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只是富人俱乐部吗?


金融只是富人俱乐部吗?

不管是美国、欧洲,还是中国社会,人们都容易有一个本能的反应:金融只是给富人服务的,跟穷人没有关系,而且金融使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理财也好,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也好,还有就是几十亿、几百亿的银行贷款也好,似乎都是富人才能沾边的。


金融难道不是富人俱乐部吗?


腾讯股票十几年翻几百倍甚至更多,这当然给有钱人提供大赚特赚的机会,但要有钱才能享受这些机会,跟穷人没关系。难道用钱赚大钱的机会不会加剧贫富差距吗?

那么,金融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到底是恶化收入差距,还是拉平收入分配结构呢?

不管从日常谈话,还是从教科书中,可能有两个很深的印象:


一个是金融就是给富人服务,对富人才重要。


另一个是在借贷市场上都是富人借给穷人,富人剥削穷人。因此,金融就成了富人剥削穷人的工具。


这两个印象符合事实吗?这些观念站得住脚吗?

当然,今后会了解到,如果金融受到太多行政管制,被抑制得过分了,可能真的会成为富人俱乐部,老百姓连沾边也别想。

比如,直到二十几年以前,中国老百姓除了往银行存钱之外,得不到任何其他金融服务,情况就是那样的。

如果民间金融的空间足够大、足够顺当,金融对普通老百姓其实更重要,金融完全可以普惠。尤其是人们心中那些关于借贷市场历来就是富人借给穷人、剥削穷人的印象,其实跟实际不符。


/ 湖 北 王 垸 村 的 故 事 /


王垸村位于湖北省监利县,地处洪湖岸边,家家户户都有水产养殖,但像多数村庄一样,这里有机会创业致富、增加就业,可是缺少资金,每年资金缺口约500万。


而另一方面,虽然本地人钱不多,但从老年到青年人,很多人有投资需要,尤其是老农民,他们不仅承受一般意义上的“三农”之苦,而且还因子女数量少、子女外出打工等因素,面对极不确定的养老挑战。


对他们来说,互助性金融机构不仅最合适,而且最需要。

那么,是否有这样的互助性金融机构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创业致富呢?

据《南风窗》报道,2006年3月的时候,李昌平跟村委会成立了“王垸村老年人协会”,这个协会实际上是以放贷为主的老年人基金会。当年,86人入股,股金总额27万元。年底分红,每位老人拿到280元。至2010年底,协会股金总额104万元,有219位老年人参股。


王垸村养老基金会,吸纳同村老人股金,向村民发放贷款,利息用于分红。2009和2010年,每位入股老人分别得到分红650元和500元。


对城市人,几百元分红可能无足轻重,但对这些老农却是另一回事。就以村委会75岁的守门老人为例,她独居村委会提供的宿舍,2010年收入是低保金600元,加村委会工资2000元,一共2600元,所以,基金会分红的500元,对她很重要。另外,在老年会员生日和去世之时,基金会还会拿出几十元慰问金。


在这个故事里,放贷的是这个基金会背后的股东,就是村里普通的老年人,而得到贷款的是村里需要资金经营水产养殖的年轻人,也是普通农民。

都是普通人跟普通人之间的交易,而不是所谓的富人借给穷人。这个村是典型的“大家都不富但各有不同金融需求,所以需要相互交易”的局面。

养老基金会的好处很多:一是资金投放本地,增加年轻农民的就业,二是有利于社会和谐,让年轻农民不必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能跟父辈和子女在一起生活,三是通过老年人股东每年的分红收入,缓和养老问题,四是减轻政府的养老负担,帮助解决“三农”问题。政府给农民补贴,是不错,但更重要的是还给农民金融权利。

金融只是富人俱乐部吗?

其实像这样对个人、社会和政府是多赢的养老基金会,在2007年和2011年两次被勒令取缔,理由是该基金会未经有关部门审批。在银监体系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存在区域、股东资格、资金门槛等诸多限制。

对于监管部门的这些取缔命令,67岁的王垸村养老基金会理事长说,“一不犯法,二不贪污,村民也满意,为什么就不能办了呢?”在养老基金会召开会员大会讨论时,90%的老人支持“继续办”。

王垸村是否为特例呢?并非如此。

国务院参事汤敏博士几年前去内蒙古武川县农村调研,在那里了解到的也是普通老百姓相互融通资金,而不是富人贷给穷人。但在民间金融被压制的情况下,许多人尤其是退休老人没法扩大养鸡业务来给自己养老。

金融只是富人俱乐部吗?

既然民间金融好处这么明显,为什么会受到怀疑甚至禁止呢?

说到底还是由于对民间放贷的不信任,没有走出剥削论的思维。当然,也有许多人说是怕民间金融带来金融危机风险。

比如,上世纪90年代农村合作基金会有坏账近3000万元,有的说亏损数亿元,最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填补了窟窿,接下来就打压农村金融。


/ 清 朝 借 贷 中 是 谁 借 给 谁 /


上面讲到的是现在农村的情况,而过去民间借贷中一定是富人剥削穷人的。那时候的情况到底又是怎么样的呢?

收集了近5000借贷案例通过研究18-19世纪的农村借贷关系发现:

68%的借方为雇农、23%为佃农,而贷方中63%为雇农、14%为佃农、12%为自耕农,所以,放贷人中地主富农只占11%,而89%的放贷人为雇农、佃农和自耕农。


所以,如果有人认为放贷人是剥削者,那么多数时候剥削者是雇农了。


为什么在传统农村借贷中大多数时候是雇农借给雇农,而不是印象中的地主借给雇农、佃农呢?


通常来说,地主他们虽然富有,但他们财富一般都集中在房屋等不动产上。相对而言,正因为雇农、佃农没有财富比较少,没有什么田地房产,所以,他们仅有的财富可能是现金。


因此,普通人找他们借钱,可能反而有钱可借。从另外一个维度看,也有可能因为普通人借钱金额小,富人对这种小额贷款未必有兴趣。

金融只是富人俱乐部吗?

这就造成了不管是古代还是今天,在普通人需要借钱时,更可能是普通人借给普通人,而不会是富人借给穷人,富人可能对大额的商业放贷更感兴趣。

金融只是富人俱乐部吗?

通过对历史的解读,会发现金融如果受到太多的行政管制、被抑制得过分了,那金融可能就真的会成为富人俱乐部了,普通老百姓连沾边也别想。

在最近二十几年以前,中国老百姓原来除了往银行存钱之外,得不到任何其它金融服务。但是如果普惠金融,那金融就绝对不仅仅是富人的俱乐部了,它还可以是普通人的借融资市场。


如果要推动普惠金融、改善老百姓福利,那就需要从根本观念上消除一些误解。


金融是完全可以普惠,关键在于能否放开民间金融,允许并保护私营银行和各类私营金融机构。金融不仅仅只是富人的俱乐部,它还可以改善我们普通人的生活。


民间金融是最直接的普惠金融,既可以解决创业、就业问题,又解决养老、三农问题,也能减少老百姓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必要性。


金融不是富人专用的剥削工具,而是普通人达到互助、进行跨期交换的工具。

(本文节选自为喜马拉雅《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