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你会如何生活?


疫情笼罩的这段时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睁开眼,就第一时间打开微博,关注“最新疫情地图”。这两天疫情扩散期,确诊及疑似病例暴增,看完心碎一地。


这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几百户支离破碎的家庭。也许疫情终究会过去,我们的生活总会恢复平常,但这些家庭却停在了这个时间点,与悲痛长久为伴。


我想不少人和我一样,跟随着疫情的发展、变化,好消息坏消息的交替出现,我们彷佛被传染了“情绪瘟疫”,时而恐慌,时而好转;时而愤怒,时而又感觉看到了希望。


这些天,随着情绪起伏,我有了不少思考。在此写篇文章记录之。


得知疫情,我就怀疑自己被感染了


疫情之后,你会如何生活?

我和俩孩子是1.15日坐动车回安徽老家的。当时春节抢票,我抢了两条线路,一个是从北京到合肥,另一个是从北京到武汉。因为合肥与武汉,到我老家的车程几乎一样,都是2h。最终,我抢到的是合肥。


当时,还没有疫情的概念,到1月20号附近时,才关注到情况一天比一天严重起来。我每天看着新闻,焦虑不已。一方面为大局势操心,另一方面也担心自己和孩子:想到武汉来的大巴车一天天往老家运输客流;想到回老家后我还带俩孩子去过不少公共场合;想到回家途中,我们坐了高铁、经过了火车站。这种种不确定性,让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没几天,我就开始感觉自己嗓子不舒服,我开始咳嗽,肺里也开始有痰音。接着,我发现小女儿媛媛也被传染了。看新闻说,病毒有可能从眼睑进。我又突然想起几天前,我有一次剧烈地揉眼睛,眼睛仿佛进东西了一般又痒又疼,瞬间感觉很后怕。


生病那几天,我每天都各种搜索消息,对照症状,看自己的情况与冠状病毒感染症状有多少相似点。体温也是隔几小时就量一次。这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的求生欲有多强。我喝了中药、西药、每餐都吃两碗饭增强营养、保持充足的睡眠、醒来就不停地给自己灌淡盐水以促进新陈代谢。这样高强度地与病毒作战了几天,我终于好转了。


静下心来,摆脱“情绪瘟疫“


疫情之后,你会如何生活?

生病期间,情绪格外焦虑。我每天看新闻,关注疫情动态,什么也没心思干。


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觉得不能再继续这样了。于是坐下来,打算好好地与自己的焦虑情绪来场对话。


情绪的功能就在于,它会让我们产生动力去采取一些有效的行动。


我焦虑,是因为这件事带给我的不确定感。那么克服焦虑的办法,就是让这件事变得更可控。


我想到可以将事情分为三类:老天爷的事,别人的事和自己的事。


在这样的社会恐慌面前,疫情什么时候能被控制住,接下来如何发展,显然都不在我这个小人物的可控范围之内。我得承认并原谅自己的无能为力——纵使我再焦虑再紧张,也不会对现实层面有任何影响。


那我能做的是什么呢?我想了想,打开淘宝,捐了些钱;关心了我在武汉的朋友们,他们都安好,除此之外,在家闭关不出门就是对社会的贡献了。


是的,我能做的就这么多。分清界限,焦虑值也就降低了。


另外,我开始将自己的视线从手机屏幕放到当前的生活中:每天只留出一小时时间看新闻。其余时间,就关注于当下:吃好每一顿饭、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陪孩子玩、读一些好书、做做瑜伽。


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让“情绪瘟疫”远离我。


向死而生,我们要怎样过一生


疫情之后,你会如何生活?

这是被疫情笼罩的这些天我想的最多的一个问题。


我对疫情如此焦虑,甚至总怀疑自己被感染了,说白了,就是怕死,是死亡焦虑。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没做,很多愿望没有达成,不能就这样随机的Game over了。


既然这样,那不如好好探寻一下,我认为的值得一过、不会后悔的一生是怎样的?


如此一来,才能在余生更清醒地活着,不负自己。


有人说,这一次的疫情,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版的“官场现形记”。官员的不作为、粉饰太平导致了疫情的大爆发;国难当前,却仍有官员腐败、渎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最美逆行者”,在前线鞠躬尽瘁的医护人员,抗疫领军人物钟南山院士,与病毒赛跑的李兰娟院士等等。


愤怒与感动之间,其实就藏有我们衡量人生的标尺。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书中,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患癌之后就有如下思考。他说,

“工作中,因为对总体观察的需求,我们养成了对等级的感觉:统辖人数越多的人越重要——首席执行官比总经理重要,总经理比销售主管重要等。我意识到,上帝与我们不同,他不需要统计员和会计。据我了解,他不需要通过观察总体来了解人类当中发生了什么,他衡量成就的唯一标准是以个人为单位。

意识到这些后,当许多人以总体加法统计的方式——比如人数、获奖文章的数量、银行里的存款等来衡量人生时,对我来说,人生中最重要的标尺却是每个我帮助过的个人,他们能够成为更好的人。

当我与上帝对话时,我们的谈话关注的是每一个个体,包括在我的帮助下强化了自尊心的人、强化了信念的人,以及减轻了痛苦的人,我是一个做好事的人,无论我的工作是什么。这些都是上帝评价我的人生时的标尺。”

读到这,我很感动。我问自己,将来某一天,当我站在上帝面前时,我希望他如何评价我呢?


我希望他能以道德标尺衡量我,以我“给出爱的多少”来衡量我。


想清楚了这一点,我就想清楚余生奋斗的方向。我想它会提醒我面对选择时不迷失,也能教会我分辨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感与价值感。


疫情之后,你会如何生活?

除了“生而为人”的意义,我还思考了在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很认同曾奇峰老师在非典时期写过的一段话,他说,

“这样的时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有时间审视自己的关系和情感。这种审视,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是不可能的。将来有一天,我们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不会想到自己还有多少银行存款,曾经住过什么房子或是吃过什么东西,只会想到,我们爱过谁,被谁爱过,以及和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都跨越过什么样的急流险滩。”


对于这一点的认识,似乎每一个人都是清晰的。但我们日常的所作所为却在传递着相反的信息。我们常给所爱之人传递的是“工作重于家庭”、“成就感、满足感只能从外部世界获取”、“安全感不能指望关系”。


因为家人爱我们,所以常常支持我们追寻梦想。可我们却忘了没有关系的支撑,功名与利禄,不过是人生的幻光。


如果我们真的认为家庭重要、爱与被爱重要、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温暖重要,那么就去投入。投入时间与精力,投入热情与情感,哪怕它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我们的心却能感受到。


最起码,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我们可以坦然一些,无愧于心,踏实温暖。


疫情之后,你会如何生活?

龙应台说,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有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子下。


世事本无常,我们却将“顺遂”当作了平常。


如果我们忘记要割舍贪念,要珍惜当下,要投入地爱、热烈地爱、不计得失地爱。那就由大自然来提醒我们。


期待我们的“劫后重生”!



作者:心心妈,两个女孩的妈妈,游戏力育儿师,国际鼓励咨询师,育儿新书正在出版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