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案例来了!南通“流调专家”告诉你,为何居家最安全

真实案例来了!南通“流调专家”告诉你,为何居家最安全

“病人是如何感染上的?他可能会给多少人造成感染?我们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排查清楚了,才能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赢一场场抗击疫情的战斗……”

2月5日上午9点,记者走进市疾控中心多功能会议室时,流调组的晨会已经开始,副主任陈大灵正与全体成员一起探讨这两天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商量下一步调查方向和举措。

所谓“流调”,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简称。根据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报,截至2月4日24时,我市累计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25例。

而准确地梳理出这些病例的感染来源及可能的传染路径和密切接触人群,正是陈大灵和他的流调组努力的结果。

真实案例来了!南通“流调专家”告诉你,为何居家最安全

一次连续工作30个小时

只为尽快切断疫情传播

“这两天,经常有人问我,你一天工作多少时间?其实我自己也不清楚,但至少15个小时吧。”在陈大灵简陋的办公室内,沙发上放着一床被褥。

抗击疫情战斗打响后,他把办公室当成了“家”,就在5个小时前的凌晨4点,他才刚刚从流调现场回到办公室。

这不算什么,最紧张的时候,陈大灵连续工作30个小时。

那天,他率流调组连夜赶往如东,对疑似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忙到下午两点左右返回。途中,接到如皋方面的报告,他们又奔赴如皋,连轴转到第二天下午1点才吃上午饭。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梳理清楚病例感染来源及可能的传播路径和密切接触人群。“流调人员就是战场上的侦察兵,要尽最大努力发现病人的传染来源,找出共同暴露者、密切接触者,追踪到他们,让他们接受隔离医学观察,防止再去传染别人,进而切断传播途径,这就是我们的任务。”陈大灵介绍,市疾控中心一共分了12个流调小组在工作,都是业务骨干带领新同志冲在第一线。

真实案例来了!南通“流调专家”告诉你,为何居家最安全

人群聚集是不少病例感染来源

南通未出现公共场所确诊病例

这两天,天津一百货大楼相继出现5例感染病例的新闻,引发市民对公共场所出现确诊病例的关注。在流调专家陈大灵眼中,这也是疫情防控工作需要高度注意的,“公共场所出现感染病例,容易导致感染人群的扩散。所幸,南通疫情防控指挥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控举措,截至目前,南通还没有在公共场所的感染病例。”

陈大灵也提醒广大市民,一定要避免因人群聚集而引发感染。事实上,在他们开展的这么多起确诊病例的流调中,不少病例在发病前就参加了聚餐,这给防控工作增加了不小难度。

如海门一个病例在发病前4天参加了公司的聚餐,如皋一个病例在发病前多次参加了亲朋好友的聚餐。还有一个病例,其夫妻两人半个月前去泰国旅游,与包括7名武汉人在内的11名湖北籍人士在同一航班上,目前夫妻中一人已是确诊病例。

流调中发现无症状感染者

市民尽量居家才最安全

“其实,最近网上比较流行的病毒感染逻辑关系图,把为什么要呼吁广大市民尽量居家不要外出分析得很透彻。”陈大灵根据流调工作的实际,对关系图做了进一步阐述:

假设我们现在把人群分为ABCD四类

真实案例来了!南通“流调专家”告诉你,为何居家最安全

A是从武汉等重点地区返乡人员,这类人群一旦感染很容易就找出来了,目前南通确诊的病例也大多为这一类

真实案例来了!南通“流调专家”告诉你,为何居家最安全

但A在返乡途中的各个公共场所遇到素昧平生的B,A不知道B的存在,B也不知道A的存在

真实案例来了!南通“流调专家”告诉你,为何居家最安全

A在返乡后接触了C

真实案例来了!南通“流调专家”告诉你,为何居家最安全

无论接触多少个C,疾控人员都能调查出来,并开展有效隔离

真实案例来了!南通“流调专家”告诉你,为何居家最安全

而D则是居家没有外出的人

真实案例来了!南通“流调专家”告诉你,为何居家最安全

现在最大隐患就是B,没人知道谁是B,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可能发病也可能不发病

真实案例来了!南通“流调专家”告诉你,为何居家最安全

让市民居家的目的就是用时间来筛出B,两周内B发病就会被发现,而如果这两周内D外出万一碰到B,则会引发更多感染!

真实案例来了!南通“流调专家”告诉你,为何居家最安全

“从这个逻辑意义上来讲,对于广大市民来说,最近一段时间居家才是最安全的。”陈大灵说。

此前疫情防控专家提到,有地方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南通也有出现。陈大灵介绍,他们在调查一名如皋确诊病例的爱人时,当时没有任何发热、咳嗽等症状,但谨慎的疾控人员仍然采集了她的样本,在实验室检测后则显示阳性。直到确定阳性后的第二天,这名女士才开始出现发热、肺炎等症状。“因此,我们还是呼吁广大市民没有特殊情况,尽量居家不外出,确实要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因为,即使你看到别人没有任何病症,但说不定也是感染者,也会将病毒传染给你。”

如何确定病例密切接触者?

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感染者只有发病时传染性才特别强,但像如皋那名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在病毒潜伏末期,还是会有传染性的。”陈大灵介绍,根据这种情况,他们在追踪密切接触者时一般会按照确诊病人发病时间往前推算三天。

不少市民在官方发布确诊病例活动轨迹后,都会很紧张地对照查找自己算不算密切接触者。如何确认?陈大灵解释,“并不是你见过确诊病例,就能定义为密切接触者。这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判定。”

陈大灵举例:比如你和确诊病人在走廊中遇见、甚至同乘了一部电梯,但大家都戴着口罩,做好了防护措施,那就不算密切接触者。再比如你和病例是在一个开阔的通风条件良好的地带相遇,双方又保持了两米左右的安全距离,那也不算密切接触者,“关键要看跟病毒的接触程度。”

配合流调是每个市民应尽责任

应尽量提供最详尽信息

在开展流调过程中,疾控人员需跟确诊病人直接接触,由病人自己尽量详细讲述活动轨迹。这时,有的病人会因为担忧病情等各种原因产生抵触情绪,这也需要流调人员的耐心疏导,“我们的目的是让疫情尽快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也希望病人及密切接触者能正确认识对待流调工作,配合我们做好相关调查。”

不过,有的确诊病人虽然十分配合,但因为调查的往往是很多天前发生的事情,不少人还是会出现遗忘现象,不可能对每一天每一件事、接触的每一个人都记得很清楚,这实际上也成为疾控人员在流调中碰到的难题。而这时,通话记录、支付记录则成了最好的调查依据。

陈大灵介绍,通州平潮确诊病例,之所以乘坐公交车、用餐的信息如此详实,就因为该病例一直使用了手机支付宝支付,这些消费信息为疾控人员快速准确确定他的活动轨迹提供了重要支撑,“这样,我们就在最短时间内安排公交公司做车辆消毒、驾驶员做隔离观察,从而降低了很多感染风险。”

真实案例来了!南通“流调专家”告诉你,为何居家最安全

链接:什么是“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就是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的调查研究,主要用于研究疾病、健康和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主要有4个目的:核实诊断,查找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确定和追踪密切接触者及一般接触者,进行分类管理,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掌握疫情波及范围和影响因素,为疫情的处理提供依据;进一步阐明疾病自然史、流行病学特征及规律提供研究线索。

为实现这些目标,首先,要开展“病例的个案调查”。个案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患者发病前后的活动情况和与其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情况。

其次,需要对接触者进行接触调查。在确定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后,需要及时开展对接触者的追踪、调查和管理,必要时实施医学观察和隔离。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配合相关机构人员做好流行病学的调查工作则是我们的责任。抗击疫情关键时刻,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理性对待疫情信息,在所及能力范围内为防疫工作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是每个市民的本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