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佛教,你知道什麼故事嗎?

高宗1986


自釋迦牟尼出家創立佛教以來,已經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時間。在這兩千多年前的時間裡佛教產生了無數的傳說故事,有些廣為流傳,有些怎不為人知。下面居士我就說幾個有趣的故事。

一、三獸窣堵波

傳說,釋迦牟尼前生的某一世是森林裡的一隻兔子,和一隻狐狸、一隻猿猴是好朋友。兔子在修菩薩行,帝釋天想測試一下他的境界,就化身成一個老者來到了森林裡,遇到了這三隻動物。

老者對他們仨說:我又累又餓,你們能不能給我些東西吃。於是狐狸去河裡抓了一條魚,猿猴去採摘了水果,只有兔子一無所獲,受到了老者的譏諷,說兔子言不由衷。於是兔子讓狐狸與猿猴找來一堆枯枝,點起了火,然後投身火中,把自己獻給老者吃。

老者被兔子的獻身精神感動了,他恢復了帝釋天的形象,把兔子放在了月亮上,從此月亮上就有了一個兔子的影子。

後人為了紀念這個傳說,在當地修了一座窣堵波(一種佛塔),被稱為三獸窣堵波。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三獸窣堵波與它背後的傳說。

二、捨身飼虎

很久很久以前,南贍部洲有—個叫做摩訶羅檀囊大國,這個國家的三王子摩訶薩埵十分善良,天生具有一副慈悲心腸。有一天,摩訶薩埵出門遊玩,在野外發現了一隻餓得皮包骨頭的雌虎與一窩嗷嗷待哺的幼虎。

摩訶薩埵知道,雌虎快要餓死了,而如果雌虎死了,幼虎也必死無疑。但是雌虎餓得沒有力氣了,所以無法捕食野獸。摩訶薩埵大發慈悲之心,便想把自己送給雌虎吃。沒想到雌虎餓得連吃人的力氣都沒有了。於是摩訶薩埵折斷了一枝竹子,將竹子的斷口插入自己脖子,放出血來給雌虎喝。雌虎喝了人血,恢復了一些精力,便將摩訶薩埵吃掉了。

摩訶薩埵便是釋迦牟尼前生的某一世,"捨身飼虎"是釋迦牟尼百千萬劫修行直至最終成佛萬千因緣中的一項。

三、頑石點頭

中國東晉與南朝宋時有一位高僧法號道生,他自幼學習佛法,是另一位高僧鳩摩羅什的著名弟子之一。道生潛心研究涅槃佛性思想,被當時的人讚譽為“涅槃聖”。

當時涅槃類佛經未能全部傳入中國,已經傳入的經典中說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唯獨一闡提(善根斷盡之人)不能成佛。然而道生卻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一闡提也能成佛”的觀點!

當時京城建康的僧人們拘守經文字句,把道生視為大逆不道,把他逐出建康。道生法師來到了蘇州虎丘,仍然堅持他的觀點。相傳他對著虎丘的山石說法,山石也為之點頭。這就是“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故事。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


夢露居士


2005年的今天,也是陰曆六月十九日,釋如照師傅給我講了很多佛教的道理,給我講了一個佛教故事:



崇禎皇帝的前世是一個小沙彌,一生下來就被遺棄在寺院門口,被老和尚撿回來,收養,長大後給他剃度出家,這個小沙彌很聰明,但是修行不認真,老和尚對他要求特別嚴格,有一次寺廟裡修大殿,小沙彌也參加,不小心,掉下來,摔死了。師兄們都可憐他,從小就是個孤兒棄嬰,他師傅老和尚是個開了法眼的高僧,知道這個小沙彌來世是皇帝,但是由於他修行不認真,過去世的業障太大,沒有消除,他來世當皇帝也是不得善終,而且一生不順,老和尚就說,你們不準埋葬他,找一頭驢來,把你師弟的屍體綁在驢尾巴上,然後狠狠的給驢一鞭子,讓它滿山遍野的跑。老和尚說完就走了,師兄們一頭霧水,不知道為什麼,心想如果那樣的話,師弟不就粉身碎骨了嗎?師兄們不忍心,畢竟出家人慈悲為懷,就把這個小沙彌偷偷的給埋葬了。


過了一個月,他師傅老和尚想起這件事情來了,問那些徒弟,我叫你們把你師弟的屍體綁在驢尾巴,讓驢子滿山遍野的跑,那個事怎麼樣了,師兄們才把埋葬小沙彌的事說了出來,他師傅仰天長嘆,這都是天意!你們不知道,你們的師弟業障太大,他來世要坐皇帝,可是他修行不認真,我這是幫他消業!

這個故事就是告訴人們,活著不修行,不做好事,光想死了別人為你消業,或者做些法事,效果微乎其微,所以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就是修行的過程,我們必須認認真真的對待。我們要踏踏實實做事,不要做不切實際的夢想,認認真真的處世,更不要醉生夢死的生活。不管身處何種境地,做到心地一片泰然,無愧於天地,無愧於自己。


老九讀書


佛祖釋迦牟尼出生於印度一個皇室的皇堂宮內。出生前晚上他母親夢見太陽到了她家裡,出生時滿皇宮都是紅光,而且香氣撲鼻。出生後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小男孩,眼睛閃閃發光,非常活潑可愛,慢慢長大,大概2歲左右就會說話。這時候大人就教他認字,他識字很快而且記憶力也很好。他的父母愛不釋手,抱在手裡怕他跑了,到6歲的時候他的父母就讓他在皇宮學校正式上學。他異常聰明好學,對書本中的知識一看就過目不忘,他的老師也非常喜歡,經常對他父母講,他將來一定是個奇才,定堪大用。這時候他就開始著一些佛教方面的書,而且也很痴迷。

20歲左右,在父母的安排下與一個漂亮的女孩結婚了,他很不適應夫妻生活,第二年他的妻子就跟他生了一個兒子,兒子也非常漂亮,但他就不一定喜歡。而他對佛教書籍是非常喜歡而且越來越痴迷的程度。有一天他對他的妻子說,他不會長期過夫妻家庭甚至皇室的生活,他要選擇出家,將來為塵世間的大眾謀福祉,你然後去找一個人家嫁了,不要等我了,我的決心以定。他的妻子哭的稀里嘩啦死去活來,後來,他的家人及妻子把他的話和決定告訴他的父母,他的父母大驚失色,跑來指責他的糊凃想法。但無論大人怎樣勸都沒用,他的決心已定,他父母知道已經無力迴天,就問他你的妻子怎麼辦,他說讓她改嫁吧,不要等我了,我再也不會回來的。

第二天他就準備了簡單的行李出門了。他一直朝北邊的森林慢慢走去,一個人曉行夜宿。他的父母不放心派家人稍稍跟著他,怕野獸傷著他。他一直走著,一直不回頭,餓了吃林中野果,野菜,渇了就喝山泉水,不停地看佛經書籍,有一天,當他坐在一顆菩提樹下默默睡覺,醒來後發現他知道了很多事情,知道了過去未來的事情,看到一些凡人看不到的事情,他明白了我己經覚悟了。從此他就走上出家佈施佛法的道路上去了。

他的家族現在還是姓“釋迦牟尼”。這就是佛祖的故事。


崑崙之柏瞧歷史


佛陀:

曾有一次,某個村子有一條毒蛇,噬咬數人,奪去了他們性命,村民們都十分懼怕,孩童們也不敢在毒蛇棲息的樹旁玩耍。

有次,一位比丘途經此地,就坐在那棵樹蔭下休息,毒蛇爬出欲咬,見那比丘仍是面色如常,很是驚訝!比丘對它言道:“當你咬人,給他們傷害時,人們處於極大的痛苦,甚至會喪命”。

毒蛇起了苦行之心,它由此決定,不再害人,不再咬人,見毒蛇不去傷人,村民慢慢也就不再害怕,他們取笑它,孩童們用腳踩它的尾巴,而它從不傷害任何人,孩童們向它扔石塊,它不去報復,飢餓和疼痛,令他虛弱無力,到了晚上,便吞下些砂礫,而白天,又會受到攻擊,那條蛇傷得很重,村民們就當它是一條繩子。

某天,那位比丘又來到這裡,看到蛇的情況,他很難過,給蛇敷藥時,他問道,你怎麼會落到如此呢?蛇回答:“我已領悟道理,就不去咬人了”。

比丘笑了,然後說:我叫你抑制咬人的衝動,但你怎麼能斷絕自己的本性呢?你怎麼能不出嘶聲呢?

任何行為的過度,哪怕是不殺,也都會轉變為暴力,罪人應為其罪過受罰,他們理當畏懼你,但要記住,審判不應該取決於私仇舊恨,被告是因他們的罪過與惡行而受罰。

若是有嗔怒、嫉妒、或貪愚的干擾?以善勝惡,邪惡佔據上風,人性便蕩然無存,如果你不得不發動戰爭以摧毀邪惡,那就去做吧,但不要因私慾而開戰,這樣的選擇,只是不得已而為之。



天道仙子


我是一個無神論者。我不信仰佛教,但是我學習佛學。我認為,佛教,雖然發源於古印度,但是早在近兩千多年前,就開始傳入我國。井經過歷朝歷代的不斷髮揚光大,傳承實踐,早已融入中華傳統文化之中,形變成了中國化的佛教。與儒、道文化一起,形成“儒、釋、道”三大宗教體系重要組成部分。便也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精華所在。只是當佛教深入中國民間而形成普遍化的信仰之後,佛教的本來面貌就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帶上了很多神話和迷信的色彩。民間大眾求神拜佛的目的:活著的時候,為了求財,求壽,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廟堂敬香許願;死了之後,即由親屬請了出家的活佛僧尼為之誦經超度,以求脫離苦海,深入天堂。給佛教披上了功利主義的外衣。其實,佛教的基本精神,根本不在於此。

其實,據我所知,正信佛教的基本教義,就是“五戒十善”。就是教導人們要修身養性,積善成德。要求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要相信因果報應,修成正果,獲得圓滿。這些“學好向善”的基本道理,是和我們中華民族所奉行的傳統美德,是一脈相承的。如果我們今天的人們,尤其是我們國家的公職人員,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凡是有害與身心,家庭,社會,國家,人類,乃至一切有情眾生的事,都不去做。做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為官,勤勤懇懇為民。就是一個徳能配位,厚德載物的好人。你的人生,也就是一番修成正果,獲得圓滿的精彩人生!





帆影Ordos


割肉貿鴿。

小鴿被餓鷹追逐,逃到屍毗王(釋迦牟尼成佛前的一個生世)懷中求救,屍毗王請鷹不要吃鴿子。鷹說,我不吃鮮肉就要餓死,你為何不憐惜我呢?

屍毗王於是用一杆秤,一端稱鴿,一端放從腿上割下的肉。但很奇怪,把整個股肉、臂肉都割盡了,也沒小鴿重。於是他竭盡全力把自己投在秤盤上,即以自己的生命和一切來作抵償。結果大地震動,鷹、鴿不見,原來是神來試探他的。

這個故事反映眾生平等,護佑萬物的思想。


捨身飼虎。

摩訶國三位王子同行出遊,在山岩下看見七隻初生小虎,圍繞奄奄欲斃的母虎。最小的王子(佛的一個生世)把兩位哥哥催回去後,就投身虎口。母虎竟沒氣力吃他,他於是從自身刺出血來,又從高巖跳下,墜身虎旁。

餓虎舔食王子流出的血後,恢復了氣力,把王子吃了。當哥哥們回來找他時,只看到一堆殘骸、毛髮、血漬,於是悲哭告知國王父母,在該處建立了座寶塔。

這個故事突出了佛家的大慈大悲與自我犧牲精神。


五百強盜。

五百強盜造反,與官兵交戰,被擒獲後,受剜眼重刑,在山村哭嚎震野,痛苦萬分。佛以藥使他們的眼睛復明。這五百強盜放下屠刀,都皈依了佛法。

這個故事是說,放下屠刀,就可立地成佛。

目連救母。

目連為了救母親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獄中見到了受苦的母親。目連心中不忍,但以他母親生前的罪孽,終不能走出餓鬼道,給她吃的東西沒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連無計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於佛。佛陀教目連於七月十五日建盂蘭盆會,借十方僧眾之力讓母吃飽。目連便依佛囑,於是有了七月十五設盂蘭供養十方僧眾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連母親得以吃飽轉入人世,生變為狗。目連又誦了七天七夜的經,使他母親脫離狗身,進入天堂。

這個故事勸人向善,勸子行孝。


喜歡我的文章,記得順手幫我點贊,關注我喲!


融融118


丹霞燒佛是禪宗中的一個公案名,出自《五燈會元》卷五,原文如下:


五燈會元卷五(卍續一三八·八四上):唐元和中(丹霞天然)至洛京龍門香山,與伏牛和尚為友。後於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燒火向。院主訶曰:“何得燒我木佛?”師以杖子撥灰曰:“吾燒取捨利。”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師曰:“既無舍利,更取兩尊燒。”主自後眉須墮落。


這個故事對我理解禪宗的影響是比較深的,雖然很簡約,但是卻寓意深遠,每次讀完都有明確的感悟。佛學高深,但經常從一些寓意深遠的故事中讓我們在片刻得到啟發和體悟。


1.

故事發生在唐憲宗元和年間,

丹霞禪師雲遊四方,有一年冬天,他到了洛陽城南的龍門香山惠林寺,認識了在寺廟修行的伏牛和尚,二人每日一起誦經參禪、修行悟道。


冬日嚴寒,丹霞禪師和伏牛和尚坐禪結束後發現手腳都凍僵了,禪師認為需要找些可以生火的木頭來取暖,但遍尋寺廟發現除了木頭雕刻的佛像之外,沒有其他木頭了。於是乎,禪師作出了一個決定,劈木佛來取暖。<strong>


木頭燃燒的氣味將寺廟的院主引來,當他發現禪師和和尚燒的是木佛後,他怒不可及,大聲地質問他們為何要燒寺廟的木佛。此時,禪師一邊用小棍撥著火堆,一邊回答道:“我們在燒佛取捨利子呢。舍利子乃佛陀涅槃火化的結晶體,歷來為佛教徒所敬仰崇拜。院主步步緊逼:

“木佛哪來的舍利子?丹霞禪師應聲道:“既然沒有舍利子,那我再取兩尊來燒。<strong>



2.

院主聽了丹霞禪師的話,勃然大怒。顯然在他眼裡,丹霞和伏牛二人的行為堪稱大逆不道。但我們必須注意到,故事的最後一句是:“主自後眉須墮落。院主看似十分維護佛祖,為何最終會得到落眉的後果呢?


我們大致可以從張無盡居士的詩中得到解答:

<strong>

雪擁巖扉凍不春,一尊木佛劈為薪。<strong>

眼睛動處眉毛落,為謗如來正法輪。<strong>



3.

對於丹霞禪師來說,佛並不在於佛像中,而在於自己心中;心中有佛,憑心做事,才是對佛的尊重。那尊木佛像早已超越了形質,傳達著佛捨身救人的真諦,而院主的修為不到,理解偏頗,不明佛的真諦,故須落眉。


這個經典的禪宗故事旨在向我們傳達一道至深至簡的佛理:真正信佛者方為續佛慧命,若視偶像為佛,反損佛之慧命,也就是齊善鴻教授在華商書院商界領袖博學班中講到的“謗佛”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經》上一首四句偈頌道破眾生執著於外相是不得成就的。須明白,佛陀無處不在,佛法無邊無界,學佛便是修心,佛法向心內求。<strong>佛一刻也未曾與我們分開,他便是我們那個圓融、曠達、寧靜的本體。


華商書院


在中國,很多女人其實是不瞭解佛教的,常常是以拜神祈求保佑的心態去拜佛的,其實,佛不是神,是保佑不了人的,說佛保佑人是偽佛教的騙局而已。關於女人,提供一些佛經資料供大家參考:在釋迦牟尼創建佛教之初,不僅嚴禁女性入教,甚至將婦女與禽獸、魔鬼相提並論,認為三者都是佛徒修行學道的大敵和破壞者。所以,佛教中是絕不可能有女性菩薩的。觀音原來是男相,甚至有鬍子,但因武則天當了皇帝,女觀音才多了起來,人們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觀音,把觀音塑造成一位面如滿月、滿含慈悲的菩薩相。現摘錄一些佛教經文,歧不岐視女人,各自思量:“當知婦人,是眾苦本,是障礙本,是殺害本,是繫縛本,是憂愁本,是怨對本,是生盲本”【《大寶積經.菩薩藏會》節錄】“女人壞世間,令善皆盡滅”、“女為惡根本,能失一切物”【《正法念處經》節錄】“親近彼女人,最為極下劣,是惡中之惡,何足為欣樂。”【《大寶積經.優陀延王會》節錄】。“一切女人皆是眾惡之所住處…其女人者,淫慾難滿…譬如大地,一切作凡,令如芥子,如是等男,與一女人,共為欲事,猶不能足;假如男子,數如恆沙,與一女人,共為欲事,亦復不足。”《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當知丈夫親近女人之時,即是親近惡道之法,此是丈夫第一過。”【《大寶積經.菩薩藏會》節錄】

阿難白佛言:「佛滅度後,諸女人輩未受誨者,當如之何?」

佛言:「莫與相見。」阿難又白:「設相見時,當如之何?」

佛言:「莫與共語。」阿難又白:「設與語者,當如之何?」佛言:「當自撿心。」【《長阿含.遊行經》節錄 】………


思辨真相


普賢菩薩故事,據史料記載,天台山國清寺有位豐幹禪師,有一回經行聽見在道旁有小孩啼哭之聲,大師剝開雜草發現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問家庭住處小孩說無家,無姓名。大師把小孩領到國清寺交到庫房做務。取名拾得,小拾得聰明伶俐不到三年就升任齋堂執事,因有一回看無人登臺和聖象對坐吃供,還罵聖象小羅漢。被知庫看見了,罰他到廚房刷碗,(才有了他偷把剩飯給寒山吃這一章),有一次寺中飯食花果被鳥啄食,拾得竟執杖打寺中供養的山神像,責其守護伽藍不力,有失職責,枉受沙門供養。當晚寺僧,皆夢見山神說:拾得打我,罵我。有人不信至山神像前察看,果見山神像有杖打痕跡。

後來派拾得放牛,一日正值法師講律,拾得趕牛到門前不走,還依門嘲笑,引得眾僧火大,責怪他大不敬。戒師更是氣的要打拾得,拾得見其嗔心起,即說偈曰:無嗔即是戒,心淨即出家。我性與汝合,一切法無差。拾得說,我不趕牛了,這群牛,皆大德前生的知事僧,它們都有法號,不信,且看我叫它們出來。隨即對牛群說,前生律師弘靖站出來。即有一白牛作聲而過,又叫,前生典座光超出來,又有一黑牛應聲而出。拾得又叫:直歲靖本出來,又有一瘦牛應聲出來,最後,拾得牽一牛說說,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心,汝合招此咎,怨恨於何人,佛力雖廣大,汝卻辜佛恩。


史文今


佛教和佛經

<strong>

佛教創始人叫喬達摩.悉達多,也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大家注意他的出生年月是公元前56 6年,到公元前486年圓寂。中國孔子是公元前551年生人,胡適考證老聃可能是公元前570年生人。悉達多的出生年月剛好介於老子和孔子之間,可見他們完全是同時代的人。

喬達摩悉達多是一個王子,他的父親叫淨飯王,實際印度語原意是“純淨的大米”,中國人把大米叫飯,所以翻譯為淨飯王。他所在的這個小國叫迦毗羅衛國,那個時候印度沒有統一,分為無數小邦國,他所在的這個小邦國處在今天尼泊爾附近。他的母親叫摩耶夫人,生出悉達多之後僅七天就去世了,我們今天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她死於產褥熱。因此後來在佛教上就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摩耶之幕”。因為他的母親叫摩耶夫人,意思是指屏蔽真實世界的帷幕。

喬達摩悉達多出生僅7天母親去世,淨飯王盡僅得這一個長子,極為愛護,百般呵護,所以我們可以想象,其他他小的時候生活何其優渥,他幼年的時候,他的父親曾經找過一個外道算命先生,大家注意只要在佛教裡提外道“外道”二字,就是指佛教以外的宗教。佛教產生以前印度已經有了婆羅門教、耆那教等小宗教,還有其他很多宗教。那麼這種宗教文化裡就都有“神秘文化”和“算命文化”,一個佛教沒有產生以前的外道神秘文化算命先生,來給淨飯王的這個小王子算命,說“此子將來或成名主或成教宗”,意思是將來要麼成為一個英明的君王,要麼就是一個宗教創始人。

這使得他的父親大為恐慌,因為他的父親希望他將來繼承王位,絕不希望他將來出家搞宗教這套名堂,因此就把他圈禁在皇宮之中,悉達多居然在19歲以前,也就是成年以前,從來沒有出過皇宮,他根本不知道世俗人間的生活樣貌,直到19歲,他才第一次走出皇宮,這就是著名的“四門遊觀”這件事情。也就是他走出皇宮,到外城的四個城南城門那去周遊,第一次目睹貧老病死,人間苦難,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他的感受叫——觸目驚心。什麼意思呢?我們正常人從小就生活在世俗社會之中,社會中的種種現象,我們熟視無睹,一個人從小在皇宮中封閉生活,成年以後才第一次看見世俗社會的苦難,我們就可以想象他當時遭受到怎樣強烈的心理衝擊。

所以悉達多回到王宮後從此迷迷糊糊地陷入一種半精神錯亂狀態,他實際上進入冥思狀態,對人類的苦難開始思索,直到29歲,據傳說他有一夜發現他眾多妻妾睡姿醜陋,於是毅然決定出家,這這種說法當然是不能成立的,他一定是從19歲觸目驚心的看到世間苦難,反覆思索不得其解,於是決定出家修行,尋求真諦。

他出家以後,歷經“忘我冥思”“少女獻食”“以身飯虎”,就是他在密林裡忘我冥想快餓死了,有一個少女飄然來到他身邊給他送飯;有一次他在密林中,有一隻老虎撲到他眼前,佛陀認為他已經沒希望了,決定用自己的肉體飼餵老虎,結果老虎又飄然離去,這叫以身飯虎。


最終菩提苦腸禪,冥思七日,終得正果,頓悟成佛。

這都是我們最簡單的說明,細節故事我們不能多講,因為太多了。

說一下釋迦牟尼這個尊稱的來源。釋迦是喬達摩悉達多的族名,也就是他家族的名號,意思是既有仁愛之心又有能力的含義;牟尼是當時印度梵語,翻譯過來是寂寞的含義,是指對在山林中修道而獲得成就者的通稱啊,這就是是釋迦牟尼這個稱號的來源。

釋迦牟尼的稱呼很多,比如佛陀。佛陀這個詞在魏晉之前就有,他它最初拿用梵語翻譯過來叫“浮屠”它的含義是“覺者”,就是有覺悟者。我們一提“浮屠”,會都會想到中國佛教界流行的一句話叫“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在今天已經指佛寺內的佛塔,但實際上是佛陀當年的意譯,以後念轉音形成專稱——佛陀。

後來也把獲得圓滿真理的覺悟者叫佛陀。

再有如來。大家熟悉《西遊記》,始終把佛陀叫“如來”,要知道中國古代沒有複合詞,在佛教傳入以前複合詞還是非常少的,中國古代也沒有真理、真諦、作業、世界等,這些詞彙都是佛教用語,那麼中國古人怎麼表述像真理這樣的概念,用一個字,這個字應該說用的是很恰當,因為我們通常所說的真理就是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如”這個字表達遠古時代的真理含。“如來”就是真理之現身。

他還有很多稱呼如:世尊,天尊,沙門、瞿曇等等。

有傳說佛陀頓悟,看透天下,一時決定自殺,尋求解脫,被一個婆羅門教是普通教士勸阻,得知他的頓悟之想,深感驚訝,建議他傳佈思想、形成教派,於是佛陀後來45年講經不輟。

佛陀在世講經期間,他的諸多弟子當年就在聽他講經的時候做過筆記,記在當時的樺樹皮或者貝葉上,佛陀滅寂以後,佛陀大弟子也叫上座部比丘第一次對佛經加以結集,聽過佛陀課的人很多,其它小沙門覺得結集不足,於是後來有多次結集。,由此形成佛經文獻。

大家注意佛教文獻總成大藏,它由三個部分構成,叫經、律、論。所謂經,就是佛陀本人講過的話叫經,在印度梵語裡叫修多羅,被中國人翻譯為經;所謂律,就是修佛所必須遵守的戒律,這是第二部分文獻;第三部分叫論,所謂論,就是對“經”和“律”所進行的闡發和解釋性的文件。經、律、論三部分文獻構成的總體佛教文獻,總稱大藏經。

佛家學說在佛陀滅寂以後,佛經傳承上千年,不免發生“層累效應”,也就是後人不斷的在上面附加偽篡,因此當今學界對佛教經文的整理,認為確認度最高的原經經文為《阿含經》。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