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的很多發小都能夠帶兵打仗?

王君藍


這個其實很簡單,一個是因為擺在的位置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只要把你擺在你擅長的位置上,你也可以撐起一片天下。管理確實是一門學問,更何況是管理一個國家呢?佩服劉邦的這些手下,為什麼不佩服劉邦一個小無賴能夠管理一個國家呢?對於皇帝來說他只需要管好那幾個大臣就可以了,而跟隨他的那些大臣呢?也只需要管好他手底下的幾個人就可以了,因為做事的,或者作出政策,政令的這些不是他們,他們只要作出決斷就可以了。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這幾個人都是普通人,張良是韓國的貴族,據說韓信也是六國貴族的後裔,只不過沒落了。當時來說能夠認識字的人有幾個?韓信卻能夠學兵法,佩劍這樣的人會是一般的老百姓嗎?蕭何也是官吏出身。有他們這幾個人在,整個國家都能夠管理好。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劉邦真的不是無賴,他身邊的朋友也不是一些狐朋狗友。蕭何,沛縣管事的,縣令的助手,文化水平本來就很高,而且在官場上也摸滾帶爬的很多年了,對於這樣的聰明人來說,管理一個縣,和管理一個國家是一樣的。張耳,劉邦封他為趙王,劉邦年輕的時候是遊俠,不是無賴,很早的時候就結識了張耳,張耳那是趙國的貴族,想想如果劉邦是一個無賴,張耳會結識他嗎?還有王陵,沛縣的豪強,劉邦在沛縣的對手雍齒,他的背後就是王陵,這樣的一個人也願意和劉邦結識,後來跟隨劉邦。

至於還有夏侯嬰,曹參等等這些人雖然不是上流社會的人,但是也是吃皇糧的,曹參是獄卒,夏侯嬰也是沛縣衙門的馬伕,社會地位並不是很低。至於樊噲,周勃,盧館等等這些人就是劉邦最底層的朋友了,但是樊噲本來就是一個屠狗的,這樣的人肯定是打仗的好手。周勃是一個外鄉人,在沛縣結石了劉邦,盧館算是劉邦真正的發小,而且關係非常好,一開始劉邦起義的時候,大小事都是和盧館商量的。

我們要知道就是這樣的一群人,芒碭山斬蛇起義的時候幾十個人,發展到最後一統天下,這其中經歷多少事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不要以為覺得劉邦運氣好,項羽的運氣還不好嗎?楚國的貴族,振臂一呼就是一支軍隊,劉邦可沒有這樣的能力,但是他卻從一個老百姓一步一步走上了至高無上的帝位。他手底下的那些人也是一樣的,經歷的事多了,自然就懂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劉邦的發小之所以都能夠帶兵打仗,這與劉邦本人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具體原因如何呢?我來分析一二。

劉邦知人善用

劉邦不拘小節,知人善用。就連敵對勢力的韓信,英布等人前後前來歸降,都能很好的發揮他們的價值和作用。那麼對於自己的發小等人,但凡有點才能,劉邦都會發揮他們的作用。如果這些發小在項羽帳下,基本會被埋沒(參照韓信經歷)

倖存者偏差

在劉邦的發小裡面我們只知道一些出名的有記載的發小,而其他發小要麼不出名要麼在戰場上戰死,留下來的都是會打仗的發小。而由於出名的發小被我們過分關注,所以給我們一種感覺劉邦的發小都能夠帶兵打仗的錯覺和假象。這種現象被稱為倖存者偏差。

我再舉個例子。個別不讀書的人成為了成功人士,而個別名牌大學的學生卻找不到工作。但是媒體又樂於播報這種極個別現象,所以有時會給你一種讀書無用的假象。

劉邦的知人善用,使發小們都能才盡其用發揮自己的價值,使樊噲等人都成為了能征善戰的將軍。而倖存者偏差又使現象放大,誤以為他的發小都能打仗。


遨遊文史世界


生逢亂世的人,對這種打打殺殺的事見的太多了。也就是說只要給一些人施展抱負的平臺,再加上他們又不是那麼差勁,那麼這些人能夠成功的概率還是比較大的。

恰恰劉邦手下的這些人就有這樣的機遇。你看樊噲,之前就是一個殺狗的屠夫,他為什麼能在戰場上殺敵立功呢?

因為他有施展抱負的平臺,至少可以這麼說,他的姐夫也就是劉邦是他們集團裡的老大,只要跟著他的姐夫幹,是虧不了他的。

若是樊噲和劉邦沒有親戚關係,他僅僅是一個小小的士卒,恐怕樊噲的命運就會改變了吧。

夏侯嬰劉邦的御用司機,這個人在跟隨劉邦起義之前,僅僅是一個送信的郵遞員,他為什麼也能建功立業呢?

因為他在跟隨劉邦起義之前,是劉邦最好的哥們,他知道劉邦這個人是有大志向的,若是跟著他幹,肯定是能成就一番事業的,所以,這個夏侯嬰從起義開始,一直都是和劉邦形影不離的,你看劉邦在彭城打了敗仗的時候,是夏侯嬰開車拉著他跑的。滎陽大戰時,劉邦又敗了,還是夏侯嬰帶著他跑的。可見這個夏侯嬰也不是一般人呀。

蕭何更不用說了,他在跟隨劉邦起義前,是一個公務員。可以說他是有一個很好前途的人,縣長的秘書肯定屬於不小的官了,但是,為了跟隨劉邦。他還是背叛了縣長,跑到了落草為寇的劉邦那裡去了。

這說明蕭何早已看出劉邦並非等閒之士。他早晚會折騰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來的。劉邦的這些哥們對劉邦的前途都很看好,所以他們上戰場殺起敵人來就格外的賣力了。

蕭何雖說沒有上戰場殺敵,但是他的後勤工作幹得恐怕不比前線容易,畢竟前線的兵力全部是他蕭何給召集上來的,還有糧食的供應。

周勃和曹參,這兩個人和劉邦的關係也非同一般,他們也是劉邦發小這一群人中最能打的兩個,這兩個人的功勞也是不差上下的,他們之所以能打勝仗,會打仗,那就是他們有必勝的把握,因為他們決的跟對了人。有劉邦這樣的領導在,他們建功立業後,會得到相應的獎賞,劉邦是不會虧待他們的。事實證明,事情的發展正是這個樣子。

盧綰,灌嬰何嘗又不是這樣呀,他們本就是那個年代的英雄,再加上有了施展本領的舞臺,所以他們也理所當然的為自己打出了一片天地。


老叟講史


原因很簡單,他們相比其他人有更多的經驗。

縱觀中外歷史,也許偶爾有那麼一兩個非常出色的天才,他們彷彿生下來就知道怎麼打仗,怎麼看穿敵人的陰謀詭計,天生就能讓士兵愛戴,有蠱惑人心的能力;但是這種天才畢竟是少數。

99%的人都是經驗的學生,都有一個學習摸索的過程。

比如最開始學習怎麼管理十個人,然後再學習管一百人,最後學習管一千人;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每一級都會把那些不適合的人篩下去(想想劉邦起兵到最後奪取天下進行過多少次戰鬥)。

另外還有一點,劉邦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是勝利者,所以他的發小和部下通過這些勝利可以不斷的積累經驗,同時也可以把這一次戰鬥的經驗用在下一次戰鬥上;如果劉邦一直打敗仗,可能就沒有“下一次”了。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劉邦和他的小夥伴們可不是什麼都不懂的年輕人。

劉邦起義的時候已經快40歲了,本身就是沛縣一霸,劉邦年輕的時候做過張耳的門客,能做亭長,按照秦漢慣例,家產十萬錢以上,所以呂公避禍沛縣的時候才會把女兒嫁給劉邦,雖然呂公和縣令是朋友,但是顯然呂公認為劉邦這個亭長比縣令更能保護他。

為什麼要詳細介紹劉邦的經歷?

因為這說明劉邦這樣當地豪強,他的小夥伴肯定不是一般人,按照漢朝的話說,應該都是些惹是生非,不服官府的遊俠兒、浪蕩子,他們本身相比當時普通人(比如劉邦老實種地的哥哥)素質更適合軍旅生涯。


蘭臺


這個問題問的好,以前讀史的時候就思考過這個問題。談談我的看法。

這種現象不光發生在劉邦身上,朱元璋的發小也很猛,徐達,湯和。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從最底層成為皇帝的人,證明了一個道理:頂尖人才靠天分,一般人才看平臺。



首先,頂尖人才還是需要天分的。劉邦的頂尖人才當屬韓信,張良。此二人乃是劉邦征戰過程中招納而來。同樣,朱元璋身邊的頂尖人才劉伯溫也並不是發小。像韓信,張良這種人才確實有天分在裡面,可遇而不可求。

其次,只要平臺給力,具備基本素質的人都可以成為一流人才。樊噲,周勃這種人,世界上一定是一抓一大把的,他們絕不是什麼軍事天才,否則劉邦早期不可能屢戰屢敗。但是,從周勃平定諸呂之亂的表現來看,沉穩而果斷,行事有章,已經是大將之才。周勃的成才,必然離不開大漢王朝這個平臺,否則可能一輩子都是吹打喪樂的鼓手。

當然,周勃這種人的成功也離不開劉邦的知人善任,自己的努力拼搏,沉穩的性格這些因素。

反過來說,一個好的平臺也不是需要多大量的頂尖人才,而是一兩個頂尖人才和能培養出大量一流人才的機制,這才是最佳的搭配。


橫刀剖歷史


這恰恰說明了劉邦是在低層社會上混的,劉邦在沛縣認識的這些熟人中,也就是蕭何的文化程度比較高,當時蕭何的官職是縣長的秘書。當然,後來想蕭何做的也是文職,劉邦並沒有讓他帶兵打仗過。

再說說劉邦那些能打仗的發小們。第一個盧綰,和劉邦關係最鐵的一個人,兩個人不但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還是老同學。在劉邦起義後,盧綰也加入到了劉邦的陣營之中。雖然盧綰加入到劉邦的隊伍中的時間比較早,但是,反秦反項的過程中,盧綰還真沒有立過什麼像樣的功勞,他最後之所以被劉邦封為了燕王,其實說白了就是他和劉邦的關係比較好而已。

再看樊噲,樊噲這個人殺敵很勇猛,在樊噲跟隨劉邦起義之前,他是殺狗的。屠殺這一行業,他比較熟,所以,樊噲在戰場上還是經常立功的。

樊噲還和劉邦有親戚關係,他和劉邦都是娶了呂公的女兒。所以,就是因為兩人的關係非同一般,樊噲對劉邦的忠心是別人不能比的。

鴻門宴上的表現,也可以看得出,樊噲為了劉邦的安危,是不怕犧牲自己的,有這樣的部下追隨,劉邦何愁大事不成呀。

在劉邦的發小中,立功最大的當屬曹參和周勃兩人了。曹參在起義之前和蕭何是同事,只不過那時的曹參是主管監獄的一個官。

由於曹參擔任這個職位,經常和犯人打交道,所以曹參多多少少也是瞭解一些地痞流氓的習性的。就是一因為天天和流氓鬥智鬥勇,所以曹參在起義中殺起敵人來,異常的勇猛。

到了劉邦稱帝后,按功勞而論曹參應該派第一,但是,因為劉邦還要用蕭何來治理天下,所以劉邦就推舉了蕭何是第一,曹參只能委居第二。

周勃這個人也是一個恨角色,在戰場上殺起敵人來,他並不比曹參差。在起義之前周勃的業餘工作就是吹笙的一個藝人而已。主要是為殯喪業服務。到了劉邦稱帝后,周勃的名次緊挨著曹參,排在第三名。

當然,劉邦的發小中能打仗的還有很多,我們就說這幾個主要的吧。

就是因為這些人都生活在社會底層,反正在那個亂世王朝,只要你敢殺敢伐,就可能飛黃騰達,反正是爛命一條,即使賭輸了也沒什麼,一旦贏了的話,那就是世世代代享盡榮華。這個賭注還可以一試的。


史學達人


倖存者偏差而已。

簡言之,凡是在戰場上成長起來的,都剩下了,凡是在戰場上倒下的,都沒有被歷史記下。

據司馬遷在為劉邦寫的傳記《高祖本紀》中記載,劉邦於豐西澤中私放徭役後,即有十幾個人表示願意誓死追隨劉邦,等到劉邦攻打沛縣之時,劉邦的部屬已近百人。

劉邦私放徭役時,陳勝尚未舉兵,大秦的天下還是一片太平氣象,這種情況下,願意跟隨劉邦在芒碭山間的,基本都是亡命之徒,膽量非凡。

可你翻翻司馬遷的《史記》,劉邦帳下有名的將領,似乎沒有一個是從芒碭山上下來的。也就是說,當時跟著劉邦在芒碭山間闖蕩的,可能都在革命過程中倒下了。

除了倒在戰場上,還有可能倒在站隊中。

咱們上中學時都學過節選自《項羽本紀》的《鴻門宴》。

據記載,鴻門宴的發生,和劉邦帳下左司馬曹無傷脫不開干係,如果沒有曹無傷向項羽告密,或許根本就不會有鴻門宴的發生,劉邦也就不用提心吊膽地感受一下什麼叫「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了。

人們在查閱《史記》相關文本時發現,左司馬屬楚制,應是比較高的職位,但在劉邦的隊伍中,除了曹無傷外,找不到其他有關擔任此官職的人。

這說明兩個問題。

第一,大量的作戰人員在戰爭中犧牲掉了,包括爬上左司馬職位的,也會死於戰爭。

第二,在革命中像曹無傷一樣站錯隊,也活不到最後。

因此,樊噲、周勃等人之所以能夠封侯,主要是因為他們在戰爭中活了下來,是戰場鍛鍊了他們,而不是他們左右了戰場。

他們的成功,正應驗了那句西諺,「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中國諺語中也有一句跟它差不多的話,「先胖不算胖,後胖壓倒炕」。

參考資料: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秦楚之際月表》、《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留侯世家》、《史記·曹相國世家》、《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我是金戈,如果你認為我的回答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請給我點個贊,鼓勵我一下下!如果你想繼續看到我的回答,請點擊本回答上方的關注按鈕或在微信上搜索“jin_sg”關注我的公眾號,謝謝!


遙望燕園


為什麼劉邦發小都是能征善戰的將領?不只是劉邦,我們看到歷代皇帝的發家史都與其身邊的人能征善戰分不開的,這些人中就會有一些朋友或是同鄉。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可以說具有帶兵統帥打仗天賦的人其實很多,只是在和平年代並沒有讓這種能力凸顯出來,而在天下大亂之時英雄輩出,這種人的天賦及被髮揮出來。而這種發揮恰恰是在起義的農民軍或者帝王身旁的人,他們更容易吸取戰鬥經驗總結戰鬥經驗,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再多的理論知識,也不如一場實戰來得有效。有著豐富的作戰理論和實踐結合能使他們迅速的成長。

其次,與他們所處的平臺相關,起義軍領袖身邊往往有著優秀的軍事將領及謀臣,他們每天在一起商量行軍打仗策略,商量計謀,慢慢的耳濡目染,他身邊這些發小也會成為與其能力相當的將領。

還有,與這些帝王個人能力有關,好的領導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知人,容人,用人。人能力強弱的數量也是遵守正態分佈的,極端聰明且完美的人和超級SB的人都是極少數,大多數人都集中在中間。而每個人都有其不同優點和長處,只要把這些優點發揮出來,就足以出類拔萃。 而好的領導就能讓你綻放光芒的領導。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不會領兵打仗都死了。。。活下來的都是會打仗的,所以會感覺他們的發小好厲害,是一種感知偏差。


摸金校尉博爾術


第一,他們都和劉邦一樣,有流氓脾性。這個流氓脾性是什麼呢?一是不怕死,二是打不贏的時候敢逃。

(劉邦的發小)

先說不怕死。戰爭不管怎麼打,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怕死。腦袋一發熱就衝上去,往往能夠收到奇效。如果像個讀書人那樣,瞻前顧後考慮很多問題,那仗就不用打了。而劉邦的發小都是平常打架鬥毆打慣了的,所以在戰場上常常就會衝鋒在前。主帥一衝鋒,士兵們當然也會跟著衝上去。所以劉邦的部隊常常就會打贏。

再說打不贏敢逃。我們都看過流氓打架,打的時候血肉橫飛,但是一說打敗了,大家立刻如鳥獸散。這和那些有英雄氣概的人不一樣,有英雄氣概的人,有面子思想,打敗是一件丟臉的事。比如項羽,項羽在烏江邊打敗了,他就要自殺,他說無臉見江東父老。如果是劉邦的發小,那就對直渡過河去,又從頭再來。

敢於逃跑有什麼好處呢?就是你別想把他打死,他任何時候都有可能死灰復燃,東山再起。劉邦在戰場上有多次逃跑的經歷,甚至把他的兒子從車上踹下來逃跑。

(劉邦)

第二,劉邦的發小能打仗,是因為他們遇到了一位好導師,這位好導師就是韓信。其實劉邦拜韓信為統帥之前,他基本上是小戰小勝,大戰大敗。韓信是一個奇才,他很好地繼承和利用了戰爭的兩條法則:一條是狹路相逢勇者勝,一條是兵不厭詐。在遇到韓信之前,劉邦的發小們主要打的是第一條。後來韓信教會了劉邦的發小們打第二條。比如曹參周勃等人,一直就擔當韓信的副手,後來就逐漸能夠獨當一面。

跟著韓信主要學會的是戰場上的戰術安排,在戰略問題上,劉邦有兩位很好的戰略家:張良和陳平。這兩個大佬,對劉邦發小們的幫助,也是很大的。

第三,劉邦的發小們會打仗,是他們在戰場上練出來的。劉邦自己不怎麼會打仗,他就讓他的發小們自己帶隊去打,這樣,他的發小們在戰場上就得到了鍛鍊。這和項羽部下是完全不一樣的。項羽很能打,項羽的部下在戰場上都聽項羽的指揮,有統一的意志。所以我們很少聽過項羽那些將領們的名字,而劉邦的將領們則赫赫有名。

(韓信)

有這三個原因,劉邦的發小們,就都很會打仗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宰相起於州部,猛將起於卒伍。曾經有個算命看到天子氣來到劉邦的村子,說了一句話:奇怪了,怎麼這裡滿大街都是王侯將相!

劉邦後來的大將裡:樊噲時賣狗肉的,夏侯嬰時套車的,盧綰是遊手好閒的,周勃是吹鼓手,曹參好一些是個公務員。這些人都是後來漢朝中流砥柱。

要說天生會打仗,那肯定是吹噓(兵仙韓信除外)。劉邦和發小會打仗只有一個原因:被逼的。

劉邦是個亭長,差不多也就是村支書或者鄉長不到的級別,那時候沒有部門劃分,村裡的治安、隔壁發生了鄰里矛盾、收個稅、隔壁村堵住了水源,都得劉邦出頭解決;要知道村裡得問題比城市裡得問題難解決多了,都是鄉里鄉親得,而且有時候為了自己村得還要和隔壁打一架。劉邦和這幫兄弟久而久之無形中練就了組織能力,從實踐中學習到了孫子兵法得智慧。

實踐出真知,在去驪山服役得過程中,劉邦釋放了所有去服役得人,從此不得不逃亡,不得不反秦。落草為寇之後,劉邦就開始了不停得戰鬥,從一開始想辦法活下去,在鬥爭中逐漸學會了各種生存戰鬥技巧,所以到後來劉邦得兄弟們能帶兵就不足為奇了,這是從基層戰鬥上來得。

後來,在各種戰役中,劉邦得勢單力薄,要生存必須要勇猛,要有智慧,這是環境塑造出來的額結果。你只看到了他們帶兵打仗了,你沒有看到他們經過千百次得生死磨練,這是血得洗禮,戰爭得磨礪;才鑄造出一把把利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