿着隔离衣,带上一次性口罩、84消毒液、体温计和《致外出返乡朋友们的一封信》赶往各个社区里返乡人员家里。春节后,卫生院物资供应得到充分保障,流调员们才真正做到“全副武装”。

「“抗疫”一线医者风采」王祥华:疫情流调队伍上的红色模范

作为分管疾控工作的副主任,王祥华保持着昂扬斗志的同时,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他把单位疾控人员分为三个小队,第一小队和第二小队冲在前,第三小队在单位负责电话流调工作。按照万一第一小队与第二小队不幸被感染后,第三小队再上前线的原则来安排部署工作。有些第三小队的同事想不明白,认为自己被“搁置”了,强烈要求上前线,都被严肃拒绝了,王祥华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他们是后备力量,大家不能同时出现问题。

追问患者生活细节 寻找蛛丝马迹

“请问您是哪天从武汉出发?”“路上有没有戴口罩?”“在河东的详细居住地址是哪里?”“来河东以后去过哪些地方?”“参加过什么聚集性活动?”......对返乡人员的流调,就是要尽量多地掌握他们的活动轨迹、可能接触到的人,以判定哪些人是密切接触者(如共同居住、就餐、乘坐交通工具等)并进行观察或隔离。

「“抗疫”一线医者风采」王祥华:疫情流调队伍上的红色模范

从接到街道党工委反馈的一批武汉返回本地人员名单开始,他带领同事奔赴在各社区之间,一直忙到除夕,跑完最后一家早已是深夜,此时各家吃过年夜饭正欢聚一堂看春晚。他顾不上回家,在单位匆忙扒了两口饭之后,就忙着上报每个返乡人员的情况报告。

疫情就是命令,随着时间推移,摸排出来的返乡人员越来越多,各个圈的排查工作进一步扩大。大年初一,顾不上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孩子,王祥华又和同事们跑到了流调排查第一线中。流调工作是一项琐碎而要求细致的工作,需要对其生活轨迹与接触史做出详细的报告。面对不配合或者故意隐瞒生活轨迹的人,他们需要耐心地对其做思想工作,告诉疫情工作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更有甚者会对他们恶语相加,这时候,王祥华总是第一个冲在在前面,靠着多年在基层工作的群众经验,耐心细致地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

“越危险的地方 越需要共产党员”

1月31日,河东区出现两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当接到通知,需要对确诊病人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隔离时,王祥华又主动站出来,他说“越危险的地方,越需要共产党员,还是我先来”,他带领单位几位请战者做好个人防护,不畏风险、迎难而上,转运密切接触者到隔离点,并安顿他们到指定的房间进行单独隔离。连续多日将密切接触者高热病人半夜转诊到定点发热门诊及时进行诊治和排查。

由于考虑到随时转运病人和随时突发的事情太多,他主动住到单位安排的隔离宿舍里,至今一直未回家,换洗衣物由其妻子送到卫生院。王祥华的父亲是一名退休的老医生,兄妹四人也都是医务工作者,面对疫情,他们都知道流调员的风险与艰辛,但是全家人没有劝阻,没有退缩,只有加油鼓劲。

这就是王祥华,流调员大军中的一名共产党员,一个与病毒赛跑的人,一个直面“看不见的”病毒的人,一个把自己挡在病毒前面的人。(李玉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