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的這套地方人物叢書您一定得了解一下

地方人物傳記創作的

“芷江現象”

芷江的这套地方人物丛书您一定得了解一下
芷江的这套地方人物丛书您一定得了解一下
芷江的这套地方人物丛书您一定得了解一下芷江的这套地方人物丛书您一定得了解一下
芷江的这套地方人物丛书您一定得了解一下

地方文化是一個深刻而厚重的人文課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地方文化是孕育中華精神文明的臍帶,沒有地方性的中國,便算不上真正的中國。千百年來,正是不同的地方文化交流碰撞,才匯聚成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大河。

“賴有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西湖如此,任何一個地方大約都是如此。

一個地方文化的燦爛和豐厚,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這個地方是否有名人作為標識,如果沒有相應的名人作支撐,它的魅力也就無從體現。

由湖南和平研究院組織編撰的30部《人物芷江》傳記作品,已經全部完成,這是一個浩大的文化工程。一個湘西小城芷江,能夠集地域人文之力和捉襟見肘的財力,做出的這一壯舉,在我國2000多個縣裡是很鮮見的。

芷江的这套地方人物丛书您一定得了解一下

可以說,這是在新世紀、新時代文學背景下,地域人物傳記文學創作方面,凸現出來的“芷江現象”。

一、深厚的人文稟賦,為“芷江現象”的凸現奠定了堅實基礎

芷江,一個芳香詩意的地方。她因屈原《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蘭”而名,亦有古籍《方輿勝覽》“氵舞水兩岸多生杜衡白芷,故曰芷江”的記載。

芷江的这套地方人物丛书您一定得了解一下

公元前的202年,漢高祖劉邦一曲《大風》,一統天下,在湘黔邊地的芷江建置無陽縣,開始他羈縻大西南的宏大戰略構想。從此以後,古無水北岸的無陽古鎮便作為一個政治軍事重地而跨越了兩千餘年。

兩千年來,這裡以古沅州之地十五次設立州、府、路、道、專區等行政建制。清乾隆元年,古沅州升州為府,沅州古城因屈原詩句更名“芷江”附郭。從“無陽”到“沅州”再到“芷江”,古城便一直以“滇黔門戶,全楚咽喉”而稱譽四方。

芷江的这套地方人物丛书您一定得了解一下

芷江鍾靈毓秀,人傑地靈。在這片宛若天堂般明淨的青山綠水中,產生了無數流傳千古的絕句華章。雖然時空的流動可以改變一切甚至湮沒一切,但它湮沒不了文明也改變不了歷史,在這片神奇的熱土上,世世代代依山傍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黎民百姓,承載並演繹了這一方水土的歷史人文。

芷江的这套地方人物丛书您一定得了解一下
芷江的这套地方人物丛书您一定得了解一下芷江的这套地方人物丛书您一定得了解一下

透過歷史的煙雲,翻開塵封的史書,從《沅州府志》《芷江縣誌》裡,一顆顆散發出墨香的文字,宛如一粒粒蝌蚪幻化成可讀可感的鏡像。千百年來,一大批或生長於斯,或遊歷於斯,在芷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斑駁印記的各色人物,一個個鮮活而各有個性的展現在人們面前:他們是——屈大夫行吟沅水流域,王昌齡送客玉壺冰心,王守仁貶經沅州花山題詠,林則徐赴任西南滇軺紀程,熊希齡蟾宮折桂總理國政,沈從文公館苦讀文學奠基……他們以各自的軌跡劃過璀璨星空,卻不約而同在芷江其地交集成一個永遠恆定的歷史座標。

芷江的这套地方人物丛书您一定得了解一下

從這些光彩四射的人群裡,還走出了政壇鐵漢學林巨擘的薛瑄,五省都督的張嶽,一代名僧與一座名橋的寬雲,長江七省水師都督李成謀,沅州知府朱其懿,湘西護法軍總司令張學濟,芷江特支書記唐伯庚,抗日名將楊伯濤,世界和平使者李風白……

芷江的这套地方人物丛书您一定得了解一下

深厚的人文稟賦,是芷江地方人物傳記文學創作出現“芷江現象”的基礎和前提。

大型人物傳記《人物芷江》叢書,在芷江燦若星河的上百名人物中,選出30位具有內在強大生命力,雖歷經磨難,飽受滄桑卻始終掌握自己的命運,以頑強意志竭盡全力使自己成為無愧於“人”的稱號的人。

芷江的这套地方人物丛书您一定得了解一下

他們成功、成名的背後,都有著不同凡響的人生。這些特異的人生都體現著一種共同的奮發向上、敢為人先的精神,這種精神或許是芷江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魂魄,這種精神也是今人乃至後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

二、芷江作家群的形成,為“芷江現象”凸現貯備了傳記人才

大型人物傳紀的整理出版是一項非常艱鉅的工作,它的艱鉅性,不只體現在工程量大,延續時間長,還需要一大批熱愛傳紀文學創作且有一定文學功底的傳紀作家。

經過上世紀末20年和新世紀初,前後近40年的努力,芷江文學在發展艱難前行,“芷江作家群”逐漸形成,出現了一批熱衷於地方人物傳記文學創作的作家和作品。

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芷江縣文聯以《明山文藝》文學刊物為陣地,聚集了一大批文學愛好者。文聯經常開展文學採風、文學講座,作品改稿班,舉辦各種文學體裁徵文大賽;縣文化館的文學專幹,深入鄉村街道,常常同文學青年交朋友,聊生活談創作;芷江文學社團在縣文聯的指導下,與雨後春筍般相繼成立,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如芷江師範文學社創辦的《涉江》,巖橋中學文學社創辦的《青青草》,芷江職業中專學校文學社創辦的《芷草》,曉坪中學文學社創辦的《芳芷》,還有碧湧中學、新店坪中學、羅舊中學都成立了文學社團和創辦了內部文學刊物,就連地處很偏遠鄉鎮的大洪山鄉文化站,一群有志於文學的青年,也成立了山溪文學社,創辦了《山溪》刊物。

這些刊物和陣地極大鼓舞了一大批芷江文學愛好者的創作熱情,促進了芷江文學的長足發展。

一個作家的成長離不開他腳下的土地。芷江濃厚的文學氛圍,文學刊物、文學社團、文學活動的興旺,使之成為培養作家的沃土。也就從這個時期開始,芷江便悄然崛起了一股新生文學力量,經過三十多年的發酵和積澱,“芷江作家群”逐漸形成。

目前,“芷江作家群”人數眾多,單從數字來看,就可謂人才濟濟。

僅40萬人口的地方就擁有中國作協會員4人(含芷江籍)、省作協會員20人,縣市作協會員近百人。多年來,作家們潛心創作,默默耕耘,低調沉穩,不事張揚。

中國作協會員舒紹平相繼出版了長篇歷史小說《王安石》、《范仲淹》、《夜郎傳奇》、《飛虎將軍陳納德》,長篇報告文學《有這樣一個女孩》,散文集《龍津橋》等文學作品十餘部;中國作協會員許豔文有小說、散文、詩歌見於國內各文學報刊,收入各種選本,目前已出版長篇小說《西風吟》、中篇小說集《女人三城》、散文隨筆集《子夜獨語》、《沉在湖底的天堂》;中國作協會員楊林,出版散文詩集《天空一角》、《花開花落》兩部,詩集《潮起潮落》、《春夏秋冬》、《侗族大歌》、《楊林愛情詩選》、《楊林詩選》等五部,《春夏秋冬》獲2011-2012中國當代詩歌詩集獎。

省級作協會員,李珊、姚奇、張茂鐵、楊順東、張劍、補聲懷、田均權、楊序凱、楊全武、戴業大、唐成雲、唐維、王舉金、江滿平、熊燕君、楊柳青等,先後出版了小說集、散文集、詩歌集、詩詞集、人物傳記作品40餘部,其文學作品分別在《民族文學》、《青年文學》、《中國文學》、《湖南文學》、《北方文學》、《今古傳奇》、《微型小說月報》、《散文》、《散文詩》,《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報》、《湖南日報》、《華商報》、《中國詩詞》等全國各大報刊發表,有的作品被《小說月報》、散文選刊、作家文摘等刊物,有影響的中文網絡選載,收入各種選本,在全國、省、市級各類獎項中獲獎。

“芷江作家群”已經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為地方人物傳紀創作貯備了文學人才,為“芷江現象”的凸現打下了人才基礎。

三、作家的文學使命,為“芷江現象”的凸現提供了不懈動力

一個土生土長的芷江人,如果能自覺地接受本土歷史文化、名人文化的薰陶,那麼獲得前人的營養就多,在一種使命感的驅使下,各自在所處的時代實現應有的作為,這種“作為”,自然有機地成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

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和作家的文學使命,湖南和平研究院和平文學創作研究中心,在芷江侗族自治縣原人大主任唐成雲的帶領下,組織本域的作家對具有兩千餘年人文歷史積澱的芷江,進行深度挖掘,在100餘人物中選擇了30名傳主傳記,完成了近600餘萬文字的大型地方人物傳記《人物芷江》的整理出版工作。

叢書傳主,自明朝到新中國,共有30人,共30部。明朝有《政壇鐵漢、學林巨擘--薛瑄》,《五省都督--張嶽》、《一代名師-馬明山》、《一代名僧與一座名橋--寬雲》;清朝有《一代奇僧--釋渾融》、《長江七省水師都督--李成謀》、《清廉御史--張謙》、《沅州知府--朱其懿》;民國有《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熊希齡》、《芷江特支書記--唐伯庚》、《湘西護法軍總司令-張學濟》、《傳奇中將-楊毓棻》、《譭譽參半的海軍中將--尹建安》、《命途多舛的將軍--張嗣基》、《沉浮的民國將軍—張鼎銘》、《北伐軍長-劉廷漢》、《亂世湘西王-楊永清》、《痴情教育--劉國一》、《民國實業家--邱昌蕃》;《民國總統府秘書長-邱昌渭》、《芷江抗戰機場總工程師--林澤群》;新中國有《遺恨百年的初戀--沈從文》、《抗日名將-楊伯濤》、《永不消逝的電波》交通員原型--王一知》、《為和平而戰的飛虎將軍--陳納德》、《湖南大學校長--楊茂傑》、《世界和平使者-李風白》、《醬園驕子-舒萬齡》、《雕塑大師--雷宜鋅》、《中西合璧藝術典範--錢德湘》。

芷江的这套地方人物丛书您一定得了解一下

叢書傳主選取,我們根據地域性、時間性、典型性的標準。一是在縣誌中選擇資料易於查尋的傳主;二是生於芷江,或在芷江任職、生活多年,且在不同領域作出貢獻,有較大影響,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個別除外)的傳主。

叢書在編寫過程中堅持了二個原則。一是寫實性原則。要求傳記作者按照實事求是的態度來撰寫傳主的一生;二是堅持了通俗性原則。本套叢書的受眾是廣大的人民群眾,要求作者儘量照顧到文化結構的不同,採取敘事的手法寫作。整體看來,叢書大致分為評傳類和敘傳類,敘傳佔據了很大一部分,叢書體例的選取堅持了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結合。

《人物芷江》叢書這項文化工程,是智慧的結晶,是奉獻的結晶,更是作家的文學使命的結晶。

四、歷史和現實的價值,為“芷江現象”的凸現展示了無窮魅力

《人物芷江》叢書的編寫及出版歷時近十年,隨著各冊傳記相繼出版,收到的好評如潮,社會各界從不同視角給予這套大型人物傳記叢書於客觀公正的評價。

芷江的这套地方人物丛书您一定得了解一下

人物傳記是通過對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領域進行系統描述、介紹的一種文學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達到對人物特徵和深層精神的表達和反映。《人物芷江》叢書與眾多的傳記書籍一樣,表現了人物傳記其鮮明的特點:一是它記錄和反映了歷史。從傳主的個人生活史、事業史、生命史,從一個又一個生動側面折射了芷江社會、民族及國家的歷史進程;二是它具有人格的引導意義。通過傳主的人格魅力,引導我們,尤其是年輕人,向著人格的高標準看齊。

地方人物誌書,包括族譜中的人物傳記,有大量中下層官吏、將士的記載。因為職務較低,他們很難進入朝廷的史書、總集。但這些中下層官吏直接處理地方行政、財稅事務,中下層將士親歷各重要戰役,他們的傳記中往往保存了珍貴的社會史料和軍事史料,有正史不能代替的作用。《人物芷江》叢書中的很多人物,儘管他們職位較低 ,但還是有很多的官員注重發展生產、關心人民疾苦、司法公正、打擊邪惡、抵制陋習,是百姓心中的清官,卻又不為那個時代所容 ,所以大多命運都比較悲涼。用文學的方式反映地方官員、將士的這些普遍現象,有助於做好當今幹部的考核、監督和選拔工作,同時也提醒那些優秀幹部要注意自我保護,這也是《人物芷江》叢書給予人們有益的啟示。

芷江的这套地方人物丛书您一定得了解一下

《人物芷江》叢書的完成,給以後大型歷史傳記叢書的編篆提供了可以借鑑的範例。叢書的傳主分處於不同的歷史時期,有利於對叢書進行縱向的歷史考察,也有助於讀者群對某一地域或者某一領域的人物有個時間和空間上的認識。

這部叢書是對芷江地域歷史人物的群體呈現和歷史評價,代表這一地區的文化價值,因此具有很大的社會文化價值。

歷史都是複雜的,人物傳記的寫作很難做到完美無缺,《人物芷江》這部叢書,也不例外,還存在很多這樣那樣的不足和缺憾。但縱觀這部叢書,編委和撰者們,都努力體現了區域文化的特殊性與華夏文明整體性的和諧結合。

《人物芷江》叢書這項文化工程,是“芷江文化工程”中,“歷史芷江、文化芷江、文物芷江、人物芷江”四大塊中關於“人”的重要部分,它對文化興縣建設必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對文化界的地域文化研究也將是有力的推動。

芷江的这套地方人物丛书您一定得了解一下
芷江的这套地方人物丛书您一定得了解一下芷江的这套地方人物丛书您一定得了解一下
芷江的这套地方人物丛书您一定得了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