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哲倫是怎麼解決環球航行中的淡水問題的?

男嘉賓一號


水資源是人生命中不可或缺,如果在不喝水的情況下,可能一週的時間內就會死亡。那麼當時麥哲倫航海過程中是怎麼解決淡水問題的呢?

首先因為淡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17世紀之前很多船員都會帶一些酒,一方面是可以通過喝酒來對抗海上航行的寂寞,另一方面可以從酒類中獲取一部分淡水,給自己的身體補充水分,同時,這些酒也可以殺滅體內的細菌,減少一些傳染病的危險。

通常在離岸前也會儲存淡水,並有時在海上接一部分雨水用來補充淡水,有時也通過其他港口或小島補充淡水。

麥哲倫和他的船員會在水桶裡倒入橄欖油,讓油層漂浮在淡水上面,然後從桶下面倒水喝,來減緩淡水變質。

海水的鹽分是很高的,船員們沒法喝。海水裡有多重微量元素以及大量的物質、微生物、細菌等,喝完對身體危害很大。同時,海水中含有大量重金屬和鹽分,其濃度比人體體液濃度大,喝海水會造成脫水,造成人的死亡。





史之鑑


這個問題其實口味有些重,因為麥哲倫時期受限於保存手段有限,因此水手們喝的水實在不敢恭維。

俗話說的好,流水不腐,這水看著乾淨,實際上如果裝在容器裡以後,放著也會慢慢變質。當然如果日常在家的話這不是問題,用不掉的水倒掉,然後重新打過就行了。可是在海上就不一樣了,茫茫大海上雖然到處都是水,不過都是不能喝的海水,淡水是一種稀缺資源,如果不是下雨或者是遇到陸地可以進行補給,就只能靠船上儲備的淡水。

在麥哲倫時代,水的保鮮手段很有限,一般都是通過煮沸手段加以殺菌,然後用木桶一桶桶的存放起來,這樣延長水的保質時間。但是即使如此,一般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水也會變臭,甚至可能變綠,難以下嚥。

而麥哲倫進行環球航行,一個月內無法看到陸地是常事,所以只能用其他方法解決飲用水問題。比較常見的辦法,是用酒類來代替飲用水。和水相比,酒類的儲存時間無疑會長一些。所以古代水手愛喝酒,這個主要還是職業特殊性造成的。

然而酒類也有自己的問題,那就是度數低的酒保存的時間比較短,而度數高的酒當水喝容易醉。所以通常是先用度數低的酒代替飲用水,比如啤酒之類的。一般等快壞掉的時候就喝的差不多了。而高度數的酒則留著摻水喝,用於掩蓋水裡的臭味。當然,可想而知其味道也不咋地,有著一股餿味。

所以一到下雨或者看見陸地,可想而知水手們有多開心,因為終於可以不用喝那些散發著異味的臭水了。


不沉的經遠


飲用水一直是地理大發現前後的遠航難題。

當然不能直接存儲淡水,因為時間一長存儲水會發臭導致不能飲用。

所以西方航海者找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存儲朗姆酒(酒精度38~50)。

作為甘蔗酒,低度朗姆酒適合儲存,不會出現長期放置而發臭的問題。伴隨時間的流逝,朗姆酒的酒精會自然揮發掉一部分,完全可以替代淡水儲備。

同時,甘蔗也含有不少氨基酸,脂肪,鈣磷鐵等物質,能夠起到有利痰消渴,止吐利腸等多種功效。



四川達州


首先我要提醒大家,不要被歷史記載矇蔽了雙眼,就像現如今的著名食物鏈頂端貝爺,兩天沒水喝就要喝自己的尿了,麥哲倫那時候科技落後,帶的淡水都沒經過淨化處理,細菌多,幾天就要變質,然後喝什麼?還能喝什麼?船上的人為了搶尿都要行成勢力,那是必須得。



迷人的安哥拉


古代的中國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所謂天圓地方;但是古巴比倫的人卻認為,地是圓的,大地的周圍是河流;古歐洲的人認為,地球是一個大的平面,海的盡頭是個無底洞;古希臘有人認為,地球是圓的。

麥哲倫就是地圓說的信奉者,一直想要求證。於是,向葡萄牙國王提出航海計劃,被國王拒絕。西班牙國王當時想得到更多的財富,想要對外擴張,於是支持麥哲倫,給他配齊船隻跟水手。麥哲倫的船隊由5艘遠洋海船和200多名船員組成。其中主戰艦“特立尼達”號排水量可達110噸,其他的排水量不足百噸。

1519年9月20日在西班牙出發,1521年3月28日返航,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麥哲倫環球航海不僅證明了地球是個球體,還驗證了地球表面大部分都是海洋,而且海洋不是隔離的,是相互連接在一起的,這次的航行為人們的航海事業起到了先鋒的作用,做出了巨大貢獻。

本人是非常佩服麥哲倫的,在當時科技還是十分不發達的情況下就能去完成這一壯舉。遺憾的是,麥哲倫死在途中,自己的水手代替他回到了自己的揚帆之地。這次航行,就是一場與生命的較量。

長途航行且船隻有限,而且還有這麼多水手每天需要糧食和水。其實糧食不是並不是很大的問題,可以多準備,在海上也可以捕撈點魚蝦等補充營養。但是水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就算是在科技發達的現在,水的儲備仍然是一個大問題。水是生命之源,人可以七天不吃飯,但是不能不喝水,人體的70%都是水分。那麼在航海過程中,淡水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呢?

因為在海上呆的時間很長,而且海水是不能直接飲用的。海水中大量的微量元素跟生物,對人體都是有危害的。同時,海水中有大量的金屬物質和鹽,濃度大於人體體液的濃度,如果直接飲用海水會直接造成人的死亡,所以船員們是絕對不會考慮飲用海水的。

在現在可以把海水進行分離,將淡水解析出來。眾所周知在當時的那個年代,肯定沒有這樣的技術。而且,淡水在沒有活物的情況下,是很難保存的,超過一個月就會發出惡臭,根本沒有可能再去飲用,只能用於生活中簡單的洗漱。而且再加上他們都是用橡木的桶盛水,這樣水跟空氣直接接觸更加容易變質。

所以,在登船的時候他們會準備很多的酒,在海上漂泊是很空虛跟寂寞的,沒有可以消磨時光的工具,天天面對著茫茫的大海。而且,在當時也沒有手機,更沒有抖音和微博,更沒有任何的娛樂項目去消磨時光。只能一復一日的重複單調的生活,所以喝一些酒來填補空虛的生活,還可以補充淡水,以及增加飽腹感。另外在出發的時候他們會將水煮沸,用高溫殺掉微生物,往水裡倒一些酒來,另外加一些橄欖油,讓油層漂在水上邊,減少與空氣的接觸,延緩水變質的時間,讓水保留的時間更長一點。同時酒還可以殺菌,減少一些傳染病的危險。因為酒是發酵後得來的,所以保存的時間會很長。在密封狀態下可以保存好久好久,酒越存放越值錢,在靠岸的時候還可以用酒來換取物資。

另外淡水的補給當然還有其他的來源:現在航海船隊出行都是靠港口的補給,有計劃的停靠,補給也都是按照計劃進行,但是在麥哲倫的那個年代,航線和要到達的地方都是陌生跟未知的,而且在當時所有的設施都是不完善的,根本不可能會有港口,所以港口補給在麥哲倫的年代是沒有的,但是適用於現在船隊的出行。

雖然麥哲倫航海是探索未知的世界,但是也並不是完全沒有計劃的,不然跟跟送死是沒用任何區別的,還是會做好一些準備措施,繪製地圖等等。他們的航海船隊不會離開陸地太遠,要保證自己的安全,繪製的地圖也會根據所行駛的里程來計算補給的。想要隨時靠岸是非常不現實的,海上會遇到大大小小不同的海島,所以看到海島就會上去,海島上大多數都會有淡水,所以海島補給是他們很重要的補給手段。

另一方面是,航行途中會有降雨,除非是熱帶降水很少的地區,其他地區降水都是比較多的,所以在降水的時候,船員們會利用雨水收集器,將雨水收集起來,利用特殊的方法儲存,當作淡水儲備。

船員們經過長時間的航行,也會積累很多的經驗,比如,在船靠岸或者登上海島的時候,會在當地找一些果子攜帶,可以短暫的減緩口渴;還可以利用簡單的蒸餾方法,將海水進行蒸餾,這也是一種獲得淡水的方法。

如果其他的方法都不可取的情況下,還可以在海里撈一些魚,將魚體內的生物水擠出來,補充人體的水分,因為海水中魚類鹽分含量比較低,所以可以暫時性的減緩缺少淡水的危機情況。或者,飲用魚眼睛的血水,這樣聽來是讓人無法忍受的,但是在茫茫大海上,如果不採取這樣的方法只能等死,所以人在生死關頭不會計較這麼多的。

麥哲倫航海真的是非常偉大的,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勇敢,不僅僅是麥哲倫,還有緊緊跟隨的200多名船員,踏上的征程是未知的,前途也是迷茫的,也不知道將會面臨什麼,也不知道是否能夠活著回來,但是大家都義無反顧的去做了。就算放到現在,恐怕也只有寥寥無幾的人願意賭上性命,去做一件看似沒有希望的事情吧。淡水對於人來說真的是至關重的,但是不管做了什麼準備還是措施,都不可能萬無一失,所以如果在上述的方法都不可取的情況下,只能是聽天命了。


木劍溫不勝


不管麥哲倫船隊在關島的殘暴行為是多麼大的汙點,他們行程8萬千米,迎接海洋的古怪脾氣,都是值得佩服的。一路上他們遇到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哪怕在出發之前就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包括但絕不僅僅只是淡水問題。



1519年8月10日,麥哲倫和約270名船員乘坐著5艘載重一百來噸的小型船從西班牙啟航。他們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時在第二年的1月,船隊在南美洲大西洋沿岸花費了整整兩個月的時間,最終卻找不到通往太平洋的海峽。這讓以凱薩達為首的一批船員用武力相逼,要求返航,最終麥哲倫鎮壓了這次叛亂。

5月,因為海難損失了一艘船,索性船員基本獲救了。當麥哲倫船隊終於在1520年的11月穿過了巴拿馬海峽時,最大的一艘“聖安東尼奧尼”號和船上70多人被譁變者控制,並趁機逃回。



結果麥哲倫在天平洋上航行時,船上的食物和和淡水都消耗殆盡了,甚至於藏在船板裡的老鼠都被吃光了,還是於事無補。很多船員都飢渴而死,麥哲倫也多次昏迷,差點就醒不過來了。

幸好中途遇到了兩個小島,才不至於全部覆身太平洋。他們在島上獵捕海龜、海魚和蒐集鳥蛋來補充體力,還補充了一些乾淨的淡水。最終麥哲倫憑藉堅韌的性格帶領船隊航行到了菲律賓,才在這裡補充了食物和淡水。


當然我們開頭所述的麥哲倫船隊的殘暴行為,也正式上演。貪婪驅使著他們忍飢挨餓穿過了大洋,拿著手裡的毛瑟槍,變身成兇殘的強盜,企圖將菲律賓變成西班牙的殖民地。而這一次麥哲倫的好運氣也用光了,喪生在了這裡。


邯鄲醉


看了其它網友回荅總不能令人滿意,什麼把水燒開呀,水裡上面放什麼油呀,灑呀等等。

麥哲倫為完成環形地球的壯舉,用了四年時間,所帶的淡水是遠遠不夠,就是食物也要多次補充,還要維修船隻,

到那裡補充淡水呢?地方多的是,航行中的小島上面就有淡水,海上打漁的漁民都知道,在返航途中,如果上空發現大量海鷗,證明離家很近了,如果麥哲倫船隊想補充淡水,向有海鷗的方向行進既可,當然了,下雨了可以接些雨水。

航行中難的就是大風大浪和疾病,還有和當地人發生突發事件。麥哲倫就是在登陸菲律賓島上和當地人發生衝突中犧牲的。


郭成軍


玩過航海的朋友都知道,物資的補給對遠航來說非常重要,尤其是淡水資源。對於麥哲倫數百人的大船隊來說,食物可能還是比較容易獲取的,但淡水的獲取要困難的多,除了港口補給外,只能通過海島收集雨水。

一些海島在形成的過程中,逐漸會出現土壤層,這會阻止淡水與海水的相互滲透。這樣在島嶼上的低窪處就會收集到雨水,隨著植物的生長,淡水區域趨於穩定,通常很難被蒸發殆盡,這是麥哲倫獲取淡水的渠道。

但這樣的島嶼在海洋中只佔少數,有不少還被鳥糞汙染。由此可見,淡水的獲取是麥哲倫船隊航行的一個突出問題。從整個航行日誌來看,麥哲倫船隊一共有兩個時間段是處於極其危險的困境中,包括缺水少食。

第一次困境是在阿根廷聖胡利安港度過的一個冬天,第二次困境是從麥哲倫海峽橫渡太平洋期間。這兩次困境對麥哲倫來說,到了性命攸關的地步,主要表現為食物和淡水的短缺。那麼麥哲倫是如何獲取淡水的?

在麥哲倫之前,哥倫布已經發現美洲新大陸,達伽馬也開闢了通往印度的新航道。對於麥哲倫的環球航行來說,難以預測的航段主要有美洲加勒比海到南美麥哲倫海峽和麥哲倫海峽向西到馬六甲海峽這兩段。

這也與麥哲倫船隊的兩次困境航段相符合,其它的已知航段對麥哲倫來說補給物資自然不成問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有兩個目的,一是自身的愛好,二是證明地球是圓的。但他的想法卻被母國葡萄牙王室拒絕。

移居西班牙後,麥哲倫的航海請求得到西班牙國王的支持。1519年9月,麥哲倫率領一支由5艘帆船、265名水手組成的遠洋船隊,從塞維利亞城外的聖盧卡港出航。旗艦的排水量是110噸,其餘四艘不足百噸。

通常船隊的補給量是排水量的一半左右,麥哲倫當時5艘船隻攜帶的補給量大概在200噸左右,能滿足船員三個多月的生活消耗。麥哲倫船隊在出發四個月後,抵達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船隊在此進行了大量的補給。

麥哲倫船隊沿著巴西海岸向南行駛,一個月後船隊抵達拉普拉塔河大海灣,起初麥哲倫以為是美洲盡頭的海峽,經實地勘察後是一個河口。船隊繼續南行,當時的南美已經進入冬季,整個船體結冰,艱難時期到來。

為了避開嚴寒,麥哲倫於1520年3月21日率船隊阿根廷的聖胡利安港,冬季航行異常艱難,船員已是疲憊不堪。南美的冬季白晝很短,當時的聖胡利安港只是一個人跡罕至的荒地,麥哲倫別無選擇,只能在此過冬。

面對荒無人煙的新大陸,再加上天氣寒冷,船員們情緒非常低沉。此間船隊發生了叛亂事件,三個船長聯合起來反對麥哲倫。麥哲倫當機立斷,組成武裝小組控制了叛亂的這三條船,叛亂很快被平定下來。

冬季的物資消耗非常快,船上攜帶的物資已被用完。船員被迫四處尋找食物與淡水,他們很快在聖胡利安港發現了大量的海鳥和魚類,最重要的淡水也被找到。期間還抓了兩個被稱為“大腳人”的南美土著關在船艙。

兩個月後,麥哲倫派去尋找海峽出口的“聖地亞哥”號沉沒,船員獲救。這使得船隊的物資更加供不應求,只能限量供應。到了8月,船隊繼續出發,兩個月後,船隊終於發現了麥哲倫海峽,“聖安東尼奧”號逃回國。

麥哲倫用了近一月時間才通過麥哲倫海峽,一片浩瀚的大海呈現在船員面前。當時剩餘的三艘船的物資還是很匱乏,麥哲倫在周圍小島上只補充了一些淡水。眼前的這片很少有狂風巨浪的海域就是現在的太平洋。

船隊在此航行了110天,糧食和淡水早已用光。船員們開始吃身上的皮帶、牛皮和船艙裡的老鼠和木屑,皮質的東西必須在海水裡浸泡,然後在烤著吃。僅有的淡水也被炙熱的陽光烝烤殆盡,只能依靠雨水解渴。

許多船員因長期吃不到新鮮蔬菜而患上壞血病,有19人因此而死。最終船隊在絕望即將來臨之時到達馬里亞納群島中的關島,船員們在此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新鮮食物,麥哲倫在此修整後向西航行到達菲律賓群島。

麥哲倫在菲律賓群島的宿務島上,被當地土著所殺。麥哲倫助手迪爾卡諾帶領剩下的兩艘船匆忙逃離,在進入印度洋後,一艘船隻被葡萄牙海軍俘虜,剩下的“維多利亞”號於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僅剩18人。

逃亡的這一段航程,基本上沒有出現物資短缺的狀況。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終於證明了地球是圓的,但麥哲倫並沒有看到這一天,他本人在航行途中死於非命,真是讓人唏噓不已。他為航海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綜上,麥哲倫在環球航行中,主要採取港口補給的方式解決淡水,在未知海域主要是通過海島上的雨水來補充,四五百年前的航海只能如此。


野史也是史


麥哲倫所帶領的探險船隊在1519年9月20日從西班牙出發一直到1522年9月6日成功歸來,歷時1082天。

如此長時間的航行,讓人不得不好奇他們的飲水問題如何解決。正常的人如果三天不喝一滴水,人體就會因為缺水而虛脫死亡的。而海水中含有大量鹽類和多種元素,海水中各種物質濃度太高,遠遠超過飲用水衛生標準,如果大量飲用,會導致某些元素過量進入人體,影響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嚴重的還會引起中毒。

因此解決飲水問題是重中之重。

那麼,麥哲倫探險船隊是如何解決海上用水問題呢?

麥哲倫環球航線解決淡水問題主要來自於四方面:

1、儲存淡水。沒有經過加工處理的淡水放一段時間就會變質或者渾濁,人就不能再去飲用了,而加工過的水也有保質期。為了多帶淡水,延緩水質變壞,麥哲倫和他的船員往水桶裡倒入橄欖油,讓油層漂浮在淡水上面,然後從桶下面倒水喝。

2、以酒代水。航海生活風平浪靜時極其枯燥,波濤洶湧時又危險無比。能排解船員由於大海帶來的壓抑與恐懼,最好的就是有酒來排解。因此17世紀之前很多船員都會帶一些酒,一方面是可以通過喝酒來對抗海上航行的寂寞,另一方面可以從酒類中獲取一部分淡水,給自己的身體補充水分,同時,這些酒也可以殺滅體內的細菌,減少一些傳染病的危險。

3、接收雨水。海上的蒸發量大下雨量也大,特別是在赤道附近的洋麵上一定多雨。而麥哲倫船隊大多數航線都是在南北30度之間,降雨量相對較多,能夠為船員在緊急情況下補給一些淡水。

4、中途補充。麥哲倫船隊抵達過巴西里約熱內盧、拉普拉塔河、聖胡利安灣、聖保羅島、馬薩瓦群島等等大大小小的地方,抵達後就進行物質、飲水補充,能很好地解決船隊用水問題。

雖然麥哲倫船隊想盡辦法補充飲水,但是環球航行這空前絕後的壯舉,一路上的未知風險還是極其多,能夠完成在當時簡直就是奇蹟。但是為了這個奇蹟,麥哲倫船隊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出海的5艘遠洋海船最後只剩下“維多利亞”號遠洋帆船,出發時的200多名船員只剩下18名船員返回。而麥哲倫也在1521年,船隊抵達菲律賓群島時遭到了土著居民用箭、標槍攻擊,客死他鄉。但是麥哲倫以確鑿事實證明地球是圓的,有關地方與地圓的爭論宣告結束,在科學史、航海史上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雲享歷史


都別搶,我來答。

這個不管航海還是登山,淡水確實是一個巨大的困擾,不過比起航海,登山估計還沒有這麼大的風險,畢竟山泉水、溪水和湖水這些都是可以飲用的。

而航海雖然置身在取之不竭的大海中,但是卻好比守著金山只能看,不能用。海水不能喝這在古代航海家和沿海居民那裡都是常識,因為海水所蘊含的礦物質和各種微量元素太高了。

1立方公里的海水中足足蘊含高達3570萬噸的礦物質,所以正因為這些礦物質和元素含量太高,人如果用海水來解渴的話,就會引起中毒現象。

另一個喝海水並不能解渴,因為海水中蘊含大量的鹽,實際你喝一口海水需要更多的淡水來稀釋體內的鹽分,所以喝海水不僅不能解脫,反而還會使得體內的水分被稀釋。

麥哲倫是一個資深航海家,肯定知曉這一點。其壯舉是在1519年—1522年之間完成了環球航行的壯舉,說是開闢新航路,其實也多少抱著開闢新殖民地,掠奪財產的慾望。

從1519年在西班牙塞維利亞出發,麥哲倫很快就遇到了飲食不足和淡水欠缺的問題,實際上古代航行基本上就是十死九生的一種冒險,再沒有任何確切地圖和準確航線的情況下,這種航海基本上就是拿命去探險。

在船上他們會儲存能夠一定數量的淡水,並預估這些淡水能夠支撐他們航行多少天,因為他們淡水的主要來源就是在沿岸補充,另外他們也會儲存一些酒。

不過再周密的計劃一旦進入海洋都會不起作用,要是運氣不好飄到大洋深處,那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譬如1520年麥哲倫他們就飄入了太平洋,在那裡足足漂泊了100天,期間能吃的能喝的都被吃完了,最後不得不開始吃木頭,我懷疑要是他們再漂的久一點,估計船都要被他們吃掉。

直到1521年,麥哲倫的船隊才漂到馬里亞納群島,也就是那個位於著名的馬裡亞納海溝旁邊的一座小島,不得不說麥哲倫的運氣夠好,在茫茫太平洋上遇上了這麼一座小島。

島上的土著接濟了他們食物和淡水,這才挽救了麥哲倫等人一條性命。後來島上的土著由於沒有見過麥哲倫率領的巨大船隊,就去他的船上搬了一些東西,結果生氣的麥哲倫帶著船員開槍殺了對方7個人,還燒了人家的屋子。

還給這座島取了個“強盜島”的名稱。

從這張地圖來看,當年鄭和航海也是兇險萬分,七次航海都能活著回來也算是媽祖保佑。

總之在古代缺乏各種儀器的情況下,航海冒險基本上就是一場只能靠上帝保佑的壯舉,畢竟你帶再多的酒和再多的淡水,萬一運氣不好在廣袤的太平洋上漂個幾年時間,估計等到岸的時候只剩下一堆白骨了。

所以這些航海家主要的食物和淡水來源還是靠沿途的補充,譬如麥哲倫剛出發70多天,船上的物資和淡水就開始告急,不僅如此船員內部還爆發了反對麥哲倫的叛亂。

最後是進入了阿根廷的聖胡利安港才解決了飲水和食物問題,所以說再完美的計劃也比不過上帝的一次眷顧。

譬如說拿破崙和希特勒某種意義上都敗給了俄國的極端寒冷氣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