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擾燕國的山戎族群最終去了哪裡?

侵擾燕國的山戎族群最終去了哪裡?

《華夏民族擴張史》系列

十六、伐戎救燕

文| 寒山憶雪


公元前664年,齊桓公22年,一位來自燕國的使者,在隨從的保護下,進入了臨淄城的城門。

01

燕國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很久了。

380多年前,武庚反周,周公率領周人二次東征。商末王武庚自商都往北逃亡,召公奭率領的一部分隊伍緊跟追擊,在現在的河北涿州一帶殺死武庚。

隨後,召公奭回師支援魯西南戰場的周公,而讓自己的兒子姬克留守當地,震懾北方的商王盟國。原為商之封國的代國、孤竹國都因此而臣服於周。

周公東征結束後,將召公奭封於匽,也就是召公奭追殺武庚處,以繼續震懾北方的方國。召公奭需要在王廷擔任卿士,所以匽國的第一任始封君,實際上是召公奭的長子姬克,琉璃河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上,稱之為「匽侯克」。後世逐漸把匽國誤寫為燕國。


侵擾燕國的山戎族群最終去了哪裡?

侵擾燕國的山戎族群最終去了哪裡?

匽侯克罍、克盉及銘文

由於燕國偏處北端,距離中原比較遠,所以燕國很少在西周的歷史舞臺上,以至於西周時期燕國的君主世系都沒有搞清楚。

目前所能知道的就是,燕國的早期幾位君主,依次是燕侯克、燕侯旨、燕侯舞、燕侯憲、燕侯和

根據琉璃河出土的青銅銘文考證,燕侯克是召公奭的長子,燕侯旨是燕侯克的弟弟。從燕侯旨到燕侯和,連續四代都是父子相承。

到燕侯和之後,燕國的君主世系就斷了。在燕侯和之後,青銅銘文中出現了一個燕伯聖,暫時無法考證他與燕侯和是什麼關係。

此後,直到燕國的第九位君主燕惠侯開始,燕國才有了明確記載的君主世系。

侵擾燕國的山戎族群最終去了哪裡?

燕惠侯在位38年,與周厲王同一年即位,比周厲王晚一年去世,也就是公元前864年~公元前826年。這段時期發生的著名大事件,自然就是北征獫狁,南征淮夷,攻滅鄂國,專利斂財,道路以目,國人暴動,共和行政,這些都不用再贅述了。

燕惠侯死後,他的兒子燕釐侯即位。燕釐侯在位36年,恰好處在周宣王在位的中前期。

燕釐侯死後,他的兒子燕頃侯即位。燕頃侯在位24年,處在周宣王後期與周幽王時期。燕頃侯20年,周幽王死於犬戎入侵,此後周攜王與周平王叔侄二王並立。

燕頃侯死後,他的兒子燕哀侯即位。哀侯只在位2年便去世,死後他的兒子燕鄭侯即位。

燕鄭侯在位36年。他在位的第5年,晉文侯殺死周攜王,擁戴周平王。他在位的第18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東周的歷史正式開始。

燕鄭侯死後,他的兒子燕穆侯

即位。穆侯在位18年(公元前728年~711年),與鄭莊公、衛桓公、齊僖公處在同一時期。這一階段,鄭國逐漸成為中原的小霸主,中原各國爭鬥的同時,燕國仍然安靜的蹲在燕山南麓,沒有什麼存在感。

燕穆侯死後,他的兒子燕宣侯、孫子燕桓侯依次即位,分別在位13年、7年。

燕宣侯在位時期,恰好是齊僖公在位的後期,鄭國盛極而衰,開始喪失霸主之位,齊僖公則加入到中原爭霸中,為齊國奠定小霸之位。公元前698年,燕宣侯與齊僖公同年去世。

燕桓侯的在位時期,幾乎與齊襄公同期。期間,被歷史抹黑的齊襄公,通過一系列有底線和無底線的操作,削弱了鄭魯兩國,吞併了紀國,拉攏了衛國,成為了實質上的霸主。

燕桓侯沒有等到齊桓公即位,比齊襄公早一步向周文王報道了。燕桓侯死後,他的兒子燕莊公即位。

侵擾燕國的山戎族群最終去了哪裡?

《史記》記載,燕莊公16年,燕國協助衛國、宋國攻打周惠王,立周惠王的弟弟王子頹為天子,這就是春秋早期著名的王子頹之亂。

但這段記載中的燕國,很可能不是召公家族的北燕國,而是位於衛國與宋國中間的姞姓燕國,也就是南燕國。

王子頹之亂,北燕國是否參與,暫時無法考證,也不是我們要探討的重點。重點是什麼呢?

燕莊公27年,公元前664年,山戎攻打燕國。

02

山戎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萬多年前。

一萬多年前,華北平原的古夷人通過燕山山脈和古渤海平原,進入到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分別形成古匈奴人和古東北夷人。

在蒙古高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三個大區域的結合部,也就是燕山北麓的遼河上游地區,一支介於古匈奴人和古東北夷人之間的族群,在這裡定居。他們與後世的商王國貴族有一定的淵源,因此稱作「古商人」。

侵擾燕國的山戎族群最終去了哪裡?

8500年前左右,古商人進入新石器農業時代,開創了東亞地區最早的玉石文化——興隆窪文化。隨後的3000多年裡,古商人又依次經歷了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玉石文化達到鼎盛。著名的玉豬龍、玉環龍,都來自紅山文化。

侵擾燕國的山戎族群最終去了哪裡?

侵擾燕國的山戎族群最終去了哪裡?

5000年前左右,氣候發生變化,古商人的紅山文化演變成小河沿文化,並往南翻越燕山,進入到華北平原的北端。

4300年前左右,燕山北麓地區開始演變成夏家店下層文化,到3900年前左右,燕山南麓也全部形成夏家店下層文化。

也就是在這個階段,一部分古商人進入到河北平原的中部,與當地後崗文化的原住民融合形成商族人,而留在燕山兩麓的族群,則可以稱作北商人。

侵擾燕國的山戎族群最終去了哪裡?

北商人逐漸獲得了從蒙古高原傳播而來的青銅技術,在燕山南麓形成了城邦方國,並在商王國建立後,接受商王國的冊封。可考的有孤竹、令支、屠何、無終等方國。他們與燕山北麓族群,被周人通稱為山戎。

周滅商後,山戎方國臣服了周王國。不食周粟這個著名典故中,伯夷叔齊兩兄弟,就是來自孤竹國的國君之子。這段典故是否是真實的歷史,不敢確定,不過這個典故背後,卻可以反映周與山戎之間的關係。

侵擾燕國的山戎族群最終去了哪裡?

大膽推測一下,山戎方國作為商的藩屬國,因為反對商王帝辛集權,站在了反帝辛聯盟中,與周人成了盟友。攻滅帝辛之後,周人取商王國而代之,山戎各國自然不服,反抗周國,於是留下來孤竹國王子不食周粟的典故。而後,周成王分封召公奭的長子克為燕侯,鎮守京津一帶,震懾山戎各國,山戎各國反周失敗,最終臣服於周。

這段臣服史,隨著周幽王被犬戎襲殺而告終。

周王室的衰落讓山戎蠢蠢欲動。經過平、桓、莊、釐四位周王小一百年時間的蟄伏,到周惠王年間,燕國的燕莊公在位時,山戎開始越過燕山南下,或是劫掠,或是搶佔領地,如同百年前的犬戎侵入關中一樣。

侵擾燕國的山戎族群最終去了哪裡?

燕莊公27年,公元前664年,山戎大軍侵入了燕國的領地,燕國軍隊節節敗退,丟失了大片領地。

面對亡國之禍,燕莊公派出使者,向齊國求援。

03

得知了燕國危急的消息後,齊桓公與外甥魯莊公在魯國西部的濟水之畔會面,商討征伐山戎、援救燕國的事情。《左傳·莊公三十年》中記載為,

「公與齊侯遇於魯濟,謀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

這一年也就是齊桓公22年,公元前664年。

第二年,公元前663年,齊桓公23年春天,齊國大軍從臨淄出發,奔赴燕國。《史記》中記載為,

「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於孤竹而還」

侵擾燕國的山戎族群最終去了哪裡?

齊軍出動的人數,行軍路線,以及齊燕聯軍打敗山戎的過程,史書都沒有記載。

《呂氏春秋》中說,齊桓公良車三百乘,教卒萬人,以為兵首,橫行海內,天下莫之能禁。也就是說,齊桓公原來作為「兵首」先鋒部隊的精銳兵力,就有萬人,後備軍隊更是超過這個數字。

前面的文章中也分析過,齊國的常備軍可以達到三四萬,與《呂氏春秋》的記載互相吻合。

從這裡可以推測,援救燕國的軍隊,可能在萬人以上。

至於行軍路線,從齊國往燕國的路線,需要穿過河濟平原和河間地的無人區。這裡是古黃河下游的積洪區,地勢低平,沼澤與蘆葦蕩遍佈。

侵擾燕國的山戎族群最終去了哪裡?

齊軍從這裡行軍,既要穿過沼澤地,又要渡過黃河下游的分流河道,行軍十分艱難,而且容易迷路。這也就是為什麼管仲放出老馬帶領齊軍行軍,留下老馬識途這個典故的原因。這段歷史記載於《韓非子·說林上》中。

「管仲、隰朋從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戰爭的過程也缺乏詳細的記載,目前只能知道,齊燕聯軍打敗了山戎,並順帶攻滅了令支、孤竹這兩個方國。《國語·齊語》中記載為:

「遂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而南歸」

04

令支、孤竹都位於冀東北,大體相當於現在的唐山市範圍。

令支位於如今的遷安縣一帶,孤竹位於如今的盧龍縣一帶。

攻滅令支、孤竹後,齊桓公把新佔領的土地讓給了燕國,燕國領地擴大到整個燕山南麓,令支與孤竹等國的國民,也成為了燕國治下的臣民。

而燕山北麓的其他山戎部族,除了屠何國仍然留在遼西的錦州一帶,其餘的族群,可能有一部分人成為了齊燕聯軍的俘虜,隨著聯軍內遷燕山以南,成為燕國治下的臣民。

另一部分人,不久後也從遼上地區遷走。考古顯示,西周時期,大興安嶺南部興起了一種新的考古文化,稱作「夏家店上層文化」,與山戎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區別很大。下層文化的山戎族群以農耕為主,兼營畜牧,而上層文化的族群則以畜牧為主,很多學者認為這個族群就是「東胡」。

在春秋早期,東胡族群已經迫近了遼上地區,在遼上地區的北部生活,遼上地區的南部仍然是山戎的地盤。但到了春秋中期,公元前600年左右,山戎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已經從燕山北麓消失,東胡族群的夏家店上層文化完全覆蓋了燕山北麓。

侵擾燕國的山戎族群最終去了哪裡?

由此可見,山戎從燕山北麓遷走後,留下的領地被東胡佔領。那麼這些遷走的山戎,究竟去了哪裡呢?

從分子人類學方面分析,山戎的父系基因中既有N系,也有C系和O系。從遼上遷走的山戎,既有可能南下投奔燕國,也有可能往北遷徙,或混入蒙古高原的匈奴各部中,或混入東北平原的濊貊、扶余族群中。

不過考古上並沒有在蒙古高原和東北地區發現更多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繼承痕跡,加上史料記載十分匱乏,山戎究竟有沒有往北方遷徙,遷徙的比例又有多少,暫時都沒有確切的結論。

但可以肯定一點的是,經過齊桓公這場伐戎救燕戰爭,有相當一部分山戎百姓融入到華夏族群中了。

「寒山噴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