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澳門,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珠江口西側。澳門開埠至今,已經有600多年曆史。澳門原屬廣東“香山縣”管轄,後來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香山縣”為 “中山縣”。“澳”指海邊彎曲可以停泊船隻的地方。據明《撫處濠鏡澳夷疏》:“廣州南有香山縣,地當瀕海,由雍麥至漳鏡澳,計一日之程,有山對峙如臺,即澳門也。” 關於“澳門”之名,《澳門紀略》記載:“其曰澳門,則以澳南有四山離立(凼仔、路環、大小橫琴四島),海水縱橫成十字,或曰十字門……故稱澳門,或曰澳有南臺、北臺兩山(可能指東望洋山及西望洋山)相對如門雲。”清光緒十三年被葡萄牙殖民者強佔。古時珠江口外各水道出口處,多稱為“門”,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如虎門、橫門、磨刀門等等。所以“澳門”名稱的由來,很可能也是根據當地其它地方習慣命名而得。

澳門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早在鴉片戰爭以前,香港還未崛起的幾百年前,澳門已經從個漁村發展成為遠東最繁華的商港之一,成為當時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英國侵佔香港之後,澳門對外貿易的重要地位才逐漸被香港奪去。

澳門地區由“澳門半島”和“凼仔”與“路環”兩個離島組成,總面積15平方公里。多年來,由於不斷填海造地,澳門的陸地面積逐漸擴大。

【澳門半島】原是海島,後因西江上游帶來的泥沙沖積成一道南北方向的沙堤,使這個小島成為與大陸一體相連的半島。明代中葉以前,半島的北部稱“望廈”、“旺廈”;南部則稱“蠔鏡”,這是因為這一帶的海水較淺,盛產蠔,許多地名都稱“蠔”,而這個半島的南部有南北兩個海灣,“規圓如鏡”,故稱澳門為“蠔鏡”。據清代的印光任與張汝霖著的《澳門紀略》載:“蠔(濠)鏡之名,著於明史,東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故曰蠔(濠)鏡。”有些文人雅士覺得“蠔”字太俗,易“蠔”為“濠”,又稱“濠鏡”。半島內分花地瑪堂區、聖安尼堂區、大堂區、望德堂區、風順堂區5區:

【花地瑪堂區】位於半島北部,面積最大(2.7平方公里,佔半島40.3%),人口最多(12.6萬人,佔半島36.8%)。包括青洲、台山、馬場、黑沙環、望廈、筷子基等地,大部分土地均為填海所得,目前仍在繼續進行大規模的填海拓地工程。

【聖安多尼堂區】又稱“花王堂區”,在半島西部,北接花地瑪堂區,南連大堂區,東鄰望德堂區,西臨內港。面積1.1平方公里(佔半島16.4%),人口僅次於花地瑪堂區(接近10.9萬人,佔半島31.7%)。包括沙崗、新橋、沙梨頭等地,著名的大三巴牌坊、大炮臺、白鴿巢公園均在此區內。

【望德堂區】位於半島中部偏東,被花地瑪堂區、聖安多尼堂區和大堂區包圍,包括荷蘭園、塔石和東望洋山。面積最小,只有0.6平方公里(僅佔半島9%),而且約有1/3面積為東望洋山所佔。人口約3.26萬。

【大堂區】主要位於半島東南部,但有一狹長地帶沿新馬路和草堆街之間延伸至半島西岸。面積僅次於花地瑪堂區,達1.4平方公里(佔半島約21%)。人口則為各區中最少的,僅約2.9萬人。大部分土地也為填海所得。是澳門地區的經濟中心。

【風順堂區】又稱“聖老楞佐堂區”,位於半島西南段,三面環水,北鄰大堂區。面積只有0.9平方公里(佔半島13.4%),人口4.56萬。本區是澳門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是澳門的行政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