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節話元宵:寫在元宵夜的美麗詩篇和發生在元宵節的浪漫愛情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西方舶來情人節是公曆2月14日,而中國傳統情人節卻並非農曆七月初七,而是農曆正月十五。


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姐節、女兒節,等等。總之,絕非情人節。近些年來,有心人卻藉由牛郎織女傳說,硬生生把七夕炒作成了中國傳統情人節,這實在是一種張冠李戴。


在古代,七夕與男女愛情無關,而更傾向於是女子的專屬節日。在七月初七這一天,女孩子們除了拜七姐,乞求巧藝,還會坐看牛郎織女星,祈禱姻緣。但是,不能出門,沒有情人,一切都是女孩的獨自狂歡。

元宵佳節話元宵:寫在元宵夜的美麗詩篇和發生在元宵節的浪漫愛情

在未婚女子三步不出閨門的封建王朝時期,只有在正月十五這天才被破例允許結伴出門看燈賞玩,所以,少男少女們或趁機尋覓意中人,或在燈光掩映下幽會訴衷腸。


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小正月、燈節或元夕,今稱元宵節。正月是農曆“元”月,“宵”則是“夜”的意思,因為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元宵節”。因為正月十五這天造就了無數的神仙美眷、愛情佳話,因此被公認為中國傳統情人節。


元宵節的浪漫與喧囂,與愛情緊密相連,多少文人騷客曾借元宵之夜抒發愛慕之情。

元宵佳節話元宵:寫在元宵夜的美麗詩篇和發生在元宵節的浪漫愛情

比如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再比如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兩首驚豔世人的千古名篇,描寫的就都是元宵夜的情景,並且,都與愛情有關。


除了詩詞歌賦,傳統戲曲中也不乏元宵愛情故事。比如,梨園戲《陳三五娘》,男女主人便是在元宵節賞燈會上一見鍾情的,比如,《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是在元宵夜私定終身的,再比如,歷史中的樂昌公主與愛人徐德彥也是在元宵之夜破鏡重圓的。

元宵佳節話元宵:寫在元宵夜的美麗詩篇和發生在元宵節的浪漫愛情

再來說說元宵節的兩千年曆史演化,一年年一步步,刻滿了歷史的印記。


早在西漢初期,正月十五就是舉國關注的節日,司馬遷在《史記·樂書》記載:“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說的就是漢武帝正月十五之夜在甘泉宮祭祀天神之事。


到了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之夜在宮中和寺院中燃燈表佛。此後,正月十五便與燈火牽連在一起。


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在他的進一步影響下,元宵節張燈結綵漸成風氣。

唐朝經濟繁榮,燃燈供佛不再是皇家和寺院的專屬,普通百姓人家也加入其中,於是每當正月十五之夜,舉國上下,萬家燈火,元宵張燈成為民間習俗。

元宵佳節話元宵:寫在元宵夜的美麗詩篇和發生在元宵節的浪漫愛情

另外,元宵節的名字也經歷了千年演化過程。


起初,元宵節並無專用節名,只稱正月十五、正月半或者是月望。


隋朝以後,始稱元夕或元夜。


唐朝初期,道教大興, 道家有“三元”之說,即: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自此,正月十五又稱“上元節”,這一叫法流傳甚久,影響極大。


直到唐朝末年,“元宵節”的叫法才真正確定,但宋朝以後又稱“燈夕”,清朝時一般稱“燈節”。

元宵佳節話元宵:寫在元宵夜的美麗詩篇和發生在元宵節的浪漫愛情

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堪稱最有儀式感的傳統節日,其熱鬧程度絲毫不遜色於春節。在每年的正月十五這天,中國人素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的習俗。另外,元宵節活動還有不同的地方特色,比如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


在諸多元宵節習俗中,筆者最感興趣的並非賞花燈,而是猜燈謎。《紅樓夢》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制燈謎賈政悲讖語。燈謎讖語是全書的重點線索之一,比如寶玉燈謎:“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憂亦憂,象喜亦喜。”謎底是鏡子,映射出的卻是他本人的命運歸宿。

元宵佳節話元宵:寫在元宵夜的美麗詩篇和發生在元宵節的浪漫愛情

文章結尾,出幾個經典燈謎供大家猜謎:


1、十——打一成語。

2、文姬 ——打一地名。

3、加減乘除少一點——打一字。

4、雲破月來花影碎 ——打一字。


友情提示:這幾個燈謎都不簡單,猜到一個即為大牛。那麼,你猜到了嗎?歡迎留言賜教。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