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而我們一生中付出和掛念最多的卻是自己的孩子,你怎麼看?

亞夫333


一輩傳一輩,這是祖上傳下來的,家家如此幾乎無例外,孩子是生命的延續,雖然為孩子牽掛和付出的多但也不能忽視父母,盡我們所能的孝敬父母,不給人生留遺憾:子欲養而親不待


嘀嗒5929


其實我主要是照顧父母,孩子們有空就買點水果去看看,孩子還年青。因為父母年歲大了,離我們漸行漸遠,免得我們留下遺憾,當初她走了。很多朋友勸我在找個伴,我就開玩笑說:忠孝不能兩全,我選擇盡孝。如今父母不在了,我問心無愧,現在再忙活孩子也不晚。


你㗑吱聲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而我一直掛念的卻是自己的孩子。這是人之常情,也是動物的本能,不值得大驚小怪。正因為這種本能,世間萬物才會生生不息,人類才能繁衍,社會才會進步。試想一下,如果人人都只為生身父母著想,對父母百依百順,言聽計從,這個社會能成為什麼樣的社會呢?

孩子來到這世界,是軟弱無能的,無知的,他們需要父母的呵護,愛,無私的奉獻。去看看貓貓狗狗吧,它們都知道生下孩子就給它們吃奶,時時刻刻保護它們不受傷害。作為一個人,生了孩子而不知道愛護,不是比動物還不如?

我們的父母,他們漸漸老去的時候,是和剛出生的孩子完全不同的,不應該強調愛父母如愛孩子。父母要掛念,但是不能和掛念孩子同日而語。父母生養了我們,我們生養了自己的孩子,這是一種自然規律。

曾經,我們的民族有所謂的“二十四孝”,今天看來,很多其實是糟粕。

就在不久前,網傳北京朝陽區高碑店村出現了一組主題石雕,內容為宣傳“二十四孝”,可是網友直呼“嚇人”,表示有點“懷疑人生”。原來,他們是把中國古代傳說的所謂“二十四孝”照搬在現代雕塑上,目的是提醒當下的年輕人要盡孝道。

先來看幾個嚇人的例子。比如“嘗糞憂心”,說的是一個孝子通過嘗父親的糞便知道父親生病了,然後棄官在家服侍父親;放在今天,直接送去醫院就行,比那種所謂的孝心更有用。比如“為母埋兒”,說的是一個孝子為了省下口糧給母親,偷偷活埋自己三歲的孩子,結果挖到了一罈金子,從此一家其樂融融。——活埋孩子,在當下就是傷害未成年人,應該抓起來判刑才對,還值得宣揚?還有一個“恣蚊飽血”的雕塑則更加荒唐,說的是有個兒子擔心父親被蚊子咬,自己在父親旁邊喂蚊子;今天的人要這樣做,真是愚蠢至極——買蚊香薰一下蚊子不就行了?

宣揚孝道沒有錯,但錯在如何宣傳。照搬古代的東西,首先是與當下文明格格不入。在古代,“二十四孝”的精神內核並不是“孝”,而是對所謂的“三綱五常”的維護,所以才會出現一些反人性的“嚇人”的故事。其次,是有悖於新時代的價值觀。舊二十四孝裡所宣揚的“孝悌”,不少是愚孝,對今人來說根本沒有必要去學,或者不能去學。

今天,我們講弘揚傳統美德,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須迴歸人性。那種反人性的、不合常理的、有迷信色彩的孝道,是愚孝,新時代不需要這種陳腐的愚孝。借用“二十四孝”的名頭是可以的,但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舊瓶裝上新酒,給“二十四孝”重新定義,新時代需要“新二十四孝”。比如,把“常回家看看”、“帶父母去旅行”、“假期多陪陪父母”等溫馨的生活場景做成雕塑,作為“二十四孝”來宣傳,才是文化基礎上的創新。

牽掛你的孩子吧,這是你的責任,義不容辭,而且,一點沒有錯。

父母那裡,記得常常問候一下,關心一下他們的身體,關心他們的情感生活,有病送他們去醫院,讓他們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儘量少一些苦痛。能做到如此,你就是一個孝順的孩子。

我是一個母親,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把主要精力放在他們的孩子身上,讓他們健康成長,就是我們做父母的最大的願望。








揚州微笑的草


這個問題,我一開始也覺得矛盾。確實是這樣,父母為我們付出很多,而我們下半生卻幾乎都在圍繞著自己的孩子轉。


但是,轉念一想,這就是一個人一生角色的轉換啊。


個人在社會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責任與義務。


<strong>

角色責任,通俗理解為:角色在規則下必須做的事。由於人在現實社會中往往會同時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就會產生相應的責任。



比如,一個人在社會上是公民的角色,那麼就要承擔作為公民遵紀守法的責任;在家,對於小孩是父親的角色,就需要承擔撫養小孩成長的責任;在公司,對於下屬是部門經理和領導的角色,就要承擔崗位相應的責任。


<strong>

這些責任範疇的構成是基於角色穩定和共性的基礎之上,不會因為角色中的行為人不同而發生變化,所以統稱為角色責任。


我們未成年前,身上的角色是父母的兒女,在他們的庇佑下健康成長,父母呵護我們周全,讓我們健康成長是他們的責任,這種責任是社會賦予的,但更多的是內心的自我成就感。


我們成年後,有了自己的家庭,角色從父母的兒女變成妻子的伴侶,孩子的父母,這時候我們就變成了另一個父母,對我們的孩子傾注心血。這是社會一代代的傳承,也是繁衍後代重要的一步。


正確地對待每一個角色,它們組成了我們的生活和人生;完美地理順其中的關係和責任,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生活的大師。


<strong>


晚舟舟,可愛的萌妹紙一枚,情感領域優質創作者,能寫有趣八卦愛情,也能寫走心溫暖友情,感謝關注。


晚舟舟


父母之所以偉大就是可以為了孩子無私的付出自己的全部,同時每個人的愛和精力有限,你如果把全部給了父母勢必就會愧疚於孩子!

相比之下,父母在沒到七老八十之前,沒有特殊情況至少是成年人可以照顧好自己,但是孩子未成年就不說了,即便成年也難免讓很多父母放心不下,就像有句話說的,我抱起你就無法養你,抱起磚頭就無法抱你!

所謂自古忠孝難兩全,我們把全部的愛給了孩子,就沒有可能在拿全部的愛給父母,可以做的就是儘量多抽時間回去看看,在父母需要我們的時候盡最大能力去給他們幫助,儘量為他們多做一些事,特別是父母已經老邁的時候,就不能在只關愛孩子了,這時候就需要對父母儘可能多關心和照顧!

等父母頤養天年之後,再回頭來照顧和幫助子女,不要抱怨自己苦和累,有多大能力就幫多少,沒有一個固定標準,只要我們做好自己能夠問心無愧就可以了!

如果人人都可以做好自己份內事而不是把什麼希望和責任都推在他人身上,那麼這個世界自然就和諧安定了!


善心善行方算善人


現在中國的家庭關係是倒置的,有人做過相關調查,家庭開支排第一的是孩子,接下來是女人,最後是父母。

也不知從何時起,興起了一種說法,那就是養兒不應該是為了防老,這樣是不道德的。我就好奇了,如果說養兒防老的做法是不道德的,那生兒育女為的是什麼?難道就為了一時高興?是為了人類的繁衍生息?也太虛了吧?

父母生了我們,養了我們,我們就該在他們需要照顧的時候盡力照顧好他們!這是責任是義務,更是人性的本能體現。

孩子當然也要愛,我們對孩子的愛就像父母對我們的愛是一樣的,那是愛的延續,不該是愛的轉移。


知足常樂127827286


自己把兒女養大成人,十月懷胎之苦且不說,從哺乳丶擦屎倒尿直到上幼兒園丶小學,每天送去接回耒,怕冷著又擔心熱壞,操碎了心,為其付出了多少艱辛。而父母是怎樣把自己養大的,兒時的事記住的極少。只知道上中學丶大學花了父母不少錢,僅此而已。“養兒方知父母恩”,有兒女的人在關心牽掛兒女的同時,就應該想到自己的父母不也是這樣的嗎?世界上對你做出付出而不圖任何回報的人,只有自己的父母親。若對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就失去了人性,是被人唾棄的人。


健康長壽167748702


上有老,下有小,也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父母覺得這一生都是為了孩子,生養自己的父母何曾不是這樣想的,你養我小,我陪你老



雪姐談生活


從兒、女出生到成長為一個成年人,做父、母的要付出多少艱辛、多少勞累!每個成了家的人都會為自己的親身經歷深有體會;與此同時,亦會為生我、養我的父、母深感不易,以致深懷感恩之心。新社會,人民當家做主,人人都有工作;特別是今天,父、母到了退休年齡,仍能月月領到養老金,生活有保障,在經濟上不需要兒、女們的付出。而大多數父、母能夠自立,談不上需要兒、女贍養。故在自己的兒、女未成年時,即需自己撫養、教育,亦就是“付出”。從兒、女出生到成人,漫長的歲月就形成了所謂的對兒、女付出多於對父、母。但在“掛念”方面應不存在這種情況,對兒女和對父母的掛念應該是同樣的!對兒女是責任,對父母則是孝順。不應該存在對兒女掛念多,對父母掛念少的現象,否則有悖於倫理,有悖於中華民族“孝為先”的傳統美德!


用戶779405878622zzw


很簡單,孩子就是希望。做父母的生兒育女想就是一代一代傳下去。父母能夠自理的情況下,是不需要別人操心的,但是不是不需要關心。老人是蠟燭越燒越短,直到熄滅。孩子是希望、國家的家庭的。如果是一個自私自利的父母家庭,很可能就是不和睦家庭。雖然現在社會代溝很明顯,但是父母一定要大度些。有能力在各個方面能幫一把就幫一把。每個長輩都不希望下一代太窮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