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剛死,弘皙卻能輕易拉籠眾多舊臣謀反乾隆帝,這是為什麼?

貓眼觀史


都知道康熙原本是要將皇位傳給胤礽和嫡長孫弘皙的,只可惜事不如願,太子不爭氣,康熙才被迫放棄了這個完美方案。康熙辭世之前交代雍正要善待胤礽父子倆,雍正忠實地履行了承諾,一直待胤礽父子不錯。雍正二年胤礽病逝,被追諡理密親王,弘皙封郡王,之後又進封理親王,這一系列恩惠也算是雍正對胤礽父子的一種補償。





弘皙當初的地位原本要比弘曆高地多,康熙六十一年弘曆才被康熙召入宮中,可弘皙早就被康熙恩寵並撫養於大內。弘皙人生幾次大起大落,原來可以問鼎九五,如今卻被安置在“鄭家莊”做賦閒親王,換了誰都免不了怪話連篇,躍躍欲試。

不過乾隆指責弘皙夥同幾個叔伯和堂兄弟“居心大逆”有想造反的苗頭,似乎有些過頭甚至別有用心。

雍正去世的時候,乾隆遵照遺命,以自己的叔父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和張廷玉為顧命大臣,組成“總理事務處”。但沒過多久乾隆就撤除了這個機構,重新恢復軍機處,以鄂爾泰和張廷玉為軍機大臣,把允祿和允禮等皇親宗室一股腦排除在權力中樞以外。乾隆可能在雍正時期看透了宗室掌權的弊端,並且他還需要自己的班底,連鄂爾泰和張廷玉這時候呆在軍機處領頭也只是暫時的。

乾隆剛上臺的時候給自己父皇雍正時打壓的政敵恢復名譽攬了不少人心,皇族宗室覺得這位年輕的繼承人還行,沒想到乾隆剛站穩腳跟這麼快就翻臉了,原來新皇帝和他老子差不到哪裡去。那些個宗室親貴們從關外開始就一直掌握實權,至少在雍正年代還有個把要緊差事,如今新皇帝一下子讓他們全體告別權力遊戲,他們哪裡會那麼甘心,不湊到一起說說怪話,發發牢騷才怪呢。



再來看看這個“集團”裡的主要成員,莊親王允祿受乾隆恩寵最多,又拿雙倍俸祿。弘皎和弘昌是怡親王胤祥的兒子,怡親王和雍正的關係可不一般,弘皎於雍正八年被封寧郡王,弘昌在乾隆初年由貝子進封貝勒。弘升是乾隆五叔恆親王允祺的長子,曾經被雍正革去親王世子,乾隆幫他恢復了名位還封郡王。弘普與寧和都是莊親王允祿的兒子,前者被乾隆封貝子,後者封鎮國公。

這些人都是乾隆的叔伯或是堂兄弟,都受恩於乾隆。不過現在也都和弘皙一樣是拔了羽翎的鳳凰落過水的雞,心裡一樣的彆扭委屈。他們相互聚在一起開個政策研討會或者舉辦個沙龍,講講乾隆的過失,看看乾隆的笑話還可信,說他們圖謀不軌要造乾隆的反,他們沒人沒權沒錢,拿啥東西造反。


乾隆的眼裡一向不留沙子,他當政的六十多年從來不讓人對他指手畫腳。廢太子長子弘皙和莊親王再加上另外一些叔伯弟兄,居然吃飽了撐的沒事湊在一起談論朝政發洩不滿。乾隆決定與其讓他們做大,不如防患於未然及時打擊,於是這些人都落得革爵圈禁的下場。

至於蒐羅罪狀證人證詞,宗人府有得是辦法,看相算命的胡言亂語都能作為呈堂證供,各朝各代皇帝想整人何患無辭。乾隆要打造自己的政權大廈,建立自己的權威,“弘皙事件”只是乾隆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小插曲而已。

.


看遍山川


弘晳真的謀反了嗎?我的觀點是,弘皙逆案根本就是“莫須有”。是乾隆為了皇位穩固,除掉了自己一直不順眼並且有威脅的弘晳,順便警告一批宗室成員立威,殺雞儆猴,敲山震虎。


弘晳,康熙廢太子胤礽的長子,也是康熙的長孫。從小被康熙養在宮中,深受寵愛。康熙四十七年廢太子後,弘晳也沒有受到牽連,依然擁有皇長孫的榮耀。甚至在康熙死後,雍正即位,立刻封其為理郡王,並在雍正六年進封理親王。成為當時弘字輩爵位最高的宗室成員。弘晳甚至在奏摺中稱叔叔雍正為“皇父”,可見榮寵未衰。也是相當奇怪,一個廢太子之子,居然能有這樣的地位。

但是乾隆即位後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乾隆四年,弘晳逆案爆發,牽涉人員甚廣,經過多次加罰,最後弘晳被奪爵圈禁,革除宗籍,改名“四十六”。莊親王允祿被革去親王雙俸和議政王大臣資格;弘升永遠圈禁;貝勒弘昌、貝子弘普、公寧和革爵,寧郡王弘晈仍留王號,永遠住俸。


在說案件之前先看看這些人的背景。第一位,莊親王允祿,康熙第十六子,是怡親王允祥死後雍正最信任的兩個兄弟之一(另一個是十七弟果親王允禮)。雍正對他的恩寵極厚,在莊親王博果鐸去世無後的情況下讓允祿過繼過去。莊親王一支是鐵帽子王,世襲罔替,永遠不降爵位。所以允祿獲得了一般皇子完全不能獲得的尊榮(清朝一共十二位鐵帽子王,三位是慈禧時才封的,雍正年間只有開國八家和怡親王允祥共九位)。甚至在雍正安排後事時排了四位顧命大臣,允祿列第一位(另三位為允禮、鄂爾泰、張廷玉)。所以,允祿的尊位已經無以復加,他為什麼要幫弘晳謀反?難道他想做攝政王?弘晳比乾隆大17歲,如果連乾隆都控制不了,他還能指望控制弘晳嗎?貝子弘普是允祿的次子,也是一樣的道理,幫弘晳有什麼好處?


貝勒弘昌、寧郡王弘皎都是雍正最信任的弟弟怡親王允祥的兒子,弘昌是庶長子,弘皎是嫡子,他們幫忙謀反也是荒唐的。有人說,允祥死後,怡親王爵位給了幼子弘曉導致更年長的嫡子弘皎不服,這就是妄自猜測了。我們雖然不能知道為什麼當年定襲爵的人的時候沒有定弘皎,但郡王爵位已然不低(如果允祥不是鐵帽子王那就算是繼承爵位也只能得郡王),而作為庶子的弘昌更是能得到貝勒爵位已經是超高的破格了,他們為了不知道能不能成功的升一小步去謀反?簡直天方夜譚了。

還有弘升,他也沒道理謀反。他是雍正五弟恆親王允祺長子,本為世子,但是在雍正四年因為辦事不力被革去世子之位,交恆親王嚴加看管。是乾隆即位後才重新啟用他這個“罪人”,給了他不少差事,只要好好幹很可能再獲得個爵位。所以弘升如果謀反,既屬於忘恩負義又是葬送前途,他圖什麼呢?

分析完了這些宗室成員沒道理謀反,再來就是說說弘晳所謂的“罪證”。最早乾隆四年九月逮捕弘晳的時候連個罪名都沒有,只是含糊地說“諸處夤緣,肆行無恥”。這個就屬於道德審判了。然後十月,允祿等人就被安上了“結黨營弘,往來詭秘”的罪名。但根本沒有什麼證據啊,其實就是他們老聚在一起引起了乾隆的懷疑。隨後給他們定了一番誅心的論調,比如弘晳故意巴結允祿希望恢復當年的權勢啊,弘晳曾給乾隆進獻一頂鵝黃肩輿,如果乾隆不要他就會留著自己用什麼的。這簡直就是找茬啊。之後又訓斥了幾句允祿、弘皎等人都昏庸無能。所以,可以很明確的斷定,根本沒有聚集謀反的事情,只是走的近了一點,引起了乾隆不滿。

再來,最後給弘晳定義為謀逆的罪證是拷問了一個術士,供出弘晳曾問卜天下是否太平,準噶爾到京城多久,皇帝壽命多長等等,又說弘晳曾在府中仿照宮中設立內務府下屬機構會議、掌儀等司,從而說他的罪比當年允禩允禟還要大。從而將他比照雍正給允禩允禟改名阿其那塞思黑的例子,將弘晳改名“四十六”,革除宗籍,永遠圈禁。而允祿等人沒有發現新的罪證,沒有加重處罰。


其實,真的如此嗎?對於術士經過嚴刑拷問所說的話是真是假就真的很難判斷了。弘晳真的會傻到相信一個術士什麼都知道嗎?存疑。再有,在府中仿照內務府設立機構說白了就是有點不合規矩罷了,算得上謀逆嗎?他又沒有設立政府班子。這充其量就是不檢點罷了。

所以說,這件事其實可以算作小題大做。究其原因,就是乾隆要除掉弘晳這個眼中釘,並通過打壓允祿等宗室成員樹立自己的權威。


乾隆一直標榜自己被康熙看中,甚至內定為將來的皇位繼承人。實際上乾隆被康熙接進宮中也就不到一年時間,但弘晳卻是從小在康熙身邊深受寵愛。甚至傳言康熙曾為了弘晳動念三立太子胤礽。這不能說不是乾隆的一個威脅。而雍正即位後居然又一直善待弘晳,封爵都在乾隆之上還管雍正叫皇父,這也可能讓乾隆產生了往小了說是妒忌往大了說是仇恨的情感,更是認為其威脅到了自己的皇位。所以,乾隆無論如何一定要找理由除掉這根眼中釘。

再有就是那些宗室,他們不敢造反。只是乾隆即位之初,要受到四位顧命大臣的限制,難免心中不快,所以要找機會立威。是故鄂爾泰也因罪罷免,張廷玉晚年也被乾隆整得很慘,允禮也因為不知什麼原因被停掉了親王雙俸。而對四大顧命大臣之首的允祿,自然更不能客氣,這個謀逆的罪名一加,順理成章廢掉了他議政王的地位。而其他幾個宗室成員來自恆親王允祺、怡親王允祥支系,都是雍正比較信任的,打壓他們,就是告誡那些宗室成員規矩一點,要對乾隆絕對服從。這都是乾隆玩弄權術的表現。要說什麼謀逆,根本沒有的事。


伊耆角木


其實不是弘皙能拉攏舊臣,而是他和乾隆相比實在是太天真了,做的一切把戲不過是小孩的過家家,乾隆早就等著他謀反,具體是怎麼回事呢?這事咱還得從頭說。

這話還得從康熙爺兩廢太子說起。廢太子胤礽是康熙帝的第二個兒子(有排行的),又是嫡子,當他第二次被廢之時,年紀已過中年,他的兒子弘皙也已經長大成人了。

弘皙在胤礽的兒子裡排行第二,又是實際上的長子(胤礽的長子夭折),他的母親生前雖然一直是側福晉,卻行使著福晉的權力,因此,很多人把弘皙叫做“東宮嫡子”。

雖然就實際情況來說,這個稱呼之前得加個“前”字。作為康熙帝的長孫,弘皙並沒有因為父親被廢而失寵,反而很受康熙帝的喜愛。

所以當胤礽二次被廢的時候,就存在這樣一種推測——康熙帝會不會直接傳位給長孫弘皙呢?——當然結果並不是這樣,但是弘皙受康熙寵愛,是大家都知道的事。

而爺爺的寵愛,無疑助長了弘皙的驕氣,“東宮嫡子”的自我感覺很是良好 。

康熙爺去世,弘皙的“四叔”雍正登基。即位之初,雍正對他的兄弟子侄們,也是想籠絡一番的。

因為胤礽在雍正二年就去世了,對弘皙這個已成年的侄子,雍正也算是不錯,不斷加封,最後加封到親王——理親王,跟雍正自己的兒子寶親王弘曆、和親王弘晝地位相當。

而弘皙呢,似乎對雍正也很親熱,居然在書信中稱之為“皇父”。這就大有講究了,雍正是他叔啊,怎麼叫爹呢?是不是雍正在不經意間流露出有可能傳位給他的意思呢?

小說家高陽做了這樣一種演繹——雍正七年,雍正皇帝得了一場重病,迷亂之際,總見到被他害死的兄弟們索命(也包括弘皙的父親胤礽,據說也是被雍正所害)。

為了獲得心理安慰,或者說安慰亡魂,雍正將弘皙接進宮來,還說(或者暗示過)將來要把皇位傳給他……

這種暗示或者明示,應該說是典型的“亂命”,雍正的本心,怎麼會是想把皇位傳給侄子呢?所以結果,皇位當然是傳給了他自己的兒子弘曆。

弘皙卻咽不下這口氣,在弘曆接位時,想大鬧一場。結果,他們的十六叔——康熙帝的第十六皇子莊親王允祿做了一個保人,說,如果弘曆的嫡子永璉能夠健康長大(當時五歲),那弘皙就不要再提皇位的事,如果永璉夭折,弘曆就得把皇位讓給弘皙。

聽上去很像是笑話,可是偏就這麼巧,乾隆三年,永璉居然因為一場感冒,夭折了!

於是,弘皙開始“活動"。

先找”保人”十六叔追責。“十六叔”一味裝糊塗,勸他彆著急。——不裝糊塗又怎樣呢?本來那個“保”就是權宜之計,不是真的。

一次兩次“彆著急”,拖到後來,弘皙真著急了,居然直接找到乾隆,問“你什麼時候讓位?”

乾隆和顏悅色地回答(被問這樣的問題,涵養還這麼好),皇位接替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你等一年吧。

一年之期快到了,還是毫無動靜,弘皙又想了一個招兒,送給弘曆一頂鵝黃色的轎子——鵝黃是皇帝專用色之一。弘皙想的是,如果皇帝不收這份禮物,退給他,就意味著要把位子讓給他。

更像笑話了是不是?您當是過家家、輪流當班幹部哪?

還有更嚴重的,搞封建迷信——扶乩。他問了“乩仙”幾個很特殊的問題:當今皇帝(指乾隆)壽數多少?他自己還能不能升遷(他已經是親王了,再升,那隻能是……)

事實證明,皇位更替不是過家家。遊戲很快結束——乾隆發難,逮捕了弘皙和支持他的幾位宗室成員,並給予懲罰。

以上就是乾隆四年“弘皙逆案”的大概經過。高陽小說《三春爭及初春景》的第三冊演繹了這個故事,雖有虛構,但是很多片段倒是都能在史料記載中找到。

這個案件,可以看做是康熙年間“九王奪嫡”以及雍正皇帝殘害手足的餘波(涉案者是“九王”的後代們)。

不過比起當年的血雨腥風,它的波及面並不大,涉案人,除了弘皙,其他後來都得到了赦免。

關於弘皙逆案在《紅樓夢》中的反應,其實只有一句話,馮紫英和賈寶玉、薛蟠喝酒,說自己剛剛遭遇了一場“不幸中的大幸”,指的就是此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