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一斤小麥可以換四五斤西瓜,現在一斤西瓜需要用三四斤小麥的錢才能買,為什麼?

天涯1032145481


惠農圈為你答疑解惑!題主說的有理,記得小的時候,大家都是在曬糧場中打麥谷、曬小麥的,那個時候總有人會將賣西瓜的生意做到曬糧場上,畢竟小麥是6月初成熟的,而西瓜也是在這個季節上市的。

在打麥谷的時候,正值天氣熱的時候,農民在此時總會忙的汗流浹背,此時能夠吃上一口西瓜自然是十分應景的,而商販的西瓜生意自然是非常火熱,記得那個時候一斤小米能夠換上4斤的西瓜,大家都會用上小麥換上幾個西瓜,然後直接用上拳頭將西瓜打破,每個人分上一些食用,孩子們自然會高興。

當然那個時候不僅有人賣西瓜,也有很多人則是販賣著冰糕,每天都會有人過來,畢竟那時候的農忙要1個月左右的時間,大家天天扎堆在農田裡,需要大量的飲水,而西瓜或冰糕剛好能夠滿足大家的需要。

不過如今的小麥價格通常在1.1元每斤,而西瓜的價格卻達到了2元每斤,可以說西瓜的價格卻在年年的上漲。當然也有人表示,西瓜在7月份的時候價格會降低到5毛一斤,這樣一斤小麥可換上2斤西瓜。

實際上這樣是不能比的,西瓜是一種受到季節性影響很大的果品,小麥在6月初收,自然也需要用上6月初的西瓜價格對比才公平。

之所以價格會轉變這麼大,其實還在於物價的上漲,西瓜跟著物價在有規律的上浮,而小麥是國家控制的糧食,價格漲不上去,因此就出現這種怪象,或許這就是商品和糧食的差別。


惠農圈


這種你邀請,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學問不高,外加文筆不好,回答的不全面,還望海涵。

關於你說的問題,身為一個80後新一代農民工,你的題目彷彿就在眼前,深有體會,

我記得小時候家裡非常的困難,我兄弟們多,糧食不夠吃,都是去我姥姥家借糧食吃,用糧食換西瓜,就像一個月入2000的人想去買66萬的三叉表,只有想的份,都是看著人家吃,我兄弟幾個看,到現在心裡還有陰影。對身心健康成長過程很不利,

到我10左右的時候家境狀況好了一點,才有機會用糧食換西瓜吃,想想以前聽哭的,所以我想在對孩子,根慷慨,玩什麼給給什麼,不知道會不會寵壞孩子,

你說的題目換西瓜,應該是80至90年代以糧換物很普遍,那時候經濟不行,糧食產量不高,糧食是主食,能解決溫飽,西瓜吃不吃都行,造成西瓜成為輔助食品,

19年的今天,生活條件提高,人們對主食的攝入越來越少,說白了就是可選著性多了,水果營養價值高,美容養顏,補鐵補鈣補維生素的,糧食反而成為了附加品,造成了水果價值過高,糧食等農作物越來越貶值,

歸根到底就是,供大於求了,

以上觀點不喜勿噴,喜歡我的關注下,謝謝朋友們






小楊哥vlog


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提要:農村換西瓜:過去一斤麥子三斤瓜,如今一斤瓜三斤麥子!

記得小時候每逢麥子成熟的季節,也就是西瓜逐步零星上市的時刻了。老家那邊又恰好產西瓜,因此每每此時在田間地頭打麥場、街頭巷尾有許多小商販拉著一車車的西瓜在售賣,當然在收麥子的時節,大家家中或許別的沒有,麥子是肯定不會缺的,因此換西瓜也就成為了那時候農村的收麥子的一個寫照。

當然價位也不等西瓜剛上市的時候基本上是“斤對斤”,一斤西瓜一斤麥子的賣法,隨著西瓜的逐步大面積上市,西瓜價位也會越來越便宜,後來可能會出現一斤麥子兩斤西瓜三斤西瓜,最便宜的時候會達到一斤麥子四斤西瓜。折算成金錢的話相當於一斤西瓜才兩毛錢,也著實便宜的出奇,而即便是西瓜剛剛上市的哪會兒,西瓜價位也不過是1元一斤。

不過如今來說當真有了大不同,農村換西瓜的場景是越來越少,大家更傾向於用錢了,換西瓜似乎已經成為了過去那個年代所獨有的一個景象。如今西瓜可以達到每斤4-5元,而即便是後面價位比較便宜了西瓜的價位也依舊能夠維持到每斤5毛以上。從過去的一斤麥子三斤瓜,到如今三斤麥子一斤瓜的轉變,只能說是物價上漲,通脹的縮影,金錢不再那麼值錢了。

糧價的上漲速度是非常慢的,其物價的穩定性甚至可以說近十年都沒有什麼大的波動,這放眼於物價普遍上漲的今天,真的是難以想象的。究其根源還是源於國家對於糧價的控制作用力非常的強,當然這是好事,糧價的穩定代表了國家的穩定性。

另外在過去一個泡泡糖一毛錢,如今一個泡泡糖五毛錢、一塊錢,這些在身邊的東西在不經意之間已經在瞧瞧的漲價了,物價上漲已經成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也是為什麼過去能夠一斤麥子三斤瓜,而今三斤麥子一斤瓜的原因了。


科學興農


在我的記憶裡,水果的價格還是很貴的。因為小時候村裡家家戶戶都能滿足溫飽,但是手裡的錢比較富裕的就沒幾家。那時間想吃西瓜怎麼辦?就是要用小麥換,小麥恰在那時間也收了,早熟的西瓜也上市了?偏宜的時候一斤小麥能換三個,四斤西瓜。當西瓜好或者收者收成不好的時候,一斤小麥能換二斤、三斤。那時候根本就沒有人去計較麥子多少錢一斤,劃不划算。

在打麥場或者曬麥子的時候,有換西瓜的經過,就隨手從麥場裡鏟些麥子換西瓜。換來的西瓜也不用切,用拳頭砸成幾半,肯著吃,非常好吃。

有時候西瓜偏宜的時候一斤小麥能換一大編織袋的西瓜,我們幾個孩子就把編織袋抬到樹下,先吃上幾個,然後在抬著袋子回家。

現在每次買西瓜的時候,總會在心裡想一斤麥子能換多少斤西瓜,現在的小麥沒漲價,而西瓜的價格一年比一年貴。



商丘人在臺州


以我淺薄的認知來回答。我屬於80末的人,糧食換西瓜這種事,小時候經歷過,但具體沒操作過。以我的觀點來看,那時候的人們以種地為主,糧食家家都有,家家都需要,糧食可以磨成麵粉,填飽肚子。人們主要訴求就是吃飽穿暖,日常生活離不開糧食。口渴了就喝口井水,當年收糧食基本都是一家老小搬著板凳帶著鐮刀,一刀刀親手收穫的。糧食在人們心裡還是比較珍貴的。

如今很多人已經不再種地,有些種地的收糧食也完全可以用機器替代。在人們的觀念裡,糧食的價值已經不再是無可替代。而且市場上,也少有能直接接受糧食的。綜上所述,導致了西瓜比糧食“值錢”的現象。




靜靜學做飯


西瓜和糧食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較的。不過,你用小麥和西瓜作為比較,來說明近些年,物價漲泘的比例不協調,也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要搞清:西瓜是經濟作物;小麥是糧食作物。

通常情況下,經濟作物的價格,是高於糧食價格的。

再說,西瓜的價格受季節和產量的影響很大。



比如,五月端午的今天,我們這的西瓜是2元/斤。前一段最貴的是3.5元/斤,再往後西瓜集中上市的旺季呢,價格估計要在1元/斤左右吧。這就是西瓜的市場價格規律。

而小麥就不同了,別說是一年沒有那麼大的價格波動。就連去年和今年小麥價格的波動,也在每斤一毛錢以內。這就是國家管控的價格。

這也就是市場價格和國家宏觀調控的價格差別。


不過,近兩年糧價的漲泘比例,遠跟不上其它行業價格的漲泘比例,這也是個不爭的事實。
糧食是關係十三億人的肚子,也是關係八億農民的錢袋子。


豫南鄉農


民以食為天,糧食價格比較穩定

國家的相關政策是其中一個原因,因為是全國的農民養活了中國人,所以,國家有必要保持農民收入的穩定。確保把糧食的價格控制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範圍,保證農民每年的收入穩定,除此之外,國家還會按照種地的數目,給予農民一些補助,同樣也是為了保持穩定,這樣的措施,也有利於社會上的穩定。

西瓜的價格不是穩定性的

西瓜的需求價格彈性及市場價格走勢的現狀。是忽高忽低的,不穩定。跟季節、氣候等方面都有關係。

所以說,糧食的價格是跟瓜果蔬菜不能比較的。


鄉土蘭州


以前一斤小麥可以換幾斤西瓜,現在幾斤小麥才換一斤西瓜原因有幾點,

1、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物價各方面明顯提高,

2、近些年大部分農村人選擇奔走各大城市打工,留下婦女兒童和沒有務工能力的老人,都會選擇種些簡單容易打理的農作物,比如小麥和玉米,花生之類的農作物,西瓜漸漸的走出農村的視線,物以稀為貴,可能是這個道理吧

3.、小麥以前在農村絕對是糧食種的大佬,70~80後的同志們以前小時候可能都有吃過窩頭,由於小麥稀缺,小時候大門們都不捨得吃小麥粉,麵粉留給老人和孩子吃,自己吃紅薯面,和玉米麵蒸的粗糧,現在人們有了更好的選擇,麵粉不再是人人嚮往的美食,而是有了更多選擇,如大米,小米,豆麵,高粱面,等各種粗糧細糧,

4、經濟發展,有利有弊,利是農民工外出打工可以掙到更多的錢,過上更好的生活蔽的是沒錯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日子更難過了,黑心商家哄抬物價,糧食不值錢,讓農村老人們活在水深火熱當中,以前蘋果一塊錢能買幾斤蘋果,現在一斤蘋果都要十幾塊錢,差的有何指是西瓜和小麥呢






我和我的田園媽媽


這是市場供求關係所決定的。“物以稀為貴”。如果當時小麥的種植面積少,又加上產量不高,自然不能滿足以麵食為主的人口的消費。導致的價格趨勢走高是必然的。而另一方面,西瓜的種植面積廣,產量高,供大於求。這就導致在價格方面兩者的差異。

也有當時消費能力所決定的兩者價格的差異。口糧的需求遠遠大於水果的消費,有消費就有價格優勢。

回到現在,農業科技技術強於過去,除了自然條件的影響,小麥的產量也不斷攀高。有現代科技技術做保障,種植的面積也廣。而西瓜是季節性瓜果,全國交通網的發達,交通運輸促使西瓜南來北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了西瓜的消費,價格攀登自然漲過小麥。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做水果生意的多,中間商環節也抬高了西瓜的價格。





老鋪子


時代不一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