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秦始皇"焚書坑儒"這一行為,用現今眼光審視如何看待?

周勇華2


沒有焚書坑儒哪有中華文明一統?最強大的民族就是意識形態一致,語言文字一致。看看歐洲就知道了,巴掌大的國家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永遠無法凝聚。不論是不是秦始皇幹了這事,有當今大統的中華文明,得多謝焚書坑儒之舉。


詭稻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秦王朝以後,於公元前213年,在都城咸陽宮設宴擺席。群臣你言我語,盡情歌功頌德。這時,儒生淳于越偏偏獨出心裁,提議秦始皇應該效法古代,恢復分封制度。

📒丞相李斯不同意他的意見,並且借題發揮,無限“上綱上線”,認為儒生借古諷今,惑亂百姓。李斯還把這一切歸罪於儒生讀書而造成的結果,根源在於“書”,建議當朝皇帝下焚書令。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發佈“焚書令”,規定除政府外,民間只准留下有關醫藥、占卜和種植的書,其他書都要燒掉。這就是“焚書”。

📒再說“坑儒”:第二年,又有一批儒生批評秦始皇天性剛暴,貪於權勢,濫施刑罰,秦始皇大怒,認為這是謠言惑眾,動搖政權。下令大肆搜捕,把抓到的儒生460多人全部在咸陽效外活埋。

📔“焚書坑儒”:摧殘了人才;篏制了思想;抵毀了文化。中國知識分子沒有社會地位,延續影響了後世二千餘年。

📒唐代詩人章碣詩云: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末冷山東亂,劉項本來不讀書。

📔現代史學家郭沫若說:“書籍被燒殘,其實還在其次,春秋末年以來,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種精神,事實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擊”。





笑看東籬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如果秦真的焚書坑儒?焚的對坑的好,但不夠徹底,可恨跑了個犬儒叔孫通,這個秦末的窮酸儒生,整天抱著皇帝大腿拍馬屁,皇權的威嚴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被他拍出來的傑作,是他造就了中國特權腐敗的思想文化?

後又衍生了犬儒董仲舒,朱熹,王陽陰等清流派假大空之流,董仲舒給皇帝灌輸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子乃是老天爺的兒子,天人合一實乃狗屁不通之謬論?又罷黜百家獨尊儒家,成了跪舔皇權的走狗!

朱熹登場發明了集所有狹隘虛偽,極端民族劣根性於一身的理學,打著"存天理,滅人慾"的幌子,私下裡強奸兒媳,誘姦胡寡婦,逼二個尼姑為妾,齷齪,惡事做盡,是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王陽陰亮相也弄出個知行合一,無非是愚弄民眾,巴結權貴的狗屁哲學文化?這四大犬儒所謂的"聖人"雖然已經遺臭了萬年,但對中華文化,民族精神的傷害,是災難性的也是極其深遠的遺害了一個民族千秋萬代!


鑫挺83563181


歷史上的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被說成了秦始皇暴政的代表,實際上,深入地讀史書以後會發現,秦始皇這個鍋背得有些大了,真正應該背鍋的應該是李斯,而“焚書坑儒”的本質也是法家思想排擠其他思想的一種外在表現。

先說說“焚書”

說起“焚書”,其起源還要來自於郡縣制。

當時,秦朝政府雖然全面推行了郡縣制,但是一直還是有不少的反對之聲,尤其是一些博士(秦朝時各學派的代表,負責掌管書籍等等,秦朝時標配是70人)。而李斯利用這個機會便向秦始皇建議“焚書令”。

而“焚書令”的主要內容還是比較耐人尋味的,我們先來看一下:

1、史書都燒了,秦紀除外;

2、民間藏匿的詩書百家語,都燒了(博士官手中的藏書保留)

其配套的懲罰措施如下:

1、敢一起討論《詩》《書》者,棄市(在鬧市上執行死刑);

2、以古非今者族(即殺死犯罪者整個家族)。官吏看見了不舉報的,同罪;

3、此令下發後,三十天內還沒燒書的,黥為城旦;(黥為城旦,即在臉上刻上記號,並服四年勞役)

4、醫藥、卜筮、農業書籍,不在此次燒書之列;

5、如果想學習法令的,應以吏為師。(秦朝的普法教育)


為什麼說耐人尋味呢?

我們可以看出來,“焚書令”的主體自然是“罷黜百家,獨尊法術”,但是在處罰上面來看,最嚴格的是“以古非今”,其次是“一起討論《詩》《書》者”,而對於民間藏書,不但給了三十天緩衝期,而且只是勞役的處罰。可見,李斯的本意只在禁交流,禁流露到市面上,而不在於真正的“焚”還是“不焚”。

那麼,比較奇怪的就是為什麼“以古非今”處罰這麼嚴格呢?

這個要從幾個思想流派的對象來分析了。可以說,不管是儒家也好、墨家也罷,這些思想都是立足於長遠,著眼於整個社會的進步;而與法家類似的兵家、縱橫家等則是立足於現在,著眼於國家的強大,所以,對於法家來說,“儒家”確實是一個大的競爭對手,而儒家後來強大起來的時候,也把法家作為了打擊對象。

不過,比較諷刺的是,後來的封建統治卻大多是以法治國,而以儒來愚民,剛好是兩種思想的“完美結合”。

再來聊聊“坑儒”

其他的朋友們也都普及過了,“坑儒”本應是坑“術士”。實際上,所謂的“坑儒”也罷,“坑術士”也罷,其本質正好是執行了“焚書令”,即是對“以古非今者”“妖言惑眾者”的處罰,而秦始皇的本意則是處罰“謗我者”,即對秦始皇誹謗的人。

這件事發生在“焚書”之後的一年。

當時,有兩個方士侯生、盧生,忽悠了秦始皇也有些日子了,又是長生不老藥,又是老神仙的,忽悠得久了,總擔心謊言會拆穿,又聽說秦始皇挺狠辣的,就一遛煙跑了。跑也就跑了,還散播了不少謠言,說秦始皇“剛戾自用、專任獄吏、好刑殺以立威、有良士而不得用”等等。所以,秦始皇想把他們抓回來也是很正常的,只可惜,兩個人腳底下的油還是挺多的,跑挺快,沒抓回來,其他的讀書人可就遭了殃了。

最後,犯了上面說的三種罪的人,一共460多人被抓了。秦始皇也是氣啊,也沒族、也沒棄市,反而是挖個坑全給埋了。換個角度想,如果秦始皇按照“焚書令”來處罰他們,是不是就沒有所謂的“坑儒”事件了?

“焚書坑儒”的說法怎麼來的?

看來這裡,相信大家也有一定的猜測了,“焚書坑儒”的說法自然不是依據實際歷史事實而來的,那麼來源於哪呢?


《史記》裡面有兩處提到了類似的說法:

《史記.儒林列傳》“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在《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上面一句話還可以明顯看出來是“焚詩書,坑術士”,後面一句話就有點意思了,這句話是當時扶蘇聽說秦始皇要“坑術士”的時候的進諫,明明是各個學科的代表,扶蘇怎麼會說是“比誦法孔子”呢?甚為奇怪,有比較大的杜撰嫌疑。

真正確立“焚書坑儒”這個說法還是到孔子的後人孔安國。

“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結合一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來理解一下“焚書坑儒”,就容易理解得多了。儒家利用“焚書坑儒”的本意一則是批判法有的殘酷,另一方面也是誇大儒家被迫害的程度。

實際上,不論是“焚書坑儒”也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罷,都是一家思想獨大的表現,誰佔有話語權,便可以隨意粉飾。但是,其本質內核也都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從這個角度來看,秦始後背這個鍋倒也無可厚非。

PS:不要以為“焚書令”隨著秦朝的滅亡就消失了,實際上直到漢惠帝四年,“挾書律”才被廢除的,


水一白聊歷史


焚書坑儒長期是秦始皇被後人所詬病的暴政之一,被視作秦始皇對於儒家的殘酷鎮壓。但是,焚書和坑儒根本就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件事,一個是政權需要,一個是洩私憤。其後果也遠遠沒有文人形容的那麼嚴重。

關於秦始皇焚書,錢穆先生等學者已經分析的很透徹了。以古非今者族,而不焚書的只是黥為城旦,重點在於禁止“以古非今”,不在焚書,是為了安穩政權。而且焚書也不是秦始皇和李斯的發明,秦國很早就實行過這個政策,商鞅變法時就曾“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而遂公家之勢”。所以秦始皇一聽到李斯焚書的建議,就表示認可,並付諸實施。其中醫藥、卜筮、種樹等書不在禁列,《詩》、《書》、百家語也允許博士官收藏(這批書很多毀於秦末戰亂,和秦始皇沒什麼關係)。

坑儒這件事,顧頡剛先生也說的很明白了。秦始皇只是因為被騙了,發發個人脾氣,想殺了欺騙自己又誹謗自己的方士。始皇迷信方術,認為方術之士可以為自己找到神仙真人,求得長生不老之藥。一些方士也投其所好,自己與神相通,可得奇藥妙方。秦始皇派韓終等去求不死之藥,又派徐市(即徐福)造了大船,帶了五百童男女去找,都沒了下文。時間一長,方士們無法自圓其說。於是侯生、盧生密謀逃亡,在逃亡之前,還說秦始皇一堆壞話,“剛戾自用”,“專任獄吏”,“貪於權勢”,“未可為之求仙藥”。秦始皇大怒,曰:“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是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於是讓御史審訊在咸陽的方士與儒生。諸生轉相牽連告發,結果查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全部坑殺於咸陽。整個事件,秦始皇沒有任何針對儒家的意思,也不是因為某人是儒生才坑殺他的。


竹子學學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獻上一點粗淺的看法,也希望與有興趣的網友心平氣和地討論。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故事流傳已久,其實“焚書”和“坑儒”是兩個事件,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說,是因為它們似乎共同指向“文化人”。兔死狐悲啊,後世那些拿筆桿的文化人,自然對此大為不滿,於是藉此口誅筆伐秦始皇,大有不把他徹底批倒鬥臭決不罷休之勢。

秦始皇一生幹了許多大事,如創帝制、平百越、御匈奴、書同文、車同軌、築長城等等。“焚書”和“坑儒”同樣是秦始皇乾的,可以與上述他乾的那些大事放在同列。

如何看待這兩個事件,首先要剝去覆蓋在這兩個事件上的層層迷霧,儘可能還原事件的真相,其次是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對它們做出一個儘量客觀的評價。

  • 秦朝“焚書”


(一)“焚書”燒掉了哪些書?

秦國富國強兵,始於商鞅變法。秦始皇的“精神導師”韓非說:“商君教秦孝公以連什伍,設告坐之過,燔詩書而明法令。”(《韓非子·和氏篇》)可見,商鞅對“文化人”是排斥的。《商君書》中清晰體現出韓非的論斷,如:“豪傑務學詩、書,隨從外權,……皆以避農戰”“詩、書、禮、樂、善、修、仁、廉、辯、慧,國有十者,上無使守戰”。豪傑之士學習《詩》《書》,然後靠嘴皮子到外國有權有勢的人那裡謀得富貴,農耕和作戰這些事兒還有誰來做呢?商鞅還列出的十種人,說這樣的人多了,國家就找不到人去打仗了。

商鞅是否曾經有組織地焚書,未見記載。但他反對那些“文化人”靠耍嘴皮子謀求富貴,對修習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的人保持高度警惕。一句話,商鞅主張務實不務虛,堅信空談誤國,農戰興邦。秦國後來擔當統一六國的角色,證明商鞅的政策在當時是對的。秦始皇和他的核心團隊繼承的,就是商鞅留下來的這個過分“務實”的傳統。


  • 商鞅像,他才是焚書思想的始作俑者。


焚書事件發軔於一次宮廷飯局。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皇帝在咸陽宮大擺宴席,招待威武百官,七十位博士為皇帝獻酒,頌祝壽辭。僕射周青臣高度讚揚皇帝平定天下,實行郡縣制的功績,話說得有點肉麻,皇帝很高興。博士淳于越不愛聽了,指責周青臣“非忠臣”。淳于越對皇帝說,殷、周分封子弟、功臣,能夠統治天下千年之久。可您的子弟卻只是“匹夫”(平常百姓),一旦有人謀朝篡位,誰來救您老啊?“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他終於說到關鍵處了:我們要效法古人搞分封,否則大秦國祚不能長久啊。

秦始皇覺得也有道理,於是下令討論。討論的過程沒有記載,《史記》詳細記載了丞相李斯做的總結。李斯主要說了兩點:

第一,“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不能用古代的制度治理今天的天下,郡縣制是適合今天的制度,不能改行分封制。他直斥淳于越為“愚儒”,指出“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你們這些讀書人不學習今天的制度,卻要開倒車效法古代,以這是誹謗當代,會搞亂了民心。

第二,他提出“焚書”的建議。對這件事兒,李斯心裡也沒底,所以向秦始皇彙報的時候用了“臣斯昧死言”——我這可是冒著犯死罪的危險說的啊。他說,古代諸侯分立,一些讀書人“道古以害今”,借古代制度指責當今。現在國家統一了,一切由皇帝決定,可那些辦私學的人還是那樣,聚在一起非議朝廷的法令,擅自用自己的所學來議論法令,在皇帝面前誇誇其談謀取名利,到了老百姓那裡又標新立異製造毀謗之說。長此以往,皇帝的權勢就會下降,下面就會形成朋黨勢力,這種現象必須禁止。

  • 李斯(《楚漢傳奇》劇照)


如何禁止呢?李斯提出的措施就是“焚書”。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意見,於是就有了“焚書”事件,焚書的範圍包括:

1.要燒史書:除了秦國的史書外,其餘各國及周朝的史書一概焚燬。

2.要燒諸子百家書:《詩經》《尚書》以及諸子百家的著作,除了秦朝博士機構裡收藏的,其餘都交到地方官那裡焚燬。

這裡需要注意一點:博士,是秦朝的一個機構。《漢書》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員多至數十人。”博士掌管圖書典籍,收藏有《詩經》《尚書》以及諸子百家的著作。據李斯的表述,博士藏書是不用焚燬的。那後來為什麼有些書,如《尚書》,找不到全本了呢?很可能是博士藏書躲過了秦始皇焚書,卻沒躲過項羽放火,如唐代杜牧所言,“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清代桐城派學者劉大櫆說:“書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項籍之罪也。”

3.不燒的書:關於醫藥、占卜、農業技術的書就不燒。這體現出秦人“務實”的特點。

4.禁止私學:敢在一塊兒討論《詩經》、《尚書》的處死刑,借古非今的滿門抄斬,官吏知道卻不舉報的,以同罪論處。

5.焚書期限:焚書令下達30天以內燒書,逾期不燒,處以不同的刑罰。於是有人趁這機會把書記在腦子裡,漢朝太平以後有寫出來。

6.以吏為師:朝廷下達法令,如果有人要學習,就去向官吏學習,不要跟那些讀書人去學了。

上面六點是秦代“焚書令”的全部內容。可見,焚書既不是專門針對儒家,也不是為了消滅文化。那是什麼呢?秦朝統一後,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形成的法家文化“以一敵六”,實質上處於弱勢;戰國以來“百家爭鳴”,遊士們搖唇鼓舌謀取富貴,一些人引證古書“以古非今”。面對這種局面,秦始皇採取焚書的政策,與其說是為了推行文化專制,不如說是為了維護皇帝制、郡縣制等新措施,採取的一種統一意識形態的措施,儘管它是那樣的野蠻、粗暴。

“焚書”無疑對中國文化造成很大的損害,如聚訟兩千多年的“今古文《尚書》”之爭,就是焚書的後果之一。但我們也要看到,秦始皇的焚書比起後世戰亂,或清代“文字獄”之類的損害,要小得多。誠如魯迅所說:“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採各種的思想的。”(魯迅《華德焚書異同論》)

(二)“坑儒”活埋的是什麼人?

吳思先生有篇文章叫“皇帝是個冤大頭”,此言不虛。秦始皇就做過冤大頭,可是他不甘心做冤大頭,他會報復,於是就有了“坑儒”事件。

  • 秦始皇(《楚漢傳奇》劇照)


秦始皇為什麼會成了冤大頭?因為他想長生不老。上有好者,下必忽悠之。請看: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福說能到海里的仙山上求不死之藥,忽悠了一大筆錢,帶著秦始皇派給他的幾千童男童女跑到日本去了;

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讓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一去不復返;同年,派燕人盧生如海求藥,藥沒找到,帶回一句“亡秦者胡也”的讖語,秦始皇篤信不疑,派蒙恬率軍北擊匈奴;

三十五年(前212年),盧生忽悠秦始皇說,我們找不到仙藥,是因為你住的地方有人知道,所以神仙不敢來。以後你住在哪裡不要讓人知道,大概就能找到仙藥了,秦始皇一聽不錯,就下令把咸陽附近的宮殿都用天橋、甬道連接起來,他到了哪裡,如果有人洩露,就處死刑。

《史記》的記載,秦始皇身邊“候星氣者”有三百人之多,上面提到的幾位只是“方士團隊”中有代表性的幾位。秦始皇對方士們的信任、賞賜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裡就不贅述了。然而,方士們卻一次次讓秦始皇失望,甚至連點“假藥”也沒帶回來。當一個個新的謊言再也難以掩蓋舊的謊言時,一些方士選擇了開溜。上面提到的那位燕人盧生與他的同道侯生一商量,還是趕緊跑吧。兩人商議的時候,還說了秦始皇不少壞話,如“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等等。

  • 徐福(劇照)


但是,盧生等人低估了秦始皇報復心,也低估了秦朝御史們的辦案能力。秦始皇聽說盧生、侯生跑了,大怒,說了這樣一番話:“我以前查抄天下那些不中用的書燒掉,我徵召任用了很多博學之士和方術之士,前者是想讓他們幫我創建太平盛世,後者是想要給我煉製仙丹尋找仙藥。現在卻聽說韓眾跑了,再也找不到了,徐市(即徐福)等人花費數萬計的錢鉅款,最終也沒找來仙藥,只有他們非法謀利互相揭發的消息傳到我耳朵裡。對盧生這些人,我是尊重他們的,給他們的賞賜十分優厚,今天竟然在背後誹謗我,以此加重我缺少德行的傳聞。他們這些人在咸陽的,我派人去調查過了,有的人竟妖言惑眾,擾亂民心。”這段話完整地記載在《史記》裡,司馬遷應該是有依據才這麼寫的。

秦始皇年輕的時候對唐雎說過:“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這次他怒了,就有人要倒黴了。秦始皇的御史們出手辦案,抓住一個就嚴查“同黨”。這些人互相告發,最後牽扯到的人數達到460多人 。秦始皇下令在咸陽把他們全部坑殺(活埋),這就是所謂的“坑儒”事件,發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比“焚書”事件晚一年。

明明是“坑方士”,怎麼成了“坑儒”呢?事實上,司馬遷並沒有說坑殺的是儒生,只是他在行文中,用“諸生”指被坑殺的人,並且寫了公子扶蘇勸諫秦始皇一段話。扶蘇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這就給人一個印象:秦始皇要殺儒生,扶蘇勸他不要殺。

扶蘇是秦始皇的親兒子,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賢明公子。如果他知道老爹恨儒生,討厭孔子,還會在他暴怒的時候,搬出孔子來火上澆油嗎?這段話應該這麼理解:扶蘇知道父親無意殺儒生,並且是尊重孔子的,所以把孔子搬出來,打個“馬虎眼”,希望父親看在孔老夫子的面子上,消消氣,不要殺戮過多。

司馬遷筆下的“諸生”,所指也不全是儒生。比如惹事兒的那兩位盧生、侯生,就都用“生”來稱呼,但他們是方士,不是儒生。孔子主張“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而且“子不語怪、力、亂、神”。像這種到處找神仙、求仙藥的方士,怎麼能進入孔子門下呢?近代大儒章太炎看得明白,他說:“秦皇微點,獨在起阿房及以童男女三千人資徐福。諸巫食言,乃坑術士,以說百姓。”這就是說,那些方士們欺騙了秦始皇,秦始皇殺掉一批,讓老百姓人心大快。

秦始皇“坑儒”之說,大約起源於西漢末到東漢初。東漢班固在《漢書》裡說:“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詩、書 ,殺術士。”注意:班固說的還是“殺術士”,沒有說“殺儒生”。唐代顏師古註釋《漢書》的時候,引用了東漢衛宏在《周禮·周官書·序》中的一個故事,說秦始皇焚書後,怕天下不服,以封官為誘餌,引誘“諸生賢儒”七百多人到咸陽。然後假意派他們到驪山的山谷中考察,突然發動預先設置的機關,把它們都埋在山谷裡。這個故事的想象力很豐富,但一看就是出於個人的虛構,司馬遷、班固等大史學家都沒有這樣的記載。

另外,假託西漢孔安國的偽《古文尚書·序》中說:“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這大概是“焚書坑儒”一詞的最早出處。據考證,這篇序根本不是出自孔安國之手,很可能是魏晉時期鄭衝寫的。鄭衝曾為曹魏的皇帝曹髦講授《尚書》,在曹魏官至太保,到西晉官至太傅,大概是想教導皇帝別學秦始皇,才偽造了那篇序言。

如果說秦始皇真的討厭儒生並“坑儒”,那麼他在“坑儒”之後,按理應該對朝廷裡的儒生來一次清洗呢?事實上並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秦朝的70多位博士中,大部分都是儒生,沒有記載說哪個人受到“坑儒”牽連。孔子的六世孫孔鮒,在“坑儒”時就是博士,陳勝起義後,離開咸陽投奔陳勝;另一位博士叔孫通也經歷過“坑儒”事件,秦二世時期還和其他博士們一起,參加秦二世組織的廷議,把秦二世忽悠得樂呵呵的,然後他老兄就收拾收拾走了,最終成為漢朝的開國元勳;張蒼是出於荀子門下的儒生,秦朝時擔任御史,秦末投奔劉邦,後來做過漢朝的丞相。

  • 叔孫通(《楚漢傳奇》劇照)


如此看來,所謂的“坑儒”事件,其性質與焚書完全不同。它實質上是一起報復性的“刑事案件”,而不是政治案件。它是秦始皇對欺騙自己的方士進行的殘酷報復,受害者主要是方士集團而不是儒生群體。那麼說,被坑殺的人裡面,有沒有儒生呢?這裡面可能是有儒生存在的,畢竟在嚴酷的秦法之下,人們互相揭發,有可能就咬出哪位儒生。但這已經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只能是一個永久的謎團了。但有一點可以明確:所謂的“坑儒”,並不是秦始皇針對儒家學派的打擊迫害,而是為了洩被欺騙的私憤。

如此殘忍的集體坑殺,應該嗎?當然不應該,這是殘忍的罪惡。但我們要知道,這事兒發生在兩千多年前,在它之前有白起集體坑殺40萬趙國降兵;在它之後又項羽集體坑殺二十餘萬秦國降兵。

歷史啊,真是太殘忍了,但願人類以後不再有這樣殘忍的事件。

參考資料:文中除註明出處的以外,主要參考《史記》《漢書》。


國學微知


很多人說可惜云云,用手指歷數千古一帝等等罪過,這些人充斥著無知,憤恨等情緒。垃圾始終改變不了自己是垃圾的一類,就像當今中國,尚有許許多多的地域歧視,地域文化歧視,語言文化上的歧視,已經過去幾千年了,這種歧視都消除不了,如果不燒了,這種歧視絕對是變為普遍性存在,對國家,對民族的融洽性絕對大大有害,我們寧願要長久的大一統,也不要那種處處紛爭的時代。所以從絕對上,這類白痴,嘴上說說就算了,可以說這種白痴天天懟這懟那,生怕別人不知道他自己有多高尚,多有見識,多有悲憤的心。

文化是相對的,燒了就燒了有什麼可惜的?難道燒了就缺少了那種精神嗎?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是人創造的。人類不滅,終有大道在。然後我就想:你可惜個什麼?可惜個屁啊!燒了的是精華?什麼是精華?精華是怎麼來的?難道幾千年的發展都抵不過那種精華?我們連幾千年的三座大山都推翻,你談可惜個毛線。


夜水930


歷史上的焚書坑儒,直到現在都是懸案一個。始皇帝到底坑的是儒?還是方士?始皇帝幹了幾件逆天大事:滅六國一統天下,廢分封,設郡縣,車同軌,書同文,一法度衡石丈尺。用現代眼光審視又當如何看待?

難不成我們成全了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遺願?復六國,車異軌,書異文,六國六法度衡石丈尺?焚了書,而後大漢出了董仲舒。武帝獨尊儒術延續至大清,其結果就是:大秦帝國縱橫天下滅六國一統江山,打得匈奴是聞風喪膽、不知所蹤;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至武帝,大破匈奴,一絕後患。再往後,是尊了儒術,滅了血性,除了捱打滅國,再沒有了大漢的威儀。崖山之後,再無中國;大明之後,再無華夏。

直到大清亡,五四砸了孔家店,文革再砸孔家店,好不容易看到了中興的苗頭,今天又提焚書坑儒。到底秦皇坑的那家的儒?焚的那家的書?至今無定論。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爭出了大秦一統天下,今日一提恢復國學,首先進入腦海的就是儒學。我就不明白了,法道墨釋儒,兵家帶雜家,怎麼國學就只有儒學而無它?如果獨尊儒術,唯儒學是尊,我們究竟是想要再次偉大,還是想要……您說呢?儒學沒錯,獨尊差矣!國學法道墨釋儒,中國不是隻有一個學!焚書坑儒,焚的誰的書,坑的誰的儒?焚書坑儒錯在何方?誰來回答我!


行雲流水


受到一些史書的影響,焚書坑儒已經成為秦始皇暴政的一大體現,許多讀者都願意相信秦始皇確實幹了毀壞文化的之事。不可否認的是焚書坑儒事件確實給中國文化帶來了巨大損失。但是他的損失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其實焚書坑儒不是一個事件,而是兩個相對獨立的事件。而且引起秦始皇焚書和坑儒的原因也不一樣,所造成的影響也不一樣。本來焚書和坑儒是兩個獨立的事件,到了西漢時期才逐漸把這兩個時間合在一起來說,以此體現秦始皇的暴政。到了西漢末年才逐漸有了焚書坑儒的說法。最先提出焚書坑儒說法的是孔子的十世孫孔安國。孔安國說:“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不管焚書坑儒是一件還是兩件事,焚書和坑儒確實可以體現秦始皇的暴政,也確實對後世產生一定影響。我們來一起分析一下焚書和坑儒。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開始採取一些列措施來鞏固統一的成果。當然也包括文化上的統一。秦始皇在文化上實行書同文政策,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所採用的是法家的思想道德體系。當時秦始皇雖然實行法家的思想道德體系,也沒有沒有完全禁止其他思想,也沒有立即焚書諸子百家之書。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反對實行郡縣制,提出仿照古人大肆分封弟子,實行分封制。其實這只是政治觀點的不同,完全可以通過討論的方式解決。當時李斯和淳于越便發生了激烈的辯論。郡縣制是秦國上百年的傳統,法家思想也是秦國上百年的治國思想,秦始皇自然會站在李斯一邊。李斯認為淳于越的行為是借古論今,以私學誹謗朝代,於是建議秦始皇焚燒古書。史稱:“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通過李斯的上書可以發現,其實焚書並沒有把所有的書全部燒掉,而是燒掉其中不符合秦朝官方統治思想的書籍,許多書籍並不在焚燒之列。除《秦紀》、醫藥、卜筮、農家經典等書籍並不在焚燒之列,秦朝官方所藏得的經典古籍不在焚燒之列,民間私藏的諸子百家之書和歷史古籍則在焚燒之列。民間私藏的諸子百家之書和歷史古籍如果在固定時間不上交則要承擔相應的懲罰。焚書之後,如果有談論《詩》、《書》的人要被處死如果以古論今則要被滅族。老百姓可以學習法令,不過要以吏為師。第二天,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在全國範圍內收集古籍經典,一把火全部焚燒。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焚書事件。

焚書之後的第二年,又出現了坑儒事件。其實秦始皇所坑的是不是儒生,歷史上一直存在爭議。就目前的史料分析,秦始皇所坑之人大部分不是儒生而是術士。秦始皇在坑術士的過程中也有意無意地坑殺了一部分儒生。秦始皇坑儒事件的起因,源於秦始皇求丹問藥。當時一些術士利用秦始皇怕死的心理,答應為秦始皇需求仙藥。可是這個世界上哪有什麼不死仙藥。術士侯生和盧生找不到仙藥之後,自知有罪,便逃之夭夭,而且任意誹謗秦始皇專斷獨裁,殘暴不仁,貪孌權勢等。秦始皇聽後非常惱怒,下令徹查此事。最終將所抓來的460多人全部活埋於咸陽。這便是歷史上的坑儒事件。由此可見秦始皇針對並不是儒生而是術士。這些術士也不是不學無術之人,他們大多也有一定文化素養。公子扶蘇認為秦始皇的做法太過殘忍,於是勸諫秦始皇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可能正式由於公子扶蘇這句話引起了後人的猜想,才會認為秦始皇坑殺的是儒生。其實術士讀孔子之書也正常,此外誦法孔子可能是讀書的代稱,也不一定是讀儒家經典。

我們再來把焚書和坑儒合在一起講講此時的影響。

焚書坑儒的實質,其實是秦始皇統一思想的重要舉措。只不過秦始皇的做法太過簡單粗暴,以致於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後果。秦始皇統一之後,秦朝國內並不安定。五六百年的分裂早就造成了人們思想上的不統一,秦始皇需要採取一些措施,讓全國只有一種聲音,讓全國認同秦國的價值體系。所以秦始皇在採用小篆書寫的基礎上,又大力推行法家思想。淳于越用古法反對郡縣制,在秦始皇和李斯看來,其實是對秦朝治國思想的否定,所以他們要打擊其他學說,確立法家一統思想。只不過李斯的建議太簡單粗暴,給人留下了口實,也造成了文化損失。有人認為術士接觸秦始皇表面上想通過求仙藥而獲得利益,實際上是想通過求仙藥的方式向秦始皇表達道家思想,秦始皇坑儒其實是再一次思想統一。秦始皇希望通過焚書坑儒的方式消除國內思想混亂的局面,形成共同的價值體系。

但是秦始皇這種簡單粗暴的統一思想的方式,帶來了巨大的不良後果。

首先,秦始皇開始愚民思想的先河。以後不少封建王朝都在不同程度上實行愚民政策,只不過他們採取的方式和方法不同。但是歸根結底和秦始皇的目的是一樣的。

其次,鉗制了當時人們的思想。秦始皇採用這種簡單粗暴而且殘忍的手法鉗制人們的思想,造成了非常不良的社會影響,不利於國家的安定團結。

第三,加速秦朝滅亡。秦始皇和李斯希望通過焚書坑儒方式維護統一的成果,實現思想上的統一。但是這種粗暴殘忍的方式並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第四,造成了文化上巨大的損失。這點影響不僅波及到當時,也影響到後代。許多經典著作就此化為烏有,有些著作我們只知道書名,再也沒有內容。有些文化古籍雖然最終以各種方式保存下來,但是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和改變。西漢年間就出現了今文經和古文經的爭辯。我們現在所閱讀的不少經典也有不同版本。焚書坑儒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一次浩劫,這次浩劫險些造成中國古代文化斷層。如果秦朝的統治再長一點的話,不少文化古籍可能無法保存下來。當然也有人認為秦始皇當時在國家藏書館,還保留了一套諸子百家的文化典籍和歷史典籍。但是從後來漢朝學者的表現來看,他們根本沒有找到這份備用的典籍,許多典籍只是憑藉記憶重新複製下來。


依稀說史


風華史為您解答。

秦始皇有三個標籤,就是提起這位皇帝眾人腦海裡中第一時間反應出來的印象。

這三個標籤是:千古一帝、焚書坑儒、殘暴。

要是再重提焚書坑儒,現在的話肯定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暗道可惜。

可惜什麼?

可惜的不是焚書坑儒中斷了文化傳承,而是可惜沒把這些儒生給殺絕了,導致後來遺害千年,孔教害人,腐儒禍國,焚書坑儒幹得漂亮!

當然這想法也不能那麼極端,不能太直白。

要理性去分析。

焚書坑儒有時代觀點,要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盛行的時代,焚書坑儒肯定是極端錯誤的,那麼放在現代呢?

我們會辯證分析這件事,那就是在當時的背景下,這件事是正確還是錯誤和焚書坑儒對後世的影響力。

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分析下“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是兩件事情,焚書發生在公元前213年,坑儒發生在其後一年公元前212年,假設秦始皇只是為割裂文化傳承而進行焚書坑儒,這假設先天就不成立,只會同時進行。

背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此時秦朝的疆域前所未有的廣闊,而周朝分封制造成了春秋戰國各國混戰五百餘年,秦始皇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登基後不久他聽從了李斯的建議採用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控制地方,至此中國疆域真正意義上大一統。

首先,延續採用了兩千餘年的郡縣制是無疑是一個大大進步。

秦朝繼承了秦、楚、燕、趙、韓、魏、齊七國人口百姓,數量已是前所未有,而當時秦朝只完成了明面上的統一。

以前秦國征服的每個國家已經形成各自的文化習俗,文字貨幣,六國地域觀念深入人心,仍以燕人趙人等自居,思想感情上沒有歸屬感,各派學說混雜,原豪強貴族勢力盤根錯節。

秦始皇採用了兩項措施,一是“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將六國貴族宗室和富戶強迫遷到咸陽,免得他們登高一呼。

二就是思想經濟文化大一統。

主要分析影響更大的焚書。

公元前213年,咸陽宮,秦始皇酒宴包含原六國在內的七十博士與秦朝大臣,此時將展開一場影響無比深遠的師法古禮,還是變革求新的大辯論。

尚書周青臣當面阿諛秦始皇,吹捧說上古之人均不及秦始皇的威德,引發原齊國博士淳于越出列反感指責。

淳于越力勸秦始皇照搬周朝的法規制度,並恢復分封制,說陛下已經威加四海,要是不分封諸子功臣,以後有事怎麼能互相照應呢。

淳于越堅定反對秦國策郡縣制,還說不遵照古制而國家長久的,沒聽說過。

這顯然觸犯秦始皇逆鱗,但始皇帝不動聲色,把淳于越的觀點交由群臣議論。

宴會上很多大臣,包括李斯的上司王綰,認為原楚、齊、燕國等地的領土都遠離秦國,也同樣主張恢復分封制,授各地貴族予世襲的諸侯名份。

分封制在當時有相當的市場,郡縣制是少數派。

時任廷尉李斯明確不同意淳于越的觀點,指出分封制是周朝諸侯混戰的根源,他反駁道:“夏商周三代的制度也不互相承接,也改革了,但還不是一樣都國運長久。國家制度要因時變化。而儒生,不求改變只會遵循守舊,用從前的辦法來解決現在的問題,用周朝時怎麼樣怎麼樣來指責現在的朝政。如果這種多個學說思想並存的情況不加以制止,不跟朝廷在一條路上,那麼在朝廷則威權喪失,在百姓則被各個學說思想蠱惑結黨營亂,造成國家不穩定而統一大業必將持續不下去。”

這就是大一統思想的由來,力挺郡縣制的法家思想反對儒家及其他學說思想幹政亂政,蠱惑地方,穩固統治。

後來李斯見秦始皇點頭認可,斷然道:“我朝開創新制,對那些功臣子弟,可以給他們待遇封賞,給他們榮寵地位,但絕不可給他們封地,更不能讓他們走出咸陽一步!對於那些學說思想,更不能任其擴散蠱惑地方!讓權力統屬皇帝,讓全國令行禁止!讓天下只有一種人,那就是秦國人!只有一個思想制度,那就是法家的思想制度!只有一箇中心,那就是咸陽!也只有一個聲音,那就是始皇帝的聲音!”(大一統)

李斯又趁勢向始皇帝提出焚書的三條建議:“臣請陛下讓史官將不是秦國的歷史書籍都燒掉。不是博士官收錄的書籍,天下有誰敢收藏《詩》、《書》和百家言論的,交由縣尉燒死,有誰敢談論《詩》、《書》的抓到集市斬首,憑藉古事胡亂非議現在朝政的滅族,官吏知道這些事情而不舉報的與他們同罪,要是命令下達三十天後不燒書的,處以墨刑併發配去修城牆。醫藥、占卜和農耕種植方面的書籍不燒,如果有想要學習法家思想的,就去拜官吏為師。”

與儒家相反法家厚今薄古,李斯不愧秦朝傑出的政治家,看穿了儒家本質,那就是因循守舊,不懂變通,總妄以祖宗法來取代現在制度,厚古薄今,後世朝代也證明了,儒家治國,註定國勢日微,國運不長久。

而秦國二世而亡根本原因是原六國貴族豪強勢力復辟及擴張過快,根基不穩卻濫用民力。

焚書損失很大嗎?

在當時,法家思想無疑是先進的,比儒家思想乃至其他百家更適合治國。焚書並不是為禁錮思想,而是要用法家思想作為主流。(如果有想要學習法家思想的,就去拜官吏為師。)

何況實際上,只是百姓不能收藏書籍,但博士官可以。燒書並沒有照《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所述除秦國外其他史書全燒掉,不然我們現在就無從得知先秦歷史,春秋戰國史,至少在咸陽宮存有副本,據傳後來為張良所獲。

關鍵是燒百家言論的書這句話肯定有誤,法家代表人物李斯不可能去燒法家的書吧?

司馬遷畢竟是儒家學派,有傾向,再說當時李斯說述原話司馬遷也無從得知。

再看看《史記·儒林列傳》: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

六藝失傳,損失很大嗎?

六藝可不是科學技術,而是禮、樂、射、御、書、數。

分別對應:禮節、音樂、射箭技藝、駕駛馬車的技藝、書法、數同術,氣數,觀命的。

那麼統一思想就必須焚書嗎?

書籍是思想載體,秦始皇為國家統治穩固,為保障大一統思想而焚書禁書,只能有法家治國思想,在當時來說,這確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無可厚非。

對於秦帝國,必然要強制性的服從、同化、思想文化統一,這樣才能讓原六國民眾真正融合在一起。

後世所詬病的焚書無非是秦始皇大一統工程中的統一思想這一小舉措,在當時正是這些舉措共同奠定了大一統的基礎,防止因為其他學說思想造成禍亂甚至族群割裂,否定焚書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定大一統思想。

雖然後來儒家復辟,但大一統思想已經開始深入人心,不管是法家大一統思想還是儒家大一統思想,都奠定了我們現在能形成一個整體民族的基礎,避免了中國像古代歐洲那樣統一後就一直四分五裂。

用現今眼光審視焚書反而更容易理解:採用新聞管制,主體(法家)思想穩定社會。

現在當然現在能做到在主流(體)思想基礎上其他思想包容並舉,但兩千年前做不到,甚至直至辛亥革命前都沒有做到。

焚書功大於過,那就是保證大一統思想,順歷史潮流,焚書只是必要手段及旁枝末節。

再者儒家復辟,繼承了大一統思想,對其他學說同樣也是趕盡殺絕,斥之奇技淫巧。

當然,儒家採用的是思想上的焚書,手段更高明。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有行業都是低賤的,只有讀書入仕才是正途。

但是,大一統思想畢竟是中華文明核心理念之一,保障了中華民族的延續,你我認同,族群認同,思想文化認同。

至於坑儒,篇幅太長不解釋了,反正殺的460號人是儒生是術士還是方士,是煉丹方士騙秦始皇錢被殺還是冤枉的,還有到底殺沒殺,對當時來說拋不起半點水花,對現在來說除了感慨下秦始皇好凶以外,真沒影響。

最後看看1973年,偉大的毛主席在寫給郭沫若的《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詩中寫道: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