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不走,朋友不見,都說農村年味變淡了,為何有些人還趕回村裡過年?

農夫老嶽


親戚不見,朋友不見。家裡的父母要見吧?你在外面拼命一年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能讓在老家的親人過得好一點,不管有錢還是沒錢,年也就那幾天假期,你一年沒回家難道就不想家裡的父母嗎?我不管走多遠,也不管在外過的怎麼樣,過年就算乞討也要一路乞討回家,就是為了和家裡的父母團聚,等你們當了爺爺奶奶的時候就應該知道自己多想過年的時候能一家團聚,兒女能經常回家看看自己



淚魚2033


這幾年確實是感覺年味變淡了,但是忙碌了一年,回家看看總是好的,相信這也是大家仍然回家過年的原因。

我記得2016年我回家過年的時間是這麼安排的:臘月二十八回家,二十九在家吃年夜飯,正月初一就外出去朋友家玩了,一直到正月初四,回到家裡,正月初五就趕回公司上班了。真正跟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不超過三天。2017年,也是匆匆處理完一個項目的賬目,趕回家,臘月二十八了。臘月二十九出去玩兒,在革上待了一天,晚上在陳先生家,臘月三十中午才回到家。正月初六趕著下來上班,寫方案。結果甲方又因為預算的問題不要做視頻了,好氣哦。

以前上學的時候,寒暑假都是有一個月的,覺得在家裡的時間好長,每天被爸媽嫌棄,看電視的時間很長,玩手機的時間很長。但總的假期是很長的,除去看電視玩手機會朋友的時間,還是有跟家人聊天的時間,有看大人們打牌的時間,可以感受感受年的味道。工作以後,假期只有幾天,又要匆忙安排很多事情,反而更緊張更累了。

過年那幾天呢,也就是晚飯前放鞭炮,晚飯後放煙花,之後就是看質量越來越不可言說的春晚。喜歡打牌的又去打牌了。無聊,甚至是有點不知所措,不知道年的味道到底是煙火氣,還是安靜中透露出的一種疲倦。

小的時候,過年是最熱鬧的節日,外出打工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都回來和家人團圓,也帶一些北上廣深的見聞來我們聽聽。大年三十一過,從初一到正月十五,大家都很自覺的,吃完早飯就聚到山坡上去,擺上撲克牌,買點瓜子花生,甘蔗,五毛錢一個的餅子,開始打牌玩樂。天清氣朗,空氣乾燥,樹葉枯黃,大家在溫暖的陽光下,一玩就是一整天。都是天擦黑了,才回家去煮晚飯吃。

記憶中的年味,應該是全寨人相聚的快樂。

現在的年,大家好像不是很熱情,雖然也能聚一些人起來,但玩牌玩麻將的都很低沉,整個空氣中瀰漫的都是低氣壓。不知道是這個時代跟那個時代的人相比,多了一些愁悶,還是少了一些單純?大家吃的東西越來越好,從以前過年才能吃上肉和油,變成現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大家的歡聲笑語反而越來越少。

聚在一起,年輕的一代要麼玩手機,要麼就是一副永遠睡不醒的樣子,老人們反而不知道該說什麼了。遙遠的話題,大家不愛聽了。

不過,我奶奶每年都要說的那個年代的饑荒,我還是認真在聽的。珍惜當下的生活,是對過去的緬懷。

我現在回家,是喜歡老家的安靜。躺在床上,能聽見風聲,窗簾撞在牆壁上的聲音,還有沒有睡覺的動物們的聲音。不管年味缺失了多少,回家,總是好的。

很多人都說,年,越來越沒意思了。是的,是越來越沒意思了,可能是手機佔用了太多時間?從前,我們把身心交給大自然,關注著身邊的人,現在,我們緊盯著屏幕,關注著網線背後的世界。

年味,變得稀薄,是因為感情變得淡了。懷念那個大家嘰嘰喳喳說話的年,懷念那個大家外出曬太陽的年,懷念那個大家感情充沛的年,懷念那個大家思想單純的年。

可是時光總是往前在走,我們都被巨浪衝刷著,也許,我們的思維到最後被沖刷成渣滓,我還是希望大家能在過年的時間裡,找幾分鐘幾個小時幾天,讓自己從手機裡,電腦裡,屏幕裡,放鬆下來,去感受一下年的味道,從準備年夜飯的煙火氣裡,讓眼睛和心靈抽離,享受一下沒有影像和文字的純粹自由。


俗語故事


說是不走,還是走了 也有一種情況現在好多人在縣城買的房子,一前在農村天大地大房子也大,春節走一走聚聚挺方便的,現在縣城的房子一百來平,在農村寬敞慣了的人住到縣城的房子裡,那都嫌小,那兒都不得勁,去人多了更不方便!所以有的就說你不去我家,我也不去你家,兩省了。


安274358764


我覺得親戚不走,朋友不見。這應該還是一小部分人!

  • 回家過年的重點是看父母,其次再是親戚朋友!而題主說的不看親戚不看朋友我認為還是屬於一小部分人如此,他們可能是覺得今年沒賺什麼錢!今年還是打光棍回來!借了親戚朋友的錢!等等原因!好不容易回來,應該珍惜相聚的時光,有些人不見可能是覺得走親戚麻煩不願意去,或者面對三姑六婆有些不自在,再或者家族朋友群整天聯繫覺得沒什麼說的了。對於我來說回到家看到父母就好了,我也不太介意環境熱鬧不熱鬧,熱鬧就帶父母走動一下!不熱鬧就陪父母在家看看春晚電視,白天就到親戚家串串門就足夠了😎

快樂農民頭


回家過年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句話是咱們農村農民耳熟能詳的一句俗語,也促使著不少在外打工的農村農民回到家鄉過年。當然現在的農村和以前相比年味淡了不少,特別是那些臨近城市的發達農村,更是沒有絲毫的年味。即使是在我所居住的這個恩施偏遠地區農村,對於過年都沒有了以前的那種期待感。


特別是在走親戚和與朋友之間的交流這塊,如今更是熟人見面也只是打聲招呼,沒有以前農村那股親熱感。前些年我回到家鄉過年,看到了幾個月沒有看到的小夥伴,我上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和他聊天,結果我的這位小夥伴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我還以為他家裡出了什麼事情才會不高興,詢問常年待在村子裡的人又說沒什麼事,我這才知道農村的小夥伴已經不是以前的小夥伴了。那麼即使是這樣,為什麼還有很多人趕回農村過年呢?您且接著往下看。

親人的思念

雖然和親戚朋友之間的交流減少了,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在外打工的農民來說,家裡還要牽掛著我們的家人。過年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盛大節日,這一天我們都希望能夠和家人一起團聚,共同聊一聊最近一年的工作和成就。家中的親人過上美好的生活,也是我們這些在外拼搏的農民工所奮鬥的目標。

古時候有句話叫“父母在,不遠遊”,如今的農民雖然身處在千里之外打工,但其實一顆心還是在家裡的。記得前些年我一個人獨自在外面打拼的時候,因為過年期間老闆許諾了三倍的工資,所以打算在外面多掙些錢然後錯開過年的高峰期回家。結果父母知道這個事之後,直接給我轉了五千元,叫我過年期間無論如何都得回家,那時我才明白過年不止是一餐飯而已。

對於父母輩的老農來說,過年更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他表示著親人之間的相聚和家人們感情的融合。幾千年的傳統,使得親人們對家人的思念在春節這一天無限放大,以至於我們的心牽著我們回家。

其它的原因

如今的我們為什麼覺得沒有年味呢?這是因為以前我們還是小孩子,過年的時候不需要做各種勞動,只需要享受美食和鞭炮即可。如今的我們已然長大,需要考慮過年期間的各種事宜,所以覺得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然而雖然我們覺得沒有年味,家裡的小孩子還是很期待過年的,我們得回家為他們過年做準備。其實這又挑出了另外的原因,那就是很多在外面打工一年的家長,希望過年期間能夠回家見見孩子。

再者過年的時候也是一年四季最為農閒的日子,這個時候廣大農村農民都休息,這是老祖宗傳承幾千年下來的傳統。這幾天的休息其實是為了以後能夠更好的勞動,幫助咱們農民促進農事生產。

此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外面打拼了一整年,咱們農民工也希望能夠為自己找個日子放鬆下,這樣和農村農閒時間相重合,春節期間過年就是一個不錯的休息日子。其實即使沒有春節,廣大農村農民也會找一個日子休息、慶祝的。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其實如今還存在著廣大農民趕回家過年的現象是很好的,它至少證明大家還沒有忘記春節這個日子,也沒有忘記自己在農村的根。當然如今即使農村的年味淡了許多,和城市相比還是更濃,也是人們為什麼喜歡到農村過年的原因之一。


愛茶者九號


我回家就是這樣。看一下自已爸媽。舅舅們?村裡人家裡們同學朋友。一律不見。因為現在我們村農村人。你有錢他就高攀你。沒錢他卵都不卵你。人情世故也是一樣。他說他的,我做我的還不如自己過自己的。農村不是當年農村人啊


媞妳的唯一


今天是忘記2020年1月14日,農曆的臘月二十也就是說再有十天的時間就是除夕夜了,在除夕夜這一天一家人會坐在一起吃團圓飯,當然這個時候已經有在外打工的的人開始陸陸續續的回家過年了,但是回家過年最集中的時間一般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以後,因為出外打工的人一般都是在臘月二十三以後放年假回家過年,但是現在過年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確實沒有了以前那種過年的味道,記得以前離過年還有幾天的時間時,大家都會出來嘮家常。


然而現在就像問題中提到的“親戚不走親戚,朋友也不見”因此都說農村的年味變淡了,那麼為什麼還會有人迫不及待的趕回村裡過年呢,其實針對這個問題首先站在我個人的立場上來看,之所以還會回農村過年那是因為思鄉之情,畢竟不管怎麼說農村老家的這片炙熱的土地是養育我們長大的地方,因此很多人出門在外一年了,總想在過年的時候回家看看。

再一個就是因為過年的文化,想必大家都知道這麼一句話叫“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這裡的親指的不單單是自己的親朋好友,更重要的是指自己在農村老家的父母,我在前幾天問過我的朋友,我說你不是在城裡過年嗎怎麼又回來了,我這位朋友只說了一句話“父母年齡大了回家陪父母一塊過年才是最有味道”。

通過這兩種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回農村老家過年都是為了父母,以及自己的思鄉之情,因此我們無論走到哪裡都要記住一句話那就是“月是故鄉明”。


紀錄鄉土


我覺得回家不是為了過年,是為了家裡的人。好多在外打工的朋友,父母在家裡,有些朋友的小孩也在家裡。過年了難得有個假放,因為外面打工,好多工作平常是沒什麼假期的,只能盼著過年放假回家看望父母孩子。

我過年想回家純粹是為了見父母,他們老了能多見一次就去見一次。許多年以後如果父母不在了,我過年就不會回去了,因為回去沒家了,有父母的地方才有家。


兔子早安


我覺得題主說,大家都在年底時趕回村裡過年,有點不太準確。其實大家並不是在趕回村裡過年,而是趕回有父母的家中過年。如果父母在城裡住,難道當子女的會自己回村裡過年嗎?肯定是有父母大家湊在一起的地方才叫家,有家人陪伴的年才是有年味的年。


現在不管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年味真的越來越淡了。天天忙忙碌碌,想一下從過完年正月初八就開始上班,一直幹活幹到臘月三十那天才放假,這年味兒能從何而來呢?難道僅僅從那七八天的假期當中就能感受得到年味了嗎,我總感覺還沒等咂摸下滋味,這年就過完了。

現在想想小時候的年那才叫有意思,一般臘月十幾就放假了,回到家就開始突擊寫作業,寫完作業就可以痛痛快快的玩,過個好年了。考的好可以開開心心的去買過年衣服,買回來過年衣服掛在衣櫃裡不能穿,要等到除夕過完12點之後才能穿上新衣服。


小時候饞,不光是饞吃的,還饞新衣服,從買回衣服來到過年前的這段時間,不知道要從衣櫃裡拿出來多少次試新衣服,臭美一番之後,再整整齊齊的把衣服放到櫃子裡。等到除夕那天12點的鐘聲一響,連覺都不睡,也要爬起來換上新衣服,可能小的時候就是窮,新衣服穿的少,所以才會那麼盼望過年,盼望著有新衣服可以穿。有幸的是我還有那一段美好的童年,現在的孩子們,即使是孩童時期,也體會不到我們當年的那種過年的樂趣了。

現在的過年,也不知道是因為大家的經濟條件都好了,還是因為過年的假期變少了,好像對什麼都沒有期盼。走親戚真的變成了“走馬觀花”式的走親戚,一天能去好幾家,放下東西拜個年就走,一般連飯都不吃,免得給人家添麻煩,現在也不像過去時那樣,跟著去“出門”就為了賺倆“壓腰錢”,為了吃點“好飯”,如今的小孩子對這些早就不屑一顧了。

現在的過年就簡簡單單的變成了一家人一起吃頓年夜,過了初一之後把家裡的近親都走走,簡單的拜訪一下,這個年也算是過完了,然後就等著正月初八開始上班了,今天才是臘月二十,我已經一眼望到了十天之後的年是怎麼過的了,即使在農村過年,也完全沒有了過去那些年的氣息,不讓放鞭炮,不走親戚不串門,過個年只不過就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個飯罷了。


一品小十六


大家都在外面打工,趁過年回去聚聚,給老父母..叔姑舅姨們拜年,我覺得農村的年味是那種醇厚的,讓人想往的,現在農村條件都好,家家戶戶住著樓房別墅,過年的時候,有的人家門口都停幾輛小汽車,喝酒聊天打牌,小孩子嘻笑玩耍,廚房裡飯香菜美,這些農村過年的情結,會持續一段時間,直到60.70後的時代結束,80後的小孩以後過年可能就不一樣了,這些天上班同事們聊的都是回老家過年的話題,想著快過年啦,說著回老家都喜笑顏開的,其實年味哪裡都有,如論城市或農村,家人團圓,家庭和睦就是最好的年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