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與瘋子》:深度解讀兩位傳奇人物帶給我們的沉思與啟發

如果要在全世界選出一本最具實用價值的英語字典,答案是當代最全面和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

在享用著如此傑出的工具書時,我們是否想過,這本書是如何書寫出來的?是誰來給每一個常用的單詞“下定義”?又是誰為每一個冷僻的單詞尋找源頭和實例?電影《教授與瘋子》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這些問題。

改編自英國作家西蒙·溫切斯特同名小說的《教授與瘋子》,根據真實歷史人物和故事改編。講述發生在19世紀的教授詹姆斯·默裡領導下的英文字典編委會,在收集定義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叫邁納的醫生獨自貢獻了一萬多條引語。當編委會決定向他致敬時,一個驚人的事實曝光了:原來邁納醫生,是一個美國內戰的軍醫,也是一個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殺人犯。

《教授與瘋子》的命題,看似前者指“默裡”後者指“邁納”,但在我看來,默裡將畢生精力都獻給了被認為不可能完成的編纂工作,也彰顯出其人物的“瘋狂”。所以,這其實是兩個“瘋子”堅持挑戰命運的不可能。

一位教授、一個瘋子,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英語大詞典是如何在這兩個迥然不同的人手中誕生的呢?為這個故事注入異樣傳奇色彩的“瘋子”,又有怎樣的曲折身世呢?下面,我從影片在人物結構上採取的“雙雄模式”,向大家揭開這兩位傳奇人物帶給我們的震撼與啟發。

《教授與瘋子》:深度解讀兩位傳奇人物帶給我們的沉思與啟發

01、以研究語言為生命的“教授”與被禁錮在精神病院的“瘋子”:二人因大詞典產生交集,在這場編纂奇蹟中輝映出了彼此的生命。

影片雙雄兩線的交錯在於邁納如何幫助默裡編寫詞典,而後默裡又如何幫助邁納獲得自由。

牛津大學在過去20年裡一直在編寫這本字典,儘管整個學術界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卻沒有任何進展。由於停滯不前,使得他們認為像默裡這樣卓越的反教條的人才是他們的救星。

我認為,草根出生的默裡,之所以能征服牛津大學的代表團,不僅是因為他掌握的二十幾種語言才能,更重要的是他有非凡的創造力。他想到了“集思廣益”的策略。

“如果一個人要用一百輩子才能完成,那麼一百個人用一輩子,就必定能完成。”相比前輩學者一頭鑽進書海里的茫然無措,默裡博士的方法既簡單又麻煩——找志願者。

邀請全英國大眾共同參與進來,通過書信的方式,讓大眾提供一切與需要編寫的單詞有關的書籍和典故。節省他們逐一查閱的時間,在整合信息後,再由默裡教授和他的助手整理成冊。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不正是我們現代百度百科的思路嗎?

成功之路總是佈滿靳棘,就在默裡遇到新的難題,一籌莫展之時,上天派來了一位神秘使者。一個叫邁納的醫生,同樣是語言研究的草根一枚,憑藉“瘋子”一般的野心,獨自貢獻了一萬多條引語,拯救了詞典編輯工作。這是一個專業語言學者都很難完成的工作量。

“堅持理想與人性的默裡”和“在愛與痛間掙扎的邁納”,兩人因為“詞語”的聯繫建立起心靈與人性的友誼,共同完成了一個艱苦並且充滿愛與鬥爭的創舉。他們之間通過對語言的熱愛、編纂字典的恆心,和書信交流的方式結為同盟,或者說是心靈伴侶。

《教授與瘋子》:深度解讀兩位傳奇人物帶給我們的沉思與啟發

當默裡決定親自向他致敬時,一個驚人的事實曝光。邁納醫生,曾是美國內戰時期的軍醫,因患有精神分裂症而犯殺人罪,被判處終身監禁,關在了精神病院,是公認的“瘋子”。但,教授並未唯恐不及而是貼近他的生活,走進他的內心。而後,邁納病情惡化,被野蠻治療造成命懸一線時,默裡冒著風險向丘吉爾總統求情,邁納才有機會重獲自由。

影片中有一幕場景令人為之動容:教授與瘋子坐在長椅上,瘋子手中的《牛津英語字典》,猶如他們曠世友誼和璀璨生命的結晶。而背景處從角落裡帶來希望的光亮正漸漸突破陰霾,似乎象徵著兩人追尋的夢想與救贖即將實現。

一名教授,一個瘋子,文字的歷史耐人尋味地誕生於他們兩個迥然不同的人之間。正因為他們之間的磁場吸引力,才使這本字典的生命成為可能。而更值得被肯定與銘記的還有劃過人類文明的“天才與瘋子”之間的友情。我想他們倆都是天才,也都是瘋子,決心實施,敢作敢當,更是世間的一對偉人。

片末所言,默裡至死,也只編寫到“T”字母開頭的詞典。第一版《牛津英語詞典》共12卷,收集414825個單詞,全書100萬字。完成於1928年1月1日,從第一次構思編寫來已經70年。放在今天這就是一部小詞典,但是艱難可想而知。

《教授與瘋子》:深度解讀兩位傳奇人物帶給我們的沉思與啟發

02、“瘋子”邁納的救贖之路:一個人犯下了令人髮指的罪行,但他的靈魂是善良的,他贏得了救贖。

誰才是《教授與瘋子》的主角,誰又是字典編纂故事的主角?

站在歷史多稜鏡不同的維度去觀察,似乎有著不同的答案:默裡教授的那條線索看似最為粗壯,他作為核心人員天然所具備的歷史使命,賦予了他的人生軌跡與牛津字典的大歷史有著最高的重合度。可是他登上歷史舞臺有著不可避免的機遇與巧合(他的前兩任的“半途而廢”促成了他的出現)。

反觀邁納醫生,一生未涉足這個歷史中心舞臺,卻始終與大歷史的進程不斷產生諸多推動性的交集——他希望藉助牛津字典的參與完成自我救贖

相比默裡教授漫長的工作,邁納的自我掙扎和救贖在影片中佔了更大的篇幅。下面我將從邁納救贖的的兩條平行線進行展開。

《教授與瘋子》:深度解讀兩位傳奇人物帶給我們的沉思與啟發

① 救贖線之一:贖罪的同時演繹出一段殺人犯和受害者遺孀之間令人精異的情感糾葛。

一個人犯下了令人髮指的罪行,但他的靈魂是善良的

邁納原本是一名美國軍醫,戰爭的殘酷一直折磨著他的內心。戰爭結束以後,他“瘋”了。經常自言自語,經常看到有人在背後追殺自己。這其實是現代醫學上的一種“創傷後應激障礙”,但受那個年代發展水平的侷限,邁納被誤當成是瘋子。

原本遠走他鄉來到英國是尋求內心平靜,卻因為被害妄想而殺錯人。因此被判定精神有問題,送進了精神病院。

影片把邁納塑造成矛盾重重的複雜人物,他不光帶有醫生和瘋子的矛盾身份,同時他與被害人妻子艾麗莎之前的情感糾葛又為他賦予了罪人和愛人,加害者與受害者,老師和學生等多重複雜身份。詞典的編纂一方面轉移了他的注意力,一方面也讓他修復了與艾麗莎之間的關係,編寫工作一時間變成了他的贖罪之旅。影片高度讚美了文字的力量,這些積澱了千年文明成果,暫時治癒了瘋子,還讓罪人變成了老師,甚至愛人。

本是殺人犯與受害者的關係,在知識與坦誠與愛的溫暖下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寬容博大的靈魂、精神的交融。他帶她進入生命的新境界,她還給他救贖後的第二次生命。

可矛盾的是,和受害者妻子產生的情愫,註定會刺激到邁納脆弱的神經,即使是編撰詞典的喜悅也不能讓失控的自責消失。就象邁納對默裡說的:是你讓我重新相信我的頭腦清楚到可以去愛一個人,但這注定是一場悲劇。這份愛成了壓垮邁納的最後一根稻草,於是他選擇斷了這個念想:自殘,贖罪。

如果醫生沒有這麼強的道德感,可以自我開解為:“懲罰叛徒不是自願,錯殺人也非初衷,和艾麗莎產生情愫也是人之常情”。便不會陷自己於萬劫不復,極端尷尬到以幾乎自我毀滅的方式結束孽緣。

《教授與瘋子》:深度解讀兩位傳奇人物帶給我們的沉思與啟發

② 救贖線之二:原將與精神病院朝夕相處,卻“意外”參與了改變英語世界秩序的歷史進程,成了其間貢獻最大的人物之一。

一段值得鐫刻和銘記的大歷史進程,是如何戲劇化地與一個精神病人發生緊密聯繫的?

自從扣下了扳機,邁納的一生就宛如墮入地獄般,痛不欲生。而能給他撫慰的是無邊無際的書海。正如邁納所說的:

站在書脊之上,我可以飛躍眼前的圍牆;借文字之翼,我可以抵達世界之巔。這是自由,只有閱讀時的人生後無追兵;閱讀時,是我在追尋上帝的腳步。

在我看來,邁納醫生最初報名參加編纂的志願工作,其實只是為了完成自我救贖並重新融入社會。之後能堅持二十載始終如一的編纂工作,也是在於這是他唯一的正常生命狀態。而默裡教授與他的不間斷通信則是他唯一與現實世界的聯繫。這些都是一位精神病人的自我治療史,卻也戲劇化的促成了改變英語世界秩序的宏大歷史使命。

邁納醫生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與自由無緣;也可以說他是幸運的——辭典成為了他最好的墓誌銘與紀念冊。他的罪無可迴避,偏偏如果沒有囚於病院,就沒有其日後卓越貢獻,人的命運與歷史之輪總是這般刁鑽促狹。

《教授與瘋子》:深度解讀兩位傳奇人物帶給我們的沉思與啟發

03、《教授與瘋子》讓我們看到了那些被淡忘甚至無人知曉的參編者,同時也傳達了幾個主題寓意:

雖然影片是以編寫第一本英語世界的字典為線索,但實際上講述了一個從人到社會的探討人性的故事。雖然說整部電影既沒有受大眾歡迎的宏大歷史背景,也沒有所謂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但確和片中的詞典一樣,是對人類社會的一次描繪和思考。

① 我們認為的無用之人,成就了無人所成之事

這部影片最吸引我的是:“瘋子”是如何成就無人所成之事的。

邁納一邊飽受著精神病的折磨,在深夜經常構想極端的場景發生,終日惶惶。一邊卻在捧起年代久遠的書籍,字斟句酌的從裡面挑出一個個單詞來,為它們整理、註釋。在他聚精會神地做這一項工作的時候,並沒有讓人覺得他會是一個精神病患者,而是像一個精神旺盛的工作狂人,令人吃驚的是他並沒有專門受過系統的教育,邁納所寄回給默裡的材料,總是他們所急需的並且數量龐大。

也許在我們如今坐享前人之成的現在看來,詞典的編著並非可以誇耀的偉大事業。但是將一件事情放在一個特定的時代背景當中——19世紀,一個資源遠不如現在的時代,能有此成就是要有多大的工作量和堅毅,支撐著身體和精神幾十年做好這一件事情。

如果你不曾見過歷史上那些誕生於苦難之中的巨大成就,你就不會知道一個被命運踩在腳下的人會迸發出多大的抵抗力。在不幸中,邁納的靈魂是自發的,它像被重力壓制的液體,不會消失,而是自行尋找出路。這壓力越強,所轉化出的力量也就越大。

《教授與瘋子》:深度解讀兩位傳奇人物帶給我們的沉思與啟發

② 藉助電影來探討知識和語言微觀的力量

公眾無法忍受這樣一本博學精審的英文詞典,竟然出於殺人犯之手。為了拯救邁納,默裡去找了英國首相丘吉爾。我們都理解邁納的問題,也都認為他應該被赦免。問題是之前法官判處的是“你由於永久性精神失常將被關押在布羅德摩爾醫院,直到得到國王的寬恕為止”。被“永久地關在精神病院”,那就是“終身監禁”,唯一破解就是“國王寬恕”。

國王寬恕不難,難的是如何讓百姓接受寬恕的理由,因為百姓很難理解邁納的貢獻,更難理解邁納曾經犯下的罪責。所以妙就妙在,丘吉爾的回覆和解決的方式:

我不會釋放邁納醫生的,首相不會同意,公眾也不會容忍。幸運的是,你的詞典為我們提供了掩蓋一切不愉快的方法,我能做的是將邁納醫生驅逐出境。不受歡迎的外國人,讓美國來管理他的子民,這件事就這麼解決了。

也就是說,“詞典”給人一種思維,文字給人一種方法。找到一種措辭,讓大家能夠接受。這表面是策略,實質上就是語言的智慧。

我感到電影所表現的那個社會,對知識還是敬畏和崇尚的。對瘋子網開一面,實質上就是看在知識的面子上,這就是文化知識的能量。它是人類戰勝野蠻和愚昧的武器,是人們相互幫助、共同提升的平臺。不管什麼人,對於知識的貢獻,都不能被否認。

《教授與瘋子》:深度解讀兩位傳奇人物帶給我們的沉思與啟發

牛津英語詞典

③ 如果愛,那就深愛

碰觸不到的愛人“艾麗莎”,在紙條上給邁納寫下一句:If love……then what? (如果愛了,怎麼辦)。答案是:If love,then love(如果愛了,那就愛吧)。

有要愛的人就去愛;有要熱愛的事業,有要追求的目標就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因為,所有偉大且美麗的事物都來源於驚鴻一瞥後沒有被丟棄在黑暗中。

《教授與瘋子》:深度解讀兩位傳奇人物帶給我們的沉思與啟發

總結一下:

《教授與瘋子》不只是重現了一段塵封往事,還喚醒了一種充滿敬意的情愫。等你下次翻開一本詞典,不管是什麼詞典,腦中至少有一倏忽,會想到在這深厚的詞彙海洋背後,那些隱秘而偉大的人物。讓我們致敬編著詞典的先行者們,也讓我們尊重每一個勤奮、善良、瘋狂又受難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