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战“疫”急先“锋”:每天在患者的嘴里采标本

  每次从隔离病房出来,55岁的林昌锋都浑身湿透。“采集一个标本至少需要3分钟,防护工具又厚重又憋闷,一动弹就是一身汗。”

三亚战“疫”急先“锋”:每天在患者的嘴里采标本

  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隔离区一设立,医院感染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林昌锋就全身心投入了这场“战疫”。对着患者张开的嘴采集咽拭子标本——这是整个救治过程中风险最大的操作环节,他每天要重复数次。

  ●临危受命:

  第一时间进入隔离区

  三亚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确诊日期是1月20日。也是在那一天,林昌锋第一时间受命进入隔离区。“考虑?当时也没有时间考虑,就觉得我是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林昌锋二话不说就“走马上任”。他的爱人回忆说,那天打了好多电话也找不到他,后来才知道他进了隔离区。

  和其他先期进入隔离区的同事一样,林昌锋根本没有时间准备衣物。“后来还是爱人送过来,我们也没法见面,只能远远地望一眼。”

  这个春节,林昌锋与家人在分隔中度过,甚至忙得顾不上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年夜饭”就是简单的盒饭,他与同事在医生办公室旁边的走廊里匆忙吃了几口,随后继续工作。

  三亚中心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隔离区临时党支部书记、隔离区指挥部组长梁冬最“心疼”林昌锋,“他是我们的老大哥,进入隔离区后就没好好休息过,特别辛苦。”

  ●临危不惧:

  每天与患者“亲密接触”

  在隔离区内,林昌锋做着“最危险”的工作:采集咽拭子标本。

  林昌锋说,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患者进行确诊或监控病情变化,需要获取咽拭子标本。“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必须摘下口罩、张开嘴,所以会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气溶胶。”这是一个堪称“危险”的操作,自疫情发生以来,这个操作林昌锋已进行了两百多次。

  这个操作,在隔离区里也基本都由林昌锋来完成。“因为采集咽拭子标本过程中患者会脱下口罩,还会咳嗽、打喷嚏,难免会喷到防护镜上,风险很大,所以我很少让护士及其他人进隔离病房。”他说自己也有担心,“害怕是害怕,但这是我必须要做的事。我自己都不带头的话,别人怎么会跟进呢?”

  不过,林昌锋也不忘随时给身边的人吃“定心丸”:只要严格按照流程,做好防护工作,就不会被感染。

  一位护士说,林主任就是一个标杆,跟着他感觉“心里有底气”,也特别有战胜疫情的信心。

  ●临危不乱:

  团队不断调整救治方案

  自收治第一例患者开始,三亚中心医院就研究制定了基础治疗方案。随着确诊患者数量的增加,方案也随之不断变化调整。

  在此过程中,林昌锋每天根据隔离区外的专家组意见不断调整着治疗方案,经过集中精力、不断摸索和完善治疗方案,因人施救,使患者病情日趋稳定,大家的情绪也越来越积极乐观。

  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战役”,对所有人都是一次挑战和考验,既是精神上的、身体上的,也包括“技术”层面。林昌锋常常连夜和同事们一起探讨病例,在医生办公室待到凌晨一两点钟已是常态。“因为病毒也很‘聪明’,总是处于变化之中,而且每个患者的身体情况不同,所以我们需要随时调整。”

  最近几天,连续有患者符合出院标准。目送他们走出隔离区的大门,林昌锋感到欣慰。“我跟身边的人说,要相信自己,一定会有胜利的那一天。”

  就在前几天,林昌锋和“战疫伙伴”、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吉家聪一起,向隔离区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