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燕過無痕

無論春秋還是戰國,燕國似乎都是最不重要的。直到公元前315年,戰國的進度條已經走了大半,燕國才有了史書不得不記載的大事兒。

這個時候,燕國的君主叫,習慣叫他燕王噲。一般稱呼君主,稱呼的是諡號,比如齊威王、魏惠王、楚懷王。燕王噲有點兒不一樣,他沒有諡號,因此只能叫名字。

一般來說,只有亡國之君才沒有諡號。而實際上,燕國在這位君主手上,確實死了一回。

燕王噲並不是荒淫無道的暴君,相反,他的品行實在太優秀了。韓非子說,燕王噲一不喜歡美女、二不喜歡音樂、三不喜歡打獵。唯一的消遣,是拿著鋤頭下地幹活,手上磨一層老繭。所謂聖王明君,也不過如此。

燕國:燕過無痕

但是燕王噲覺得這樣還不夠,他是個謙虛的人,時刻需要聽取別人的意見。燕國的相國叫子之,大概子之這個人非常賢能。有人跟燕王說,我看您對相國還不夠尊重,於是燕王噲對子之言聽計從;又有人對燕王說,既然您什麼都聽子之的,為何不把朝政乾脆交給他得了,這樣還提高了效率!於是,燕王噲就讓子之全權決斷一切事情。

從此,子之當起了燕王;燕王噲倒做起了臣子。這實質上是禪讓!至於禪讓的結果,是不是皆大歡喜呢?恐怕不是,三年後,燕國發生了動亂,燕王噲死了,子之也被剁成了肉醬。也正是這次動亂,讓齊國趁虛而入,五十天就把燕國掃了個乾淨。

燕國後面的命運,猜也猜得到。他們在齊國的戰場上輝煌了一次,終究還是敵不過秦國的虎狼之師。隨後,這裡出了一位遠比燕王噲出名的人物,刺客荊軻。不過最有趣的,還是他們搞的禪讓這回事兒,很有討論的意義。

很多思想家討論過

禪讓,比如說墨子。燕王噲的形象,簡直是為墨子的要求量身打造的。墨子主張君主要學習大禹,身體力行,能吃苦、會勞動,手腳上磨出老繭、小腿上掉光汗毛,這正是燕王噲喜歡乾的事情。墨子又說君主要尚賢,鼓勵禪讓。這條燕王噲也符合。

相反,孔子不主張君主參加體力勞動,儘管他自己能幹不少粗活兒;而且他愛講君臣父子,多半不喜歡禪讓。孔子的接班人,孟子,也認為這麼幹沒有合法性。而且,他和燕王噲是同時代的人。

燕國:燕過無痕

孟子說,燕王噲沒有權力把燕國讓給別人,子之也沒有權力接受燕國。這就好比做臣子的,想把自己的位置讓給另一個人,他能不給君主打報告,就擅自做這個決定嗎?當然不能。君主受命於天,俗話說是被上天選中的,自己當然沒有權力、出讓這個位置。

燕王噲之後,歷史上再也沒有發生過真正嚴格意義上的禪讓。充滿詩意和活力的春秋戰國,結束了。華夏大地的少年時代,也結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