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朝滅亡是按1279年而明朝滅亡卻要按1644年?

衛薇兒


我們的教科書上明確的寫道“明朝(1368—1644年)”,大家這麼多年也一直以1644年作為明朝滅亡的標準時間,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


明朝版圖

1644年明朝雖然首都北京失守,崇禎皇帝上吊自盡,但是明朝還掌握著中國大部分的領土,只是北方被大順軍和入關的清軍佔領,天下究竟鹿死誰手,1644年絕對沒有分出勝負,不管是李自成、多爾袞還是南明都有機會。

1644年形勢

歷史上多次有過國都淪陷、政府南移的先例,比如西晉、北宋,政府南移後又有了新的政府,雖然從後人的角度將其認為的劃分為了西晉東晉、北宋南宋,但是從東晉和南宋皇室的角度來看,他們從來不承認自己的晉朝和宋朝在遷都之後就滅亡了。

而明朝也是類似的情況,北京城破,崇禎上吊自殺,確實是國破,但是山河依然在,至少大部分在,明朝自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南京依然作為陪都存在,有著一套完整的備份政府系統,所以在崇禎的死訊經過一個多月傳遞到南京之後,當時南都的大臣們又擁立了福王朱由崧作為新的皇帝,所以從當時的角度來說,明朝只是皇帝死了,換了一個新皇帝,北京被攻破了,但是南京還在,而且大部分領土還在,不管能不能收復北方領土,只要籌劃得當,保住江南半壁江山,再為大明延續百年國祚,成為與東晉、南宋比肩的南明也未可知。

最終,雖然明朝未能重複東晉、南宋故事,但是忠於明朝的軍民在1644年之後也堅持抗清十幾年,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所以,明朝絕對不是亡於1644年,而我們歷史課本上的觀點基本取自清朝所修的《明史》,出於一些政治因素的考慮,清朝的統治者不希望讓百姓們看到1644年之後南明將士們的奮鬥,所以將1644年定做明朝滅亡的日期,這樣也有利於加強清朝自身政權的正當性(根據清朝的宣傳,清朝是為了給崇禎復仇才應邀入關的,入關將之後鎮壓南明的史實寫入史書,勢必會影響清朝的統治正當性)。

而我們的教科書在描述明朝歷史時多則以《明史》為基準,所以將1644年作為明朝滅亡的時間。

明史

那麼明朝不是滅亡與1644年,那麼明朝滅亡於哪一年呢?關於這一點,史學界也是眾說紛紜。

南明史專家、著有《南明史》的顧誠先生則認為明朝滅亡的時間點是1664年夔東十三家的覆亡,因為這標誌著以永曆皇帝為旗幟的大陸抗爭結束,顧誠先生未將在臺灣堅持抗清的鄭經政權納入南明史中,原因是之後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時,鄭經也有參與,而將三藩之亂納入明史不甚妥當,故對鄭氏部分僅取到鄭成功去世之時。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將鄭氏在臺灣的堅持也納入南明史中,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鄭克爽投降為止,這種觀點的理由是鄭氏在臺灣的鬥爭名義上也是奉明朝正朔的。

還有一些其他的說法,比如明朝亡於1645年6月7日,這一天明朝南京政府正式向全境臣民下達投降書,這一天標誌著滿清正式成為中國的統治者,但是這種說法也頗失偏頗。

筆者則認為明朝應該亡於1659年,這一年南明的最後一個皇帝永曆皇帝迫於清軍的壓力,逃亡緬甸,自永曆逃出中國那一刻起,明朝的小朝廷正式成為了流亡政府,對國內政局徹底喪失掌控,而且也基本恢復無望了。

1659年形勢圖

永曆皇帝

但是不管是哪種觀點,明亡於1644年肯定是錯誤的。


天涯看點歷史號


這就是中國史學界的一個界定問題。

北宋在“靖康之變”後滅亡,隨後趙構在南京稱帝史稱國號依舊是宋,並且延續了宋的皇統,為了區別史稱“南宋”,南宋作為割據政權依舊存在了150多年,直到1279年滅亡。

那麼再看南明,1644年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禎上吊,隨後百官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建立弘光政權,此時大明有半壁江山,並不斷鬥爭,直到康熙收復臺灣時,臺灣鄭氏依舊奉明朝為正統。

既然這樣為什麼不將1683康熙收復臺灣,或者南明最後一個“永曆政權”滅亡時作為明朝的滅亡時間呢?

其實關於明朝的滅亡時間是不是界定在1644年也一直存在爭議。我們來看看南宋和南明的區別。

存續時間相差很多

“靖康之變”後,趙構繼承了宋的法統,其政權存在了153年,“紹興和議”之後,南宋的皇帝由金朝冊封,確立了雙方的地位。

而南明政權,到1662年永曆皇帝被處死時,僅存在了18年,如果算上臺灣鄭氏,也只有不到四十年時間。

政權穩定性相差很多

南宋雖然也是割據政權,但是經濟文化繁榮,政局比較穩定。

而1644年之後的明朝政權混亂,各自為政,不到二十年的時間,經歷了“四帝一監國”。期間為了爭奪正統,甚至互相攻伐,並沒有形成統一的抵抗力量和穩定的局面。

領土面積

南宋雖然偏安,但是依舊佔據南方大部分領土。

再看南明,雖然1644年明朝滅亡時,南明名義上佔據的領土更大,但是隨著清軍南下,地盤很快被蠶食,大部分時間只有西南一隅。

清朝成為正統

清軍入關後很快佔領了全國,成為新的大一統王朝,而當年滅亡北宋的金朝卻始終沒有完成國內的統一。

綜合以上觀點,明朝的滅亡時間被鎖定在了1644年,“南明”和“北元”的情況有些類似,而“南宋”則和“東晉”更為相似。


一點點歷史


司馬遷寫《史記》時,斷定一個國家的滅亡的標準是:一、國家的帝王投降或者死亡。二、首都淪陷與否。更重要的是,國內史學界斷代,往往會採納正史作為斷代的最重要證據,清朝1644年入關稱制,那麼他們修的史書就毫無疑問把明朝滅亡時間判定在他們入關時間。說的難聽點,屁股決定腦袋,寫史政權的合法性代表著真理!

1279宋朝滅亡認定之原因

無論南宋還是北宋,從來都被認定不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實際上一直玩著三國殺。金滅北宋,是史實,這個不容辯駁,所以南宋小朝廷也成了北宋王朝的延續,南宋被元滅了大部分之後,實際上已經沒有了立錐之地,成為標準的流亡政府。如果按照司馬遷的標準,那麼南宋已經在1276年已經滅國。

那麼為什麼史書要認定南宋是1279年滅國呢?

第一、南宋小朝廷被元朝大將張弘範所滅,而這個史上大漢奸狂妄的喊出了“元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於是後人從這個角度來認為宋朝是1279年滅國。

第二、元朝代宋,修史之人大多為故宋遺老,他們不可避免的代入了自己的感情,以崖山之戰的悲壯來收尾,因而也會認定是崖山之前後滅國。

更為關鍵的是,這兩點元朝有不少史書都予以承認,那麼,崖山之戰就成了宋朝的絕響,與此同時,也代表著宋朝的滅亡。

1644年明朝滅亡的依據

為什麼明朝滅亡,一般都認定在1644年呢?說實話,這是我們史書的紕漏對我們造成的歷史認知。

公元1644年,既是崇禎十七年,也是順治元年,又是大順朝永昌元年。

這一年的三月二十一日,大順朝李自成攻入北京,進駐紫禁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不久之後,多爾袞帶著順治帝又佔據了這個地方,同樣的場景,不同的人,在進行著不同的演出,這就是所謂的“改朝換代”。當崇禎帝在煤山給那顆歪脖子樹打了個死結吊死自己的同時,他也為大明朝的江山其打了個死結,在滿清人的眼中,已經實際上宣告了明朝的滅亡。

帝崩於萬歲山,王承恩從死……昌平人啟田貴妃墓以葬。明亡。

大多數人會認為,明朝還有南明在苦苦支撐,為何不是南明滅弘光、永曆才算明朝真正滅亡呢?

首先、事有先例,明朝朱元璋就這樣開國的,這樣做的目的是滿人為了急於證明自己的正統性。1367年,元昭宗還在草原厲兵秣馬,朱元璋攻佔大都後就迫不及待的宣告了元朝的滅亡,最早目的是為了急於顯示自己的正統地位。《元史》記載:“

八月庚午,大明兵入京城,國亡”。這與清朝修的《明史》有何區別?滿清人入關佔領北京就宣稱自己有天命,打著為明朝復仇的旗幟來征討李自成等人。即便是漢人也不得不承認這個現實,如果反對這個結果,那相當於反對明朝的正統性。

其次、從實際意義上來看,南明永曆也好,弘光也罷,得位不正,同時居然擁立兩個南明皇帝,這讓人無法理解。對於文臣武將分別擁立的兩個皇帝,哪個算正統?包括最後的永曆帝,最後連根據地都沒有居然流亡到了海外。再者而言,明朝與宋朝不同,它是很傳統的大一統王朝,國都丟失,皇帝絕嗣,意味著大一統王朝已然覆滅,南明幾個皇帝再折騰,它也只能算割據勢力了。

最後,作為通史來看,明朝亡於1644年的說法無可厚非。前朝之事,後朝之史。如果從通史來看,斷代斷在1644年無可厚非,畢竟“明朝滅於流寇”是史學家公認的,因而無論從史學角度來看,還是從政治角度來看,1644年的確是明朝覆滅時間。所以說即便南明苟延殘喘了一段時間,也只能分為明朝和南明兩個朝代,而南宋的流亡政府卻一直是標準的南宋傳承,其間意義大不相同。

結語:所以說南明之所以沒有編入正史,除卻滿清的政治因素之外,更多的是自己的不合法,不合理性,尤其是殘缺、不穩定的這些因素,是造成南明不被史學家承認的重要原因。話又說回來,這又何嘗不是朱元璋給清朝做了個示範呢?


望風瑟瑟


1276年元兵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但南宋並未滅亡,南宋還有像文天祥一樣的大將仍在抵抗,南宋的抵抗力量仍在,直到1279年崖山一戰元兵消滅了南宋最後一個抵抗力量,南宋的殘餘勢力蕩然無存,南宋才算徹底滅亡。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明崇禎帝在萬歲山吊死,明朝的殘餘勢力建立的南明政權,也被清兵剿滅,明朝在無殘餘勢力,明朝滅亡,李自成也兵敗自殺,清兵入關,至此大清政權統冶中國。


haonanrenjiushiwo



這個很簡單,因為1644年明朝帝都北京淪陷,崇禎帝以身殉國,可以說明朝亡於李自成之手,意味著其全國性政權的結束。

本來南明如果可以與清朝兩分天下的話,那麼南明和明朝就可以如同西晉和東晉那般合計為一個朝代的。

但問題是南明的國祚,雖然很多人以臺灣在1683年被清廷統一為結束時間,也就是認為南明存在了39年。

但實際上南明並沒有固定疆域固定都城,而且在以1659年永曆皇帝逃往緬甸來看,實際上是已經意味著南明的結束了,因為在中國大陸都沒有其立足之地了。

所以總結來說,為什麼南明沒有被計算在明朝之內呢,因為南明不像東晉和南宋那般,在西晉和北宋滅亡以後,其殘餘勢力在南方重建朝廷,並且有穩固的疆域,而且存在了很長時間。

很明顯南明沒有固定疆域,而且時間存在很短。

所以明朝自然只能算到1644年,因為1644年明朝的全國性政權覆滅了。

再加上同年清朝入關,最終清朝以武力統一中國,不像三國或者南北朝時期那般因為分正統讓人頭疼,因為清朝是大一統了,清朝就等於正統。

雖然南明是明朝殘餘勢力建立的,對比當時清朝、李自成之大順政權、張獻忠之大西政權,南明可謂是最正統的朝代。但沒辦法南明表現太差勁,短時間內就退出中國大陸,讓人家清朝大一統了,所以南明自然是不能算入明朝之內了。

而說起南宋滅亡時間呢,其實宋安之個人認為,拋去一些感情來說,南宋應該是亡於1276年,因為在1276年臨安城淪陷,宋恭宗投降,等於是都城淪陷,皇帝被俘,實際上已經亡國了。

雖然後來以陸秀夫為代表的宋末三傑又扶持了兩個小皇帝繼續抵抗元朝,但並沒有固定疆域,而且僅僅是抵抗三年而已,加入宋朝國祚的確有些不合理。

當然宋安之只是就朝代亡國的角度來看待,並非否定崖山海戰的悲壯意義,還是很佩服崖山海戰中宋朝軍民的血性的,還望大家客觀理智看待哈。


宋安之


這個“鍋”得由清朝來背,因為明史是清朝修的,中國的教科書也是以明史為基礎的,所以歷史教科書以1644年崇禎上吊自殺,定為明朝滅亡,其實這樣做稍微有所不妥,崇禎後明朝又傳三帝,明朝朱家人的的抵抗直到1664年才結束的

那麼,為什麼說1644年明朝滅亡?前面說過,明史清朝修的,清朝肯定不能承認明朝是被自己滅的,南明那麼多愛國將領,自己屠殺了那麼多城池,這怎麼能承認呢?承認了明朝1664年滅亡豈不是說自己政權不合法?經過屠殺奪來的?還屠城屠了這麼多?

所以必須找個頂罪的,李自成就是最好的人選了,1644年是李自成攻進北京逼的崇禎自殺的,大明1644年被李自成滅了,昔日我們大清的“老大哥”大明竟然被流寇滅亡了,那麼,清朝的入關就很合理了,我們是“義兵擒王”我們是給明朝“報仇雪恨”,大明被李自成推翻了,李自成統治下的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熱,我們入關那是“拯救蒼生於水火”我們入關那是“天命所歸”,我們的創造者努爾哈赤,那是李成梁的手下,正兒八經的明朝公務員,他李自成一個流寇,竟然推翻了我們大明朝,這個仇不能不報

所以,明朝滅亡這個鍋順理成章的甩給了李自成自己“順理成章”的入了關

那麼南明怎麼解釋?李自成也是僅僅佔領了北方,南方的大片明朝疆域怎麼解釋?

很簡單,宣傳南明的不合法性就完事了,南明那些個皇帝,有沒有正統性還兩說呢,而且南方那根本形不成“國家”那都是軍閥,軍閥怎麼能稱為大明呢?那是一盤散沙,怎麼能說他們是大明呢?大明皇帝已經死了,你們剩下的軍閥互相爭鬥,那不是在嚯嚯老百姓?又怎麼能說是明朝後裔?

所以,清朝滅南明也有了個“解釋”

這些問題都解決了,我們還會發現一個有關於中國比較“傳統”的問題,而且不得不重視的問題,那就是,自古以來中華大地上,正統皇帝,只能有一個

所以,順治和南明的弘光,隆武,永曆皇帝,是“不能”並存的,正統只能有一個,那就是福臨,年號只能用一個,那就是順治,承認南明是明,你是中華的正統皇帝還是我是正統皇帝?但是,如果說1644年大明已經被推翻了已經滅亡了,那麼,以上我們所說的有關於正統性的討論,解決方法就都水到渠成了,正統皇帝當然是,也只能是入關“救民於水火”以及我們大明公務員的順治皇帝了

清朝的一系列做法,總而言之,就是在給自己的政權找合法性,而1644年明朝滅亡,無疑是自己最“合法”的說法,所以,明朝,它必須是1644年就滅亡了

再加上滿清200多年的不斷宣傳,1644年明朝滅亡,已經根深蒂固了

以上純屬個人瞎扯淡,觀點不同就當我在放屁好了


我猜是真的吧


明朝滅亡時間是段歷史延續下來的誤解而已,目的無非是宣揚清朝的正統,被後續者有意為之而已!

可是在清朝自己的史料上都有自相矛盾之處,清朝編撰的《明史》改動之大也是曠古未見,特別是後金崛起後那段歷史,幾乎面目全非,就算還我漂漂拳來解救,估計都還原不了,只能找自相矛盾的地方破譯!

說明朝之前先說說宋朝的問題!

宋朝公認的滅亡時間是1279年崖山海戰後,陸秀夫懷抱幼帝趙昺自殺為止,那一戰的驚心動魄還有悲切和無奈,我們後人不再現場無法理解!於徵服而論,同樣是滅國,元朝可謂堂堂正正,沒什麼小心思!

他們在滅掉大宋後,為昭告天下,還在崖山邊立碑,上面寫到!

元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

而清朝在入主中原方面,卻在不斷的動小心思!

清朝的入關,源自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可說是撿的天大的便宜!

當時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義性,清朝攻擊北京李自成還打出為崇禎復仇,為明朝復仇的旗號而來!

虛偽不虛偽!

不僅如此,他還在面對後續南明政權的時候,還以這個理由指責南明弘光政權,我幫助你們打李自成,你們居然不出兵幫忙!

《永昌遺恨錄》:闖賊李自成,稱兵犯闕,手毒君親;中國臣民,不聞加遺一矢

之後又不斷一高姿態對南明政府各種指責,說他們攻擊李自成作戰不利!

方擬秋高氣爽,遣將西征,傳檄江南,聯兵河朔,陳師鞠旅,戮力同心,報乃君國之仇,彰我朝廷之德。豈意南州諸君子,苟安旦夕,弗審事機,聊慕虛名,頓忘實害,予甚惑之!

這一下子就將自己放在了道德制高點上了,也不知道他們從哪裡學的這一招!

既然一直和南明有這樣的聯繫,還經常談這些虛偽的話題,那麼為何他們還是不承認南明,反而說明朝滅亡於1644年!

原因很簡單,需要你的時候你是必需品,不需要你的時候不過是個夜壺!清朝需要給明朝報仇這個理由去顯示自己的正義性,給他入主中原減少阻力,可是在入主中原形勢一片大好之後,這樣的遮羞布這樣的夜壺就可以丟棄了!

於是在順治元年,那個時候清朝連南京都沒佔領,就迫不及待的宣佈自己擁有了所謂的天命,是天命所歸!

原因是為什麼,不過是他們消滅了李自成大部分李自成的義軍而已,李自成也死了,然後他們認為自己幫明朝報仇雪恨了,於是就宣佈自己天命所歸了!

要知道當時明朝還佔有江南大部分地區,弘光朝廷還在南京有根據地!

雖然清朝在編撰《明史》中將很多事蹟修改的面目全非,但還是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出現!

按照《清史稿·吳三桂傳》記載

康熙元年(1662年),捷聞,詔進三桂親王,並命兼轄貴州。召愛星阿率師還。四月,三桂執由榔及其子,以弓弦絞殺之,送其母、妻詣京師,道自殺。定國尚往來邊上伺由榔消息,三桂令提督張勇將萬餘人戍普洱、元江為備。未幾,定國走死猛臘。三桂招其子嗣興,以千餘人降,明亡。

這段話說的是,康熙元年,就是1622年,吳三桂終於搞定了南明最後的大將李定國,殺了永曆皇帝,並招降了李定國的兒子,小康熙高興的說,明朝終於滅亡了,小孩子沒啥小心思!

這才是當時清朝皇帝的真實想法!

因為歷史上,王朝的存續其實都是跟最後末代皇帝死相關的,唯一有區別的不過元朝和明朝!

我們看宋朝:滅亡於崖山海戰!

《宋史·本紀第四十七·瀛國公二王附》:陸秀夫走衛王舟,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楊太后聞昺死,撫膺大慟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遂赴海死,世傑葬之海濱,已而世傑亦自溺死。宋遂亡。

我們在看金朝:滅亡於蔡州城破:

“城破,末帝為亂兵所害,金亡。”

遼國也是如此:滅亡於西遼滅亡

《遼史·本紀第三十》“仁宗次子直魯古即位,改元天禧,在位三十四年。時秋出獵,乃蠻王屈出律以伏兵八千擒之,而據其位。遂襲遼衣冠,尊直魯古為太上皇,皇后為皇太后,朝夕問起居,以侍終焉。直魯古死,遼絕。”

元朝有點特殊,因為本身他就不算正經的漢人正統王朝

《元史·本紀第四十七·順帝十》:至夜半,開健德門北奔。八月庚午,大明兵入京城,國亡。

而我們的歷史教科書,是北京教委編寫的,哪裡原來的皇族子弟很多,他們就延續了這種錯誤的說法,然後南明就這樣在歷史上不存在了!

這尼瑪扯淡!


阿斗不傻


這個問題很簡單,用哪一年來斷代,主要看史書由誰修,什麼時候修,在什麼情況下修。

1.宋史。

宋史是元朝修的,但沒有用元朝開國的1271年。為什麼呢?因為宋史是元朝末年才修的,而且是與遼史和金史一起修的。

如果宋史用1271年來斷代,那麼,在南宋之前滅亡的遼史和金史用哪一年呢?

因此,宋史遼史和金史,只能用它們政權實際消亡的時間來記錄,而不能用元朝的立國時間。

2.明史。

明史從康熙年間開始編修,直到乾隆年間才定稿,歷時九十多年。由於清朝入關是在1644年,在修史的時候,自然要用1644年斷代,否則,按照南明政權完全消亡來算,順治都不能稱為皇帝了。

既然是康熙開啟修明史,自然不會接受這個結果,史官們就算有想法,最終也沒辦法。




有文化氣息的歷史號,有軍事氣質的文化號,歡迎關注頭條號軍緣鑫播客。

軍緣鑫播客


王朝滅亡的時間如何確定,事關道統。

如果後繼王朝需要繼承前朝的道統,那麼前朝滅亡就是道統轉移的標誌,就很重要,不能含糊。

1644年崇禎自縊,清軍入關,這以後天下的正統就轉移到了清朝。南明政權立的是福王,不是崇禎帝的兒子,它爭奪道統的能力就比較低。所以南明只能算割據政權,它和明有關係,但不是明的繼續。

因為南明只是割據政權,它究竟是什麼時候滅亡這一點都不重要了。算在1661年永曆帝殉國,還是算在1683年康熙平臺灣這都可以。這就是把南明和臺灣鄭氏算一個還是算兩個的區別。這都是小問題。

我們假設一下,歷史不是這樣的,是崇禎帝沒死,而是跑去南方主持抵抗。那清廷爭道統絕對爭不過他,1644年就不能算明亡,只能算崇禎(或者其繼承人)那年死的哪年明亡。要是1645年南京城破他死的,那就是1645年明亡。要是1661年他死的就得算1661年明亡。

但是他要去跑臺灣去了,那他就爭不過清朝了,因為他把大陸的老百姓都拋棄了。

再看南宋,南宋和金國沒有爭奪過道統。因為金國沒看上北宋的道統,沒跟他爭。而且趙構是徽宗的兒子,也不一定爭的過。這樣,金國的正統地位是後來元朝替他爭來的。

也就是說,元朝的道統繼承自金而不是南宋。而金的道統繼承自遼,這形成一箇中華民族的新的道統。而前一個從北魏創建延續到北宋的道統,是由南宋繼承的。雙方是競爭關係,而非繼承關係。

所以在後代看來,在1271年元帝國建立以後,他已經是正統王朝,南宋被降低到割據政權的地位了。南宋曾向金國稱臣,他這一系道統在競爭中已經輸了。

作為一個割據政權,元朝不需要從他那裡繼承道統。所以他是1276年滅亡還是1279年滅亡也就無所謂了。

實際上,臨安城破以後,閩粵那地方出現的小朝廷能不能繼承南宋是很有疑問的。元朝如果需要南宋的道統,完全可以把它和南宋區隔開。元朝承認南宋1279年滅亡,既是提升了那個小朝廷,也是貶低了南宋。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明朝滅亡於1644年是我們歷史教科書這麼寫的,而歷史教科書之所以這麼寫,是因為《明史》把明朝滅亡的時間定在1644年,崇禎帝上吊。所以教科書按照《明史》記載的,就認為明亡於1644。

但是,明亡於1644只是《明史》的說法,《清史稿·吳三桂傳》就認為明朝亡於1662年,標誌性事件是李定國兒子向吳三桂投降。

而清高宗就乾隆帝則認為明朝滅亡的標誌應該是1645年弘光帝被俘。

所以,明朝究竟於哪年滅亡有很多種說法,教科書只是選擇了《明史》的說法。

不過我個人覺得明朝亡於1644年對於互聯網上廣大喜歡明朝的朋友來說是一件好事,如果明朝滅亡於1662年,那麼所謂的明朝三百年“不稱臣不納貢不割地不和親”就是吹牛皮了。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如果不承認明朝於1644年滅亡,那麼在1645年明朝法理上的最高統治者確實向清帝國提出了割讓江南四郡為條件的求和。

當然,這個時候清帝國南征統帥多鐸兵鋒已經直指南明臨時首都杭州了,自然不可能同意這個議和條件。

但是,清帝國沒同意,不代表明帝國沒有割地,沒有納貢,沒有稱臣。

來,我給大家仔細講一講1645年,明帝國如何稱臣割地納貢求和的。

故事主人公是明帝國潞王朱常淓,他的父親是明神宗的弟弟,所以朱常淓其實是明神宗的侄子,明莊烈帝的堂叔。

明莊烈帝自殺後,留在南京附近的明帝國宗室王爺裡,除了福王,也就是後來的弘光帝外,就屬潞王朱常淓的血統距離明神宗、光宗、熹宗這一脈最近。(永曆帝當時還在廣西)所以東林黨提出立潞王朱常淓也不是完全無理取鬧。

當然,後來還是立了福王,也就是弘光帝。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二十八日,清軍俘獲了弘光帝。

但是弘光帝被俘不代表南明滅亡,當時明帝國殘餘勢力聚集在杭州,因為弘光帝被俘,所以此時南明沒有皇帝,六月初七,文武百官朝見鄒太后(弘光帝生母),請求鄒太后任命潞王為明帝國監國,也就是潞王成為了當時南明最高權力者。

六月初八,潞王接受了鄒太后的委任,成為明帝國“監國”,也就是代替弘光帝成為明帝國最高統治者。而且潞王監國在手續上、在流程上比後來唐王、桂王(永曆帝)要合乎法條,確實是毫無爭議的”監國攝政“。

而潞王即“監國”位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出使臣以割讓江南四郡以及稱臣的條件向清帝國求和。

從這個角度說,假如我們以乾隆帝主張的明朝滅亡於1645年,或者《清史稿·吳三桂傳》主張的明滅亡於1662年作為明朝滅亡的時間,那麼明朝最高統治者確實就幹過了“稱臣納貢割地”的事情。

所以,《明史》讓明朝滅亡於1644年,我覺得挺善意的,不然只要晚一年,今天的“明粉”就沒辦法說“明朝三百年,不稱臣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