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裡的世界有可能成真嗎?

從古至今,“夢”始終是一個人類試圖破解的謎題。古人做夢之後都要釋夢,20世紀初,弗洛伊德對夢的分析也讓“釋夢”備受關注,他認為,夢本質上是被壓抑的願望,通過釋夢可以挖掘隱藏在潛意識中的願望,以幫助人們發覺真實的自我。

1963年,美國20世紀美學領域著名的思想家蘇珊·桑塔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恩主》問世。小說講的就是法國大學生希波賴特如何在夢的世界裡進行的自我感知。

希波賴特從小沒有母親,父親是個生意人,姐姐又早早嫁了人,希波賴特在無人陪伴的成長過程中養成了沉思的習慣。大三那年,希波賴特發表了一篇不恰當的論文被學校勸退,百無聊賴地進入了安德斯夫婦的社交圈。

置身熱鬧的沙龍,希波賴特卻彷彿與世隔絕。他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身處一個監獄式的房間,一個男人穿著泳衣,逼迫他跳舞,還把他打得頭破血流。他狼狽至極,發現了一個白衣女人。希波賴特盡力討好這個女人,甚至對她產生了慾望。醒來後,希波賴特對這個夢念念不忘,因為他發現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早已失去了的恐懼、期待、興奮等情緒,在夢裡又重新回來了,他覺得自己不是行屍走肉了,而是重新活過來了。於是他決定換個活法,讓夢來引導自己的生活。

夢裡的世界有可能成真嗎?

於是,希波賴特開始了做夢、演夢的生活。他把安德斯太太當作夢中的白衣女人,按照一系列怪誕的夢境去演繹,他先是引誘她做自己的情人,私奔後又把她賣給一個阿拉伯商人,兩年後安德斯太太回來了,希波賴特又設計了一場大火想把她燒死,計劃失敗後,為了補償她,希波賴特又把父親留給自己的豪宅送給了她。

然而夢境並不是完全可靠的。希波賴特回憶到某處發生了混亂,某天,又出現了一個自稱是安德斯太太的女人,希波賴特開始質疑自己的回憶,他突然發現自己手稿上所記錄的人生與記憶中的完全顛倒,他記憶中的現實是夢境,而夢境卻是現實。究竟是記憶丟失,還是精神分裂,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希波賴特已經徹底分辨不清了。

《恩主》的主要內容就是人類潛意識深處的風景。作者蘇珊·桑塔格用一連串光怪陸離的夢境編織了主人公希波賴特人生的隱喻。在這部作品中,希波賴特的夢是一條最重要的線索,有關人生的困惑都作為密碼隱藏在這些夢境中。

與弗洛伊德的學術思想不同的是,希波賴特的夢有兩層意思,既指的是實際意義上的夢,又指的是被夢所控制的生活。當希波賴特開始做夢,原本無意識的夢變異成了有生命的東西,他聽從於夢,按照夢的指示行事,將夢和生活過顛倒了,實際上他過的是一種“夢生活”。

夢裡的世界有可能成真嗎?

希波賴特的夢生活潛藏了什麼被壓抑的願望?

整部小說中,希波賴特一共做了七個夢,分別是兩個房間之夢、非常派對之夢、衝破教學屋頂之夢、老資助人之夢、鋼琴課之夢、演出場地之夢和木偶之夢。雖然夢的內容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斷地重複:夢一個接一個,夢中還有夢,夢甚至還有生命和邏輯。在新的夢出現之前,老夢生髮出多種版本不斷地重複上演,因為這些夢得以不斷地持續下去,並且永遠對希波賴特發出指令。希波賴特虔按照指令,把夢中的各種場景在生活中演示出來。

希波賴特為什麼這樣做呢?因為他對現實生活極度不滿,自從他在夢裡找回了興奮和期待的感覺,就開始希望在夢中獲得再生,對希波賴特來說,臣服於夢,更像是一種信仰。他在夢境中生活,因夢境而存在。因此希波賴特在夢生活中的第一個潛藏的慾望就是再生。

“希波賴特”這個名字,來自於希臘神話中的一個人物希波賴特斯。希波賴特斯的繼母菲德拉試圖引誘他,遭到拒絕後自殺身亡。在古老的神話中被壓制的愛慾,在《恩主》主人公希波賴特的夢中得到釋放和宣洩。安德斯太太相當於繼母菲德拉,在夢的指引下,希波賴特與她偷情,之後又無情地拋棄了她。因此可以說,希波賴特的夢生活中第二個潛藏的慾望就是愛慾,而這也恰恰代表了人類最原始的慾望。

夢裡的世界有可能成真嗎?

希波賴特的夢究竟有多荒誕?

希波賴特在做完囚禁在那兩個房間的夢之後,感覺自己生活的天地變得狹窄起來,他搞不清楚在夢中自己是主人還是奴隸。他不斷地思考,最後做了一個決定:既然夢一直纏住他不放,那麼他現在也要去糾纏糾纏夢了。從那一天起,夢改變了希波賴特的日常生活。

希波賴特對安德斯太太的關係是他在非常派對之夢的基礎上接下來的版本。他根據夢中的情節,對安德斯太太忽冷忽熱,兩人私奔到阿拉伯城之後,他要求安德斯太太參與到他的夢裡,跟他一起做夢。根據夢裡的情境,他們在左愛的時候,讓安德斯太太扮演那個穿泳衣逼他跳舞的男人,又扮演那個白衣女人,各種夢裡的角色都一遍遍地排練。

但是希波賴特總覺得哪裡不對勁,經過考慮以後他認為問題應該是出在安德斯太太過分願意上。他不依不饒,乾脆以一萬三千法郎的價錢把安德斯太太賣給了一個阿拉伯商人。而安德斯太太居然順從了。這本身就讓人難以置信。

在老資助人之夢中,希波賴特意識到身體不太對勁,掀起浴巾一看,他驚恐地發現自己的助骨一直到臀部,整個左邊身體裂開了,溼乎乎的。他用毛巾把自己紮緊,雙手死命地捂著肚子,免得腸子掉出來。他想躺下來,左半身感覺越來越沉重,生命垂危,掙扎著靠在右半身。就在這個時候,他死了。

在這個沉重的夢中,希波賴特對自身的發現,投射了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巨大壓力,同時他又是多麼地鄙視自己。這樣的情節太過荒誕,讓人分不清夢和現實。

夢裡的世界有可能成真嗎?

究竟誰才是真正的恩主?

小說中以大量的夢為主線,講述了希波賴特荒誕的生活,然而題目《恩主》跟內容有什麼關係呢?從字面上解釋,恩主是行善者或捐助者的意思,那麼,小說中的恩主究竟是誰呢?

小說中的第一個恩主,是夢中的老資助人。

老資助人叫R先生,是個菸草大王、千萬富翁。他年紀很大,但身體很小,可以坐在嬰兒椅上。希波賴特並不認識他,但是他在病床上對自己的兒子提出,要資助希波賴特周遊世界。這讓希波賴特產生了一種有人關心照顧的感覺,對老人充滿了感激。

實際上,夢中老資助人的形象和現實生活中希波賴特父親的形象很相似。父親是個成功的生意人,在金錢方面始終支持希波賴特,即使在得知希波賴特主動退學後,父親也沒有問他原因,而是立刻增加每個月給他的生活費。在希波賴特退學後變得焦慮怪異,父親也始終寬容以待。

正是父親的資助,讓希波賴特衣食無憂,從而能夠進行精神的探求。但是父子倆並沒有思想上的交流,兩人之間充滿了代溝。而夢中的老資助人卻洞察到了希波賴特的苦悶與困惑,所以在第一次見面時就要資助希波賴特周遊世界。在這一點上,資助人超過了父親,和希波賴特有了精神上的相通。

夢裡的世界有可能成真嗎?

小說中的第二個恩主,是希波賴特本人。

希波賴特有個比自己大10歲的朋友讓·雅克,他很窮,白天在家裡寫一些賣不出去的小說,晚上靠當男妓和小偷小摸來勉強維持生計。希波賴特一直暗中資助他,即使是後來讓·雅克說謊向他借錢,他也沒用拆穿他,反而給他了一大筆錢。

對於讓·雅克而言,希波賴特是無私的恩主;對於希波賴特而言,資助讓·雅克是他證實自我存在和價值的一種實踐。

除了讓·雅克以外,希波賴特還覺得自己是安德斯太太的恩主。他慫恿安德斯太太離開枯燥乏味的婚姻生活,從陳舊的生活模式中解脫出來,因此把她賣給了阿拉伯人。當安德斯太太逃回來,他又試圖放火燒死她,為了減輕內疚,他把父親留給自己的遺產送給安德斯太太,並認為這是對安德斯太太最好的補償。在希波賴特看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幫她作出選擇,讓她開始新的生活。只不過這些不是通過理性來判斷,而是依據夢的提示來行事。

夢裡的世界有可能成真嗎?

小說的第三個恩主,是安德斯太太。

在希波賴特退學後,安德斯太太作為沙龍女主人接納了希波賴特。這個沙龍讓希波賴特走上了自我選擇的道路。

在希波賴特的夢中,安德斯太太扮演希波賴特種種幻想得以釋放的對象,使希波賴特能更清楚地看見自己。並且安德斯太太對希波賴特永遠都懷有一顆包容的心。在她被賣給阿拉伯商人之後,不但不怪他,反而還對向他求婚:“我指望你做些美妙的、讓人愉快的事情。讓我驚訝,讓我迷惑吧!”從這個意義上說安德斯太太也算是希波賴特的恩主。

小說中的第四個恩主,是夢幻。

小說《恩主》在出版前,曾取名為《人在縮小:希波賴特之夢》。因此可以說,作者的本意就是把“夢”當做“恩主”。在小說開始之前,作者桑塔格分別引用了波德萊爾和德·昆西的兩段話來介紹夢。

“可以說,人們每天大膽地去睡覺,完全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睡覺有什麼危險。不明白這一點,我們便無法理解他們的大膽。”——波德萊爾

“要有什麼差錯,就讓夢去負責任。夢目中無人,一意孤行,還與彩虹爭論顯示不顯示第二道孤形。夢最清楚;我再說一遍,該由夢去負責任。”——德·昆西

夢不僅起到了展開情節的作用,更像是小說的主角。希波賴特試圖生活在夢裡,並在做夢中不斷地探索自我。他視夢為精神導師,讓夢去導演自己的生活,在夢裡宣洩他在生活中被壓抑了的慾望,又依照夢境的指引創造了新生活,實現了所謂的“自我的超越”。

希波賴特依靠做夢、釋夢、演夢來擺脫現實生活中的精神危機,從這個意義上說,希波賴特的夢是有生命的,它拯救了希波賴特。因此,夢才是小說真正的主角,是真正的恩主。

然而,在小說的結尾,希波賴特又提供了另外一個版本的回憶。在新版本中,安德斯太太被賣到沙漠變成了強者。在翻看自己的日記時,希波賴特發現了與自己記憶中完全相反的內容,似乎夢成了現實,而現實卻成了夢。

那麼,究竟哪個部分是夢,哪個部分是現實呢?也許這些已經不重要了,希波賴特獲得了圓滿,這就已經達到目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