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明劫》孫傳庭下令將四十三家土豪全部斬首,將病患士兵全部燒死歷史上有記載嗎?

十萬個為啥嘛


《大明劫》是一部優秀的歷史戰爭題材電影,雖然上映後票房慘淡,但卻依靠其佈置場景的用心,演員服裝以及武器的考究,對於史實的尊重,贏得了許多歷史愛好者的認可。片中塑造了兩個不同的主角線,瘟疫橫行背景下需要救災民於水火之中的醫生吳又可,大明烽煙四起背景下需要力挽狂瀾匡扶社稷的督師孫傳庭。影片聚焦在用兵和用藥的相似與不同,通過兩者之間不同的選擇,折射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病可醫,國病非一人之力可以挽救。

影片中最吸引人注意的是孫傳庭,這個充滿矛盾衝突的人物總是能夠抓住觀影人的心絃,影片中的他受命於危難之間,通過一系列的手段為自己的戰爭服務,他冷酷好殺,用武力清除那些大明的蛀蟲,但卻不得已奉命出關,出師未捷身先死。那麼,《大明劫》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實際歷史中的孫傳庭有什麼不同呢?

首先,在影片一開始,孫傳庭便假意誆騙賀人龍,說他功高勞苦,皇上有賞於他,隨後傳聖旨誅殺賀人龍,斬殺他的部下。但是據史書記載:“帝大怒,欲誅之,慮其為變,姑奪職,戴罪視事。及孫傳庭督師陝西,帝授以意”,可見並沒有提到讓孫傳庭斬草除根。

大明末年,內部的農民軍和外在的後金使得明軍陷入兩線作戰之中,兵力捉襟見肘,因此官軍接受農民軍投降後,會直接編入自身隊伍繼續作戰,農民軍亦然。此外,賀人龍所帶的是陝西軍大多來自米脂,米脂民風剽悍,戰鬥力較強,出於鞏固自身實力的考量,孫傳庭不可能誅殺賀人龍的部下削弱自己。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孫傳庭僅僅是誅殺了賀人龍,並沒有降罪於他的部下,將他的部下劃撥給高傑統轄。

其次,關於清退屯田。孫傳庭為了打贏李自成,必須保證部隊的糧草供給。為了獲得糧草,孫傳庭試圖通過清理軍隊的屯田收納軍糧。由於屯田都被地主豪紳佔據,孫傳庭一開始勸說地主們交出糧食,但是地主們卻勾結孫傳庭的手下毀滅證據,他一怒之下將這些地主全部殺死。

在真實的歷史中,孫傳庭確實有著清退屯田的舉措,這一舉措也為他日後保障軍隊後勤,創建功勳打下了基礎,但是孫傳庭卻不曾殺豪紳。在戰爭時期,豪紳都是隻圖保命,其次保財產,孫傳庭武力清退屯田確實危害了他們的利益,但是他們也不敢胡作非為到毀滅證據的地步。而孫傳庭也知道私自佔據屯田也是長久以來積累的弊病,並沒有過多的深究。

但是孫傳庭在陝西的強力舉措也招來了鄉紳們的怨恨,後來孫傳庭督師陝西的時候,鄉紳們的彈劾使得崇禎皇帝猜忌懷疑他,一直催促他出關迎戰李自成,招致了後面的大敗。

最後,關於孫傳庭的出關作戰。影片中為了給人留下深思,用一個戰敗的場面暗示人們孫傳庭在戰場戰死。這一戰爭的歷史背景是李自成圍困開封,影片中農民軍鎧甲殘破,官軍裝備精良是不符合史實的,因為李自成已經有了自己一整套的制度體系且佔據了大量的賦稅來源之地。

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崇禎一再催促孫傳庭出戰,孫傳庭不得已統帥十萬人馬出潼關攻擊李自成。李自成知道官軍缺糧,做好了誘敵深入的準備,陝西官軍很快的佔領了洛陽。在這樣的勝利之下,孫傳庭被衝昏了頭腦,忽視了農民軍的實力,上奏崇禎說:

“賊聞臣名皆潰,臣誓清楚豫,不以一賊遺君父憂”

對於形勢看的過分樂觀使得陝西軍突擊冒進,離潼關補給基地越來越遠。孫傳庭本來打算攻下郟縣以戰養戰,但是郟縣早已經坐吃山空,李自成見形勢變化,令手下大將劉宗敏率一萬名騎兵從小路抄到官軍後方,切斷官軍的糧道。天不隨人願望,此時河南下起大雨,士兵淋雨少糧,孫傳庭下令撤退但為時已晚,戰爭變成了一邊倒的屠殺,此戰大明陝西精銳死傷殆盡,關中失守,後孫傳庭戰死。明史記載;“傳庭死,而明亡矣”。

《大明劫》中的孫傳庭雖然盡力的向史實靠近,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孫傳庭並不是冷酷無情殺人如麻的人,為了自身的功績不惜向舊的勢力瘋狂輸出。雖然他在革除弊病,改良明朝地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戰勝過農民軍,為腐朽衰弱的明朝續命。但是他仍然具有一定的性格弱點,好大喜功,輕敵冒進,致使郟縣大敗,明朝失去了最後的精銳。

孫傳庭是一個悲情英雄,作為一個傳統的士大夫,他無力迴天只能同這個腐朽的王朝一同殉葬。正如《大明劫》中所言:“大明積弊已久,非一劑猛藥就能根除”、“糧食就是民心,這就是他李自成能夠輸個十回八回,而我孫傳庭一回也輸不起的原因”。孫傳庭是個明白人,可是歷史潮流並不是人人能抵擋的,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舉報/反饋


許許愛提問


是沒有史書記載的。

孫傳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號白谷,代州振武衛人。明朝名將。

史書對於孫傳庭的記載可見《明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一百五十》。

史料記載的相當詳細,且對其評價頗高,有名句“傳庭死而明亡矣”,意為孫傳庭一死大明就意味著滅亡。

傳庭一生起起落落,直至戰死沙場。生平治軍嚴厲,用兵有方。

吳又可也確有此人。但史料記載的不過是他寫過的《瘟疫論》。

史書對於《大明劫》中潼關一戰的記載大意為:

崇禎十六年五月,明廷授予孫傳庭以兵部尚書的官位。並加督河南、四川、山西、湖廣、貴州以及江南、江北七個省的軍務。並勒令傳庭即刻兵出潼關。

孫傳庭深知與此般強大的對手交戰一定是九死一生,不由得頓足嘆息:“奈何乎!吾故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度對獄吏乎!”(大意:我還能怎麼辦呢?我知道這次去了可能就回不來了,但男子漢大丈夫怎麼可以再回去蹲監獄面對獄吏呢?)

八月十日,孫傳庭師出潼關,起初連勝起義軍,卻在襄城一役遭到慘敗,只得逃回陝西。

起義軍大勝後一鼓作氣乘勝攻破了潼關。孫傳庭與監軍策馬法呼,戰死陣中。

傳庭一死,關中對於李自成的起義軍們來說唾手可得。同時,明延也沒有可以和起義軍相抗衡的勁旅了。

由此可見,史料不光對傳庭殺土豪和瘟疫士兵這件事沒有記載,甚至連那場瘟疫都未曾提及一筆一墨。





敖興說電影


明朝末年,大明江山搖搖欲傾,大將孫傳庭奉命到潼關抵抗闖王軍隊,遊醫吳又可前往潼關訪師,恰逢軍中瘟疫,兩人一文一武,一內一外,欲扶將傾之大廈,然瘟疫可治,大明孰治?

本很少為國產片寫影評,主要是因為好些片日益抹殺著我的期待。離看《大明劫》已有一段時間了,但卻覺得如果這片不廣而告之,不鼓勵支持的話,我們又在等待什麼樣的國產電影占領市場呢?

作為一部小成本非商業電影,上映之初《大明劫》就面臨著時間短拍片少的尷尬局面。這也不難理解,無大牌演員、無穿越離奇、無震撼特效,似乎缺少各種吸引大多消費者走進影院的商業元素,於是乎各大影院都“明智”的排片,《大明劫》無非只是一個院線過客。確實,影片大場面少,特效也是一般,電視電影的感覺比較濃重,但,只是很久沒有看到一部誠意十足、靜下心來講故事的歷史片了。

雖說片名為《大明劫》,其實影片講的就是一場戰役,不同的是,這場戰役的成敗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王朝的生死。在這種題材面前,或許很多人認為,又到了大特效大顯身手的時候,各式大型戰爭場面打得血腥慘烈,各種野史改編爭相登臺,這是我們見怪不怪的歷史故事方式。難能可貴的是,《大明劫》並沒有為戲劇效果和博取眼球犧牲歷史真實,史書有記載的地方完全按照史書來,史書無記載的地方合理發揮想象,這才是歷史影視應有的態度吧。

在情節設置方面,影片也是很有講究,文武並行,看似各司其職,其實治國與治病又是何其相似。“《黃帝內經》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歷朝歷代皆是始興終衰,其中道理,又可以為皆是重馭世之術,輕經世之道。我朝積弊已久,非一味猛藥可以痊癒。”片中一語點破天機,王朝的興衰變遷非幾人能夠改變,如同崇禎,雖欲重振大明,但也是有心無力。正是這一明一暗構成了整個敘事,看似醫人,實則醫國,似說古事,卻又諷今。

總得來說,史書上是沒有這段記載的,但可能有發生。


中金近麼哦


史書應該沒有記載,但是我想說慈不掌兵,這種是應該能發生的。一將功成萬骨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