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萬人空巷”的春節,這樣的情況下,如何用理智來管理情緒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說:“這是關於事實而非恐懼的時刻;這是關於科學而非謠言時刻;這是關於團結而非汙名時刻。”

全國14億人,誰都不能想到,2020年的春節過成“萬人空巷”。這一詞描述了事實,可意思要反過來用。沒好事、盛事,我們碰到全國性的疫情,已經影響到世界。

在各種消息滿天飛時刻,咋們普通老百姓能做什麼,該做什麼,最簡單就兩字:“隔離”,隔在家裡,隔開人與人距離,用五花八門的口罩來隔。

今年是“萬人空巷”的春節,這樣的情況下,如何用理智來管理情緒

隔離,這兩個字背後還有太多心酸和無奈,需要自我強大的心理來支持。社會管理和醫療事務,我們還是聽從政府和專業角度建議。以下從心理角度來聊聊,如何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疫情減少損失。

一、恐懼、焦慮和情緒管理

恐懼是一種讓人極為不愉快的情緒體驗,情緒背後藏著一個想法,“壞事正在發生”;恐懼還可以表示為,人處某種情形,感到孤立無助;恐懼的情緒是會在人與人之傳遞的。

跟恐懼比較,焦慮情緒負面級別會低一些,也是一種不愉快情緒體驗,它背後的想法是“壞事可能要發生”。

確實,壞事正在發生,而且也有可能發生。但遠沒有想象的那麼糟糕。我們列出以下事實,有利於管理恐懼和焦慮。

1、被感染和治療:這次新冠肺炎被感染人數,遠超過2003年的非典,但到目前為止,死亡率在2%左右,多為年老體弱者,低於非典的10%;每天都有人治癒出院,雖然沒有特效藥,但也不是“無藥可治”,預後良好。

2、“有恃無恐”:國家把疫情提升到戰略任務來對待。“基建狂魔”名不虛傳,短時間就能建立大規模的專業病房,不只在武漢,其他地方也是;同時採取軍隊醫療和防化部隊投入;從武漢封城,到全國各地社區和鄉村都在高度警戒,不會讓病情失控。有出現慌亂,出現唐突,甚至法律問題,但是大局是穩定的。

今年是“萬人空巷”的春節,這樣的情況下,如何用理智來管理情緒

3、心態與免疫能力。心理壓力是造成現代人亞健康的最重要原因,面對現實,對絕大多數老百姓來說,讓自己保持心理平靜,不酗酒暴食,不熬夜勞累,是當下最現實、最有效保護自己辦法。疾病最容易找上身體弱的人,焦躁、鬱悶、憤怒都會很大程度降低人的免疫能力。

二、隔離、面子與人際交往

對付極易傳播的新型病毒。隔離,是最簡單、最原始、最經濟也是最有效的辦法。除了那些不得不外出的人,為什麼有些人還是隔不住自己呢?

看一下網絡吐槽的,最集中在一定要辦酒席的和聚眾打牌打麻將的,這裡面中老年人偏多。如果再想到疫情全國告急之前,街上帶口罩大多是年輕人,我們就能發現,知識的缺乏和麵子文化對人影響是深深的。很多中老年人不太接觸網絡,對病毒的傳播認知很少;計劃已久的酒席不辦,千百年來一直影響人的“面子問題”,就會被突出。

還有一些人,忍受不了隔離的孤獨,忍不住要往人堆去湊,這也從側面反映,心理學一個基礎命題,“人是活在關係裡”的。到處都人,又沒人說話,這難受程度可以跟肚子餓,看到飯又不吃一樣。

對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活動有認識,才能管住自己行為。

今年是“萬人空巷”的春節,這樣的情況下,如何用理智來管理情緒

三、疫情、休息與別樣感受

人累的時候,曾無數次想過,什麼時候不用幹活了,多好!可真的讓你什麼都不幹了,多累。

人煩的時候,多想一個人待著,誰也不要來打擾!可真的讓人一個人待著,多煩。

太忙了,老公不能陪老婆,父母不能陪孩子,多少國人都沒有真正體驗過終日廝守是什麼味道,陪伴孩子有多重要。也許,人們在這特殊情況下,才真正體驗到親人對自己來說就是寶,雖然鬧些彆扭免不了,可總比一個人孤零零來得好。

說不定,有的家庭把考慮已久的二胎的問題也及時解決了。

不久前,多麼渴望能睡到自然醒;醒了,沒有人催你;餓了,美食就在冰箱裡;不出門,連衣服都少洗;玩手機、看電視,父母也不再理。沒想到就這幾天,老天用如此傷感的方式幫助你實現。現在,我們吃了睡,睡了吃,像女人在月子裡;甚至可以大言不慚地說,為國家作貢獻。但好像休息多了也難受,疫情過後,我們可以更努力投入工作。

四、有耐性、能幽默,是一個人、一個國家國民人格成熟的體現。

封城、封村,對國人來說,可能都是在書上或者戲裡看到的,可轉眼就來到眼前。人命關天,中國人表現出的成熟、合作、理解和主人翁精神令人鼓舞。

今年是“萬人空巷”的春節,這樣的情況下,如何用理智來管理情緒

疫情,讓生命受到威脅、影響經濟發展、計劃全被打亂。國人仍然使用幽默這一個高級的心理防禦。無論是掛在街頭村尾的大標語,還是村幹部在喇叭裡扯嗓子,又或者網絡上那些段子,都得以體現。這裡摘錄幾句以為共勉:

“現在請吃的飯都是鴻門宴!”

“開起窗,一起《歌唱祖國》”。特別提示要戴上口罩。

“大門一關、被窩一鑽、小酒一喝、一醉一天、等疫情一過,再外出狂歡、利人、利已、互不傳染”。

五、疫情中,幾個“問題”的深度心理動力

1、總炫耀吃野生動物,甚至是稀有的。這是一些人不健康的“自戀”心理。這些食物並沒有特別營養,特殊功效,他們吃的是“我與眾不同,我很特別”的感覺。同樣,還表現在:從武漢出發,吃退燒藥而過海關出境的;宣稱從武漢出來要禍害某地方人的;晚上出來飆車的;明知道有危險,不居家隔離的;親人病逝,打醫生的等等,都多少是過於自戀的人。不健康自戀是早年母子關係、親子教育出問題。還真不是一般講道理可以起作用的,人格層面的教育任重而道遠。法律和行政的強制措施非常必要。

2、造謠和傳播恐懼信息的。在這種關鍵時刻,還有人一直不停在傳播未經證實、讓人恐懼的消息,造謠生事。這有三種人,一是認知能力較低,不能辨別是非的,二是對社會有敵意的,三是想通過引起他人也緊張和害怕,來減輕自己的恐懼和焦慮的。

3、野蠻阻塞交通。這類行為,除了恐懼,當然還有法律意識淡薄的問題。

4、製造偽劣口罩和惡意提價。這就不是什麼法律觀念的問題了。錢,會讓一些人瘋狂,也會讓他們自食其惡果。

今年是“萬人空巷”的春節,這樣的情況下,如何用理智來管理情緒

5、非此即彼的觀念。這兩天,互聯網新聞除了新冠肺炎的疫情之外,最多的就是NBA球星科比不幸去世消息。有人不滿,在此關鍵時刻,為什麼還要提一個遙遠的美國人。人的情感是複雜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容易讓人極端或者心理不健康。人民日報悼念科比一句話,特別有意義:不懼風雨的奮鬥精神都值得銘記。

總結: 信心、耐心、決心、愛心

我們能做什麼?為逝者祈福;為病者加油;對醫者致敬;給志願者、捐獻者點贊;給管理者時間;給還戰鬥在第一線的人們表示謝謝。我們絕大多數人,可能正在經歷這輩子的第一次,也許也是最後一次的事件。

再大的風雨我們都見過,以現在國家和國人的能力、信心、決心、經驗和資源,疫情將很快得到控制。普通人,只要小心點,保護好自己,就是對社會最大的幫助。

- END -

傳播心理知識,我知我心,幸福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