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經濟繁榮卻為何是個短命王朝?

羅福添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朝代。雖然只存在了22年(581年―619年),但是隋朝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作用。

說到隋朝,必須要說到它的開創者隋文帝楊堅,楊堅是北周隨國公楊忠之子,楊忠死後楊堅承襲爵位,而後北周明君武帝宇文邕英年早逝,而後立其幼子靜帝。581年,楊堅逼迫靜帝禪讓登基稱帝,定都大興城(今陝西西安)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朝滅亡南方的陳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後長達300餘年的群雄割據戰亂不斷,中華大地再次統一。天下安定後,楊堅勵精圖治,與百姓休養生息,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盛世“開皇之治”!這次的盛世可以說歷代以來的盛世都很難與其比肩,我們舉例說明:從隋朝建立到隋煬帝繼位的十餘年間,全國人口就800萬戶增長到900萬戶,唐朝直到唐玄宗繼位才只達到820萬戶;隋朝在農業上採取均田制使得糧食產量大幅增長,政府徵收的糧食多到全國糧倉都裝不下,一度讓隋文帝懷疑自己定的稅收是不是太高了,後瞭解到老百姓並沒有負擔後才緊急在大興城又修建兩個巨型倉庫,而這些糧食一直吃到唐太宗貞觀年間都沒吃完,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國富民強!

那麼富裕強大的隋朝為何在段時間內迅速土崩瓦解呢?我認為有以下兩點原因:

首先,隋煬帝本人的好大喜功。這點在位期間其作為可以看出:1、三徵高句麗,;2、重修秦長城;3、營建東都洛陽;4、修造京杭大運河。從國家角度來講,這些國策從國家安全和刺激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都是有益的,但是錯就錯在政策執行得太過密集,這些國策幾乎都在同一時間進行,上面說到經過開皇盛世後全國人口爆發性增長達到900萬戶(差不多4500萬左右),差不多其青壯勞動力能夠達到2000萬,但是根據後世統計,修長城造運河等舉措其所需勞動力就不下三千萬人次,如此高密度高強度的勞動全國百姓根本無法承受,結果遍地農民起義也就不奇怪了!

其次,皇權依賴門閥士族的支持與維護。熟讀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與其說三國時期是魏蜀吳三家戰爭史,不如說是一部門閥士族戰爭史,沒有士族的支持,漢獻帝被曹丕輕易篡奪天下,司馬懿沒有門閥士族支持,靠著那三千死士能不能成事都是倆說。在農民起義遍地時,隋煬帝所重用的軍閥紛紛反叛,如領晉陽十三郡領地手握重兵的唐國公李淵,其本應鎮守北方防範突厥卻向突厥稱臣納貢然後揮師進軍長安,如統領隋朝精銳鐵騎的羅藝本是楊廣從庶民中提拔而來,結果也是背叛了楊廣,還有竇建德王世充等人,連楊廣本人也是死在宇文化及手裡。這些士族大家把持朝政手握重兵,已經嚴重威脅到中央集權,所以隋朝的繼任者唐朝建立後的數百年裡仍然持續不斷的削弱士族對皇權的掣肘,直到五代十國之亂後士族才被消滅殆盡。







穿白衣的扶蘇少年


<strong>我在另外一個回答中有過類似的解答,摘取如下:

先來看下隋文帝楊堅死的時候隋朝的局面是什麼樣的?楊堅本人在奪取北齊政權,建立隋朝時候,並沒有像其他開國君主一樣,有一個很長的長期征戰過程,後來消滅陳朝統一中國又實在是太過順利,基本上沒什麼傷筋動骨就完成了不世功業。

楊堅統一天下的過程輕鬆不少是真,可也埋下了不少隱患。這個隱患就是效忠隋朝的各方勢力沒有經歷過血與火的清洗,是不純潔的。有很大一部分反對勢力實際上是迫於當時的形勢而投降給。當時隋朝的局面,還沒達到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後的那種高度集權化的程度。

有人說這是胡說。OK,那麼我們來看下楊廣掌權後,發生叛亂的勢力情況吧。李淵就不說了,起兵之時就已經鎮守太原,掌握軍權,活脫脫一個軍閥;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一大類都是當地的軍閥勢力,一起兵就是一呼百應,短時間就成了燎原之勢;宇文家族自北周開始就是望族,幫著楊堅打下天下的;李密、蕭銑等一大類都是六朝遺留下來的望族,三國南北朝大家都知道,說白了就是世家望族的歷史;楊玄感是越王楊素的兒子,楊素是誰?隋朝天下就是靠他打下來的。

因此隋朝雖然統一了全國,但是這樣的統一不是很牢固的,因為統一大業來得太容易了,很多反對勢力都潛伏了下來。因此楊廣上臺後,其實應該先花個十幾年時間穩定政權,再緩圖擴展和運河。

楊廣的心太急了點。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第一沒有搞好軍隊建設,繁榮的經濟是要與強大的軍力成正比的。如果軍隊強大的話,哪裡有叛亂,哪裡有起義立馬就被鎮壓下去了,混亂的局面就不會連成片,充其量也是局部騷亂。第二不體察民情,國內民怨載到,老百姓感覺很不舒服了,還大興土木搞建設,人民不能安居樂業自然要反。第三和秦朝一樣沒有選好接班人,如果選擇的接班人能夠看到國內的種種問題,及時的加以修正也不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亡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