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照緬甸,懟天懟地懟自己,“亂”貫古今何時休?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之個性,觀察其歷史走勢,為後世提供經驗教訓。

​中南半島諸國,緬甸非常獨特。像越南,心比天高,總是想當霸主而不得。像泰國,看起來很亂,其實猶如形散神聚之散文。緬甸有著自己的特點。

緬甸是一個佛教國家。按照通常印象,佛教世界比較溫和。但緬甸不是,很亂。

佛照緬甸,懟天懟地懟自己,“亂”貫古今何時休?


雖然緬甸很亂,但貫穿緬甸歷史的,其實是一個“懟”字。緬甸曾經懟元、懟明、懟清、懟英、懟印度;懟完這些之後,又自己懟自己,把自己懟得一片混亂一團糟。

如今的緬甸,動盪不止,經濟發展不理想,就和這個“懟”字有關。因此在佛光之下的緬甸就形成這樣一個循環:因懟而亂—因亂而懟—越懟越亂—越亂越懟。

2015年10月,緬甸中央政府與8個地方武裝組織簽署《全國停火協議》,這本是一個里程碑。但是依然沒有消停下來。

2018年7月25日、8月5日緬甸政府軍在撣邦貴概鎮區、若開邦拉代當鎮區查獲黑市價值上千萬美元的毒品和彈藥等物資。若開軍因損失巨大及軍事挫敗而不滿,與德昂民族解放軍和果敢同盟軍,也就是緬北聯合陣線,一起反擊。

戰爭陰雲始終籠罩在緬北上空,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也不會輕易消散。整個喜馬拉雅山以東的亞洲,除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克什米爾地區,就數緬北最亂。

緬甸為什麼自己對自己這麼狠?說到底就是民族矛盾複雜與發展落後這兩條。但是要把這兩條弄清楚,則需要一番周折,重新認知緬甸。

緬甸新認知

要重新理解一個國家,通常需要從三點入手:地緣格局、種族演變、精神思維。

從地緣角度看,中南半島和雲貴高原密不可分。

中國地勢為西高東低,大河從西向東流。中南半島在雲貴高原之南,地勢北高而南低,河流從北向南入海。而中南半島的大河,大部分從中國境內流出。

佛照緬甸,懟天懟地懟自己,“亂”貫古今何時休?


流向越南的紅河在中國境內叫元江,入海處形成紅河平原,為越南北部核心地帶,河內就在那裡。

流經老撾、柬埔寨、泰國的湄公河在中國境內叫瀾滄江,入海處為湄公河三角洲,為越南南部核心,胡志明市就在那裡。

流向緬甸的薩爾溫江在中國境內叫怒江;伊洛瓦底江東源在中國境內叫獨龍江。二者滋養了緬甸大部分地段,為緬甸生命之河。


佛照緬甸,懟天懟地懟自己,“亂”貫古今何時休?

所以不論從地緣走勢看,還是從河流的流向看,位列中南半島的緬甸,和中國是天然的近鄰。地勢與河流相當於一個國家的基礎硬件,種族會在其上遷徙。

從種族角度看,緬甸同樣和中國關係密切。

如今緬甸的主體人口為緬族,其前身為古代羌人中的一支,叫白狼羌。他們原本在川藏一帶遊牧,其中的一部分向南遷徙,沿著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南下進入緬甸境內,本土化的過程中形成緬族。

順便說一句,中南半島上的孟人、泰人、占人等民族,都是沿著雲貴高原南流的大河南下,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學會農耕,演變成如今這個樣子。

佛照緬甸,懟天懟地懟自己,“亂”貫古今何時休?

在古代,種族隨著大河遷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從公元7世紀開始,隨著吐蕃的崛起,白狼人南下力度大增,緬族開始壯大。

雖然地緣和種族層面,緬甸和中國很接近,但是在精神世界,緬甸接受了從印度半島而來的佛教文明,而不是華夏世俗文明。這是為什麼?

中緬簡史

歷史上緬甸曾經是一個崇尚武力的國度,一度險些成為中南半島的小霸主。

公元3世紀,緬族人在伊洛瓦底江河口三角洲建立了驃國,雖然是個具有國家性質的政權,卻是很小很窮很落後的那種。801年,驃國王子舒難陀攜帶樂師樂器等前往大唐進行友好往來。但30年後,驃國被強大起來的鄰國南詔所滅。大致相同的時代,孟族人建立的幾個城邦在849年融合後成蒲甘王國,並於1004年向北宋朝貢。

但此時的緬甸仍然只是一個窮困落後的小國。

緬甸命運的改變,始於阿努律陀。他在1044年成為蒲甘國王,經過一系列的戰爭後,阿努律陀完成了前人從未做到的事——他首次統一了緬甸,疆域基本和現在相當,緬甸終於不再是四分五裂零零散散的城邦小國。

阿努律陀的地位之於緬甸,相當於豐臣秀吉之於日本,被稱為緬甸“三大民族英雄”或“三大帝”。同時在文化上,緬甸獨尊佛教,建造了一系列佛塔,被成為“緬甸阿育王”。緬甸的文化也便由此而成型,其很多著名佛塔都可以追溯到那個時候。

佛照緬甸,懟天懟地懟自己,“亂”貫古今何時休?


阿努律陀為什麼會獨尊佛教而不是如越南那般引入華夏文化?原因大致有兩個:

其一,緬甸在中南半島最西段,離古印度地區只隔著諾阿山脈。在緬甸強勢的時代,還曾佔領過如今的印度東北部。誕生於印度的佛教,很早就通過陸地傳入緬甸。尊佛教,也算是尊重歷史文化。

佛照緬甸,懟天懟地懟自己,“亂”貫古今何時休?

原因之二,華夏地帶大部分時間都是中央集權的大帝國,緬甸原本已經是藩屬國。如果引入華夏世俗文明,有被同化的風險。古印度相當於一個散亂的邦聯,不用擔心被兼併。尊佛教,有利於保持自身獨立性。這是政治上的戰略考量。

所以緬甸雖然是佛國,卻有一顆熱愛獨立自由之靈魂,並且願意為之而戰鬥。這種隱藏在佛光之下戰鬥的靈魂,成了緬甸懟天懟地懟自己之根源。

緬甸雖然不大,但是戰鬥起來卻驚心動魄。

愛斗的佛國

翻看一下緬甸戰鬥史,鬥得全部都是大國與超級大國。

緬甸第一個對手是大元。話說忽必烈建立大元之後,派遣使者到蒲甘招降。蒲甘國王不理會。元兵來攻,雙方在1277年爆發了著名的“牙嵩延之役”。當時蒲甘派6萬步兵、2千頭大象和少量騎兵,元兵只有1.2萬騎兵。元兵退入森林,躲在樹後對著進攻而來的大象射箭,受傷的大象四處亂竄,踩踏自己的士兵。元兵乘勝追擊,蒲甘大敗。面對大元這樣的龐然大物,蒲甘敗,那是情理之中。但蒲甘能撐十幾年,到1287年才滅,還是值得尊重的。

緬甸第二個對手是大明,雙方彼此攻伐幾十年。最終以緬甸淪為藩屬國而告終。明朝末年,南明皇帝永曆帝朱由榔帶1500餘人退到緬甸瓦城避難,遭遇“咒水之難”。隨後朱由榔死於吳三桂之手。

緬甸第三個對手是大清,和明朝一樣,雙方鬥了幾十年。到1788年主動向清朝稱臣朝貢,成為清朝藩屬國。緬甸向清朝貢目的:主要是防止清朝干涉緬甸佔領(今天的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一帶。印度東北部和緬甸毗鄰的阿薩姆族,實際上是傣族的一支,應該是沿著青藏高原的雅魯藏布江遷徙到南亞大陸。

直到1822年,緬甸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拿下阿薩姆地區,抬頭一看發現英國人正虎視眈在前面。於是緬甸迎來第四個對手,大英帝國。1824年到1885年,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緬甸拼死抵抗,無奈實力懸殊,最終被佔領,國王一家被流放到印度。

佛照緬甸,懟天懟地懟自己,“亂”貫古今何時休?


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從此以後,印度和緬甸變成一家子。大清雖然表達了外交抗議,但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家小弟被搶走,最終僅爭取到“緬甸對大清的十年一貢”這麼一項象徵性果實。

印度雖然是佛教的發源地,但是佛教在印度幾乎銷聲匿跡。大部分人信奉印度教,少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佛教淪為非主流信仰。所以信仰佛教的緬甸被併入印度之後極度不適應。英國為開發緬甸,從印度向緬甸大量移民。這些移民的湧入與緬甸人產生激烈衝突,1930年緬甸爆發反對印度移民的暴動。這個階段可以理解為緬甸懟印度。

為緩解矛盾,英國只好更新統治方式。

首先英國允許緬甸政府民選首相,後來創建了一套緬甸憲法,允許緬甸自治。從此緬甸脫離英屬印度,成為英屬緬甸。但是歷史並沒有留給英國人多少時間。

1942年日本橫掃東南亞,緬甸成為日軍佔領的最遠的殖民地。

佛照緬甸,懟天懟地懟自己,“亂”貫古今何時休?


日本支持緬甸傀儡政府從英國手中奪回自己的“主權”。當然緬甸人不認同這個政府,就和它鬥。與此同時,中國遠征軍介入緬甸作戰。

從1942到1945年,中國遠征軍在以緬甸為中心,滇西和印緬邊境為兩翼的東南亞戰線上,強度怒江、血戰騰衝、攻克猛拉、圍剿松山……1945年5月1日,孫立人率新一軍佔領仰光,緬甸全境光復。這階段相當於中國幫緬甸懟日本成功。

隨後緬甸宣佈脫離英國獨立,完成懟英國的最後一步。1948年英國正式承認緬甸獨立。從此以後,緬甸徹底放飛自我,再也沒有國家需要緬甸去懟去戰鬥。

但緬甸的戰鬥細胞停不下來,開啟了自己懟自己的歷程。

好好建設發展不好麼?為什麼要內鬥呢?

歷史慣性

仔細看下,還沒有哪個國家如緬甸這般,和這麼多大國戰鬥過。而且緬甸戰鬥起來如同打不死的小強。不論敗多少次,敗多慘,總能起死回生,滿血復活。

這上千年的歷史慣性延續下來導致兩個後果:

其一,緬甸只有反抗的歷史,而沒有自我建設的歷史。這就好比戰士很難突然變成農民。

其二,緬甸內部矛盾極為複雜。當初有支持英國,也有反對英國;有支持日本,也有反對日本,留下一系列派系。再加上民族矛盾,猶如一團亂麻。

二戰後的緬甸政府根本就沒有通盤考慮問題,將不多的資源用於加緊建設緬區。這導致其他民族不滿。緬族內部,緬共認為自己被排除在國家事務之外,頗為不滿。

獨立三個月後,和平猶如曇花一現——

緬共開始武裝抵抗緬甸政府;

薩爾溫江下游的克倫族開始為民族獨立而戰(現在要求區域自治),緬甸內戰由此開端。

薩爾溫江上游撣邦地區的果敢等民族武裝力量加入反抗政府軍陣營。

此後的緬甸政府,不論是民主政府還是獨裁政府,始終無法解決問題。緬甸人陷入自己懟自己的境地中無法自拔。到現在為止,緬甸仍然看不到解決問題的希望。其實大家都明白,發展是唯一的良藥。但是在緬甸歷史上,只有和大國的戰鬥基因而沒有發展基因。

既然緬甸沒有經濟建設基因,唯一靠譜的選擇,就是依賴大國培養髮展基因。

最好的辦法就是融入中國經濟圈:緬甸可以搭上中國的經濟列車,依靠發展緩解民族矛盾;中國可以直接出孟加拉灣,從東北部對印度給予制衡。——雙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