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的《感遇》哪首適合朗誦?

寒山問拾得5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朝開元年間名相,詩人。張九齡的詩歌更多地表現在窮達進退中保持高潔操守的人格理想。在藝術表現上,張九齡的詩歌以興寄為主,顯得委婉蘊藉。例如他的《感遇》十二首,均以芳草美人的意象,託物言志,抒寫自己所信守的高尚品格。這些詩篇受楚辭的影響較多,但情辭委婉,在古典傳統上,可以說是兼有“風”、“騷”的情韻。【其十】

漢上有遊女 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札書 欲寄雙飛翼

冥冥愁不見 耿耿徒緘憶

紫蘭秀空蹊 皓露奪幽色

馨香歲欲晚 感嘆情何極

白雲在南山 日暮長太息

這篇詩的結構比較別緻。它以三個互不關聯的比喻組成。前六句以男性對一個遊女的追求比喻自己對國家和君王的思念。中四句以蘭花之被秋露摧殘,即將凋謝,比喻君子被小人排斥。後兩句以白雲遮住了南山,比喻奸臣矇蔽了君王;日暮比喻自己年老,難以為力。這些比喻,在古代文學中已經形成傳統,所以還是能夠形成一個整體,表達出此詩統一的主題來。張協《雜詩》、郭璞《遊仙》已有此寫法。(《程千帆新選新評新注〈唐詩三百首〉》


小熊通訊社


張九齡《感遇》組詩共十二首,個人認為第一首更適合朗誦。此首五言古詩語言簡潔凝鍊,敘述風格清新恬淡,託物抒情言志,讀來朗朗上口,流傳識別度頗高。

尤其是最後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不管是詠物,還是以言志,千百年來令吟誦者浮想聯翩,感慨系之。

《感遇》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葳蕤(wei rui)


箇中味


個人張九齡《感遇·其一》最適合朗誦

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以春蘭秋桂對舉,點出無限生機和清雅高潔之特徵。 三、四句,寫蘭桂充滿活力卻榮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質。上半首寫蘭桂,不寫人。 五、六句以”誰知“急轉引出與蘭桂同調的山中隱者來。末兩句點出無心與物相競的情懷。

此詩借物起興,自比蘭桂,抒發詩人孤芳自賞,氣節清高,風霜高潔的精神。



國學微講堂


詩詞均可朗誦,要看您用在何處!

🍵個人建議,《感遇》其一,其五,其六更適合一些!

其一: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其五:海上有仙山歸,期覺神變!

其六:感嘆長如此,使我心悠悠。

(因手工錄入,不能全詩僅摘句,見諒!)


安蓮居士


詩詞是沒有不適合朗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