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上方谷下了一場雨救了司馬懿,既然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什麼算不出來?

看遍山川


現在的天氣預報有氣象衛星,有那麼多先進科技設備助陣依然會出現誤報,更何況在三國時期,

對天氣的判斷,全靠肉眼,對於上方谷的那場大雨,諸葛亮表示這個鍋我們不背。

其實諸葛亮這一個人沒有小說中說的這麼神,他不會什麼法術,他只是比別人多一點點智慧而已,他就靠著這多出來的一點點智慧,取得了別人取得不了的成功。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剛一出山就是亮點不斷。在赤壁之戰中,竟然能夠呼風喚雨,為周郎借來東風。其實這件事情荒誕不經,諸葛亮根本就沒有法術,但是這個人卻看得懂天象,是個民間科學愛好者,他從日月星辰風雲的變化中,判斷出過幾天就會出現風向變化。

別忘了在長江三角州地區,氣候還是比較有規律性的。而且,當時天空中沒有那麼許多高聳入雲的建築物,遮擋視野,也沒有工業三廢汙染大氣,夜間的能見度很好,所以諸葛亮能夠藉此做出準確的判斷。

而在上方谷作戰之時,一來諸葛亮的身份也不同了,他是大軍統帥,三軍司命。不僅如此,他還是蜀漢帝國的丞相,可以說對內對外都是一把手,而諸葛亮這個人做事事必躬親,完全不知道放權,這就使得他每天都恨不得有48個小時。這樣一來,他的精力受到了極大的牽扯。

我想他很難像當年那樣有這份閒心,仔細地觀察天象變化,這就對諸葛亮最後判斷上方谷附近的天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導致了在進行火攻之時,天降甘霖,使得司馬懿父子死裡逃生。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諸葛亮長期生活在荊州,對於當地的氣候條件,非常的熟悉,這也是他能夠準確“借”到東風的原因。而上方谷的位置則在陝西,那裡的氣候條件和相對溼潤多雨的荊州來說,完全不同。

雖然可以在書籍中對當地的氣候條件有所瞭解,但是書本上的描述很大程度上帶有主觀色彩,這給諸葛亮的準確判斷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當然,這些都不重要,因為這場戰役是羅貫中先生自己腦補出來的,壓根就不存在。之所以寫這麼一個橋段,就是為了突出諸葛亮在智慧上,其實是力壓司馬懿的,沒辦法,誰讓人家是作者的愛豆呢!

只不過最終,羅貫中也不敢篡改歷史,於是乎就來了一場天降大雨,救了司馬父子。最後,諸葛亮悲呼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隨著作者的筆觸,一個古希臘悲劇式的英雄形象更加豐滿,諸葛亮不是和一個人在戰鬥,他是在和歷史的車輪作戰,他就是三國時代唐吉訶德!


歷史評說


《三國演義》中,火燒上方谷算得上比較精彩的片段了,同時也引發了眾多爭議。然而演義七實三虛,就此而言,作為分析。

事件經過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對決的便是曹魏大將司馬懿。都說孔明料事如神,哪知司馬懿更是老謀深算,在諸葛亮多次挑釁下,仍能閉門不出,掛免戰牌,就算諸葛亮送其女士服飾,司馬懿都一笑了之,可見其城府之深。後來,經過孔明的周密部署,終於找準時機,將司馬大軍引入上方谷。在他們剛入谷中時,山上不斷滾下大石頭以及射出的火箭,瞬間山谷中央被大火覆蓋,濃煙瀰漫,司馬大軍到處逃竄,司馬懿父子三人幾乎放棄了抵抗,抱頭痛哭。就在這時,天空烏雲密佈,很快大雨傾盆,司馬大軍得救了,真是天助曹魏不助漢。孔明見狀,不由得發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慨。

大雨滅火的緣由

從科學角度解釋,上方谷看上去恰似葫蘆,入口窄,腹身寬,而且兩邊高,中間低,又正好在山谷中央,因此一旦起火,就會受熱氣影響,向上膨脹,當該熱氣體與上空的冷氣體相結合時,就會形成水蒸氣,慢慢地,隨著大火燃燒時間的延長,這種水蒸氣就會凝結成水滴成為雨水落下來。所以才有了晴空萬里瞬間傾盆大雨的局面。

總結

諸葛亮自先主劉備白帝城託孤後,為報三顧之恩,多次北伐,事必躬親,導致身體每況愈下,最終病死五丈原。雖說上方谷事件只是演義片段,從中也說明了,諸葛亮無力使蜀漢統一天下,三國必歸晉屬。這是上天註定好的結局,哪怕諸葛亮再會神機妙算,依舊於事無補。


遊子dream


答:諸葛亮火燒司馬懿,眼看得手,卻突然天降大雨,功敗垂成。這件事發生在公234年春天。

當時,諸葛亮第六次兵出祁山,屯兵三十五萬,與司馬懿的四十萬兵馬在長安以西渭水一帶列陣對峙。

諸葛亮在佈置儲運糧草時,在渭河以南偶然發現絕妙設伏殲敵之地——上方谷。

該處兩山之間,地勢低窪,形如葫蘆,入口處狹窄,僅容一人一馬通過。

於是,諸葛亮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下令士兵們把乾柴、硫磺、火藥等埋藏在谷中,同時在谷地兩邊高山上埋伏著數千名精兵,然後實施誘敵,把司馬懿的軍隊引入上方谷。

說時遲,那時快,諸葛亮一聲令下,山上的士兵投下無數的木頭、石塊堵塞了谷口,接著,大火燃起,上方谷成了一片火海。

司馬懿父子相抱痛哭,自以為在劫難逃。

哪知,狂風大作,烏雲密佈,大雨傾盆,瞬間澆滅了烈火。

司馬懿父子帶兵奮力衝破重圍,逃出生天。

諸葛亮垂淚長嘆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古往今來,多少人讀書讀到這一段,無不扼腕嘆息,大呼“蒼天助魏不助漢”。

還有人疑惑於諸葛亮有本事借東風,卻沒能力預測上方谷之雨。

現代有一些好事之徒,搖頭晃腦,煞有介事地胡亂分析一通,說上方谷之雨,不在於天文,也不在於地理,而在於物理知識。

他們說,諸葛亮雖知天文,又通地理,惜乎缺乏物理知識。

他們說,上方谷入口窄,腹地闊,不利於空氣流通,當谷內起火,氣溫開始升高,地面的空氣迅速受熱膨脹上升,上層及周圍冷空氣則收縮下沉,就會形成強烈對流的山谷風,同時,谷底大量熱氣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時,驟因氣溫降低而凝結成雨滴,出現了大雨傾盆。

他們因此嘆息:諸葛亮不學物理,所以空忙一場。

當然,也有人腦補,說,就算下雨,這時候在雨中發箭,萬箭如雨,仍可以把司馬懿父子射成篩子,為什麼不呢?

好事之徒隨即進行修正補充。

他們說,蜀軍站在山頂,魏軍處於谷底,雙方間的距離超出了弓箭有效射程,諸葛亮知道弓箭不管用,放棄了。

又有人說,蜀軍雖然可以靠近放箭,但雨太大,對弓箭產生巨大阻力,弓箭不起什麼作用。

還有人說,魏軍人人身穿鎧甲,弓箭根本構成不了任何殺傷力。

甚至有人說,諸葛亮有著濃重的封建迷信思想,他看到天降大雨,認為上天在幫助司馬懿,害怕了,不敢逆天而行。

……

解釋多種多樣,都有一定道理。

但是,這些人,似乎忘記了一件事:“火燒上方谷”之事根本就不存在!它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杜撰出來的。

目的不為別的,只為“擁劉反曹”,只為在蜀漢敗亡前狠狠地出一口氣,只為在諸葛亮臨終前讓諸葛亮再爽一把。

所以,那些罵天罵地罵雨的人,歇歇吧。

那些遺憾諸葛亮不發弓箭射人的人,該消停了。

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都是羅貫中編造的。

不但沒有上方谷事件,就連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假的。

歷史上,諸葛亮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對曹魏發動五次北伐,不是六次。

第一次北伐設疑兵於斜谷,大軍出祁山收取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

第二次北伐出散關,圍陳倉。

第三次北伐攻佔武都、陰平二郡。

第四次北伐兵圍祁山。

第五次北伐出斜谷,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懿相持達百餘日,以“星落秋風五丈原”結局告終。

也就是說,諸葛亮五次北伐,只有兩次兵出祁山,即第一次和第四次。其餘三次走的是褒斜道和陳倉道。

還有,魏、蜀、吳三足鼎立,蜀僅據一州之地,人口最少,國力最弱。蜀國的總兵力,滿打滿算,不過十來萬人,除掉各地駐防部隊,諸葛亮投入到北伐中的兵力,最多也就五萬人,哪有《三國演義》裡說的三十五萬?

小說的描述,看看就讀了,不必要深究。


覃仕勇說史


這段情節是否完全為小說創作杜撰?或野史傳說?,正史《三國志》是否有之?

都不確定!

如果一定給以解釋那就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司馬家統一三國-乃天命所歸!

附:據三國時傳說,東吳地界內的一群孩子在戲耍,忽見天上來一”火球”降下一孩子,穿著黑衣連體無縫衣服,頭上伸出兩根細棍,和這群孩子一起玩,

孩子們問他從哪裡來?

他說:我是從火星上來的,看到你們玩的實在高興,就忍不住降落下來和你們一起玩,

這火星孩子臨別前說:天下將是司馬氏的!在場人都驚吒,說完這火星孩子就升空入”大火球中,轉瞬飛走了!

據正史野史記載:諸葛亮臨終前,蜀軍大營附近落下一星”赤芒有角,三起三落,最終爆炸,諸葛亮即死!

趙雲死時,也降落過”隕石”,


龍雲思鄉


諸葛亮神機妙算個屁!沒有火燒上方谷,那是小說情節。《三國演義》在諸葛亮的人物刻畫中,三分為實,七分為虛。實的地方:他的確躬耕於南陽,提出了隆中對,隆中對中的三分天下論,最早出自魯肅之口,是魯肅投奔東吳孫權說的,他建議孫權佔領荊州與曹魏、西川割劇鼎立,而諸葛亮不過是針對劉備,建議劉備取荊州、西川,但他忽視了關鍵問題,荊州與西川之間有崇山峻嶺阻隔,相互通訊、聯絡困難,不如東吳佔據荊州方便,兩地實際是各自為戰,加上劉備本身兵力不足,手下也缺乏統帥之才,本應集中兵力,諸葛亮卻建議他分散兵力,是導致關羽後來大意失荊州的根本原因,毛主席就曾評價,蜀漢始誤於《隆中對》;

諸葛亮不是《三國演義》中那個在戰場上幫著劉備打仗,在一邊不時出謀劃策的“軍師”,而是在後方負責收稅、收集糧草,管理後勤的“軍師將軍”,劉備出門作戰,基本上是不帶著諸葛亮的,三國時,謀主才是演義中的“軍師”,而劉備的謀主先後只有徐庶、龐統和法正,從來都不是諸葛亮,所以,當劉備兵敗夷陵時,身在後方的諸葛亮曾感嘆:如果法正在,劉備斷不會有此一敗;

取西川時,劉備是獨自率領軍隊,在收降了馬超後,攻取成都的,而張飛、趙雲、諸葛亮領軍入川,不是去救劉備,而是從另一邊攻取西川的其他地區,最終到成都與佔領成都的劉備會合,主要作戰的是張飛一路,趙雲和諸葛亮不過是押運糧草,乘船逆流向上,入川后,趙雲登陸攻擊另一路,諸葛亮則在後面押運糧草跟隨到成都;

取漢中時,劉備仍把諸葛亮放在後方留守,自己帶法正、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等進攻,馬超還招來羌人助戰。劉備奪取漢中後,曹操又率軍來奪,但劉備堅守關隘,拒不出戰,曹操攻擊無效,無奈退兵,劉備從此佔據漢中。


沉140769451


諸葛亮的能力不容否認。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天不滅曹,天不滅司馬,人力奈何?冥冥之中早已註定,歷史長河中,晉朝也當有這一筆的,假如司馬爺們被燒死,那麼歷史就要改寫,冥冥之中這“天”的計劃就要落空,這“天“怎麼會允許?

大家都聽說過,歷史上很多重要人物,雖經生死浩劫,九死一生,卻都能活下來,最終成就千秋功業,這都是天意。


青林223646642


諸葛亮為什麼算不出來,這得找《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議議。他寫小說,為什麼非得依託正史為大脈絡,一點沒有現代網絡寫手的大膽構想,胡編魄力呢。

不是嘛,《三國演義》上半部,諸葛亮剛出山,三把火,博望坡、新野、赤壁。羅貫中是筆走龍蛇,劉備顛簸流離之際,臥龍一出,撥雲見日。讓人讀了,是心中大悅。再聯想之前劉備東飄西蕩,創業屢挫,三顧茅廬得良謀,終於鹹魚翻身。更是對諸葛亮佩服之至。這時節,羅貫中極盡筆墨,斑斕盡飾諸葛,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氣周瑜,行文如行雲流水,一氣如虹。給人感覺,赤壁之勝,仿若只是諸葛亮一揮扇之間完成而已。快哉。


但到了下半部,諸葛亮兵伐祁山,先失街亭,再次又人數佔優攻取陳倉郝昭不下,再而司馬懿據守避戰,諸葛亮苦無對策。最終飲恨病亡於五丈原。數次北伐看似花葉繁錦,實則"無結大果"。之前描寫諸葛亮之神機之順暢,到了後程又似收的太快,拐的太急。令讀者蹙眉扼腕。

羅貫中也頭疼,知道要是再繼續寫諸葛亮滅魏收吳,輔佐劉禪一統,沿著小說上半部下來,該多順暢。可是當時文壇氣象,寫有名有姓的人物,又不敢偏離正史之大脈象。哪知道後世人們思維發散,還有什麼意淫小說之派。

可是又不甘前面已鋪墊的諸葛亮那麼厲害,後面數出伐魏卻無戰果。為了表現諸葛亮智計確實絕人,還是編了一段火燒上方谷,重點放在諸葛亮奇謀設伏,司馬懿中計險命,再表現下諸葛亮就是神武。而天降大雨活司馬,只是圓回三國脈絡的走向,畢竟最後三家歸晉嗎。

後人讀之,尤喜蜀漢人物之讀者,總是每每嘆息:武侯妙計如成事,安得江山屬晉朝。然則看古書落淚---替古人擔憂。歷史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羅貫中寫的畢竟是歷史小說,在不脫離大事件大主幹的框框下,描寫尊劉抑曹,已經是極盡心力了。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火燒上方谷是《三國演義》中虛構的情節,正史上沒有記載!那麼就從《三國演義》來分析!

諸葛亮的巧借東風,草船借箭都體現了他的神機妙算,那麼為什麼火燒上方谷一節,諸葛亮沒有預測到老天會下雨呢?這是不是與他的神機妙算相違背了?



《三國演義》是小說,小說講究情節的設計與矛盾衝突!跌宕起伏的情節與矛盾衝突是吸引讀者的重要手段!羅貫中是高明的小說家,他在設計小說情節的時候,自然要獨具匠心!

上方谷一戰,如果司馬懿失敗了,諸葛亮必定北伐功臣!從小說的情節來看,必定是諸葛亮勝券在握了!沒想到居然來了一場雨,澆滅了大火,也澆滅了諸葛亮北伐的願望!

這出乎意料的情節,正是小說家高明的地方!峰迴路轉,起伏有致,懸念在不經意之間,接踵而至,既把小說推向了高潮,也吸引了讀者的眼球,達到了最佳的效果,值得稱道!



諸葛亮沒料到司馬懿會逃跑,與他的神機妙算似乎是矛盾的,其實想來並無矛盾之處!中國人常說,人算不如天算!諸葛亮再“神”,終究還是人,只要是人,就會失算!古人言“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對於突如其來的天氣變化,他自然也無法準確地預料!

總之,諸葛亮沒預料到司馬懿會逃跑,是羅貫中有意為之,目的就是達到最佳的小說表現效果,讓讀者“過目不忘,記憶猶新”!

用文化滋養心靈,用歷史開闊眼界! 晝錦還鄉期待你的關注!


晝錦還鄉


▽貫中到底是在吹亮還是黑亮啊?

上方谷失算後諸葛亮的總結報告

誰說亮沒料到?亮只是沒料到貫中在《三國演義》裡安排了上方谷這麼一出。安排就安排吧,問題自亮初出茅廬時就識得來的天象、借得來的東風,臨到老了,搞了一輩子的業務,居然連場大雨都算不到了?

讓亮還怎麼吹“聞風知勝敗、嗅土定軍情?”怎麼面對輪椅旁邊站著的威公、伯約那崇拜的小眼神,還有文長嘴角那縷若有若無的嘲諷的淺笑?

算起來上方谷這把火是貫中安排亮在書中放的第n把火了,搞得連敵人都說:“諸葛亮平生謹慎,唯用火攻!”既然亮只懂得用火攻,又怎麼可能不安排伏兵?讀者見過亮在書中有哪回沒用過伏兵?沒見過吧?沒見過就對了。

亮在上方谷也是安排下伏兵的,只是安排的伏兵都是些傷殘人士既老且弱,還特麼只有區區兩千人馬。你問亮為啥這樣安排?因為其他的回答說:剩下的兵馬都去救援祁山大營了啊,還因為司馬懿才是真正男豬角,亮充其量只是個男三號(群眾插話:是的,男二是曹操),亮只是為了襯托司馬高大偉岸的形象的存在,他如果掛了,貫中還怎麼寫三家歸晉?總不能直接寫架空歷史小說吧?不過話說回來,如今寫架空穿越小說可比歷史演義這勞什子要吃香得多……IP你們懂麼?


天下不武


關於這個問題說下我個人的看法吧。

首先,在火燒上方谷之前,有一段跟出名的故事,就是諸葛亮用女人的衣服羞辱司馬懿希望其出戰,這一舉動不很高明,恐怕諸葛亮自己也知道。但為什麼還要用呢。這也是司馬懿想的問題,所以他打聽了諸葛亮的飯量,其實他在打探之前就已經猜到諸葛亮快不行了。因為,送衣服充分證明了諸葛亮已經到了為了逼戰而無所不為的地步了,他已經等不起了。

為什麼要提到這些呢?這也正是司馬懿可以逃生的原因。諸葛亮看到葫蘆狀的上方谷,自然想到這是絕佳的伏擊地點,於是將引火之物安置妥當。司馬懿也是禁不住誘惑進入了伏擊圈。但天不遂人願,一場暴雨解救了司馬懿火攻的失敗諸葛亮沒有預見到嗎?我認為不是,諸葛亮是預見的到的,三國中的諸葛亮可是能預測三天之內的天氣情況的,這個可以參見草船借箭。但明知不會成功為什麼還是這樣做呢。就是因為諸葛亮已經等不起了,他希望他看到的天氣出錯了,或者下雨也不一定就能使司馬懿逃脫。種種的僥倖心理讓他這樣做了,結果大家也看到了。

所以不是諸葛亮預測不到,而是他身體的原因導致他只能心存僥倖,希望天公作美。無奈,天不可逆,從他決定幫助劉備開始就知道是與天作對,又怎能讓老天幫助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